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里洋场的民国旧事(插图本民国风云往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代上海是世界城市史上的特例,政治格局、经济特点、社会结构、文化风格,都戛戛独造,自成一体,不能以寻常都市视之,至于人物,更是五方杂处。鱼龙混杂,既藏龙卧虎,也藏污纳垢。

《十里洋场的民国旧事》由民国重要人物曾任法商宝多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汪伪政府时曾任复兴银行行长、中国银行监察人、周佛海的机要秘书孙曜东的口述实录,由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家族史专家、曾任华东师大校报主编的宋露霞整理。

内容推荐

《十里洋场的民国旧事》由民国重要人物曾任法商宝多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汪伪政府时曾任复兴银行行长、中国银行监察人、周佛海的机要秘书孙曜东的口述实录,由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家族史专家、曾任华东师大校报主编的宋露霞整理。

《十里洋场的民国旧事》辑有:十里洋场掠影、昔日老友忆旧、汪伪内幕杂忆、梨园人物漫记、银行家轶事琐记。孙曜东在老上海生活三十多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风云变幻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所记史事,对于复原老上海那段历史,具有特别的意义,图文并茂,资料性、可读性俱佳。

目录

代序 老上海谈老上海熊月之

第一章 十里洋场掠影

 美食家、银行家、菜馆子

 旧上海的足球队及其后台老板

 舞厅、舞女、舞女大班

 会乐里的第一奇人——含香老五

 20世纪30年代世界网球大师在上海

第二章 昔日老友忆旧

 “大怪”张伯驹及其被绑票的真相

 卢小嘉与江浙之战内幕

 军统要员邓葆光投共秘闻

 珠宝大王铁宝亭轶事

 网球朋友与网球运动

第三章 汪伪内幕杂忆

 1941年的金融界大血战

 陈公博的牌友与女友

 梁鸿志最后的几首诗

 我所知道的李士群

 1945年的楚园与楚囚

第四章 梨园人物漫记

 从京津南下的戏迷世家

 杨小楼“智夺”金少山

 余叔岩中南海“打棍出箱”

 杨宝忠“醉酒”掉胡琴

 “赶三一去无京丑”

 说不尽的梅兰芳

 闲话俞振飞

 一代名伶马连良

 程砚秋及其传人章遏云

第五章 银行家逸事琐记

 “脑后见腮”的银行家吴鼎昌

 十万元起家的银行家陈光甫

 金融巨子张家墩

 朱博泉创办上海票据交换所

 学徒出身的银行家唐寿民

 中国银行初创时的总裁孙多森

 周作民赤手空拳办银行

 叶景葵、蒋抑卮与浙江兴业银行

 银行界的“黑马”胡笔江

试读章节

提到淮扬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扬州狮子头。其实同样是狮子头,外表看来差不多,但品质大有两样。一种是狮子头,是用猪肉的边角杂料,上案板乱刀剁成肉泥,拌馅而成;另一种叫斩肉,是用上好的猪腿肉加上些许肥肉,先放人冰箱稍冻一会儿,便于切细,要把精肉、肥肉分别切成米粒大小的细丁,然后拌馅而成。这里除了用料上乘外,关键是不能用乱刀剁,一剁肥肉上的油水就流失了,肥肉成了烂泥,烧出的狮子头如死肉丸子,就没有弹性,而斩肉就大不相同,加之配料得当,咬开后香软可口,有弹性,不知不觉地已一颗下肚,吃了还想吃。

他家还有一道叫绝的菜叫松子肉,是把五花肉切成一个大方块,把肉和皮分开,把肉切碎,用葱、姜、松子等调味品拌好,仍然堆成一方块,再把肉皮按原样贴在肉泥上,先在油锅里滚一下,再肉皮朝天地上笼清蒸,直到酥软为止。此肉端上盘来仍是一方块,因加入了松子,更加味美可口,肥而不腻。

