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樽情书:有人已知晓爱的秘密,有人还在努力寻找。
打开青春的记忆,岩井俊二的《情书》一定收藏其中。写在借书卡后的表白,同姓同名的藤井树,十年未能送达的爱。
来过北海道的人都会感悟,导演选择小樽拍《情书》不是没有理由的:单是那条终年温柔流淌的小樽运河,就足以叫人追忆起那些年的青葱往事。接下来,与藤井树相遇的色内十字路口,邮差送信时骑车经过的船见坂,古色古香的市政厅……
浪漫,大概是这座城市的血液。小樽,像一封手写的情书,气质与生俱来。
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是白色雪花掩映下的北海道,我却认为盛夏中的北国别具韵味。小樽没有酷暑,没有潮湿炎热,只有满眼苍翠绿意,以及弥漫在空气中那浓得化不开的甜蜜。从札幌坐上开往小樽的列车,平坦的海岸线渐渐出现在视野里。这座港口城市曾是北海道经济的中心,不少明治、大正时代建造的银行、仓库等历史性建筑保存至今,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童话韵味与梦幻风情。
列车经停在不知名的小站,一个穿水手服的女孩戴着大大的耳机,靠在月台的条凳上发呆。
藤井树仰望着天空,喃喃自语:“嘿,你好吗?我很好呢。”
和《情书》、运河一同谱写浪漫的还有小樽的音乐盒。虽然瑞士圣科瓦才是音乐盒的起源之城,但它的悠久历史却依然抵不过小樽的浪漫魅力。换句话说,圣科瓦是音乐盒之城,但小樽却是名副其实的音乐盒天堂——音乐盒,是14世纪初期欧洲人发明的、用发条装置来演奏的乐器,是从一台挂在教堂钟楼上排钟开始的雏形。尔后,清脆如水晶般的乐声让音乐盒一度风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小樽成为港口之后,西洋船队将欧洲的音乐盒带到了这座自古以精致玻璃制作工艺闻名的小城。后来,小樽人对机芯的制作技术进行革新,又用日本人独有的细腻、婉约,将北国广阔的天、湛蓝的海、飞舞的雪、古典的街景糅合在晶莹的玻璃里,打造出唯美独特的小樽音乐盒。音乐盒,也成为了小樽的一扇窗口,打开了另一个缤纷灿烂的世界。
“是音乐盒叮咚的天籁之音,修复了战争对这个民族的创伤与打击。”
在小樽的街道上,贩卖音乐盒的店铺隔几步就有一家,却各具特色,完全不会雷同。但错过了哪家也不能错过堺町大街末端的那家:循着叮咚的乐声一步步靠近,眼前出现那栋石砌的西洋古典楼房,这就是小樽最有名的八音盒堂了——八音盒堂不止是店,也是一家音乐盒博物馆。哦天,原来正发出美妙乐曲的那栋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古老、巨大的音乐盒。
这个日本最大的“音乐盒”,建于梦一般的明治时代,由北海道屈指可数的老建筑改建而成。如今7个馆集卖场、体验区、博物馆、童话系列专馆于一身,陈列着1840年至1920年间的英式古董家具和19世纪制作的经典音乐盒,还有许多高品质的、价值不菲的八音盒(例如价值100万日圆的桃木制音乐盒和极具收藏价值的洋娃娃音乐盒等)。
游人稀少的中午,我踩着和润的日光踏进最有名气的本馆。古老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温暖异常,细腻的自然采光和干净的木结构很日本,繁复的拱窗和雕花却很欧洲。漫步在这里,用“梦幻”这个词来形容实在略显苍白。
几千上万种各式各样的音乐盒让人眼花缭乱:小到一个指甲盖那么大,大到快要顶到屋檐,古典如传统形状,现代则可挂在手机上、包上甚至别在衣服上。旋转木马、天使、各种小动物,玻璃、瓷器、金属、木制……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材质与造型,这里全部都可以看到。
2号馆里则是音乐盒博物馆,能进得了这个殿堂的更非等闲:1880年制造的古董自动点唱乐盒、1908年制作的自动演奏管风琴乐盒、戴安娜王妃最喜欢的御爵音乐盒……不同频率、不同旋律的美妙之音穿越时光而来,交错在馆内的空气中,却又如此和谐,丝毫不嘈杂,听着听着,只觉得墙上时钟指针凝固,一切都在梦的第三层。
本来打算选一枚音乐盒作为纪念品带走,不料这才陷入了“甜蜜的折磨”,我有选择困难症啊!“实在挑不出来就去二楼吧!”服务员小姑娘看着我百般为难,给我指了条明路——原来,二楼是可以自己专门定制部件和乐曲的区域。
自己动手吧,就像设手机彩铃一样方便。当然,只要不和专业工匠悉心打磨每一根音针去比,制作音乐盒也没有想像中那么复杂:第一步,选好喜欢的音乐机械,再挑一个底座,搭配好自己喜欢的小装饰品,按自己的想法组装起来,等着粘胶凝固——两个小时后,我抛却之前所有的“纠结”,拥有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且只属于我的音乐盒。
那个下午,日光像新沏的茶,以柔缓恰当的节奏,由清澈向浓郁过渡。这样的罅隙令人恍惚,音乐盒叮咚作响,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六等星之夜》。无数次,将我从梦境拽回现实,又拉着我跳入另一个梦。
你会不会也和我一样,有时候恨不得抱紧双膝蹲下来赖着不走,却发现在嗖嗖逝去的时光中裹足不前的自己更不安。
不如坐下来,我写首歌,你来唱,我们不怕。
P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