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原理研究》一书是作者董明堂解释、撰写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文章的汇集。
该书以崭新的思路、概念、理论体系,构建、解释了市场交换双重属性模式,即两个客体对象兼有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交换主体双方都是用供给交换需求,成本交换收入,追求利润避免亏损,通过利人来利己。这种市场交换模式准确地解释了所有经济学家迄今为止没有解释清楚的市场交换问题,“通过利人来利己”重新解释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市场交换原理。
该书运用市场交换双重属性模式,重新界定、解释了利润(和亏损)问题,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交换的新角度,解释了市场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斯密的“富国裕民”问题。
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使作者走上了漫长、艰苦的道路,这就是继承和丰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解释市场交换、经济发展即增长问题。《市场经济原理研究》是作者董明堂35年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新探索的论文集。
研究始于社会发展动力即利益问题。利益概念抽象和概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稀缺需要的一切客体对象,成为产生、演绎其他经济概念的母概念。论述了利益与制度的关系,解释了利益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利益人即追求自己利益的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研究经济学疑难症结所在即衡量尺度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个别物品、劳务衡量尺度由属性即用途、衡量单位、数量三项构成,经济利益是对一切交换物品和劳务的抽象和概括,具有“全”和“真”的真理属性,是物品和劳务的衡量尺度,货币是抽象经济利益的实物代表、衡量尺度,解决了抽象经济利益概念实物化、数量化问题。
《市场经济原理研究》发现和阐述了市场交换双重属性,市场交换两个对象既是自己的供给、成本,又是对方的需求、收入,交换使两个供给、成本质变、转换成需求、收入,是通过为人来利己。论述了市场交换的机制、公式、坐标图和在经济中的中心与统帅地位,从而解释和丰富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市场交换原理。利用市场交换双重属性概念界定了生产要素利润和企业利润概念,论述了企业利润来源和分配,评论了劳动剩余,资本和经营收益,企业家创新收益和剩余索取,控制权利润概念。
论述了货币财富、价值属性和与商品相互交换问题,界定了实体经济交换货币总量为货币发行总量标的,提出了实体经济总量与抽象经济总量两种经济数量概念,重新界定了信用货币概念,即货币代表、具有的利益、财富数量总量与实体经济利益、财富数量总量相等或相当,论述了中央银行职能和机构。
从国家职能和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交换角度,论述了市场经济增长机制,解释了斯密“看不见的手”和“富国裕民”的市场经济原理。
阐述了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的公平、效率和道德问题,评论了反市场经济的马克思劳动和剩余价值理论,扭曲市场经济的凯恩斯经济学,曲解市场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简论了市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部分 总论
市场经济基础理论的新探索——“看不见的手”新释
一、利益(价值)概念与市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经济利益衡量尺度新解
三、市场交换双重属性概念简介与“看不见的手”新释
四、利润与亏损
五、货币财富与中央银行制度主要内容
六、释斯密国民财富增长理论
七、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论文简介
八、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问题
第二部分 市场经济原理研究
劳动者利益动力与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动力问题研究
一、利益动力与国家制度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劳动者利益动力与改革
价值生产要素与国民生产净值分配
一、价值生产、实现要素构成
二、企业利润来源
三、国民生产净值分配
四、对几个理论问题的看法
释“看不见的手”——纪念亚当·斯密逝世200周年
一、生平和著作
二、“看不见的手”——个人利益
三、“利益人”模式的基本内容
四、富国裕民的市场经济学说
经济利益衡量尺度与价值的本质
一、经济利益交换的衡量尺度
二、价值的本质——利益
市场交换客体对象与主体利益人
一、市场交换的客体对象——经济利益
二、经济利益主体——利益人
论市场经济产生存在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产生存在的原因
二、对几种市场经济产生、存在原因观点的商榷
三、结束语
供给成本与需求收入
一、供给成本
二、需求收入
三、价值规律新论
企业利润新论
一、企业利润界定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利润观点评论
三、企业利润来源
四、企业利润分配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评论
论国际价值
一、说明和假定
二、国际价值要点
三、国际价值学说评述
论市场交换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
一、假定与说明
二、市场交换的双重属性
三、企业供给成本交换需求收入
四、生产要素和消费者成本交换收入
五、市场交换双重属性的界定与澄清
六、市场交换公式和坐标图
七、市场交换双重属性与总量交换
八、市场交换双重属性与利润亏损
九、市场交换规律和机制
十、结语
非均衡市场交换的若干问题
引言:与交易惠利概念商榷
非均衡市场交换的若干问题之一:市场交换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
利益概念与市场经济双重属性的若干认识问题
二在张兴让著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货币财富与中央银行制度
第一节 货币概念:抽象利益的实物代表或衡量尺度
一、市场经济运行与实体经济运行、实现的困难
二、交换对象与衡量尺度、货币概念
第二节 货币价值问题评论
一、劳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评论
二、货币与价值(或利益)关系观点评论
三、货币与国家关系问题
第三节 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交换
一、市场交换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概念简介
二、货币与商品的相互交换
三、货币数量新解
四、市场均衡范式与货币数量论简析
第四节 中央银行制度
一、中央银行制度实行原因与货币非国家化概念评论
二、中央银行职能
三、中央银行组织机构和资本金与收人
市场经济增长机制新论
一、市场交换增长机制
二、国家经济职能与经济增长
《利益价值与国家经济改革》序(摘要)
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
一、市场经济公平内容
二、中国市场经济批判学派主要观点评论
三、市场经济效率与帕累托效率评论
四、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
一、追求不侵犯他人的个人利益道德
二、确定个人利益所有权,防止相互侵犯
三、通过为人来为己的市场交换
四、利润并非资本家攫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收入,而是收人大于成本的盈余
五、保障个人权利的国家
六、经济收入分配公平
第三部分 经济学说、思想评论
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一、配第和富兰克林的劳动价值观点
二、斯密的价值学说
三、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缺陷
一、劳动价值论:白马非马的逻辑推理
二、价值形态:与商品交换实际相悖
三、商品拜物教:辨析利益与制度的关系
四、工人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全
五、不变资本:不仅转移价值,它和自然资源都是价值生产、增殖要素
六、剩余价值:不只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而是全部价值生产、交换要素增殖
七、雇佣工人工资:与劳动价值、剥削、失业没有必然联系
八、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存在
结论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两个伪问题——“均衡价格”与“经济均衡”评论
一、均衡价格之伪
二、经济均衡之伪
三、均衡价格和经济均衡伪问题成因
同义反复的“经济均衡”
一、完全竞争假设和价格概念不符合市场交换实际情况
二、同义反复的个别均衡
三、未能反映多种商品交换和生产实际的一般均衡
没有成本的机会成本
供给价格析
一、供给价格来自马歇尔的循环定义
二、供给价格的缺陷
三、价格与供给量正比关系分析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评论
一、正名的正名
二、价值——价格理论缺陷与市场调节失败
三、有效需求原理辨析
四、国家调控经济背离市场经济政治哲学
若干价值学说评论
亚里士多德的价值学说
公平价格
重商主义的价值学说
加利尼亚的效用和稀少性价值学说
古典学派的“自然价格”
马尔萨斯的供求价值学说
知识价值学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