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人们对它的认识局限于媒体或追捧或批判的浪潮中。迪拜是奢华的,是“剥削成性”的,是“残暴”的。但是,关于迪拜有一个事实相当令人瞩目,那就是形形色色的言论,没有一个能阻挡几万人去迪拜寻梦的脚步。作为沙漠中的购物中心,迪拜会持续繁荣吗?它有没有可能一夜之间被沙漠埋葬?除了石油,迪拜的将来该依靠什么?生活在富人天堂的穷人在迪拜过着怎样的生活?《看不见的迪拜--一个西方人的亲历记》作者乔·班尼特走进迪拜,亲自揭开迪拜喧嚣与奢华的面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看不见的迪拜--一个西方人的亲历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乔·班尼特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迪拜,人们对它的认识局限于媒体或追捧或批判的浪潮中。迪拜是奢华的,是“剥削成性”的,是“残暴”的。但是,关于迪拜有一个事实相当令人瞩目,那就是形形色色的言论,没有一个能阻挡几万人去迪拜寻梦的脚步。作为沙漠中的购物中心,迪拜会持续繁荣吗?它有没有可能一夜之间被沙漠埋葬?除了石油,迪拜的将来该依靠什么?生活在富人天堂的穷人在迪拜过着怎样的生活?《看不见的迪拜--一个西方人的亲历记》作者乔·班尼特走进迪拜,亲自揭开迪拜喧嚣与奢华的面纱。 内容推荐 《看不见的迪拜--一个西方人的亲历记》由乔·班尼特编著。 《看不见的迪拜--一个西方人的亲历记》简介: 迪拜,由于种种距离的阻隔,人们对它的认识局限于媒体或追捧或批判的浪潮中。迪拜是奢华的,是“剥削成性”的,是“残暴”的,是“投机主义产生的泡沫”。但是,关于迪拜有一个事实相当令人瞩目,那就是形形色色的言论,没有一个能阻挡数以万计的人去迪拜寻梦的脚步。 作为沙漠中的购物中心,迪拜会持续繁荣吗?它有没有可能一夜之间被沙漠埋葬?酋长的专制统治能让迪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吗?除了石油,迪拜的将来该依靠什么?生活在富人天堂的穷人在迪拜过着怎样的生活? 乔·班尼特走进迪拜,亲自揭开迪拜喧嚣与奢华的面纱。 目录 1 下雪吧,下雪吧,下雪吧 2 我爱你,我尊敬你 3 只是遛遛狗 4 必需品 5 沙漠舞会 6 一起来购物 7 如何运作 8 迪拉一游 9 和我一起飞 10 你一定 11 自驾游开始 12 儒艮在哪里 13 雨灌旱谷 14 那一片海滩 15 邂逅 16 美丽的火鹤花 17 环岛新用途 18 颤抖的扎比 19 随韦恩奔驰 20 选择你的山羊 21 再见了,迪拜 试读章节 7如何运作 拉希德酋长即现任酋长穆罕默德的父亲,1958年他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迪拜酋长之位。众所周知,正是他指引迪拜走上了如今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他,迪拜才有了如今的名声。但是他的统治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的统治初期,国内政治出现骚乱;更糟糕的是迪拜曾经的经济命脉——珍珠业崩塌,导致整个酋长国穷困不堪。此外,受苏伊士危机影响阿拉伯各国都出现了独立运动。种种情况使得当时阿勒马克图姆家族的统治岌岌可危,因为他们当初毕竟是倚仗着英国政府的支持才得以拥有迪拜的统治权。 幸好英国看出了他们的危险处境。拉希德继位的时候,英国派出了一艘军舰并鸣响五发礼炮向他致敬。礼炮的轰鸣声提醒任何可能的叛乱者,英国政府依然会按照当初的和约一力支持阿勒马克图姆家族。尽管白厅1在公开场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私下里还是对拉希德的统治能否坚持下去心存疑虑。 其实他们用不着担心,因为拉希德早就把叛乱的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所使用的手段证明了他是一位既聪明又无情的统治者。早在1939年当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国内有一个反叛团体因为不满阿勒马克图姆家族独享英国政府赋予的垄断权所带来的利润而意图控制其统治权。他们提出建立议会制,沿用传统的部落管理机制,即统治者必须与长老会协商处理事务。他们希望通过议会来掌控眼下直接落入统治家族口袋的钱财,从而进行比较平均的分配。这种想法很危险,因为听起来很像民主制度。 那时候拉希德正准备和阿布扎比统治家族的一位姑娘结婚,当然这桩婚姻完全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拉希德提出在叛军的大本营迪拉(Deira)举办婚礼,以此展示自己对他们的姿态。