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仰永恒--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王均伟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熟为人知的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

回望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过去的90多年里,中国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之旗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感悟信仰的力量,去追寻真理的足印,去聆听时代前进的惊雷。《信仰永恒——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由王均伟编著。

内容推荐

《信仰永恒——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以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撰稿组为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撰写的《信仰》文献专题片解说词为依据,将因电视节目形式所限压缩的故事分专题扩展而写成。以党成立90多年在信仰方面的历史选择、典型人物为主要内容,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践行信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示共产党人信仰的先进性、崇高性、坚定性和它的永恒魅力。

《信仰永恒——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由王均伟编著。

目录

一、命运的旗帜

1.一本书,改变中国命运

2.一次会议,挽救一个政党

3.一份讲话,开启一个时代

二、幸福属于千百万人

1.人民:党旗上最显著的标识

2.人民情怀:一枝一叶总关情

3.人民利益:让幸福领航

三、信仰铸就奇迹

1.信仰: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2.信仰:无坚不摧,无难不克

3.信仰:越过喧嚣,凝聚意志

四、理想的守望者

l.盗火者:不惜唯我身先死

2.忠诚与背叛: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3.在信仰的战场上,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

五、永立时代潮头

1.真理的召唤胜过一切荣华富贵

2.勇于变革,才能永葆生机

3.时代先锋:弄潮儿向潮头立

六、平凡与崇高的变奏

1.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2.在平凡中孕育不凡

3.在本职中彰显崇高

七、正确的路不怕遥远

1.梦想只有付诸行动,才会变得神圣

2.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3.一次次接力,一代代传承

八、誓言无声信仰永恒

代后记

试读章节

回望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过去的90多年里,中国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之旗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信仰旗帜上,先后书写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和挣扎了数十年的中国指明了通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正确方向。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以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正是在这些思想旗帜的指引下,中国才能成功地跨越前进道路上的三大门槛: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跨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跨越;从模仿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越。

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感悟信仰的力量,去追寻真理的足印,去聆听时代前进的惊雷。

1.一本书,改变中国命运

1975年1月,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作为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间,周恩来总理见到他,一边热情握手,一边询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陈望道遗憾地摇摇头。周恩来之所以询问这件事,是因为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第一个全译本的译者。

一年后,1976年1月,周恩来与世长辞。

又过了一年多,1977年lO月,陈望道在上海病逝。

两位老共产党人,带着没有找到《共产党宣言》首印版本的遗憾走了。

其实,就在1975年的秋天,在山东广饶县大王镇一个叫刘集村的小村庄里,《共产党宣言》的首印本已经被发现和保护起来。只是在那个信息传递缓慢的时代,这个喜讯传播的范围太小,周恩来和陈望道都没有机会获知。

刘集村发现的这本《共产党宣言》,长18.2厘米,宽12.3厘米,浅褐色封面的正中是马克思半身像,上端自右而左横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接着是书名,再下是“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和“陈望道译”。全书内文用五号铅字竖排印刷,共56页,定价大洋一角。

仔细观看,会发现,这本书的书名是《共党产宣言》。

什么?共党产?错了吧?

也错也不错。

说它不错,因为书的封面上就是这么印的。

说它错了,因为这确实是在校对中出现的失误,正确的名字,就是大家今天熟知的《共产党宣言》。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政治信仰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立,无疑是紧要之中的关键。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确立人生信仰的选择中,《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影响可谓深远至极。众所周知,毛泽东、邓小平都曾提到《共产党宣言》对他们的重大影响。其实,中共其他早期领导人也同样深受这本小册子的影响。  周恩来在1936年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说:“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这指的是他1919年在日本留学时读过《共产党宣言》的日文版。1920年他赴法留学,继续学习《共产党宣言》,最终成为共产主义者。1922年,他在《少年》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著名论文,指出:“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创造新社会所共负的艰难责任,我们也应当分担起来。”正因为深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他对陈望道也格外关注。1954年,陈望道作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开会,周恩来还特意询问他当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依据的版本是什么,并同他交换了对翻译的一些见解。“文化大革命”中,陈望道一度受到造反派的打击,周恩来知道后,点名要求上海当局要保护好陈望道,阻止了造反派对陈望道的迫害。

1920年夏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所外国语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9月,刘少奇进入外国语学社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忆这一时期时说:“那时我还没有参加共产党,我在考虑人不入党的问题。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1949年9月,刘少奇见到来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陈望道时,第一句话就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1922年10月,朱德抵达德国,他后来回忆道:正是在柏林支部,研究和讨论了已经译成中文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的入门书,“从此开始走上了新的革命旅程”。在德国,他经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1-3

后记

1.信仰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主题,但我们看到《信仰》一片中主要呈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为什么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立意呢?

