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出门与朋友相见,若是遇到新朋友,总会介绍是读书人,似乎这也算是身份之一了。接下来总会有疑问的目光探寻,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我只好说,还成。平时没事就在翻翻书。话虽如此,接下来,他(她)就会说,现在手机、上网,想了解的基本上都了解了,还有必要去看书吗?甚至有人声称,我一看到书就想睡觉。
但最尴尬的是,在他们的眼里,读书的人基本上是奇怪的动物。说起读书,应该是学生干的事情,一个成年人不务正业地去读书,总归不是什么好事吧。接下来,关于读书的话题就像一个点缀,一晃而过。“不读书,也能活得很好”,这也被当做一种信条来看了。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那么,对比当下的阅读,我想他肯定错了,他没看到读书不读书并不是决定生活品质的高低最重要的环节了。
记得有人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读书的人,一类是不读书的人。按类来划分人群是否具有科学性,似乎是一个疑问。不过,这也说明了时下对阅读的心态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在不读书的人看来,读书不能当饭吃,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求,因此才会有为什么要读书这样的疑问。
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这一类人是与书本关系紧张。实用主义至上的今天,反而是读书人成为怪物的一种,大家都在谈钱谈生意时,你此时插话进来说,“最近读什么书?”读书能干嘛呢?能解决现实问题吗?这样的诘问可能是最轻的待遇了,恶劣一点的话,差不多要被打出门的吧:“读什么书?别乱我们做大事的计划。”正巧,某一天跟几个朋友聚会,大家说的都是最近又承包什么样的建筑工程,挣钱几何。我只好闭口不谈,虽然坐在那儿一副聆听的样子,却早已神游八方,与书本对话去了。事实上,遇到这样的事多了,你的心态就平和了。大家坐在一起,不聊读书,那有什么关系呢?读书到底是个人的私事,哪儿需要你一个人唠叨读书如何。最终落个没趣,也多半是自找的。
不读书,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吧。听多了这话,也就一笑而过,这话真的没法去争辩,你总不能拿二十年之后的状况跟当下相比,未来的预期收益虽然在经济学上是可以评估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判断读书在未来的收益是几何,只能说,读一点书,避免让自己跟这个世界距离远一点,能找到一个安身的所在。在那个“世界”里,是否一切都是美好的?却也未必。
话又说过来,与书本关系紧张的人,恰与人际关系紧张的人极为相似:在读书人看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让世界不再那么美好,倘若采取拒绝的方式,那就被视为清高,若是迎合的方式,似乎是背叛了阅读。这样的关系是不是可以简单一点,让人与书之间更和谐一点,少一点斤斤计较,多一点关爱,哪怕是在生活的隘口上,遇上了困难,也会有解救之道吧。
诚然,读书只是个人的趣味和喜好在这里,就做下去了,就跟许多个人的嗜好一样,也没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步。那么,与书本关系紧张不紧张也算不得多大的事了。或许,我们能与书本解脱关系,过上自以为很不错的生活,从而满足,这也算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也未可知。
P2-3
家里有一台电纸书,里面装了不少书。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少拿它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我在阅读问题上就是“顽固派”。
电子阅读,在今天成为最大的阅读族群,是不争的现实。但即便是电子阅读,也分为好些种类,至于阅读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千差万别,就我所知,也有不少读书人拥有Kindle。
我的理解是,这绝不等于他们所进行的阅读并非是“阅读”,而是其他的行为。阅读的分野似乎也是必然的。就如同我们今天有爱线装书,有爱平装本,也有爱精装本,乃至于毛边本。这并非阅读过程中的根本问题。
在《后阅读时代》里,就阅读潮流进行的种种探讨,都是基于不同阅读环境或状态的回应。这当然是阅读上的一些见解。
何为后阅读时代?在我的理解里,那是源于电子阅读的崛起,由此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状况。我们今天的阅读内容可谓超过了任何一个纸质阅读的时代。但很多人担心阅读内容的宽泛,造成阅读的泡沫,碎片化。岂知,这是阅读的细化。倘若我们观察到人类阅读史,或许不难明白在阅读介质上的进化,跟科技发展、阅读认知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这里,对此有思索,亦对阅读潮流有所反思。在这里,要感谢《春城晚报》的瞿腊阿娜老师的约稿,促使了我对阅读的深入观察与分析;感谢《海南日报》的梁昆女士对我的宽容,让我撰写了大量主题阅读文字;而《今报时尚生活》的周瑶瑶老师则让我对阅读有了更为精细的分析;这个名单也包括了潘小娴、黄涌、胡竹峰……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可能写不出这么多文字。
