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福州古村镇历史与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运启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运启主编的这本《福州古村镇历史与文化》对福州市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包括螺洲、林浦、闽安、阳岐、嵩口)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通过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力图将这些古村镇的文化面貌较为全面地呈现给读者。一方面借此让更多人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唤起国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精神,以及对濒临破坏边缘的古村镇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作为福州市古村镇的档案资料,能够记录这些名镇名村的历史,能够为学者研究福州文化提供依据,能够为进一步丰富档案馆藏做出贡献。

内容推荐

李运启主编的这本《福州古村镇历史与文化》为福州市几个古村镇的历史文化资料集。《福州古村镇历史与文化》记述、描绘了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世代名人、历史沿革和风俗民情等,展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色的地域文化。

目录

第一章 帝师之乡 名镇螺洲

 第一节 地理经济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姓氏与宗族

 第三节 信俗文化

 第四节 科举之风

 第五节 历史文化遗存

第二章 南宋遗风 林浦古今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第二节 林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商业历史与贸易网络

 第四节 林浦宗族源流与发展

 第五节 民间信俗与民间艺术

第三章 严复故里 江畔阳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第二节 聚落成长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交通与经济

 第四节 宗族与民俗文化

 第五节 信俗文化

第四章 江岸门户 侨乡闽安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第二节 聚落成长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经济文化与商贸网络

 第四节 民系文化特征

 第五节 宗族文化

 第六节 信俗文化

第五章 闽中巡检 永泰嵩口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第二节 聚落成长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经济文化与商贸网络

 第四节 宗族文化

 第五节 信俗文化

 第六节 日常习俗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婚俗

阳岐的婚嫁习俗沿袭了福州当地的婚嫁习俗。婚礼趋向简化,新郎新娘多穿着西式服装,但大部分还保留传统礼仪中的迎亲、拜堂、宴会、闹房等环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到女家成婚已逐渐流行,其结婚仪式也与女方出嫁到男家没有什么区别,但与过去入赘婚姻已有所不同,男方不改姓,所生子女归属何方姓氏由双方共同商定。

有村民介绍,村里面的人会和其他三个自然村联姻,一般订金为10万元。在婚礼当天摆酒席,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里进行,如果是大户人家,邀请的宾客比较多的,院子的空间不够大,那么可以提前与隔壁的邻居商量借用一下空地。一般喜事可以将厅堂打通,邻居也会沾到喜气较为乐意,但是丧礼办酒席的时候则没有借用场地的风俗存在。

(二)丧葬

阳岐民众对丧事历来重视。封建时代,做官的要辞官回乡料理父母的丧事并守孝3年,称为“丁忧”。在民间,父母病危之时,子女和亲属尽可能守候在旁;当死者咽气之时,子女亲属大声哭送,以示哀痛。之后丧家要进行小殓、大殓和人殓。小殓是为死者擦身、穿衣。如果死者张嘴睁眼,亲属要为之揉搓,使之闭合,瞑目而去。死者一般要穿5、7、9或更多的成单数的上衣,裤子比上衣少两件。大殓是对死者整容装扮,剃头理发、修甲、戴帽、穿鞋、化妆脸部,让死者口含珍珠或铜钱,把生姜置于死者手掌,富有的人家还为死者戴金银首饰。在尸体大、小殓后,孝子要披麻戴孝亲自到亲朋族友处报丧,报告死讯、死因以及安葬准备事宜等,见长辈要跪拜哭告,以示自己对父母尽孝不够,而导致父母过世的悲痛心情。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消失,而且常是派人往各处报丧,也有改用讣闻、讣告等文字形式来代替口述。

亲友乡邻得知后,都要及时前往吊丧。吊丧的人要带蜡烛、鞭炮、挽联、挽幛(现在为花圈)和冥钱(纸箔)送给丧家做为吊唁礼品。孝男要接待并陪同吊丧的人,并揭开盖在死者面上的白纸或白布,让亲友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吊丧者在见面时有哭丧之俗。男的多为不出声的“泣”;而女的不仅哭出声来,而且口中念词要有板有调,多为称颂死者的功劳和贤良能干,或死者离去给家庭亲友造成的损失和不幸,或诉说本人对死者离去的哀痛心情等。在旁的孝男孝女及媳妇也要陪同号哭,而其他亲友则要在死者床前的瓦盆里点上吊丧者带来的蜡烛和焚烧纸箔。

