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猛编著的《与苍生同梦--写给武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和他的团队》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以朱英国院士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再现40多年来,他率领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孜孜不倦百折不回,攻克红莲、马协、两系三个科学高地的顽强精神和毅力,再现了我国杂交稻形成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反映了我国政府历来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苍生同梦--写给武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和他的团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世猛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世猛编著的《与苍生同梦--写给武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和他的团队》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以朱英国院士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再现40多年来,他率领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孜孜不倦百折不回,攻克红莲、马协、两系三个科学高地的顽强精神和毅力,再现了我国杂交稻形成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反映了我国政府历来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内容推荐 黄世猛编著的《与苍生同梦--写给武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和他的团队》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书中以朱英国院士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再现40多年来,他率领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孜孜不倦、百折不回,攻克红莲、马协、两系三个科学高地的顽强精神和毅力:再现了我国杂交稻形成、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反映了我国政府历来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该书是一部聚焦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的作品。全书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故事、充满情趣的细节、自然流畅的表达,细致生动地刻画出朱英国和他的团队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本书文风朴实,不施玉琢,自见精彩,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童年经历苦难,跟着时代炼钢 1.日本飞机投弹 2.松油灯的烟尘 3.站着听课,趴着写作业 4.弟弟致残,妈妈失明 5.终生难忘的感动 第二章 饥荒之年高考,现实碰击梦想 1.首次罗田“露脸” 2.“雷家大垴”历险 3.低调应对“大跃进” 4.品尝了挨饿的滋味 5.志愿连填三个“生物系” 6.全村为他送行 第三章 大师树起丰碑,成才终靠自己 1.名校饥荒时期 2.梦中别了娘 3.那迷人的晚上 4.记忆中的恩师 5.种子逐渐发了芽 6.再折腾不忘“心事” 第四章 最勤奋的候鸟,最原始的实验 1.周恩来总理指示 2.急死人,保温室不保温 3.“揣着”亲人奔海南 4.那条路被他“踩平了” 5.险被“海南怪”咬死 6.首次在海南过年 7.房东讲“授粉套路” 8.邓海铭接到噩耗 第五章 一年三个春天7年坚持游击 1.曹军经历的水域 2.担任省协作组长 3.月夜遇“坛子”,明码发电报 4.大年初一狂奔80里 5.湛江火车站的“摆摊人” 6.终见“铁树”开花 第六章 研究平台被拆,含泪抖起重来 1.省协作组突然解散 2.郁闷日子回老家 3.会场向省委书记递信 4.命有多久,路有多长 5.有困难找我刘道玉 6.家搬武汉 “斌斌”咋办 7.小房子里装大梦想 第七章 “口里”吃着红莲,43年育成名牌 1.整装备出征,开建三个“根据地” 2.科学助红莲,万花丛中“摘六枝” 3.桃万“练高产”,那海那情那台风 4.光坡“选优质”,朱老师水中捞宝 5.英州“育抗性”,过年红烧母猪肉 6.九峰“再提纯”,高温烈日有人中暑 7.红莲遍地香,诱惑无奈何 第八章 “筷子”夹住马协,农家品种奇迹 1.落实新项目,惊现新品系 2.武大新稻田,朱教授两次“挂彩” 3.汉阳过忙月,睡楼顶、吃民工饭 4.武昌抢季节,民工跑了自己干 5.深夜亮着灯,科学探究无止境 第九章 “眼睛”盯住两系,协助攻克难关 1.两系获大奖,源头自湖北 2.原创儿子谈两系:父亲豁出了命 3.艰辛陪两系,三回死里逃生 第十章 跨越死亡峡谷。国内推广超亿 1.火红一阵,坠“亡谷” 2.大浪淘沙,质量当家 3.最后一公里,各方鼎力 4.多年转战,常遇“四难” 第十一章 不拘一格选人,高瞻远瞩育才 1.看上你就盯着你 2.同舟共济陪你成长 3.为你分忧胜似亲人 4.指点迷津,路在前方 5.送你出国望你回家 6.尊重民工情如兄弟 7.眼瞅脚尖心想未来 第十二章 战后情感揭秘。几多爱几多疚 1.出访九州,遇到“右翼” 2.