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每一个人才
领导者要赢得下属的尊重,就应当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才,像“淘金”一样地发现人才,重视人才。
有一个人即将背井离乡,到别的地方去居住。行前,他特意去拜访拉比,请拉比给他一些忠告。拉比想了想,就讲了一个故事:
有位住在柏林的犹太人,时常梦见一个碾米厂的地下埋藏了许多珍宝。有一天,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决定去挖掘这个宝藏。
第二天黎明,他来到碾米厂,小心而仔细地挖掘起来,可是院子几乎挖遍了,也没有挖出一星半点儿东西来。
碾米厂的主人闻讯赶来,问他为什么到此乱挖一气。他只得说明缘由。厂主听完高声大叫:“真是太奇妙了,我也经常梦见一个住在柏林的人,他家院子里埋藏着许多珍宝。”
厂主还念叨出那个人的名字,这名字正和这个柏林人的名字一样。这个柏林犹太人赶忙马不停蹄地回到自己家里,挖掘自己的院子,没想到还真的挖出了许多宝贝。
拉比讲完故事,对前来请教的人说:“你知道了吧?有时自己的院子里也埋藏着许多宝物,只是我们没有挖掘而已。”
这个世界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领导要做到知人善任,就应当有一双善于识才的“慧眼”。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领导者都坚持这一点:一个让人甘心追随的领导者应当是下属的知己。领导者关心、尊重、理解下属,并为之提供成长发展的机遇,对其有知遇之恩,才能让下属“士为知己者死”。
松下幸之助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从平凡人身上取得不平凡的成果。松下幸之助从不去著名大学里选择人才,而是十分注重从公司内部员工中发现人才,量才使用,在使用中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效绩,用人不论亲疏。他把许多年轻人直接提拔到重要工作岗位上,如1986年松下幸之助提拔名不见经传的山下俊彦出任松下公司总经理,而将自己的女婿松下正治由总经理改任董事长。这次人事安排令人十分惊讶,因为山下俊彦不仅与松下幸之助毫无血缘关系,而且很年轻。但松下幸之助慧眼识英才,山下俊彦出任总经理后,根据世界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家用电器发展趋势,果断地改变原公司生产体制,由生产家用电器单一制造系统扩展为生产电子科技产品等多门类的生产体系,使公司销售额逐年增加,造就了松下电器公司新的发展阶段一一“山下时代”。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钞票没有了可以赚回来,机器坏了可以换回来,但如果失去了员工的向心力,只怕千金也买不回来。只有赢得了人心,才能“士为知己者死”,从而最终赢得企业的成功。
由此可见,领导者只要真正关心、尊重、理解下属,并为其提供成长发展的机遇,让自己成为下属的知己,这样才能换来下属对你的一片赤诚。
不以个人的好恶标准识人
领导者对人的看法,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标准来决定。因为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各有所异,不能只凭自己的爱好,以己之见来断定某人是否为贤。有的领导者往往感情用事,看到某人的脾气和志趣与己相投,便不再注意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就把他当成了人才。这样,往往会形成领导者自己的“人才小圈子”,出现只有符合领导者心意的人才能被重用,不符合领导者心意的人只能被埋没或者另寻出路的现象。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有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是粮库的混事儿,对政绩毫不在意,做事本来就松懈涣散,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暂时让他做了替补。没想到卢承庆本人恰是感情用事之人,办事、为官没有原则,二人可谓“志趣、性格相投”。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
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开擢为一等,实可谓随心所欲。这种融合个人爱憎好恶、感情用事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反映官员的真实政绩,也失去了公正衡量官员的客观标准,势必产生“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的弊端。这样,最容易导致吹牛拍马者围在领导者左右,专拣领导喜欢的事情、话语来迎合领导的趣味和喜好。久而久之,领导者就会凭自己的意愿来识别人才,对有好感的人委以重任;而对与领导保持距离、印象不深的人,即使真有实才,往往也不会委以重任。这样的领导,怕是没什么人才乐意追随。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