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国)拉莱·科林斯//(法国)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是一部讲述英雄故事的著作,其精彩程度令众多过往的相关作品黯然失色……相比而言,它能让更多的非印度人对于印度诞生的广阔背景有更多的了解。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有着过人的文学天赋和叙事技巧,他们将读者从白厅带到德里,带到加尔各答,带到拉合尔,带到普拉,带到一个个位于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小村庄,令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如醉如痴。

内容推荐

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合著的《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是《光荣与梦想》姊妹篇。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讲述了:

从殖民走向民主,从统一走向分治,这是一个伟大文明的迷人史诗。

印度历史是六分之一人类的历史,是让人惊叹的文化延续的历史。南亚次大陆上的种族、宗教问题多年来纷纷扰扰,剪不断,理还乱。英国统治在给印度带来苦难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导致了印度社会的巨变。一个被丘吉尔称为半裸苦行僧的老人,用非暴力和简朴谦和让自己成为圣雄,成为20世纪的印度国父。

有时历史就在一瞬间改变轨迹,让我们再现那个时刻,那个决定未来的午夜。

目录

英文版再版前言

1 “一个生为人君的民族”

2 “独自前行吧,独自前行”

3 “把印度交给上帝”

4 末日统治的最后一鸣礼炮

5 一位老人和他破碎的梦想

6 一个尊贵的小地方

7 宫殿和猛虎,大象和珍宝

8 被群星诅咒的一天

9 空前复杂的分家案

10 我们永远是兄弟

11 当世界还在沉睡

12 “哦,可爱的自由黎明”

13 “我们的人民疯掉了”

14 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15 “克什米尔——举世无双的克什米尔”

16 两个来自普那的婆罗门

17 “处死甘地!”

18 马丹拉尔·帕瓦的复仇

19 “我们一定要抢在警察找到我们之前除掉甘地”

20 第二场蒙难

后记

人物归宿

致谢

后注

试读章节

距唐宁街六千英里以外,在孟加拉湾以北的恒河三角洲坐落着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间农民小屋,屋内一位上了岁数的男子正在布满灰尘的地板上伸展着身体。此时正值中午12点。他每天都会在这个时刻做同样的动作,然后抬起手来接过旁边人递过来的棉布袋。棉布袋湿湿的,还滴着水,透过已经变得稀松的折痕,可以清晰地看到袋子里面斑斑的黑泥。他小心翼翼地把袋子放在小腹上,轻轻拍打着。接着又取过另一个稍小一些的袋子,把它套在自己的光头上。

他躺在地板上,整个身形看上去弱小不堪。然而,他的外表是极具欺骗性的。这位已是77岁高龄的干瘦老人从布袋下面释放出来的能量之巨,足以撼动英帝国对印度的统治,是任何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英国首相才不得不为找出一条还印度以自由的出路而把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派到新德里。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全世界最独特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先知,他推行温和的主张,反对暴力革命。在他身边有两样器物:一副擦拭得干干净净的义齿和一副钢圈眼镜,义齿只有在他进食时才戴,但眼镜却几乎从不摘下,因为他需要随时随地观察世界。他个子十分矮小,身高不到5英尺,体重114磅;他的双臂和双腿就好像没有发育完全,体形更不似成年人。这些特质让他的脸也好看不到哪里去。他的头与身体比起来大了许多,双耳从头部两侧向外展开,看上去活像是糖罐子上的两只手柄。又矮又宽的鼻孔让鹰钩状的鼻尖直指向鼻子下方稀疏的白胡须。如果不戴义齿,他的两片嘴唇就会塌陷,并且完全贴在没有牙齿的牙床上。但是,甘地的面部又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因为它总是充满生气,各种不同的表情会在很短的时间里互相交替,反映出他不断变化着的情绪和顽童般的幽默。

身处一个暴力横行的世纪,甘地却给出了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非暴力主义。他以此把印度的民众凝聚在一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征战中用道德而不是武力,用祈祷而不是枪炮,用蔑视的沉默而不是恐怖的爆破,将英国逐出南亚次大陆。