他还说欢迎所有人都来参加婚宴流水席。他的这一举动反响不错,因为大家都喜欢流水席。往更深一层想,这似乎也是一种和解的暗示,也许是在为接下来的经济妥协铺路。 举办婚礼的那一天,大量人潮拥入迪拉,其中包括许多拉希德的贝都因族支持者。他们没有一头扎进流水席畅饮枣汁,而是悄无声息地带着沙袋和步枪埋伏在屋顶上。到了事先约定的时间,他们便向叛军开火,将相当一部分人击毙。一两个小时之后,拉希德微笑着出现,宣布迪拜回归统一,然后照常举办结婚仪式。 整个冲突过程中英国表面上没有干预,但私下里却给了马克图姆家族大力支持,毕竟保护国里出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是它所乐见的情况。 19年后,拉希德继任酋长。他刚开始执政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政治理念,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建树颇多。他的确建立了议会制,与1939年反对者提出的议会制相比,唯一的区别在于新议会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它的所有决议必须得到酋长批准。换句话说,除了自身至高无上的统治权,马克图姆家族愿意在任何事情上作出妥协。 拉希德的任职期恰逢迪拜石油大量开采。若是没有石油,他也许难免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但是有了石油,他得以成功地安抚反对者。他将最大的肥肉给了自己最强劲的敌人,成功地使他们在此后的一两年间渐渐地忘了政治,一心忙着挣钱。 但是拉希德的眼睛没有仅仅停留在石油本身,他的做法与中东地区多数其他酋长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清醒地意识到迪拜的石油储备量是有限的,因此将国家的所有财政收入用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便将来能通过其他途径发展迪拜。卖石油的收入还不够,他就贷款。有人就此向他提出警告,但他仍然卯足劲往前冲,最终创建了一个商贸之城。 此外,拉希德酋长修建了几个干船坞;同时他还注意铺路搭桥,钻井找淡水。他吩咐自己的儿子建造一个飞机场。当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对飞往迪拜机场心存疑虑时,拉希德甚至个人出资买下所有机票以确保对方有利可得。可以说,正是因为拉希德,才有了今天的迪拜。P94-100 序言 上学期间我没怎么听说过迪拜。要是有人问我迪拜在什么地方,我也许会猜是在非洲。这回答也不算错得离谱。话说回来,就算我猜它在印度,或者亚洲甚至欧洲,全都算不上错的离谱。迪拜其实离任何地方都不远,这种居于中心的地理位置对它十分有利。 40年前我没听说过迪拜,那是因为当时的迪拜没什么值得说的。它只是阿拉伯海湾边一个炎热的小港口,几百年来一直有人住在那里。他们靠海吃海,以鱼为食,以贩鱼为业。但是这么多年来人口并没有增加多少,因为他们所居住的土地是沙漠。那片沙漠供给他们的只有枣子、一点点肉类和屈指可数的淡水水源,所以那里的人们一个个瘦骨嶙峋,只能固守在沿海地区。那时的迪拜,跟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一样,是个宁静的国度。 然而有谁知道,阿拉伯人也曾称霸一方。在8世纪中叶,也就是伊斯兰教诞生仅仅一百年之后,阿拉伯帝国的版图甚至超过了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它将西班牙和大约2/3的地中海沿海地区收入囊中,横扫了现在土耳其所在的区域,切入了印度次大陆。它的势力延伸到了中亚的雄伟山脉,甚至越过群山到达了如今的中国西部地区。总之,阿拉伯是当时的世界大国,伊斯兰教是当时的世界大教。 今天,全世界都应当感谢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因为它让西方国家明白了学无止境。当欧洲国家还处在部落统治的蒙昧阶段时,阿拉伯帝国已经开始大力推进科学和哲学,编译古典文学作品。它从印度引进数学,并对源于远东的技术加以改进。 但是,就像所有的帝国一样,阿拉伯帝国渐渐地走向衰落,它被打回原形,似乎陷入了永久的沉睡。时间一晃到了20世纪,在迪拜发现了石油!石油给迪拜带来的冲击和中东大部分地区类似,财富由此滚滚而来。要不是因为石油,迪拜可能仍然在太阳底下打着盹,而我则依然以为它在非洲。 找到石油或者“被”找到石油的地区后续反应各不相同。许多领导人贪婪地吞噬挥霍着石油所带来的财富,但迪拜的领袖无疑更睿智。也许是因为石油产量不如其他国家多,它预见到了将来开采完的那一天。所以迪拜着手进行旨在持久的建设。它创建的成果就是这座似乎一夜崛起的城市。 