答:拍摄《信仰》是2011年春天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提出的任务。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这个主题非常有现实意义,有针对性,很值得做。我们党走过了90多年的奋斗历程,如果说总结成功的原因的话,可以总结很多条出来,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忠于自己的信仰,始终有一大批前仆后继为践行信仰而赴汤蹈火的共产党员。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尤其值得传承下去,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感觉难度太大。信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主题,如果写文章来阐述,还比较容易,但用电视的形式表现这样的主题,有一个困难,就是形象化的问题。如果做不好,那就很难吸引观众,也就达不到拍摄的初衷。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好,需要在立意、结构、素材、语言各个方面都付出艰苦的努力。

2011年3月,这个项目正式开始拍摄脚本的创作。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总撰稿陈晋同志的主持下,成立了由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不同单位的同志组成的撰稿组,并连续召开多次研讨会。首先明确这部片子的立意,也就是我们究竟要讲些什么,给观众提供些什么内容。信仰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显然不可能在那么有限的篇幅内一一涉及,说得那么面面俱到,只能是突出重点。这个重点怎么确定,颇费思量。经过多次讨论,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重点表现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践行信仰而呈现出的精神风貌。

为什么要这样立意?主要考虑到,我们党的信仰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首先是它的理论形态,就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是它的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在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第三是它的价值形态,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理论形态和社会形态主要是解决方向、目标问题,价值形态则主要解决怎样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的问题。今天,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而要战胜这些危险,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坚定信仰,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不动摇,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一点,我们的先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在过去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他们能够坚守理想信念,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考虑到近几年来,对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奋斗目标,已经有很多片子作了阐释,所以我们把这部片子的重点放在信仰的价值形态上,希望通过展示90多年来为信仰而奋斗的生动感人的共产党人形象,来阐释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来推动大家深入思考今天应该怎样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队作用、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样一个时代课题。

2.《信仰》是按历史发展阶段来结构的,这样布局a-什么特殊考虑吗?

答:立意明确以后,就是全片的结构怎样布局。这也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曾经设想过几种结构方式,比如专题式的,每集一个主题;也考虑过主题与时代交叉式的;最后确定是按历史发展阶段来结构。每一种方式都有优点,也都有局限性。目前的这种方式,我们认为有几个好处:一是脉络清晰。让观众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怎样选择信仰、践行信仰的。二是特点突出。把信仰在各个时期的特征、特色凸显出来,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表现为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在建设年代,主要表现为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创业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主要表现为立党为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三是便于比较。在信仰问题上,有些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比如共产主义理想、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等等,无论战争年代、建设年代还是今天,我们都看到无数共产党员在默默坚守。还有一些是应当与时俱进的,比如党的指导思想,今天显然与1921年大不一样了,我们不能停留在那时的认识水平上。再比如我们今天搞改革开放,强调创先争优,鼓励创新精神,提倡立足本职做出一流业绩,这与战争年代、建设年代也不完全一样。按时间脉络结构可以让大家有一个比较,看看该坚守的是不是矢志不移,该创新的是不是勇立潮头。

3.《信仰》虽然只有三集,但讲述的人物故事有近40个,请问在人物选择上有什么标准吗?

