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九十年(2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道梁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道梁撰的《往事九十年(2集)》中“津门风貌篇”系写数十年来生活中所见所闻的身边琐事,东鳞西爪,片片段段,信手拈来,文不成篇,只作为民俗资料供研究者参考。书中各篇,凡曾在报刊发表过的,均在文末说明。个别篇章在编入本书时有增删。本书出版恰逢滓人美出版社成立60周年纪念。

内容推荐

张道梁撰的《往事九十年(2集)》分三部分:①故人故事篇。②津门风貌篇。③怀旧之读篇。讲述关于作者友人的一些故事;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生动具体的向读者展示了旧时天津风貌;《往事九十年(2集)》还收录了一些近代名人学者,教授,艺术家等撰写的有价值的文章。

目录

故人故事篇

 我的晚报缘

 想念马际融

 报人常小川的仕途

 《新生晚报》报道大同解放

 《新生晚报》报道“石门失陷”

 我和《光华日报》

 亲历《潜伏》时代

 冯欣农营救吉鸿昌

 北洋大学邓日谟教授

 名医丁懋英

 海怪严仁颖

 林白水和他的女儿林慰君

 人还活着怎被推入太平间

 齐协民

 和江西督军陈光远

 和宋哲元、张自忠

 齐协民豁达一生

 江朝宗“曾秉国钧”

 国联调查团在长江轮上

 沈崇家世

 林则徐眼皮下的贪污

 津人美出版社的鲁艺四老兵

 津人美社创办人张映雪

 第二任社长郭钧

 第三任社长赵泮滨

 王玫同志

 李芝芸大姐

 周扬题词图章倒盖

 郭沫若为《天津画报》题签

 陈强津门访何迟

 沙龙夫人沉沦一生

 民初改良年画先行人阎道生

 二婶

 七里海畔的劳动模范

 珠江道旁那十二棵大杨树

 我的地图嗜好

 建国后首次出版《天津市图》

 80年代出版《天津游览图》

 “文革”中天津更改胡同名

 “文革”中北京更改路名

 京津老地名

 民初《北京内外城地图》

 《中国解放区分区详图》

 “貘狭”

 “进行”的滥用

 旧时报上的粗野用词

 “把把”

 “万岁——儿崽”

 于非嗣写梅画了个印章

 书报上的错字

 错字使文义颠倒

 名人姓名印错

 错得可笑

 老娘儿们的脚是宁河宝

 骑龙抱凤的故事在天津姚村

 锅店街同升号泥人庄

 给图博单位添点资料

怀旧之读篇

 《中国的十月》

 《明信片中的老天津》

 连阔如的《江湖丛谈》

 张家口出版的《北方文化》

 《王景鲁书法篆刻选集》

 从黄裳的《旧戏新谈》说起

 陈骧龙《怡然自乐》

 陈亦侯藏匿乾隆金编钟

 《直沽世家》李学曾

 《燕园钟声》中的故友

 翁独健将姚文元比作秦桧

 卢念苏

 杨思慎、乔维熊在天津

 《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

 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

 清初宁河籍相国杜立德

 “老爷”的身价

 天津铁脚及其它

 禽与兽

 眼镜赞

 话说《景善日记》

 重读郁达夫的《毁家诗纪》

 楼适夷回忆郁达夫

 钱歌川回忆郁达夫在新加坡

 汪静之回忆王映霞

 郁达夫为郭沫若能归国奔走

 刘尊棋评论郁达夫

 姜德明的《描写饥饿的作家》

津门风貌篇

 说说在外就餐

 京津小吃和两地糖墩儿

 蝗灾

 津人喜吃蚂蚱

 东门脸的中立园

 官银号的四远香

 农场的伙食和定量

 抗洪大堤吃“瞎碰”

 双元兴的虾油小菜

 吃黄金宴的“感觉”

 鱼鳃肉宴

 鲤须宴与人乳宴

 挖鸡掌

 清朝的奢菜

 穿山甲禁捕以后

 嫩玉米做菜

 武大郎卖的炊饼啥样

 瘦肉精

 栗子面的小窝头

 四菜一汤

 “吃完了吗”

 鱼市

 锅炮鱼

 贴饽饽熬鱼

 鲶鱼嘴大

 咸鱼

 在大饭庄吃鲤鱼

 黄瓜鱼溜边

 鱼翅

 象皮鱼

 白洋淀的鱼

 胖头鱼

 鱼和熊掌

 带鱼幼小被滥捕)