另外还有封鸡、十香菜、酥鱼、肴肉,等等。他家的肴蹄一做就是十个,因为他是好好先生,常有朋友向他家要,他就索性一次多做一些,做了准备人家来要的。每次十个当中常有我一个,因为我们在美味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见解。他家的点心一般都是汤包,那汤包也与众不同,里面没有肉馅的,咬开来全是汤,是用浓鸡汤冻或猪肉皮冻包成的,一上笼蒸肉冻就化了,所以里面是一包汤,名副其实的汤包。用筷子拣时还要会拣,不会拣就捅破了,因为皮子极薄,是用七成开的热水和的面,介于生面和烫面之间,所以皮子也很讲究。用这种汤包当点心大有道理,如果大肉大馅,客人们一下子就吃饱了,晚饭就吃不下了。

淮扬菜在上海还有一把好手,即美食家沈京似家的胖子小李,世称李厨。沈京似是淮城(淮安)人,晚清大户人家之后,是李鸿章家族的曾孙女婿,与我们孙家也有亲戚,我称他姐夫。他是李鸿章大哥李瀚章的曾孙女李仲明的丈夫。李仲明的母亲孙多晶是我的姑妈,生过五个女儿,与后来去台湾的画家孙多晶同名、同姓、同族,但不是一支。沈京似还与大陆银行的谈公远,农业银行的顾翊群是连襟。顾娶李家四小姐李家蓉。谈娶李家六小姐李家传。沈本人不是银行家,但与扬镇帮的银行家们个个烂熟,是银行家的争取对象。他对厨子的要求非常高,经常亲自下厨房指导,还和厨子一起分析、研究烹调艺术,如吕宋黄(上等鱼翅)要发到什么时候才算正好;炒虾仁是用活虾剥仁好还是用刚死了的虾剥出来的好;炒鳝鱼的火候如何掌握……小李也聪明好学,听任他的指挥。这主仆二人真是相辅相成。他本人精瘦,吃不多,但样样要考究,所以他家的蜜汁火方、蜜汁湘莲、熏鱼、火腿干丝、炒鳝丝等无人能比,尤其是炒鳝丝,又软又嫩,咸甜适中,香气袭人,堪称全国第一。上海解放前他几乎未正经做过什么工作,就是精于淮扬美食。是个终生美食家。上海解放后他工作了,也是因为他会吃,陈毅同志当上海市长的时候,请他到市政府最高级的餐厅中苏友好大厦(现工业展览馆)的友谊餐厅当中餐部主任,让他把沈家的淮扬菜手艺传下来。

其实他家的手艺和菜谱早就传出来了。20世纪40年代成名的“莫家菜”。50年代开办的“莫有财厨房”,其实就是沈家的菜谱。莫家第一代厨师就是沈家胖子小李的学生,后来莫家人为工商巨子家庭烧饭,渐渐成名。沈家在抗战中渐渐衰落,胖子小李遂渐渐被人遗忘。然而这倒使沈家又诞生了一个名人,即沈京似的二儿子沈曾植(大儿子沈曾刚小名阿刚,去美国了,任美国奇异电器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曾是我主持的绿灯网球队的人),抗战中奔赴苏北解放区,又奔赴延安参加抗战,成为三八式的老干部,在工作之余注意收集解放区的邮票、信封等邮品,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厂长,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局长,工作之余仍集邮,成为我国集邮界的一大名家。小李在新中国成立后已成老李了,陈毅同志调北京外交部工作后,也把他带到外交部为外交官烧饭,直到退休。

沈京似与我的堂兄弟孙锡三(中孚银行总经理)极熟,美食上气味相投。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成了上海第二商业局的美食顾问,每逢厨师考级,总让他们去当评委。业内人传出消息来,只要沈京似一到场,他往桌边一坐,参考的人就很紧张,因为上海餐饮界“天下无人不识君”。无人不知他那嘴巴厉害,再好的美食叫他品尝起来,总是能挑得出毛病。所以人家说他,人又干又瘦,嘴巴却又肥又滑,当然只是说笑话而已。