攻三个高地,痛失两战友 3.三儿女自己奋斗成才 4.给古稀老伴买保险 第十三章 多面镜看院士。传真善播美道 1.“用成果证明对祖国的爱” 2.“是这个时代的楷模” 3.“始终为百姓吃饭操心” 4.“爱民是他的本色” 5.“天南海北为他喝彩” 6.“舅舅的礼仪观” 7.“常积小善为大善” 8.“用仁爱调动了我” 9.“向我们传授教育理念” 10.“导师的美德” 11.“精心培养我这匹老马” 12.“像位慈祥的老父亲” 13.“难忘他的背景” 14.“岳父是我心里的山” 15.“是科学家更是普通人” 第十四章 十年院士新篇,豁命奉献才智 1.66岁遴选为院士 2.议荆楚参国事 3.课讲到田头,红莲嫁到中非 4.三个基因抢占前沿 5.创办“协同中心” 6.常思考常日记 7.豁出老命献余热 8.山村是你的家 第十五章 展示自然本色,答问捧出心声 1.关于水稻研究 2.关于教书育人 3.关于童年及求学经历 第十六章 岁月匆匆忙忙,留下许多感动 1.儿时一起捉知了 2.常看望昔日的老师 3.把“追梦”当日子过 4.父亲,我人生的航标 后记 寻访700天,追溯70年 试读章节 1945年8月,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终于被中国军民打败而投降了,但大别山区重又布满阴云,国民党顽固派、土匪强盗、流氓地痞猖獗,社会秩序混乱,形势异常复杂,内战一触即发。父亲朱锦华用独轮车推山货,去河铺鳃鱼咀集市卖,想凑两斗米送英国上学,却在路上遇到土匪,山货被抢走了不说,他还被打得遍体鳞伤,险些丢命。留有日本鬼子弹片的左腿更是疼痛难忍,朱锦华一瘸一拐挪回家,躺了两个多月,才靠木棍支撑着下了床。 父亲的这一次被抢,让英国上学的计划变得遥遥无期。但父亲送儿子读书的愿望依然强烈,一有空就把英国喊到跟前继续教儿子识字、写字、背书。 1947年8月27日,刘邓率大军进人大别山,第六纵两个主力师途经扬旗山,三万人马走了两天三夜。紧接着,异常艰苦的解放战争开始,大别山人民被广泛动员起来,踊跃参军、积极支前,翻身求解放的浪潮如火如荼。朱锦华同所有贫苦农民一样积极捐粮支前。 朱英国加人了罗田第一批儿童团,帮解放军站岗放哨、送情报。他积极地参加罗田儿童团开展的“四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说出政府干部;不说藏粮地方。他还到处张贴宣传单:“罗田不简单,锣鼓招一片,男将抬伤员,女将送茶饭。” 同年10月27日,刘邓大军一、二、三、六纵队在蕲春高山铺战役中大捷,战果辉煌,歼灭国民党第40师和第52师共1.26万人。解放军800余名伤员分别被安排在河铺镇严家河、八迪河、觯形地、台子垸以及滕家堡区板桥、江家畈、乱石河等长达30华里范围的偏僻山村群众家中养伤。据(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回忆:这一战役为大别山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英国的父亲作为支前模范,他家住进了一位双眼被硝烟严重熏伤的林排长。英国一空下来,就缠着要他讲故事。林排长给他讲“朱德的扁担”、“刘伯承治眼”“邓小平在团风县整顿军纪”……林排长讲累了,就对英国说:“我们一人讲一个,看谁讲得好。” 英国想想说:“汉朝少年匡衡,勤奋好学,但家里很穷。他看到富有的邻居家一到晚上烛光通明,就求邻居借他一寸地读书。邻居说,你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读什么书。匡衡发誓一定要读出来,就悄悄在邻居墙上凿个小洞,借他家的光线读书。之后他又去恳求藏书很多的大户说,我给你干活,你给我书读。匡衡就这样勤奋学习,后来当了西汉丞相。” 林排长听完英国的故事,连忙问:“这个故事谁给你讲的?” “我父亲。” “孩子,你这样聪明该上学啊!” 英国伶俐地说:“我家买不起蜡烛,隔壁也是穷人,村里没有大户。父亲教一点,我就学一点,没有笔和纸用,就用指头蘸水在桌上写,我会写‘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还会背三字经,我背你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林排长被英国打动,当晚就对朱锦华说:“你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学,他是块读书的料,不能再被耽误!” 朱锦华把底托出来说:“本准备今秋送他去学堂,这不,我们的队伍打仗,上面号召捐,就把准备他上学的米都捐了。” 林排长连忙掏出自己身上的一点零钱,说:“这点零钱搅不浑水,凑一点是一点。我们宁可饿肚子,也不要误孩子。” 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朱锦华终于凑齐两斗学费米,随后他用箩筐挑着,带英国去下湾李赤庭私塾上学。 在路上,看儿子欢天喜地的样子,父亲严肃地叮嘱说:“读书可不同放牛那样自由轻狂,要发奋苦读。李先生很严,老话说,教不严师之惰。你进学堂后一切要听先生的,才读得成功。今天去了,先要拜孔子、拜先生。”英国一一点头。 朱锦华将一个农民很实在的话送给儿子,在儿子幼小的心田植下了种子。可眼前,家里太穷,连油灯都点不起,父亲每晚砍一截松树节疤(罗田叫亮壳疤,里面有松油),绑在桌子角照明,边照孩子妈纺线,边照儿子读书。后来,英国学着父亲样子,放学后就上山砍节疤。松油灯烟子大,黑黝黝、飘闪闪地满房跑、四处窜,直往英国的鼻孔和脸沟里钻,如果英国熬晚了,次日上学前没顾上洗就成了黑面小包公。 当时,罗田私塾分蒙馆和经馆两种,蒙馆主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经馆,主要招收年龄偏大、文化底子较好的学生,在校住读。私塾无固定学制和教材,学时不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及《四书》《古文观止》等为基础材料;教学方法由老师圈点教读、学生诵读,讲解少;作业为临摹习字、对课(学对对联)、背诵诗词格律、学写诗。李赤庭的私塾,薪俸全由学生家长承担,逢年过节学生还要给他带些烙粑之类,这是当地的尊师传统,称之日:“爱子重先生。” P6-7 序言 粮食是安天下之本。 