入殓通常是在死者咽气后两三天,如果直系亲属未归仍可拖后一些日子。所有赴丧者须在死者盖棺前赶到,若迟到,民间认为会招到晦气,丧家要给“太平面”以压晦。死者入殓关键在于征得“人主”同意。已婚的妇女娘家为其“人主”,男的人主一般是本族族长,有的地区仍是以妻室娘家为“人主”。“人主”是决定丧葬规格的裁定者,只有他同意了才能人殓封棺,否则有权启墓开棺。

此后,丧家要为死者“做七”,“七”是“漆”的谐音。就是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隔七天为棺木上一道漆,并在灵堂设祭品祭供死者。在每个“做七”期间,丧家及亲友延请道士或僧人在灵堂搭坛做“报亡”、“安魂”或“超度亡魂”。旧时一般人家要做完“七七”方进行殡葬,家庭困难的做完“三七”或“五七”也就殡葬。这期间,早上要在死者神主牌前供饭,供水果;同时,丧家要请地理先生看风水做墓。

出殡日前丧家要向亲友发出丧帖讣闻,告知出殡日子。出殡日丧家要发红、白布带给送葬者。若是死者已过老耄之年,是“欢喜丧”,只发红布带,以向人们告示死者有福有寿。抬棺人通常8个,也有16个的。出殡时,一边是死者子孙媳妇的哭嚎,一边是鼓乐鞭炮齐鸣。死者女婿放纸钱。途中还有亲友设祭,祭奠亡者,叫“路祭”。棺木抬到墓地后,由地理先生最后敲定放置棺木在墓中的朝向位置,然后由孝子们“圆坟”,把石灰撒进墓坑。堆土成坟后,孝男要将“孩儿杖”插在坟顶,若死者是女的,健在的丈夫将“长杖”插在当中。诸事完毕,下山“回水”,俗称“回舆”。众人脱掉麻衣白带,系上红带,妇女要在头上插上红花。主人要取水带回家,倒在水缸之中。送葬者回到死者家时,要从燃烧的稻草中跨过,并进灵堂向死者神主牌、遗像行跪拜或鞠躬礼。这时鼓乐鞭炮齐鸣,孝子们要陪同行礼,这叫“拜水”。这天丧家要办“丧事酒”,用以答谢亲友们对丧事的支持和帮助。  从死者咽气日后3年为孝服期,死者的儿孙媳妇要为死者戴孝。男的用镶有白边的黑布挂臂。女的要在发髻上插带白花,表示是在孝服期间。

现在,阳岐已废除土葬,改为火葬。火葬日多在死亡日后2-3天。从火葬场回来后,人们依然照旧俗到死者家中向遗像致哀和吃“回舆酒”等。

P96-97

序言

近年来,古村镇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国家相关部门和民间机构的重视,各地城镇、乡村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文化遗存,并制订相应的规划对其进行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像一部珍贵的历史档案,它是当地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剪影,因此,保存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对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塑造村镇特色,促进村镇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故而福州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建省2007年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福州市即有五个,分别为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永泰县嵩口镇、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加上第一批的四个古村镇(分别是连江县透堡镇、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长乐市航城镇琴江村、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福州市目前共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九个。这些古村镇充分反映了福州地区特有的传统风貌和建筑艺术,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福州周边古村镇的原貌也逐渐被改变着。每一个古村镇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每一个古村镇都是一份记录文化发展的档案,它们记载了当地的历史,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州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及现状,福州市档案馆在充分发掘馆藏档案的基础上,联合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对福州市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通过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力图将这些古村镇的文化面貌较为全面地呈现给读者。一方面借此让更多人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唤起国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精神,以及对濒临破坏边缘的古村镇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作为福州市古村镇的档案资料,能够记录这些名镇名村的历史,能够为学者研究福州文化提供依据,能够为进一步丰富档案馆藏做出贡献。

本书的编写是集体合作的结果,全书由福州市档案馆策划开展,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负责构建全书的框架和统稿。曾参与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考古与调研工作的多位师生共同参与了全书的写作,他们是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的赵建群、徐斌、张金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李琳琅、文武、段晓川、林玫、李娜、黄佳等。本书的编写还得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谢必震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后记

福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闽越王城宫殿遗址的发现与挖掘,更加印证了福州悠久的历史文脉;如今静静矗立在闹市区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则见证着近代以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为代表的引领时代浪潮的侯官文化之辉煌与风流。号称“海滨邹鲁”的福州,文风丕盛、昭泽华表,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洗褪铅色,荡旧涤新,尽显日月光华。

位于福州周邻郊区郊县的历史文化古村镇,犹如环绕在福州这颗璀璨明珠光环四周的散状珍珠,明亮耀眼、熠熠生辉,它们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在中华民族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印记。曾经的繁华虽已逝去,辉煌的岁月已成远古,但她所积淀的历史沧桑,镌刻下的远古印痕,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在东南海滨延续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历史见证,作为一份珍贵的海西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闪烁出荣耀和光芒!

