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保卫战(陪孩子走过青葱岁月)》是一位母亲花了三年时间写成的心血之作。她在生活中是一个有些粗枝大叶的普通母亲,不是特别擅长照顾家人,也常常没有足够的体贴和耐心,却培养出一位出色的儿子。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是班干部,多次获得各种学科竞赛奖项、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等,并在去年以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有些与众不同的是,本书作者辰菡将特定家庭的成长故事放在历史背景和时代大潮中,诠释两代人的期望与叛逆、对话与冲突、关爱和成长,试图解析差异和冲突背后的原因,用爱和尊重达成两代人之间的理解与互谅。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职场历练,在尽心尽力养育孩子的同时,从没放弃自身的事业追求和价值实现,对生活、社会、人性、生命等有着深刻感悟和多维度思考。这本书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也能为老师和刚入职的年轻人提供借鉴和参考。作者把人生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在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现实世界和过往记忆之间来回穿梭,不断总结、比较、质疑和反思,把获得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传达给下一代,同时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的错误和局限。
《成长保卫战(陪孩子走过青葱岁月)》不是一本枯燥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而是在讲述两代人鲜活生动的成长故事。作者辰菡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在成人世界与青少年世界之间、在现实世界与过往记忆之间来往穿梭,将家庭故事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大潮中,诠释两代人的期望与叛逆、对话与冲突、关爱和成长,努力去发现和理解两代人观念和思想差异背后的原因,不滥用家长权威,用爱和尊重与孩子相互体谅并达成和解。《成长保卫战(陪孩子走过青葱岁月)》中描述的很多事儿都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作者通过不断观察、总结、质疑和反思,把获得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传达给下一代,同时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的错误和局限。当有事情发生时,没有是非曲直的判断,而是将孩子、父母和老师的表现真实呈现出来,他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不仅需要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还必须植根于历史与社会现实之中,植根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中,才能长久获得成长所需的丰厚营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就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既有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严肃认真的理性思考,充满了父母、老师与孩子之间的爱与关怀,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不仅需要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还必须植根于历史与社会现实之中,植根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中,才能长久获得成长所需的丰厚营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就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既有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严肃认真的理性思考,充满了父母、老师与孩子之间的爱与关怀,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1.知识改变命运
书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先祖们的遗训,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有更高的智慧,对自然有更大的影响力,就在于人类创造了丰富的语言和文字,能记载、积累、贮存和传承生命实践中获取的思想、知识、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使人类文明加速发展,使世界呈现今日的丰富与繁荣。
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大话、套话,却在数代人的生存斗争经验和社会发展轨迹中不断得到体现和印证。读书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知识能启迪智慧、改变命运。知识越多,眼界越宽,想法越多,对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也越高。于是,生命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对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在几代人之中是如何体现的?尽管每个家庭的故事不尽相同,但沿着祖辈、父辈的足迹,还是可以寻找到答案,因为他们的经历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缩影。
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和外公,他们在我出生以前就离世了,只看到过他们的照片,黑白的,看上去敦厚、慈爱,很典型、很传统的中国老人形象。他们好像都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来也没有离开过生养他们的土地。
在一起生活较长时间的只有姥姥。她是个小脚女人,只有三寸金莲,自然是文盲,也从没想过要改变命运。在那个封建年代,女人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注定:嫁一个好人家,本本分分地在家相夫教子。很少有女人读书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社会共识。而且读书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只有家境好的父母,才有能力把家中的男丁送到私塾或学堂读书,以求取功名。
闭上眼,就能很清晰地看到父母的音容相貌,以及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当初,父母是如何离开农村的?他们的命运又如何被知识改变的?自以为非常了解他们,但绞尽脑汁,竟然发现对父母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一无所知,这让我感到很内疚,很意外。 立刻拨通了父母的电话,想知道那个让我焦灼的答案。母亲接的电话,她总能在第一时间判别出不同孩子的声音。心里暖了一下,有点愧疚,又有几周没给家里打电话了。“妈,想问你几个问题,你还记得吗?”简单问候之后,直奔主题。
“你说。”这是母亲的风格,一旦孩子有要求,随时准备给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眼前浮现出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太太,矮矮胖胖的体态,一双眯眯眼满是慈祥,短短的脖子,圆圆的脸,皮肤轻薄而光洁,思维依然非常敏捷、清晰,只有满头的银发和前额的皱纹告诉我:母亲的确已经老了。
“你以前读过书、上过学吗?”母亲愣了一下:“当然上过学。怎么忽然想起问这个?”“你别管,就是想知道。我忽然发现你和爸过去的事儿怎么没告诉过我们?”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任性的,任性中又带点撒娇。
“你妈是文盲,没上过学!”听到父亲在一旁笑着大声说。这句话用父亲特有的闽南普通话抑扬顿挫地讲出来,别有一番味道。父亲曾经大而明亮的眼睛,已经变得小且浑浊,但总是会散发出一种孩童般的天真快乐。挺直的鼻梁,厚厚的嘴唇,高高的额头,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脸上满是褶儿。一米七八的个头已经萎缩了一些,腰板也有些弯曲了。
“瞎说!”母亲立刻反驳道,“我上过夜校,然后直接上了小学四年级,六年级毕业。又读了两年的初中,二十三岁毕业。”
P3-4