2013年7月22日下午,在湖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副书记张昌尔的陪同下,专程到鄂州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实验基地视察,看望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问候并感谢他对国家粮食安全所作的贡献,提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是总书记对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的高度关切,是对农业科学家的高度信任和殷切希望,也是对武汉大学——我们的母校的巨大鼓励和鞭策。 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里强调:“总的说,我们的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作出精准的分析判断,希望始终坚持立足国内,掌握粮食市场主动权;希望科技创新,掌控生产核心技术;希望有忧患意识,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不放松;希望把粮食安全放在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加以重视。 朱英国1939年11月出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罗田县,童年挨过饿的他对粮食有特殊感情。1959年9月,我们同时考入武大生物系,并在同一个班、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寝室度过了5年。刚入学就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目睹因粮食困难百姓所承受的苦难,那时他就深深地感到粮食的重要性。大学期间朱英国当班长,我是系里学习委员,进进出出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也有同样的人生目标,建立了很深的感情。1964年毕业时,我和他写的毕业论文都被评为优秀论文,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工作,我被分配到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他做杂交稻遗传育种,我搞蔬菜遗传育种,都做着与百姓吃饱吃好息息相关的事。半个多世纪来我们感情如初,从没有断过联系,经常交流感情,探讨科学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朱英国担任湖北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和武汉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50多位学者,到沔阳(仙桃)排湖原种场研究杂交水稻。从那时起,他就率领团队开始了漫长的追逐水稻杂交育种之旅:春夏湖北、秋季广西、冬天海南;与袁隆平先生等水稻育种专家相互支持、协作攻关,实现三系配套后,朱英国率团队继续攻关,经40多年艰苦跋涉,攻克了红莲、马协、两系杂交稻的一系列科学问题,终使两个原创、一个协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农田,并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他研究的红莲型与袁隆平先生研究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水稻育种界公认为三系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与苍生同梦》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以朱英国人生奋斗经历为主线,再现他和他的团队的精神风貌:再现大别山老区的人文景观:再现他年幼时的贫寒家境及求学阶段与祖国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再现了他和他的战友为追求梦想孜孜不倦、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和超人意志:多层面展现他淳朴善良、忠厚执着、睿智低调、充满情趣、爱十艮分明的情感世界。书中选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故事,浓墨重彩地刻画他和他的团队为完成863、973科技攻关项目所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劳累和酸甜苦辣。 五十年风雨同行,五十年日月为伴。朱英国忽视了做丈夫做父亲的许多责任,26个春节没能与亲人团聚,没有时间辅导,以致他的三个孩子全靠自己奋斗、自学成才:他的老伴一辈子替他孝敬老人、照料他残疾的弟弟、在校园内外做临工,直到老伴年过古稀他才给老伴买了一个社保。一门心思投入,冬去春来坚守,年复一年攀登,把当年意气风发、青春洋溢的朱英国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渐入耄耋的老人。 长期和他一起工作的团队成员也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朱英国团队也是全国科研系统先进团队,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把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贯穿在一起,滚动发展;始终坚持把国家粮食需求作为己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不断创新。