改革开放后莫家菜进京表演,开展示会,又热闹过一阵。P8-11

序言

近代上海是世界城市史上的特例,政治格局、经济特点、社会结构、文化风格,都戛戛独造,自成一体,不能以寻常都市视之,至于人物,更是五方杂处。鱼龙混杂,既藏龙卧虎,也藏污纳垢。在这里,善恶、美丑、真假、新旧、光明与黑暗、合法与非法、地上与地下,相反相成,相摩相荡,产生了许许多多或广为流传或罕为人知的有趣有味的故事。近些年,上海史热持续升温,关于老上海书籍、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满坑满谷,其原因盖在于此。至于老书重印,老歌新唱,老店新开,老街新建,无不弥漫着怀旧的气氛,诉说着老上海的魅力。

在云蒸霞蔚、氤氲蓊郁的上海史热中,有一种努力最为可贵,这就是对那些栉风沐雨、履霜践雪的健在的老上海的访谈。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能谈老上海历史的老上海人,作为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越来越稀缺了。虽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的寿命长了,但是,屈指算来,对于三四十年代上海有所经历有所记忆的人,至少已是八十来岁的耄耋老者,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步履蹒跚,这些人本已寥若晨星,何况其中记忆混沌、口齿含糊者又所在多有。档案过几年还可以再查,杂志过几年还可以再翻,小说过几年还可以再写,但是,留存在那些老上海脑海里的历史碎片,再过几年可能就晦明永隔,难以寻觅了。这就是老上海口述历史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本书口述人,孙曜东先生,是不可多得的老上海,其传奇般的经历,如果深入发掘,就是写三五部书,也绰有余裕。他是安徽寿县人,1912年出生,曾叔祖孙家鼐,为光绪皇帝师父,祖、父均为官僚。他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留学美国,专攻金融,毕业后回沪发展,任法商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汪伪时任伪复兴银行行长、伪中国银行监察人,担任过大汉奸周佛海的机要秘书。抗战胜利后,坐过牢房,又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在扬帆领导下做秘密工作,策反过军统重要人物邓葆光,在政权递嬗之际,为辞旧迎新作了贡献。1955年潘汉年、扬帆冤案事发,被牵连入狱,在安徽白茅岭农场劳动改造。1975年特赦,返回上海,晚年担任徐汇区政协侨联高级顾问。他曾富比陶朱,也曾穷若乞丐;与党国要人为伍,与大奸巨憝为邻;娶舞女为妻,与明星有染……这么显赫的家庭背景,这么多彩的人生经历,或儒或商或政,或黑或灰或红,或京或海,或中或洋,忽焉上天,忽焉入地,忽焉纸醉金迷,忽焉冷清孤寂,曲折坎坷,斑驳陆离,若非亲访亲闻,即令莎士比亚再世,也无法编造得如此离奇异常。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口述史,主要述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其珍贵性依历一见一闻顺序而递减。孙曜东先生此书的非常可贵之处,是其亲历亲见之比重相当大。

作为阔少爷、留学生、银行家,他是上海众多舞场、妓院、戏院、茶馆、饭店的财神爷,时常出入其间,非常熟悉这些场所的规矩、习俗、历史,书中对此记述详实生动,尤其对舞场特点、舞女生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长期在金融界工作,熟悉诸多银行家的经历、个性、风格、特点,如谈周作民之能,朱博泉之圆,吴鼎昌之闯,谈荔孙之精,陈光甫之明,述其家世,道其缘由,叙其事理,析其得失,探幽阐微,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其中许多感悟性、综合性的见解,不是从文字资料中可以总结出来的。

作为周佛海的心腹,孙曜东与汪伪集团众多要人稔熟,记述颇多传神之笔,状梁鸿志之好诗近迂,述周佛海之好色藏娇,记谢芝庭之大都会血案,说唐寿民之八面玲珑,均亲历亲闻,绘声绘色,为有我之境,绝非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三人成虎之类野史戏说可比。