当西欧国家还跟在声嘶力竭的煽动家和高谈阔论的独裁者身后团团转时,甘地已经用他平和的话语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发动起数量庞大的信众。他把追随者们召唤到旗下,依靠的不是封官许愿,而是向世人发出的警告:“那些与我为伍的人们必须做好睡光地板的准备,做好粗衣淡饭的准备,做好起五更睡半夜的准备,甚至做好亲手冲洗厕所的准备。”他的追随者们没有光鲜的制服和叮当作响的奖章,相反,甘地让他们穿的全是自织的粗布衣服。然而,这样的装束反倒使他们能够被一眼认出来,从而令彼此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这一点与以穿黑色或棕色衬衣为标志的欧洲独裁者们还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甘地与信众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原始。他用普通的写法亲笔写许多书信,再就是讲话,对他的弟子们,对参加祷告大会的听众们,对国大党会议上的核心成员们。他不使用任何可以将某位演说家或是小团体的讲话内容强行灌输给大众的技术手段。然而,他所传递的信息却早已在不借助现代通讯手段的前提下渗透到举国上下,因为甘地仅仅依靠简单的行动语言就能够让自己的心意上达天听,让印度的良心为之震颤,而他的行动语言简直可以用异端来形容。在一个周而复始受到饥馑冲击的地方,饥饿已经成为印度在几个世纪以来被降下的诅咒,甘地为自己设计的行动方式无疑具有十足的震撼力,那就是让自己停止进食——绝食。他只需以水加苏打碳酸盐为食就让大英帝国在自己面前一败涂地。

信奉神灵的印度从他虚弱的体格中,从他光芒四射的行动中,读懂了圣雄的承诺,并且追随着他的指引。他是他所在的那个世纪无可争议的英雄之一。对于追随者来说,他是一位圣人。对于被匆匆赶跑的英国官员来说,他是一位放任的政治家、虚假的弥赛亚,因为他的非暴力斗争常常以暴力收场,他所谓至死不渝的坚持也时常功亏一篑。即使像韦维尔这样心地友善的人也厌恶地把他说成一个“图谋不轨的老政客……精于算计、冥顽不化、刚愎自用、巧令辞色”,“骨子里没有半点圣洁之处”。

凡是与甘地谈判过的英国人几乎都不喜欢他,能够把他搞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人对他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甘地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他既是伟大道德的化身,同时又具备一种让人们不得不顶礼膜拜的诡异气质。在严肃的政治谈判中,他轻而易举就可以转变话锋,冷不丁就以禁欲或是每日服用盐水对人体的益处这些完全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侃侃而谈。

据说,甘地去到哪里,哪里就成为印度的首都。这一年元旦,斯瑞拉姆普尔这个孟加拉的小村庄就成了印度的首都。在这里,躺在地上的甘地将装满黑泥的布袋压在自己身上,向广袤的大陆行使他的权威,他不用收音机,也不借助电力或水流,从他所在之处到最近的可以打电话和发电报的地方也要步行30英里。

斯瑞拉姆普尔所在的诺克哈里地处恒河三角洲,它由几个被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河冲积而成的小岛组成,是印度最难涉足的地区之一。在这个面积不足40平方英里的地方,密密麻麻地聚居着250万人口,其中80%是穆斯林。一条条运河、溪流和小河汊将他们所住的村落彼此隔开,往来交通主要依靠船只,有划桨的,有撑篙的,有拉纤的,再有就是用木头或竹子做成的桥,这些桥在奔流的水面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垮掉的危险。

甘地是在斯瑞拉姆普尔度过1947年元旦的,这是一个应该让他有着强烈满足感的日子。这一天,他距离自己奋斗了大半生的目标:印度的自由只剩下一步之遥。

然而,尽管就要来到斗争生涯最辉煌的顶峰,甘地仍然处在极端的苦闷之中。这是因为,他在自己住下的这个小村子里所看到的一切都让他高兴不起来。几乎每天,克莱门特·艾德礼都要收到来自印度的报告,斯瑞拉姆普尔曾一度是他不知如何发音的地名之一。由于有狂热的宗教领袖煽动,加上听说印度教徒在加尔各答杀害自己的穆斯林兄弟,这个村连同整个诺克哈里地区的穆斯林一夜之间把矛头指向了与自己比邻而居的印度教徒。他们屠杀和强奸自己的邻居,在抢夺他们的财物之后把他们烧死,还逼迫他们吃印度教奉为圣灵的神牛之肉,幸存下来的印度教徒不得不穿过稻田四下逃亡。斯瑞拉姆普尔里有一半的房子被烧成废墟。就连甘地住的小房子也有一部分被大火烧坏。