这些做法为高校科学研究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尤其是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从科学层面很好地解决了杂交稻产量高但不好吃的老问题,实现了既高产又优质的目标。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多项奖励与荣誉的朱英国,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继续用他催人奋进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带领团队攀登科学高峰,他们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利用分子标记、差异显示,成功地克隆出了红莲型杂交稻雄性不育基因ogaW9、育性恢复基因Rf5和Rf6,开发出红莲雄性不育和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探明了红莲型杂交稻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这些成果不仅让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世界前沿位置,也为我国粮食安全储备了重要科学资源,他们选育出来高产、优质、广适、高效的珞优8号、两优234等新品种,成为国家农业部连续多年在长江流域主推的品种,同时成为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和莫桑比克、喀麦隆等多个非洲国家的主推品种。 朱英国院士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他出生在抗日战争初期,品尝过被侵略的滋味,经历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是新中国成立后罗田第一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是第一批保送上罗田一中的学生;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转折阶段。他常对我说,“我们这一代科技人员都曾感受了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我们是吃政府助学金上大学的,对党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心里充满了感恩,总想着回报,自然把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前途连在一起,与国家同甘共苦。” 《与苍生同梦》是一部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的作品。全书用充满情趣的细节、自然流畅的表达,细致生动地刻画朱英国和他的团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通力合作的团结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敬业忠心的爱国精神、心系天下的博爱精神。也因为有这些精神,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开拓创新,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保持了优秀团队的荣誉。 《与苍生同梦》记录了我国杂交水稻形成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反映了我国政府历来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虽然写的是朱英国院士和他的团队,实际上也反映这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南繁育种的经历,这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这一代人为国家粮食丰收所作的贡献以及上上下下、各省各地通力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攻关的历史景象。 朱英国院士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代表,是一个追求科学、奉献终身的代表。他如今已75岁了,心里却始终装着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嘱咐,他知道肩上的责任,就是万众一心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合力,牢牢地端稳我们自己的饭碗。 作为朱英国的老同学,祝贺他在水稻遗传育种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祝愿他和他的团队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后记 有时候,机遇像个顽童从天而降。 2012年底,经湖北省科协挑选,我有幸作为优秀写手之一,被选人由他们组织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撰写团队。 事情的由来是: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到省科协调研,强调湖北是科教大省,60位在鄂“两院”院士是湖北的科教资源,他们科技报国、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成就和精神,为推进成为湖北科教强省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项抢救工程,要尽快组织力量采写大型报告文学集《科学家的故事》。 由省里出面集中宣传院士,在湖北尚属首次。 我签约的采写对象是武大的茆智、卓仁禧、朱英国三位院士,他们都有传奇的人生经历。