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教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朱明忠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人来讲,印度似乎是一个神圣、玄妙而充满神秘感的国度。大多数国人只知道,印度是佛教诞生之地,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圣土,但却不知晓印度还有另外一种宗教,这种宗教甚至比佛教早产生近千年,它不仅最初影响过佛教,而且最终又把佛教同化和融合了。这是什么宗教呢?它就是印度教。

朱明忠编著的这本《印度教》的宗旨,就是要向读者全面阐述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教义与教规、社会与文化,以及它与佛教的相互争斗与影响。

内容推荐

印度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现今,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有8亿多人,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作为印度人长期信仰的宗教文化体系,既决定着他们的精神信仰,又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种种习俗。因此,要想认识印度,就应当了解印度教。

《印度教》概述了印度教的历史,全面阐述了它的教义与经典、神灵与祭祀、礼仪与修行、哲学与道德、文学与艺术、风俗与习惯、种姓与教派等等,并且论述了它对中国思想文化之影响。它会带你走进一个神奇而充满灵性的印度,帮你认识印度一般老百姓的思想面貌与精神追求。

《印度教》由朱明忠编著。

目录

绪论

 一、印度教概述

 二、印度教的名称

 三、印度教的基本特点

上篇 印度教简史

第一章 婆罗门教产生与前吠陀时代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三、《梨俱吠陀》与婆罗门教的产生

 四、初期婆罗门教的特点

第二章 后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扩展

 二、各种吠陀经典的问世

 三、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

第三章 沙门思潮时代

 一、列国时代与沙门思潮

 二、佛教的反婆罗门教思想

 三、耆那教对婆罗门教的批判

 四、顺世论的无神论与平等思想

 五、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的冲击

第四章 史诗与往世书时代

 一、从孔雀王朝到笈多王朝

 二、旧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的转化

 三、各类新经典的产生

 四、新婆罗门教的特点

第五章 商羯罗的改革与佛教衰落

 一、南印度的印度教

 二、商羯罗改革促进印度教发展

 三、印度教的复兴与佛教的衰落

第六章 中世纪虔信派改革运动

 一、“德里苏丹”与莫卧儿王朝时期

 二、虔信派改革的思想源头

 三、罗摩努阁——虔信派改革的理论奠基者

 四、蔓延全国的改革浪潮

 五、虔信派改革对印度教的影响

第七章 近代印度教

 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二、近代印度教改革的文化背景

 三、改革运动在各地兴起

 四、宗教改革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现代印度教

 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二、印度教在民族运动中的作用

 三、教派斗争与“印巴分治”

 四、独立后的教派矛盾与冲突

中篇 印度教社会与文化

第九章 基本信仰与教义

 一、尊吠陀为最高经典

 二、奉梵为至高本体

 三、“梵我同一”学说

 四、“业报轮回”理论

 五、精神解脱

第十章 神灵及其特点

 一、印度教神灵的特点

 二、“三位一体”的宇宙大神

 三、形象、性格各异的女神

 四、备受尊崇的动物之神

 五、各种自然之神

第十一章 三大传统教派

 一、毗湿奴派

 二、湿婆派

 三、性力派

第十二章 新兴改革教派

 一、梵社

 二、雅利安社

 三、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

 四、神智社

 五、奥罗宾多修道院

第十三章 种姓与种姓社会

 一、何谓种姓

 二、种姓与种姓制度的形成

 三、种姓制度的特点

 四、贱民的处境

 五、妇女的地位

第十四章 哲学的源头与流派

 一、印度教哲学的源头与特点

 二、数论

 三、瑜伽论

 四、胜论

 五、正理论

 六、弥曼差论

 七、吠檀多论

第十五章 人生价值、道德与修行

 一、人生四大追求

 二、人生四行期

 三、“达摩”与道德

 四、基本道德规范

 五、三种瑜伽修行

第十六章 祭祀、仪礼与朝圣

 一、盛行祭祀之因

 二、家庭祭与天启祭

 三、十六种圣礼

 四、朝圣与圣地

第十七章 习俗与节庆

 一、视牛为神

 二、恒河沐浴

 三、教徒的外在标志

 四、独特的服饰与饮食习惯

 五、五彩缤纷的节庆活动

第十八章 文学与艺术

 一、梵语文学

 二、地方语言文学

 三、雕刻、建筑与石窟艺术

 四、音乐与舞蹈

下篇 印度教现代转型

第十九章 “现代印度教意识”的产生

 一、现代意识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重视人生的现世意识

 三、重视科技的现代教育意识

 四、天生平等的人权意识

 五、和谐共生的宗教意识

 六、自强自治的民族意识

第二十章 新吠檀多哲学思潮

 一、新吠檀多兴起的社会条件

 二、维韦卡南达的“行动吠檀多论”

 三、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论”

 四、薄泰恰里耶的“吠檀多认识论”

 五、薄伽万·达斯的“关于‘自我’的科学”

 六、拉达克里希南的“新吠檀多论”

 七、新吠檀多哲学的特点·

第二十一章 教派主义与教派斗争

 一、现代教派斗争产生的根源

 二、印度教的教派主义组织

 三、独立之前的教派斗争

 四、独立后政府的宗教政策与教派冲突-

 五、教派主义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第二十二章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两种民族主义

 二、萨瓦尔卡的“印度教国家论”

 三、戈尔瓦卡的“印度教国家虔信论”

 四、乌帕迪雅耶的“达摩治国论”

 五、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第二十三章 种姓制度的变化

 一、贱民反对种姓歧视的斗争

 二、贱民制的废除与贱民地位的改善

 三、种姓制与种姓关系的变化

 四、“种姓政治”的兴起

第二十四章 印度教走向世界

 一、印度教在南亚

 二、印度教在东南亚

 三、印度教在非洲

 四、印度教文化在欧美的传播

 五、印度教社团在西方的兴起

 六、走向全球的印度教

第二十五章 印度教与中国

 一、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印度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现代中国学者对印度教的研究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梵文、英文与中文译名对照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