 带鱼北上

 蟹的武装

 “大闸”不是地名

 养殖大闸蟹喂什么

 邮酒香的胜芳大蟹]

 软盖螃蟹

 大闸蟹天价

 三岔口扒蟹苗

 借蟹讽世

 李瑞清殉蟹

 李笠翁赞蟹

 人造螃蟹招待尼克松

 元朝蟹灾

 蟹在英国更横行

 男帽

 女发

 大宅门的理发员

 染发风

 清初钱谦益爱黑发

 衣装的演变

 中山服——西服

 领带渐失魅力

 暑季简装

 贺龙的纽扣

 棉裤、套裤、小棉袄

 夹鞋——棉鞋

 祖父不穿棉鞋

 华君武、吴祖光评论高跟鞋

 内山书店老板穿中式棉鞋

 陈嘉庚牌胶鞋

 买皮鞋须订作

 割布鞋底示众

 慈禧的厚鞋底

 宫人因手白丧命

 自行车和汽车的矛盾

 邓禄普轮胎广告

 荷兰的自行车、中国的汽车

 我与自行车相依为伴

 八十年前自行车

 自行车捐牌

 天津的洋车——“胶皮”

 洋车夫的遭遇

 盖房选砖有讲究

 煤球——蜂窝煤

 商店地面光滑如镜

 从火炉到暖气

 曲艺大发展的年代

 旧意租界印象

 天祥市场旧书摊

 戴月轩卖毛笔管刻字

 万国桥下“大海洋”

 谋职

 数来宝

 说臭虫

 贼不走空

 寻Y启事

 磕一头二十元

 下放劳动的穿装

 日租界的仁丹胡子

 说说排队

 “芭蕾丽丝”鸭绒被

 百年打拐

 旧时家用器具多铜制

 礼品回收的生意

 倾倒药渣

 包二奶翻脸

 女贪的底气

 《二奶腐败学》

 祭品与时俱进

 关老爷神气旺

 人说鬼话

 假货

 血冷

 剃头棚

 名片

 成名成家

 瓦房长草

 从搪布到羊肚手巾

 农村糕点硬

 农村茅厕

 打更

 偷鸡摸狗拔烟袋

 集市——货郎子

 农村四大舒服

 出身不好能否去北京

 浊气圈

 沈从文打扫女厕自嘲

 崇洋余痕

 旧时京津的警察气质不同

 黑手军阀褚玉璞

 赞美秦桧第一人

 附录

试读章节

报人常小川的仕途

常小川先生于1912年在北京汇文大学读书,未毕业就到哈尔滨东华中学任英文教员。1922年赴日本留学一年,翌年转至美国学习,1924年在德普大学法律系毕业,又考入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因没有回国路费,曾到著名的福特汽车工厂打工。 

1925年,常小川任中国铁路代表团秘书,参加伦敦国际铁道会议做翻译。当年末又任中国邮电代表团秘书,出席巴黎国际有线电报会议。归国后于1926年被西北军张之江聘为察哈尔都统公署顾问,后又兼任冯玉祥的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平津外交主任。他在巴黎结识了魏道明。魏于1928年任行政院司法行政部长时,委常为青岛法院院长;1930年魏任南京市长,以常为土地局长(朋友们戏称他为“土地爷”)。当年西北军李鸣钟任豫皖鄂边防督办,邀常为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后又挂了个国民政府参议的名义。1935年,常小川任天津市财政局局长、商品检验局局长。

1931年,西北军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剥夺了军权并迫他“出国考察”。吉鸿昌和夫人胡红霞到上海,见到西北军的旧人凌勉之、常小川、何其巩、高凌百。高已是蒋介石的机要秘书,是蒋派他来布置和督促吉鸿昌出国的;何其巩是北伐后第一任北平市长,卸任后投靠了蒋介石,也是受命来上海督促吉出国的。南京政府原计划吉出国不带吉夫人及翻译,经吉鸿昌坚持要求,吉夫人与作为翻译的凌勉之临时被批准随行。据凌回忆,他和吉夫人的出国护照是常小川连夜去南京外交部办理的。在侯船期间,吉鸿昌夫妇租常小川、何其巩等还乘隙到杭州一游。吉鸿昌一行于9月23日登轮出国,高凌百、常小川、何其巩等都亲到码头送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曾在何其巩办的《光华日报》工作过,常小川知道我和何其巩有过接触,就和我讲了些有关他的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借“家信”获得了冯玉祥的赞赏、从而青云直上的故事。常小川说,这事老西北军上层都了解。