P17-19

序言

从孟买湾一处不断被海水轻轻拍打的海角向着这座城市远眺,黄色的玄武岩拱门以其粗犷而巍峨的身姿出现在天际线上。一个斜坡状的水泥平台从拱门一直延伸到海边,海湾里的波浪很舒缓,几乎无法搅动平台周围那些浮在水面的绿色油泥。拱门投下的巨大阴影覆盖着一个奇特的世界:耍蛇人和算命师、乞丐和游客,蓬头垢面并且因药物作用而表情呆滞的嬉皮士,整个城市因为贫穷而变得奄奄一息。没有人会抬起头’来去端详拱门上方那些清晰可见的题字:“为纪念帝国陛下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于1911年12月2日驾临印度而建。”

然而,这座拱形的印度之门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胜利之门。对于好几代抛弃了在英国中部以及苏格兰山区的村庄而漂洋过海来到印度的英国人来说,他们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从船上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巨大的拱门。这些从拱门下鱼贯而过的人当中有士兵和冒险家、商人和官员,他们的到来是为确保大英帝国治下的和平世界长盛不衰,是为对一个已经被征服的大陆进行攫取,是为承担起白种人自认为不可动摇的责任,那就是他们生来就是世界的统治者,他们的帝国注定将永远存在下去。

所有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早已遥不可及。如今,这座距今半个世纪的印度之门只是又一堆石头而已,与尼尼微城和蒂尔城被人遗忘的纪念碑别无二致。

后记

圣雄甘地以死实现了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一心想要成就的宏愿。在印度的城镇和乡村,族群之间的冷酷屠杀自分治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息过,但却随着他的溘然长逝而在顷刻间销声匿迹。次大陆上的敌对情绪仍将存在下去,但却从此演变成为两个国家之间的恩怨,更多表现为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比尔拉府花园里的那场牺牲既是印度次大陆在1947到1948年间最令人痛心的悲剧,又是其取得辉煌胜利的巅峰时刻。

作为这起事件的制造者,南度拉姆·高德西被连人带枪当场擒获。他在被捕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他的同伙们随后也很快相继落人法网。纳拉扬·阿普特和维施努·卡凯尔由于阿普特的风流成性,而让警方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个正着。在2月14日情人节(这个日子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这一天,阿普特在孟买的一家旅馆里已经躲藏了四十八个小时。其间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而打电话给警察局主任医生的女儿,约她来旅馆幽会。然而,早已发现他与该女子有染的警方窃听到了他的电话,当他应声打开房门准备迎接自己的情人时,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三名孟买警察。

1948年5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阿普特、南度拉姆·高德西、高普尔·高德西、马丹拉尔、卡凯尔、萨瓦卡、帕彻尔以及迪盖姆伯·拜奇的仆人共八名被告的谋杀罪名。南度拉姆·高德西从始至终宣称应由自己承担以政治目的谋杀甘地的全部罪名,并且否认其他被告的参与行为。他对一个有可能让自己免于刑律的程序从未做过任何主张,那就是精神鉴定。

迪盖姆伯·拜奇令人咋舌的三十七次被捕却只有一次罪名成立的纪录,并未因参与本次谋杀而被打破。这回,这个假圣者因为做了国家证人而免于遭到刑告。八名被告中最终有七名被判有罪,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所做的证词。只有萨瓦卡由于证据不足而被判无罪。

南度拉姆·高德西和纳拉扬·阿普特被判处死刑。阿普特为在1948年1月27日晚上与印度航空公司那位空中小姐的爽约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之所以被处以极刑,就是因为他在取得那把杀人手枪的当晚身在瓜廖尔交接现场。法官对剩余五人全部判处终身监禁。不过,帕彻尔和拜奇的仆人在后来上诉得知被改判无罪。

南度拉姆·高德西和纳拉扬·阿普特的上诉被驳回,死刑执行日期为1949年11月15日。甘地的两个儿子以及他的密友和同事为两名犯人发起赦免请愿活动,请愿的对象便是这位非暴力先知最忠实的学生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他们的请愿遭到拒绝。1949年11月15日的黎明时分,依照印度刑法所规定的程序,纳拉扬·阿普特和南度拉姆·高德西被从安巴拉监狱的仓号带到庭院中,然后在那里走上绞架“吊颈而死”。

阿普特直到绞刑手的助手在那天早上打开仓号的牢门时,才真正相信自己会死。他读过自己的掌纹,满以为应该还有最后一线生机。当他看到绞刑架时才发现掌纹学是一门多么不靠谱的学问,不由顿时瘫倒在地。最后,纳拉扬·阿普特不得不被人抬到绞索前。