短短几十年后,迪拜俨然成了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它成功地发展了旅游业,建起了举世闻名的大楼,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自1960年以来,迪拜的人口增长了大约20倍。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成就迪拜都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的。尽管迪拜坐落的地区并不安宁,那里的流血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它却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争,也没有遭受过恐怖主义的袭击。在穆斯林和所谓的基督教的对立愈演愈烈的局势中,迪拜神奇地置身事外。 表面看来,迪拜可以称为成功发展的典范,但同时它也不乏尖锐的批评者。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造成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恐慌,有关迪拜的文章大量涌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它的憎恨。这些文章的作者大部分是英国人,他们把迪拜看作一个腐朽世界的标志,这样的世界行将崩溃。在他们眼中,迪拜傲慢,迪拜残酷,迪拜剥削,迪拜是投机的泡沫。总而言之,迪拜非常残忍可怕,要是经济危机能把迪拜消灭,至少也算是功德一件。 在《独立报》上,约翰·哈里称迪拜为“建立在贷款、生态灭绝、镇压和奴役之上”的城市。 在《星期日时报》上,罗德·里德尔断言迪拜是“奴隶制国家”,它“仍未根除战前法西斯式的神权统治”。 而《纽约时报》的西蒙·詹金斯则发表了一番预言。“最终沙丘将掩埋迪拜的浮华。”他这样写道,迪拜是“对神权过度崇拜的绝响,无视人权的利己主义的天堂”。 我本人也低调地加入了这场针对迪拜的口诛笔伐。2008年在报纸专栏里,我将迪拜称之为“某些人的精神家园”。我所指的“某些人”,是那些用黑莓手机戴劳力士手表的商界精英们,他们对世界没有别的贡献,唯独能通过无良手段把1美元变成2美元。 那么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证据,令我们如此地鄙视迪拜?别人我不好说,但我自己几年前的夏天曾经在迪拜待过4天。那4天里,天气热得人什么事都做不了,我唯一的活动就是从宾馆的空调房挪到带冷气的酒吧。换句话说,我对迪拜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的观点当然纯属偏见。 我的偏见,部分来源于一位名为威尔弗雷德·赛西杰的英国贵族的影响。赛西杰是个特立独行的探险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多次穿过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两次走过无人区,要知道那片区域在地图上是一片可怕的空白。他仿照心目中的英雄“阿拉伯的劳伦,将自己打扮成阿拉伯人,跟随泛称为贝都因(Bedouin)的阿拉伯游牧部落一起跋涉。他说这些牧民是”天生的冒险家“、”看不起外族人,受不住约束“。他把他们描绘成一个英勇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一个注定灭亡的民族,因为那时候当地已经发现了石油。现代化的产物在沙漠周边四处探查,蠢蠢欲动。赛西杰预言,它们将引诱进而毁灭原本古老而高贵的生活方式。 赛西杰几年前刚去世。晚年时期,他曾受邀回到阿联酋,看到了迪拜和阿布扎比(AbuDhabi)迅猛发展的新城市。他看不惯这些地方,说它们是”阿拉伯的噩梦,最终的幻灭“。当然,这只是一个老人对于逝去的往昔,对于”时光不再……和一个杰出民族消亡“的哀叹。然而,这一哀叹无疑很具有说服力。舒适的扶手椅,几步之遥的超市……迪拜的现代化很容易被看成浅薄的实利主义对古老贵族的胜利,物欲对荣誉的胜利,购物欲对自持力的胜利。 同样轻易地,迪拜被视为西方自由市场政策最完美的诠释。但是,迪拜不是西方国家,它姓穆斯林。迪拜的法律也不同于西方的法律。它的新闻界并不享有西方新闻界的自由,它仍然实行君主专制,由酋长统治,酋长们出身王室,并不通过选举产生。 然而,关于迪拜有一个事实相当令人瞩目,那就是以上所提及的种种言论,没有一个能阻挡几万人去迪拜寻梦的脚步。如今几乎人人都在说某某去了迪拜,也有很多人在说某某留在了迪拜。于是,出于好奇,我也跟随了他们的脚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