茆智院士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5岁时为避日寇蹂躏随家人迁移到四川。小学阶段东藏西躲、加起来只读了两年书的他参加小考中时,误把卷面上标的“作文题见黑板”当成作文题,围绕“黑板”做文章,赞美老师、歌颂粉笔、褒奖黑板,虽文不对题却充满智慧,被慧眼识珠的老师破格录取。 卓仁禧院士出身于红色资本家的家庭,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父亲将多达90幢房产及旗下的企业全部捐给了国家;11个兄弟姐妹个个才华出众,除小弟因“文革”耽误选择了经商外,全部考上大学,五兄弟均是大学教授,五姐妹都嫁给世界华人领袖。他们家族的经历是一部精彩的历史电视连续剧。 朱英国院士的经历同样非凡。我最初获得的信息是:他是武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植物遗传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植物小孢子发育、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研究。他带领团队培育成红莲型、马协型两个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多个籼粳稻光敏核不育水稻;选育出马协63、两优234、红莲优6号、珞优8号等闻名遐迩的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发明奖”等许多奖项,是“湖北改革开放30年30人物”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不过说实话,虽说他有如此大的成果,我心里还是有疑虑。提到杂交稻,人们自然会想到袁隆平先生,而朱英国的名字听上去似乎有点陌生。科协介绍说,在杂交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型与朱国英的红莲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美称。两人都是杂交稻领域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只不过我们知道袁隆平多一些。他们在业内是齐名的,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有很高威望。相比之下朱院士的性格相对内敛一些,4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候鸟一般追逐春天,寻找他心里的梦,以至进入耄耋之年仍埋头苦干、行事低调,同样备受各方尊重。 看了资料和介绍,经省科协与武大协调,我与朱院士的秘书黄文超博士取得联系,确定了跟朱院士见面的时间。 2012年腊月十四上午,三九隆冬,寒风瑟瑟。 我前往珞珈山武大生命科学院拜见朱院士。见面前,我的心里多少有点像拜见茆智、卓仁禧两位院士一样忐忑:科协这次挑选的作家不乏大腕,有成果累累、在湖北文坛有较大影响的刘益善、刘书平、王伟举、何存中、寒青等老师,有才华横溢的望见蓉、周娴、姜燕鸣、王玲儿、翟锦等中青年作家。可科协领导考虑周全细致,反复提醒我们:院士们年龄一般偏大,有的身体不太好,有的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强调谦虚谨慎、礼貌低调。这么一来,不是提前约好,不是接到电话通知,谁都不敢贸然造次。 尽管后来,至少我采访的三位院士都像慈父一般亲和友善,但初见朱院士时,我还是被他的秘书黄文超拦在过道、嘱咐了一番,才壮着胆子走进朱院士办公室。朱院士穿着朴实、一头白发,他连忙起身与我握手,亲切地说:“快过年了,天这么冷,辛苦你了,请坐请坐。”他语言清晰有力,明净的额头宽阔舒展,深邃的目光透出敏锐和智慧;虽早过了古稀之年,依然可见胸怀大志者那种特有的稳重和大气风范。他用鄂东普通话连连叫坐,又亲自沏茶,目光里充满了慈爱,让人感觉没有一点距离感,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地了。 落座才发现,我竞坐在花卉之中,只有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书籍和正吐翠的植物。窗外寒气逼人,室内春色满园,空气中飘逸着一缕淡淡的清香。这时我看到一个细节:朱院士给我沏茶时,他看到饮水机绿灯亮起,于是倒出开水后,顺手关掉了电源。后了解到朱院士从来就是这样谦和友善、生活节俭,即便当院士后穿的戴的用的也没有一件超过300元。 朱院士对国家粮食安危的操心从他武大毕业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来从没停止过,直到白发苍苍、步入耄耋仍孜孜不倦。虽成果累累,但他的性格偏内向,不善辞令,不会放射性地展开别的话题,唯独谈到粮食安全才荡起了他的激情。他说:“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自有文明记录以来人类的梦想就千姿百态、斑驳繁杂,唯独农民的梦想永恒不变,那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林茂粮丰、苍生和谐。为此天下农民世代耕作,苦苦守望。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都梦想着粮食丰收,可总是不尽如人意。我在罗田求学挨过饿,看到过饿死的人;读武大又遇到国家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我和许多学生都因为缺乏营养得了浮肿病,这些经历,坚定了我一辈子搞粮食研究的决心。” 采访刚要进入实质,办公室先后进来三拨人。第一拨是他武大的老同学、老同事,其中有50年前和他同时留校任教的女同学、生科院退休教授王延枝,她听说我是省科协派去写朱院士的作者,激动地介绍说:“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工程院数百位院士中,毫无疑问朱英国出身最贫寒,没有任何背景。读武大靠助学金,靠勤工俭学;搞杂交稻研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他的成果是汗水累积的,而且他有很大的胸怀,有些事我们做不到,他却做到了。” 