在福州古村镇的文化田野现场,本课题调研组多次深入那些老宅旧堂、古庙破屋,记录古文物的留存现状;也经常跋山涉水、穿梭于山野田地间,寻找古代名人的墓葬碑刻;亦得搜集各类民间文献、拍照摄影,记录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在田野工作的时空场域下,我们探寻历史发生的轨迹,切身感受着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脉动。

今天,我们在感叹古人留下如此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给后世的同时,也面临着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辉容颜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福州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古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对这些古村镇的文物遗迹进行保护,以促进福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良性发展,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福州古村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今后福州古村镇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加大保护力度。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扶持福州文化古村镇的文物普查、保护和修复工作。福州古村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据调查,仅在永泰嵩口镇一处,就已发现明清古民居建筑达200多座,而且相当的集中,其他各类文化遗迹难以胜数,比比皆是。对于这样一个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镇,进行适时的保护和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课题组认为,在保护福州市古村镇文物古迹的过程中,首先是保护那些已经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宅或久露于地面环境中的文物,对这些古迹应放置显著性的保护标志,对于产权问题应请地方政府出面妥善解决,在许可作业的情况下,查阅相关的文献和史籍,对这些年代久远、损毁较为严重的遗迹进行修复、复原工作。其次对于那些尚有人居住,保护相对完整的古建筑,应当做好安置工作,防止住民对屋宇进行改造破坏,还要做好一些家庭的安抚工作,或出资以协议形式让这些家庭对祖宅进行必要的保护、修缮,还可以发动家族、社会慈善人士投入资金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再者,对于那些已经明确设为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也应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免使这些文物古迹受到人为的破坏。

第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是社会民众的精神财产,福州古村镇历史文化古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财富,它们应该也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一番贡献。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年来,福州多个古村镇的党委和政府制定了发展旅游、商贸及农业的经济方针,如螺洲、嵩口等地,这是非常明智的举措。一来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来那些众多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旅游卖点,促进地方经济腾飞。加上如今交通设施的大力兴建,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古村镇可以成为福州郊区旅游和国家级文化旅游区的拳头产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福州古村镇可以在古建筑、博物馆、宗教圣地、闽江流域文化、饮食文化、其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散地等方面大力兴建国家级旅游人文胜地。这里的古建筑体现了典型明清家族式连体建筑结构、福州古村镇往往多联结着闽台“五缘”文化因子,每年有大量台湾同胞来这些乡村寻根谒祖;古村镇多沿溪沿江,秀美的自然风景和古朴的地理风貌,可以建成环闽江流域旅游自行车休闲道、人行栈道等,骑行、漫步在江畔、水岸、古树下、村庄等优美环境中,是都市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福州古村镇具有各地代表性的小吃,美味可口,文化内涵丰富,可以成为美食爱好者的天堂;古村镇因着独特的地理地貌,与自然风景区毗连,可以在发展自身文化旅游区的同时,也可以与这些自然风景区一道构建一个旅游文化圈等等。总之,福州古村镇众多的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如果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规划利用,一定能够打造成福建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品牌。

第三,传承地方文化。散落于福州古乡镇、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州广大民众在历史上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体现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当下,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工作。不仅如此,还应当对这些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积极的记录、传承和实践,让一些好的传统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得到发扬光大,让老百姓树立自觉保护文化艺术的意识。对此,有关部门应深入到农村的基层社会,以广泛宣传和政策引导等方式,努力将地方优秀文化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下来。例如,在阳岐盛行的尚书庙祭祀礼仪,在嵩口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狮和虎尊拳等,都面临失传的境地。所以,不仅需要研究团体对这些民间艺术和活动进行真实地记录和调查研究,还需有关部门应该进行实地调研,并给予政策、经济等各方面的保障,创造好的条件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传承下去。文化的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薪火相传,循环不息。

福州古村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并非十分起眼,但其独特的价值体现在它独特的地域文化表征之上,特别是一种多元立体的文化遗产表现形态方面,让福州古村镇的文化体现出广泛性和层次性,十分具有代表性。今天,我们在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的时代境遇下,对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巨大旅游潜力、文化资源、商业价值等的梳理,使之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进行积极的探索,并追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