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临夏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马志勇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今,临夏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州第十次党代会描绘了临夏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要建设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政治社会进步和谐、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临夏。

相信马志勇主编的《临夏史话》一书的再版发行,对于弘扬临夏历史文化传统,让外界了解临夏、关注临夏,促进临夏的开放开发和社会文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马志勇主编的《临夏史话》系《甘肃史话丛书》之一。

《临夏史话》分为千年沧桑、往事如歌、毓秀览胜、民族风韵、物华天宝、人物春秋六部分,系统描述了甘肃省临夏市的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

目录

千年沧桑

 沧海桑田话建置

 河湟雄镇河州城

 震惊世界的恐龙足印

 古动物之伊甸园

 彩陶之乡看彩陶

 大禹治水的源头

往事如歌

 茶马互市

 都袍罕的西秦国

 河州历史上的三次繁荣

 干戈不息的戎马场

 河州的11个省主席

 河湟健儿御日寇

 河州古丝绸之路

 西部的旱码头

 谈古论今说动物

毓秀览胜

 黄河三峡

 炳灵寺石窟

 太子古刹

 雄奇的积石关

 莲花山风韵

 松鸣岩探幽

 宁河景观滴珠山

 金花仙姑与吧咪山

 东公馆览胜

 蝴蝶楼探幽

 龙汇奇观

 临夏第一园

民族风韵

 善于商贸的回族

 热情豪爽的东乡族

 黄河边上的保安族

 穆斯林风韵

 东乡族鸡尾宴

 皮筏子忆旧

 河州花儿

 莲花山花儿

 东乡羊肉香飘远

 猎鹰趣闻

 河州大秧歌

 穆斯林三大节日

物华天宝

 名闻遐迩的唐汪川

 东乡工匠

 砖雕异彩

 河州葫芦雕

 保安腰刀

 牡丹闹河州

人物春秋

 奇才解缙在河州

 铁笏尚书王竑

 明代廉吏马应龙

 爱国将领朱贵

 爱国英雄妥得鳞

 马福禄喋血正阳门

 马麒艳电传佳话

 戎马书生马福祥

 虎将闵殿臣

 马仲英传奇

 晚清进士邓隆

 陇上名儒张质生

 陇上英烈胡廷珍

 少将鲁瑞林

 河州愚公祁宗元

 民族学家牙含章

 莲花山歌魁丁如兰

后记

试读章节

彩陶之乡看彩陶

1954年,在首都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增添了一件稀世珍品,这就是发掘自甘肃临夏州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精品——被郭沫若命名为“彩陶王”的彩陶罐。这件距今有5000年之遥的陶罐,以其精美绝伦的器形、绚丽夺目的色彩和富丽堂皇的图案,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目睹这件国宝,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远古洪荒年代就具有如此之高的审美眼光和制作工艺而惊叹不已。

彩陶,在没有被考古界发掘和命名前,在临夏人眼里,它叫罐罐,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器皿,人们用它盛东西。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广河县南山乡半山村发掘了大量的彩陶,据考证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24年,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先生在广河县齐家坪发掘了距今4000年左右、造型独特的素陶。这种罕见的陶器被冠名齐家文化。194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夏鼐和裴文中先生在广河阳洼湾考古发掘后,根据出土文物陶罐、陶片的特点,正式确立了齐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繁荣的黄河彩陶群,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实物见证。甘肃彩陶的出现,奠定了黄河上游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地位。而丰富多彩的彩陶陆续被发现,不仅使I临夏有了“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而且证明了临夏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彩陶的出现,把临夏的历史一下提到了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陶器表面上绘制了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称它为彩陶。从出土的陶器看,临夏彩陶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彩陶,齐家彩陶,辛店彩陶和寺洼彩陶几个文化类型。分类的标准,主要是以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表面装饰、造型类别、陶土材料等因素为依据。命名则是以陶器代表性器皿的出土地现地名命名的,同时也涵盖了同一种类型陶器的其他出土地。比如马家窑文化,是因1923年首次在甘肃省l临洮县马家窑发现而得名。马家窑在临夏境内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大夏河、广通河、洮河、湟水、三岔河,以及银川河两岸的二、三级台地上。在这些地方出土的陶器都有某些共同点,从而成了某种类型的标志。