王教授正在激情飞扬时,第二拨人进来了,浩浩荡荡一下子涌进十多位。后来我知道,他们都是朱院士带出来的博士、硕士,张再君、杨国华、易平、谭艳平、余涛、何予清、刘学群、张秋胜、王坤、陈祖玉、李忠、邱萍、刘盖、涂萍、彭晓珏、王梅芳、张鸿……昔日的得意门生,如今有的是正、副教授或研究员,有的做了大学院长,有的在企业扛大梁,可在朱院士面前他们感觉自己永远是学生,快过年了相约看望恩师。原本不大的办公室顿时显得更加拥挤。王教授一行高风亮节地借机告辞,朱院士的学生们个个善解人意,问候一番也纷纷告辞了。 我喟然长叹、心里窃喜,正想奔回主题,不料门又被推开了,高级工程师朱仁山风尘仆仆地从基地赶来汇报,他坐下后根本就没有打算走……第一次采访就这样结束了。 黄秘书给我出主意说:“院士一年到头在外面跑,只有年关这个把月待在办公室处理积压的工作,即使这样也不一定天天在办公室,星期天、节假日都被外面的事填满了。也许从外围采访更快些。” 在朱院士的同学、同事及学生们的帮助下,我写他的那篇稿子顺利过关,后到哪家都有好茶好饭。你是他朋友,请到我家尝尝新鲜椰子…… 坦白地说,我喜欢海南乡下的早晨,那种纯、那种静、那种天地透明万物生机盎然。然而上午十点后情形就变了,太阳的直射,火辣辣的像一把针往身上扎,而且气压低、感觉闷。去邵阳采访邓海铭时我也听他说过,他喜欢海南,但不适应海南四季如夏。邓海铭在海南待了7年,而我只待了7天,且是条件相当不错的7天,朱院士却奔波了一辈子。 我用7天时间,走访了朱院士在这里40多年的经历,见到了他当年的老房东、老朋友,感受了他在第一线的雷厉风行、无所畏惧——温和性格的另一面,参观了他们团队尚处在封闭实验的一些高端品种,领略了他和他战友为追求大地丰收、苍生和谐、鸢飞鱼跃所承受的责任和经历的艰辛。 五 采写过程中,我听到许多对朱院士的敬佩和高度评价。老校长刘道玉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一个用“伟大功绩”、一个用“治国方略”,赢得美国人民的爱戴,而朱英国用他的科研成果证明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多位武大退休教授说,新中国成立后两位国家元首到过武大,1958年9月毛泽东主动到武大视察,再就是习总书记接见、看望朱英国。杂交稻基地是武大建的,朱英国为武大争了光,武大师生有理由分享他的荣誉,也为他自豪。 写作中我曾设想,把红莲在非洲种植的那种辽阔壮丽、气势磅礴、妩媚多彩的场面在书里先推出来,之后展示在亚洲各国推广的异彩纷呈,穿插写朱院士和他的团队的经历和故事。这种打乱时空、剪接精彩的写法,有很大的跳跃性和现场感,但容易弱化研究过程中的千辛万苦。相比之下朱院士更喜欢现在这种“老实”的写法,他认为自然真实,更能反映本色。作品从构思到大小标题、人名地名、事件经过,包括字词句,朱院士都反复核实把关,特别是第七、八、九章的“三大战役”,涉及的科学问题较多,有些细节较敏感,我反复写了三四稿,每写一次朱院士就把关一次;他自己满意后,又让团队教授专家轮换审读。光这几章的草稿纸就用了几十斤。 朱院士的记忆力非凡,远到70年前私塾先生的名字,近到来团队晃过几天的农民工,他都能说出姓氏、长相特征。他有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写了几十年,但毕竟年代久远、接触的人和事太多,同样一件事,往往出现不同记忆。为弄清真相,就要采访更多的人,甚至为同一件事,多次采访同一个人。直到书稿交出版社后仍在打磨,其艰辛可想而知。 2014年10月下旬,送审稿出来后,朱院士亲自送到北京,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等方面征求意见,受到各方好评。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紫光阁》杂志决定连载;全国政协的一位领导看后“激动得夜不能寝”;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跟朱院士商量:“能不能放在北京,我们帮你出版?”朱院士理解周院长的好意,可出版事宜已提前与长江文艺出版社有约。 武大中文系毕业、退休前长期担任武大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的赵继准编审看了书稿,激动地反馈他的审稿意见:“作为朱英国院士的朋友、武大校友,相交几十年的我原以为对他知之甚多,在读完《与苍生同梦》这部作品之后,才猛然意识到识之肤浅,使我对孟子留下的那段传世名言加深了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感谢作者为此书面世所付出的辛劳和才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这本书必将因为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食粮而留传后世。” 本书在修改定稿过程中,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有关领导的指导。 · 感谢武大党委书记韩进、武大校长李晓红对本书的肯定;感谢武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平湘、武大党委宣传部长刘春江、生命科学院全体领导的帮助。 感谢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朱院士团队全体教授专家的积极配合;感谢朱院士的同窗、同事及分布在国内外的所有学生提供的资料;感谢本书责编刘兰青和校对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特别要感谢严世明、赵继准、杨代常、朱仁山老师在修改期问提出的宝贵建议。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向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劳动的老师和朋友致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