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猷的《中国哲学》是一部对应于《中国哲学史》的学理形态文本著作。将中国哲学分为本原论、格致论、名辩论、美识论、伦理论等“论域”,大体对应于哲学史上公认的宇宙论、认识论、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作者试图贯通自然、社会、人文、观念等领域,以便展现中国哲学的独特问题意识和学术追求。书稿内容涉及经学、诸子百家、玄学、隋唐佛学宗派、理学以及广义上的儒释道的核心问题和价值理念。将如此丰富的内容纳入一部书稿,使读者对理论思维的演进有清晰的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陆建猷同志在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努力,加以排列、论述,可能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比如“篇之三:名辩论”中作者以中国古代哲学命题为对象,在简述的基础上加以评论,触及名实、言意、普遍特殊、共性个性、有限无限、主客、唯识量论等等,因为篇幅有限,是否周密,有待读者判断。
“中国哲学现代性体系”致力下的系列著作——《中国哲学》,是一部与“中国哲学史”体制相对而反映中国哲学之学理形态的文本。中国哲学以民族特质的思维义理与概念范畴,表现其对哲学国际一般自具意义特性的品格支持,反映中国哲思主体的思维风格特色,昭示中华民族崇哲尚学的理性智思。
本书由陆建猷著,着力体现中国哲学之民族理论思维与汉语概念特质:理论源流上,以《六经》为原理、子学为主体,以自然之域、社会之域、人生之域、观念之域为问题视域;哲思论域上,“本原论”以论整体世界及其无限多样性之生成,“格致论”以论思维主体格物与格义之求知,“名辩论”以论辩说主体论辩名实关系的概念思维,“美识论”以论美识主体反映人与天调的意象赏识,“伦理论”以论德性主体言行适宜而仁民爱物的善道品性;学科名实上,春秋以降的道术之学——宋明时期的义理之学——近代以来的哲学,它们标示中国哲学的学理形态及其发展进程。
本书依据经典原理之无时间性与哲学问题之无时间性的双重意义,观照经典文献原论与现代汉语阐释的关系,运用汉语概念义理而走出西方哲学表述传习,将原论至理汁味与现时人思需求接通,积聚教俗二界哲学以反映中国哲学整体气象,出示要义标题以助读者晓畅阅读,作者热忱与读者一起交谈,实现哲学对多重价值关系的理性协调,向人们的生活与精神和谐奉示亲切的理智关怀,超越曾经对中国哲学碎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