青年时代的孙曜东,兴趣相当广泛。他好京剧,看戏、评戏、捧角,对于京剧界的掌故特别留意,所述京剧界秘辛珍闻甚多,所记马连良、余叔岩、程砚秋、章遏云等事迹,亲切而生动。他是足球迷,看球、踢球、追星,所述亲历的上海足球片段相当有价值。其中记述他与伙伴们黑夜里痛揍黑哨洋裁判的故事,以“误打”对“误判”,以义愤对恶行,令人捧腹之余,感到有趣而解恨。

孙曜东在老上海生活三十多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风云变幻、陵谷兴替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所记史事,对于复原老上海那段历史,具有特别的意义。书中写道,近代中国兵荒马乱,地方实力派都给自己预留后路,以便打仗失败、政治失意后,好到租界当寓公,因此纷纷在上海租界置办房产。置办花园洋房的,就有刘骥在五原路,李鸣钟在香山路,刘郁芬在永嘉路,这些洋房都是托孙曜东管理或经租的。这对于理解近代上海冠盖云集的原因、上海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很有帮助。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头的这几句俯瞰历史、富于哲理的话,用来描写晚年的孙曜东心态,再恰当不过了。经过那么多的是非曲直,悲欢离合,看惯春花秋月,潮涨潮落,年逾九旬的孙曜东心静如水,宠辱不惊。他眼不花,耳不聋,思路清晰,心情开朗。叙述往事,不偏颇、不激愤,也不迎合时尚潮流。他失势潦倒以后,那些看重钱财、权势的姨太太,远他而去,各奔东西,他理解谅解,并无怨言。他的口述,有当事者的真切,审视者的清明,旁观者的幽默,但没有为自己辩诬的繁词,没有对落水者痛骂的垢语,冲淡平和,一片坦诚,其言实,其理朴,其情真。

现代史上,有相当一批搏风击浪、大起大落的风云人物,在风停雨歇之后,息影林泉,悠游卒岁,得高寿者并不少见,张学良、宋美龄、陈立夫,都活过期颐之年。我接触过的薛耕莘、陆久之,还有本书口述人孙曜东,也都过九望百。是什么营养在滋润他们那累累伤痕的生命绿树?我曾问过其长寿秘诀,他们各有各的说法。我想,遗传基因、规律生活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乐观达观。乐天者寿,达观者寿。进而为儒,退而为道,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这一进退哲学,真正明理不易,践行更难。孙曜东身跨两朝,学兼中西,大富大贫,大红大黑,两入牢狱而不改其为人宗旨,乐天顺命,可谓深得入儒出道之文化三昧矣。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缘,人与事的关系也是一种缘。本书整理者宋路霞。本非史学专业出身,一个偶然的机会,因缘际会,让她对老上海名门望族的历史发生了兴趣,一头扎进去,一发不可收,一干二十年,走街串巷,飞南走北,翻阅旧籍,考核新知。王谢堂前,图书馆内,洒下了她串串汗水。在她的名下,已经排出一长串书名:《百年收藏》《洋楼沧桑》《百年家族——盛宣怀》《上海的豪门旧梦》《上海滩豪门望族》《回梦上海大饭店》。在今天的上海史学界,宋路霞三字,已与上海豪门掌故同义。为了解读孙曜东这部大书,她四年来,周必一访,不避寒暑,设问发履,口访笔录,由此及彼,牵丝攀藤,补漏充实,更讹纠谬,获得了大量极其宝贵的资料。其心诚,其志专,这些丰硕的成果都是对她应有的回报。

这是我第三次为宋路霞的书作序了。她一再表示抱歉,说是写序增加了我的负担,其真诚不容置疑。但是,她哪里知道,读这样内蕴丰富、文字秀美的好书,真是如沐春风、如饮醇醪,如看好戏,如听美乐,可以增知识、长见识、明事理、陶情性,甚者可以从中悟得一些人生与历史的真谛,那是一顿文化大餐,一次美的享受,何苦之有!

是为序。

熊月之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文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上海通史》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