答:我们这个片子是讲“道理”的,是讲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坚守信仰、践行信仰这个道理,但这个道理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出来的。就是“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这是领导同志的要求,所以人物的选择就很重要。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志士仁人,有无数的先烈英模,这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可以说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我们撰稿组的同志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熟悉、学习这些材料。比如我自己,在动笔之前,不算浏览的,单是比较仔细阅读的与信仰有关的材料就有400多万字。其他同志可能读得还多一些,那整个撰稿组的阅读量可能超过1000万字。最后形成的文字稿也就两万多字。在研究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人物选择的一些看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信仰的力量能够深深打动我们这些创作者。选择的人物应当有比较广泛的知名度,这样容易引发共鸣,但又要尽量挖掘其较少为人所知的层面,这样才有新鲜感。比如彭湃,大家熟知的是他领导海陆丰的农民运动,是中国的农民运动大王,但我们选取的是他为了信仰而舍弃家业的故事,也就是他能够赢得当地农民拥护支持的原因。比如刘胡兰,大家都知道这个少年英烈慷慨就义的事迹,但我们想回答为什么一个15岁的小姑娘能够有那样的勇气。这就与她的信仰有关了。她通过参加当地土改,亲眼看到了乡亲们的变化。有一个细节因为篇幅有限删去了,就是土改后的第一个春节,她看到从来没有吃过白面饺子的穷苦百姓终于吃上了饺子,因为有了地,有了粮食。片中我们用了另外一个细节,就是一个从来不信神的农民给共产党的县长立牌位,因为共产党让他日子好起来了。正是这样一个个的实例让刘胡兰看到了共产党是为穷苦老百姓翻身的党,她的信仰得以确立,认为为这样的事业而奋斗、牺牲是非常值得的,她才能够面对铡刀而不惧。再比如杨善洲,这个典型事迹经过前几年的深人宣传,已经广为人知。我们抓住其中的一点来展开,就是他“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守。我们通过查资料,查到早在1982年《人民日报》就报道过他的事迹,而且后来多次报道,这都是在他被树立为全党学习的楷模之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也是杨善洲身上最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地方。当然,在人物选择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广泛性、代表性,比如不同职业的、不同年龄的、不同阶层的、不同地域的,等等。

4.很多观众看了这部片子后评价说,这部片子非常朴实,故事感人,虽然是一个很严肃的主题,但一点也不枯燥,让人能够坐得住、看得进,请您谈谈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在增强感染力方面进行努力的?

答:在增强片子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开始的时候,领导同志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拍得“顶天立地”,“有情、有义、有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指示,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不能把它写成一部理论说教的片子,那样就失败了。

什么叫顶天立地?我们理解,信仰就是共产党人头顶的天,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人民就是共产党人脚下的大地,是支撑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所以,全片实际上围绕的中心,就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在捍卫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坚守和实践自己的信仰。从这个中心出发,我们突出“情”“义”“力量”三个视角。

“情”,就是以情动人,就是感人的故事情节。我们特别重视细节,这往往是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比如,陈树湘烈士,感人的事迹很多,在湘江战役中怎么指挥的、怎么战斗的,都很值得写,但我们只写了一个细节,就是他牺牲的方式。他是自己把自己的肠子揪断壮烈牺牲的,我们自己读到这段记载的时候,眼泪都禁不住流下来。我们相信也能得到观众的共鸣。再比如,红旗渠的那一段,“铁姑娘队”队长李改云同志的采访内容很多,许多情节都很生动,但我们选取的是她对自己受伤终生残疾的那一段的叙述:“宁愿流血,也不流泪,我就是牺牲了我自己,不就是一个人吗?我说渠水要来了以后,多少人能用上,祖祖辈辈的都有了水。”她说的时候语气非常平和,但这种平和背后,是何等坚定的意志、何等高尚的情怀!

“义”,就是责任心,是对党的事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是因为他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人民有高度的责任感。王进喜为什么那么拼命?因为他心里装着国家,决心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邓稼先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亲自到实验场?他不知道危险吗?不是!因为他不想让中国被人家拉得太远。沈浩为什么要留在小岗村,难道小岗村的生活比省城还舒适吗?当然不是,是他知道小岗村的老百姓渴望走上富裕的道路,他有这个责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这个心愿。

把“情”和“义”表现得充分了,“力量”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正是有了这样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在信仰的旗帜上,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带头人,跟随党的队伍才会越走越长。我们通过适当的议论、点评、总结、升华,对共产党人的力量作了简明的概括,希望能够启发大家作深入一步的思考。

5.最后想请您谈谈参与这部作品创作的感受和体会。

答: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对我们每一个创作组的同志来说,都是一个深受教育、深受洗礼的难得的经历。为了把这部片子写好,我们可以说尽了最大的努力。从2011年3月第一稿到10月基本完成拍摄脚本,花了8个月的时间,大概修改了17稿,多次推倒重来,编出成片后又大大小小修改了10多遍。为什么要这样精益求精呢?一方面,这是中央领导同志、中组部领导同志和总撰稿陈晋同志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也都深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为了信仰而牺牲、奉献、付出的共产党人。回顾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共同信仰的感召、凝聚、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磨难,办成了三件大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在今天纷繁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面前,我们党面对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一方面是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信仰危机,共产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还有一些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党又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牢记党旗下的誓言,坚守信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我们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的重要法宝。那些已经过去的信仰的故事,将永远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灯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