南度拉姆·高德西在最后的遗愿里宣布,唯一能够留给家人的遗物便是自己的骨灰。他要让自己的灵魂在行刺甘地的最终目的达到后才升入天国。为此,他不顾印度教教规的规定,请求不要把自己的骨灰沉人流向大海的河流里,而是交由自己的后人代代相传,直到印度教重新对南亚次大陆完成一统后,再把它们撒人一条纵贯次大陆的印度河流。

“英勇的”萨瓦卡,这位用他看不见的手至少操纵了三起政治暗杀事件的狂热分子,一直活到八十三岁,最后于1966年死在萨瓦卡宅邸内他自己的床上。

达塔特拉雅·帕彻尔在被改判无罪后,回到他在瓜廖尔的顺势治疗诊所,继续用由小豆蔻籽、竹笋、洋葱和蜂蜜搅拌在一起的混合物为那些肺病患者治病,历时多年。

迪盖姆伯·拜奇在普那随时担心被人要了自己的命,于是在审判后不久便去了孟买一个由警方提供给他的住所。他在那里又干起了尽人皆知的老本行,编织他那锁子甲状的防弹背心。频频上门的老主顾都是那些惧怕遭人暗算的政客们。

……

印度所取得的成就是难以超越并值得全世界尊重的,而那位将她带往自由的伟大领袖则居功至伟。她的这一成就仅仅在1975年6月因当时的总理英吉拉·甘地断然在全国实施紧急状态短暂地被打破。但是,英吉拉·甘地在遇刺前就已经解除了紧急状态,印度也由此而很快地回到民主之路上来。

在圣雄甘地的骨灰被洒人河流后的第十五天,孟买的印度之门下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1915年1月,带着《印度自治》手稿从南非归来的甘地正是以穿过这道拱门为标志为印度开启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就是在这场仪式中宣告结束的。最后一批英军士兵在锡克和廓尔喀礼兵的敬礼和印度海军乐队的奏乐声中离开了独立印度的领土。这支来自萨默塞特轻步兵团的队伍从宽阔的印度之门下通过,缓缓地向海岸边的码头前进。

眼看他们的身影在通过这座胜利之门后逐渐消失,一直站在水边观看他们离开的印度人群里突然传来一个完全不和谐的歌唱声。唱歌的人一开始还是零零星星,随后人数变得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人都跟着唱了起来。人们唱的这首歌是“友谊地久天长”,那情景令人无限感伤和动容。国大党的老党员们,他们当中有些人头上还留着英国警棍留下的疤痕,身穿纱丽不停哭泣的女人们,年轻的学生们,牙都掉光了的老乞丐们,甚至是立正站成队列的印度礼兵们,忽然间所有人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瞬间的非比寻常,于是全都加入了歌唱的队伍。当最后一名萨默塞特兵登上等待开出的驳船后,万人高唱的雄壮歌声开始响彻印度之门的上空,驶向大海的英国人在悠扬的歌声中从此告别印度。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冬季的早上,一位回到印度的小个子男人就是在这同一个码头下的船,歌声同样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缅怀。这是因为,旧时代的结束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就是人口占地球3/4的殖民地解放时代,而它的开启者正是甘地。昔日那些船长和国王的后人们正在离去,将他们吹向返家之途的清新海风宣告了一系列风向变化的开始,世界版图因之而要重绘,各种力量的平衡将在未来五十年里重新构建。正是有了莫罕达斯·甘地以及他为印度所做出的贡献,与孟买在1948年2月28日这天相类似的仪式不久之后便在这个星球上许多其他的地方一一上演了。

不幸的是,许多这样的仪式虽然场面也很浩大,但背后所隐藏的意愿却并非那样美好。那天早晨发生在昔日帝国胜利拱门之下的感人场景,既是对逝去的印度圣雄的最后嘉许,也是对那些富有智慧并能够领略甘地思想精髓的印度人和英国人的最后颂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讲述英雄故事的著作,其精彩程度令众多过往的相关作品黯然失色……相比而言,它能让更多的非印度人对于印度诞生的广阔背景有更多的了解。两位作者有着过人的文学天赋和叙事技巧,他们将读者从白厅带到德里,带到加尔各答,带到拉合尔,带到普拉,带到一个个位于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小村庄,令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如醉如痴。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本书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书中任何一段文字都经得起世人推敲。我本人曾到过这个经常处于多事之秋的国度,因而能够站在个人立场上证明这本书在总体内容上的真实性。读者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学术读物,也可以当它是调查研究的报告,但无论怎样都不会让它的价值有所失色。

詹姆斯·卡梅隆,《纽约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