素质教育是我们毕生孜孜以求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引导下一代追求真、善、美,奠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伟大理想、高尚人格、健全心智的优秀人才,并使之能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成长保卫战》是素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它之所以能深深打动人心并触及灵魂w,是因为书中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情感,并将爱和责任贯穿始终。既有对孩子和家人的小爱,也有对生命和祖国的大爱;既有对孩子和家庭的责任,也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这种升华让《成长保卫战》别具一格,显得大气、丰富和厚重,特别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读。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没有深爱、大爱,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分野之一。家庭教育也一样,有没有深爱和大爱,有没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一般家长和优秀家长的分野,是一般孩子和优秀孩子的分野。
作者将个体家庭的成长故事和命运,汇入滚滚的时代大潮中,与国家命运和时代变迁关联起来,从生活层面向生命层面进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化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和责任,完成生命和文化的接力。在这种大情怀下培养出的孩子,会由内滋生出一种感恩,一种博大,一种担当,然后才可能在今后有大气度、大智慧、大作为、大成就、大贡献。
只关注孩子个体成长的家庭,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问题和冲突时,容易丧失原则和底线,也会让孩子变得自私、狭隘、冷漠,难以感恩父母、回馈社会。当我们把自己和家庭放在社会和人生这个大坐标时,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社会,突破自身经验和眼光的局限,以更高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在错误和教训中学习,向前辈和历史学习。
书中还饱含很多经验方法和生活智慧,对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很实用。例如,如何培养和保护良好的阅读习惯,怎样看待和应对游戏痴迷;为何要敬畏规则、践行诚信,怎样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如何尊重孩子的私密空间,理解和疏导青春期的迷茫和躁动;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填报志愿、备战高考的经验总结等。最重要的是如何给生命赋予价值和意义,在坚持梦想的路上,体验身边的快乐和幸福。
本书让我们丰富了生命体验,在平淡和冲突中感受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命的痛苦与美丽。也在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桥梁,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互谅,更加亲密和谐地相互陪伴。让我们和家长们一起努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用知识、心血、仁慈和关爱浇灌这些幼苗,使花蕾盛开,树苗茁壮,使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的未来。
人大附中 沈章献
通常,在家庭教育上花费很多心血的父母,在孩子成人后都有一种倾诉和分享的愿望,希望传达自己的育儿经验,不让教训在其他父母和孩子身上重演。这是近年家庭教育类书籍获得重视并拥有大量读者群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家长们以真情实感和生活智慧回馈社会的重要方式。
刚拿到《成长保卫战》书稿时,对是否值得出版还心存疑虑,因为目前的图书市场,家庭教育类书籍同质化倾向严重,书品众多,已经让读者有些审美疲劳。等读完后,疑虑被打消了,它首先触动了我们的编辑——一位年轻妈妈。当她读到作者在与孩子激烈冲突后的一段内心告白时,忍不住潸然泪下。相信书中的真挚情感也会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让你感同身受。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而是在讲述两代人鲜活生动的成长故事。作者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在成人世界与青少年世界之间、在现实世界与过往记忆之间来往穿梭,将家庭故事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大潮中,诠释两代人的期望与叛逆、对话与冲突、关爱和成长,努力去发现和理解两代人观念和思想差异背后的原因,不滥用家长权威,用爱和尊重与孩子相互体谅并达成和解。
书中描述的很多事儿都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作者通过不断观察、总结、质疑和反思,把获得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传达给下一代,同时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的错误和局限。当有事情发生时,没有是非曲直的判断,而是将孩子、父母和老师的表现真实呈现出来,他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
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不仅需要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还必须植根于历史与社会现实之中,植根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中,才能长久获得成长所需的丰厚营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就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既有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严肃认真的理性思考,充满了父母、老师与孩子之间的爱与关怀,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成长不息,战斗不止;战斗不息,关爱与责任不止。读后掩卷沉思,就像完成了一次心灵旅行,在平淡和琐碎中感受着爱与尊重,感受着生命和文化的传承与生生不息。一本好书就像心灵鸡汤,作为生命流域的有缘人,你只需用心聆听,一定会感受到这脉心泉的清澈醇厚,并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心灵得到休整和滋养。
虽然作者培养出一位优秀的清华学子,但她并没有炫耀成功。而是真实记录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冲突,无论孩子、家长还是老师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了解一些重要的教育方法。不是强“堵”,而是巧“疏”,用对话方式走进孩予内心,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这样的家庭教育才会奏效。
——某小学资深语文特级教师
这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智慧的书,像小说一样好看。特别对有一定生活阅历和人生积淀的父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感悟。也许年轻的父母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他们需要像教科书或育儿手册一样的指导。当他们真正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时,也许孩子成长的关键机会已经错过。
——一位名校心理老师的评价
我们常对孩子的叛逆强力压制或手足无措,读了这本书深受启发。作者是一位细心敏感的妈妈,总能通过孩子的细微变化,察觉孩子的内心动态,抓住恰当时机提供帮助或进行干预。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灵花园的维护。
——一位大学教授的评价
从书中我看到了少年的自己,明白了曾经的年少轻狂,理解了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的爱和付出。进入社会后,发现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更惨烈,书中教我很多观念和方法来适应成人世界,并为未来的父母角色做好准备。
——一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