此外,这里还应该感谢出版人吴鸿先生,在我向他请教阅读问题时,总能得到精彩而又有创意的答案。同样,金城出版社的同仁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最后,还应该感谢家人所营造的宽松的写作环境,容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没有他们的支持,《后阅读时代》将可能是以另一种面目存在了。
当这本书摆在您的案头,至于书中的内容错讹该由作者本人来负责。至于其中的观点对与错,还请方家予以批评指点。
阅读无所不在。但时常是,阅读被割裂来看,至于阅读的介质,也是有不同的见解。比如谈到网络(手机)阅读时,时常将其与泛阅读、浅阅读划上等号。我想,一般读者可能混淆许多阅读概念,但专家也时常给出与阅读趋势相左的意见。这有点让人诧异。
有意思的是,在前不久的一次活动中,朋友说,读书是少数人的事。这倒让我想起以前朋友的聚会,有好些人羡慕我的读书生活,说,我都几年没读书了,平时看看新闻或微博就够了。阅读在这里等于资讯的获取了。
这样的态度总会时常遇见,也就见怪不怪了。这或许说明,在这个逐渐物化的时代,阅读并不是一件必须做的事,还有赚钱、名利等更重要的事要做。但也有阅读上的反动者,当大多数人都在追逐名利事业的时候,他们将生活退回到阅读中来。我的朋友徐晓亮虽为商场中人,却热衷于阅读,每年花费在阅读上的费用不菲,他买书更多的是阅读,而非收藏。另一位朋友邱忆君兄前几年从事金融行业,今年辞了职,读书去。我想,那是从书中寻见另一道美丽的旅程所致吧。
争论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与现状。而基于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转变也是势在必然的,不管我们是否接受,在不同的时代,一些风景都会消逝掉。作为生活在当下的人,所关注的有怀旧也会有未来,毕竟人是无法靠记忆生活着的。话虽这样,在今天探讨阅读的可能性,就是探讨阅读的多元化路径。
如果将纸介质阅读称为一个阅读时代的话,也许我们该注意到人类阅读的介质是在发生变化,比如从石器时代进入到竹简木简时代,再进入纸质时代,当下则是电子时代,在未来,或许还会有更为先进的阅读介质也未可知。那么,作为一个读书人所固守的是传统方式,而不尝新吗?简单来说,似乎难以做到这一步的。在网络刚流行的时候,许多作家提倡纸质写作,拒绝电脑写作,但经过这些年的网络发展,人类对网络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电脑写作成为作家的首选(对大多数杂志报纸来说,手写稿固然有价值,但已提倡无纸化办公了)。电子阅读,何尝不是有这样的趋势?
阅读的潮流或趋势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因为没有开放的社会基因,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可能受制于专制,从而扼杀了创造性。在阅读的路上,也大致是这样的状况。由此,我进一步想到,是什么局限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以及我们对图书的意见。这其间又有着怎样的隐秘关系?
在后阅读时代,思考或许会成为阅读的根本。当我们面对一册书,或一个阅读潮流时,又该怎样?是跟随潮流走下去,还是以独立思考看待,都成为不同的阅读者的分界线:为什么我们对同一部作品会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是因为识见的不同,还是因阅读经验的差异?探究这背后的因果,或许我们更容易洞悉阅读的真相。
因之,在后阅读时代,因了多元阅读方式的介入,让读书可能变得更为有趣、生动,而阅读比较学的应用,或许能拓展我们的思想。这正如佩索阿所说:“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而是我们自己。”后阅读时代,也是这样一种方式,即在阅读中找回自己。
朱晓剑编著的《后阅读时代》是对阅读潮流的思索,亦是对阅读潮流的反思。《后阅读时代》讲述了:在后阅读时代,思考或许会成为阅读的根本。当我们面对一册书,或一个阅读潮流时,又该怎样?是跟随潮流走下去,还是以独立思考看待,都成为不同的阅读者的分界线:为什么我们对同一部作品会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是因为识见的不同,还是因阅读经验的差异?探究这背后的因果,或许我们更容易洞悉阅读的真相。
后阅读时代源于电子阅读的崛起,由此带来全新的阅读状况。今天的阅读内容可谓超过任何一个纸质阅读的时代。朱晓剑编著的《后阅读时代》是对阅读潮流的思索,亦是对阅读潮流的反思。本书分为四辑:辑一后阅读时代,收录《与书本关系紧张》《读书界也有名利场》等文;辑二书之归去来,收录《书之归去来》《流动的书》《未来的书店》《书之书》等文;辑三与写作有关,收录《序跋闲话》等文;辑四书话与书评,收录《书话学的设想》等文;辑五我的读书,收录《春天,读安遇的诗》《杨栋的生肖文集》《木心与冰心》《放错的书架》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