临夏彩陶最负盛名的是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彩陶的特点是用浓亮如漆的黑线,在细而光滑的橙色、红色陶衣上绘以纹饰;花纹瑰丽,彩绘多以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涡形花纹组成各种图案。马家窑彩陶在半山类型时期达到了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半山类型因1923年在广河县半山村发现而得名。半山彩陶除了继承马家窑彩陶的彩绘工艺外,在制作手法、色彩运用、图案纹饰等方面都有了程序化迹象,已有从单件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批量生产转变的特点。临夏马家窑、半山彩陶的主要出土器皿有瓶、盆、壶、钵、瓮等。大部分都以黑线纹饰,底色以橙、黄色为主,除单纯黑线条的纹饰外,还有黑白两色并用的彩绘方法。白色多镶于黑色的圈边,也有的在黑底上缀以白点,黑自对比,画面鲜明生动。图案依据器形设计:细长的壶瓶,多横向分层或雨点状排列:而造型较大者,以互不雷同的花纹多层排列,图案设计整体和谐、统一,有回环往复之旋动感。马家窑彩陶的代表作是1954&g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积石山县三坪发掘出土的马家窑瓮(即“彩陶王”)。美轮美奂的马家窑瓮一经出土,便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国家邮政部还将“彩陶王”图案制成纪念邮票,发行国内外,使这一国宝大放异彩。

“彩陶王”高49.3厘米,敛口、短颈、阔肩、平底,如倒立的圆锥截体。瓮口处有对称的四只小突錾,腰部有双耳。彩瓮陶质细腻,造型大方美观,从口沿至腹部用黑彩绘三层花纹。上层图案似河水平缓流动而产生的涟漪,与仰韶文化庙沟底类型相近;中层似汹涌波涛翻卷成层层浪花、激流漩涡;下部平行直线构成了水波恬淡温柔的景象。整体图案……

P16-17

序言

大力发掘人文资源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中共临夏州委书记 王玺玉

临夏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结合部。早在秦汉时期设县置州,古称袍罕,后改河州、导河。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是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址众多,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这里旅游资源富集,全州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黄河三峡”雄壮秀丽,松鸣岩风光旖旎。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民族建筑庄严肃穆,穆斯林群众相对聚集,民歌“花儿”真挚优美,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

回顾过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临夏,政治安定,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如今,临夏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州第十次党代会描绘了临夏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要建设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政治社会进步和谐、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临夏。当前,全州上下正在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团结和谐抓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至关重要。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对于打民族牌、建和谐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夏史话》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信《临夏史话》一书的再版发行,对于弘扬临夏历史文化传统,让外界了解临夏、关注临夏,促进临夏的开放开发和社会文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示甘肃和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顺利实施。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定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忱、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帖设计,凝含着他的智慧心血。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袁爱华、何远志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史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平川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为“秦汉故城,战略要地”、“革命老区,红色沃土”、“山川形胜,人间沧桑”、“历史人物,灿若星辰”、“陇上名区,能源重镇”、“文化教育,薪火相传”、“民间传说,引人入胜”、“诗词歌赋,琳琅满目”等章。编者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底蕴,缜密考证古代史迹,热情讴歌时代进步,特别是关于明代长城的发现,填补了甘肃明代长城黄河以东部分的空白;对唐代会州的论述,言之有据,成一家之言。关于打拉池会师的研究,挖掘和充实了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可谓史料翔实,弥足珍贵。平川建区仅二十年,但能在较短时期内,使地方文史研究达到这一水平,亦可见“平川平地起,风云百丈高”诚非虚语。主编李翔凌,副主编陈永红,学问扎实,态度严谨,文笔凝炼,堪称甘肃文化的后起之秀。

在编写过程中,平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非常关心编纂工作。编委会主任胡建伟副书记亲自厘定篇章,编委会副主任、宣传部何朝霞部长组织协调。可以说,《平川史话》是平川文化积淀的整体展示,是平川和谐社会的人文盛事。 与一块地域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