以上是常小川在仕途上的主要经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未任伪职,在天津英租界蛰居八年。1946年创办了《新生晚报》,他仍认为还可以在仕途上一显身手,于是1947年7月初去台湾,找他的老上级、时任台湾省主席的魏道明,临行前托我代他照顾晚报社务。当时魏在台湾省的人事安排早已就绪,行政运转也已上了轨道,没有理想的位置给他,临时在台北市《新生报》安排他做总经理。常小川去了台湾半年,1947年底返回天津。

1949年初天津解放,《新生晚报》被批准继续出版。常小川作为新闻界代表之一,参加了天津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6月15日,《新生晚报》改名《新晚报》,常离职。

“四人帮”倒台后,常小川和夫人聂玉清都受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  常小川前半生主要在仕途,他最得意的事就是让“女起解”坐上了火车。1928年他任青岛法院院长,在去济南高院汇报工作时,在济南附近的路上,碰到一个老解差押送一女犯沿胶济路步行到济南上诉。一如京剧《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押解苏三。看两人风尘仆仆、劳顿不堪的样子,显见是长途跋涉而来。常小川经询问,才惊讶地了解到,即使进入民国火车畅行的时代,“女起解”还是几百年前那徒步而行的老办法。他回到青岛,即和胶济铁路局交涉,得到铁路局主管的同情,同意每年发给青岛火车免票40张,专作解犯之用。常小川这一措施受到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的嘉奖和通报表扬。他曾跟我说,其实和铁路局交涉,并没有费多大力气。

1936年,天津市长萧振瀛忽发“出皇会以繁荣市面”的奇想,由财政局长常小川任筹备副主任。但皇会是纪念“天后圣母”的举动,天后是道教之神,常小川是基督徒,他以“诸多未便”为由,辞去副主任,改由公安局长刘玉书担任,但出皇会要耗费巨资,仍然离不开常小川的参与。

常小川8岁在芦台读私塾7年,有古文基础。1947年他从台北给我来的信,文笔简练,写得一手好颜体字。

常小川前半生仕途中用鸿钧名,后半生多用小川字。20世纪30年代他任商品检验局局长时,在旧法租界海河边盖了一座办公楼,在顶层上端,有以水泥砌的字:“天津商品检验局常鸿钧题”。新中国成立后多年,这座楼和他的题字都还矗立在那里。

称常小川为报人,是因为他后半生创办了《新生晚报》。

(《天津老年时报》2008年8月4日)

P9-10

序言

2008年《往事九十年》出版后,我以为晚岁生活中捉笔之事,可以就此拉倒,不意健康条件尚好,使我有机会又陆续写完了这本《往事九十年二集》。

我时常想起前辈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多活几年,多做点事。”

感谢漫画家李滨声兄为本书“津门风貌篇”所作的五十多幅插图,他熟悉北方民间生活,简单几笔就将人物勾勒出精彩动人的表情,他的画为本书增色多多。

书中“津门风貌篇”系写数十年来生活中所见所闻的身边琐事,东鳞西爪,片片段段,信手拈来,文不成篇,只作为民俗资料供研究者参考。

我一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经历较多,其中远年旧事忆写中或有错讹之处,深望读者匡谬。

20世纪50年代末,我经历了三年国家困难时期,深刻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认为人们常说的衣食住行,其顺序应该为食衣住行,把“食”放在首位,书中排列即以此为序。

若干年来,邻里之间多用“吃完了吗?”作为问候用语。我试溯其源,未知是否有当,望识者指正。

书中各篇,凡曾在报刊发表过的,均在文末说明。个别篇章在编入本书时有增删。

本书封底勒口照片说明中有“青竹”一词,系李滨声兄对“青梅竹马”的简称。

本书出版恰逢滓人美出版社成立60周年纪念。60年来它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画册、年画、连环画等美术读物;也由马场道大门走出了不少画家,在提升天津城市文化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我自1954年建社一直工作了42年,书中我写了几位老同志对出版社的业绩,作为对他们的怀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