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史腊斐编著的编著的《德意志文学简史》超越了一般文学史的格局和写法,博学通识、线索清晰兼具文辞华美,元气淋漓,令人震撼。一部别具一格的德国文学简史,可以作为文学读物来读。德意志文学历史的素描,博学通识,线索清晰,别具一格的文学简史;简短却不简单,文笔流畅优美,一气呵成,可以作为文学读物来读;八次再版,译成六国语言,荣获德国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意志文学简史/博雅文学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海因茨·史腊斐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因茨·史腊斐编著的编著的《德意志文学简史》超越了一般文学史的格局和写法,博学通识、线索清晰兼具文辞华美,元气淋漓,令人震撼。一部别具一格的德国文学简史,可以作为文学读物来读。德意志文学历史的素描,博学通识,线索清晰,别具一格的文学简史;简短却不简单,文笔流畅优美,一气呵成,可以作为文学读物来读;八次再版,译成六国语言,荣获德国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内容推荐 德意志文学的德意志性是什么?为何将1800年前后的德国文学古典浪漫时期称为德意志文学的黄金时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因茨·史腊斐如一位高明的导游引领读者深入到德意志文学一千二百年的崇山峻岭中。海因茨·史腊斐编著的《德意志文学简史》这部史书气象峥嵘、观点犀利独到、文字劲健潇洒,读来酣畅淋漓,是一部简短却不简单的文学史论。《德意志文学简史》2001年在德国出版后,引发了学界热议,至今已八次再版,译成六国语言。2012年荣获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目录 中文版序 文化记忆中的德意志文学史(代译序) 引言 德意志 第一章 失败的开端 第一节 被遗忘的中世纪 第二节 迟到的近代 第二章 功业始成:18世纪 第一节 牧师之子--缪斯之子 第二节 新的语言 第三节 文学不朽 第三章 发展、复兴和终结 第一节 发展:19世纪 第二节 复兴和终结:20世纪 结语 文学的历史 试读章节 德意志文学史是由中世纪德语文学开启的,这看上去似乎无可厚非,符合人们的期待。年代最久远的德语诗行正是出自那个时期,虽然对于今天的德国读者来说,它们听上去更像是一门外语。倒是在日耳曼学学科史上,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德语诗歌和散文更有理由占据最重要的一章,或者在近现代德语文学的罗曼化进程中占据次重要的一节。本书不能免俗,也将中世纪德语文学放在第一章,只是为了陈述反对这种排序的理由。 将古高地德语文献聚集一处,且冠以文学之名,置于德意志文学史的开端,完全是出于建构一部民族文学史的意愿,是现代的产物。事实上,这些零散的文本或残篇只是偶然被保存下来,几个世纪以后又幸运地被人发现。它们的作者是基督教僧侣,而这些人中通用的书面语言是拉丁语,他们试图用拉丁字母拼写出古高地德语粗笨的发音,以记录异教咒语和故事,或是为普通信徒提供祈祷文、传播福音和讲述传奇故事。与同时代的拉丁文文献相比,德语文学的数量仅是沧海一粟,无法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语料库。 直到12世纪末,宫廷文学中出现了中古高地德语歌谣和史诗,它们通常是贵族委托专业作家所作,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并不是原生态民歌。19世纪的日耳曼学学者希望德语文学的源头具有纯正的德国血统,然而事与愿违,中古德语宫廷骑士爱情诗和圣殿骑士小说及其中的大部分母题都翻译、改编自法国。除了语言之外,要在这些舶来品的题材和风格中发现“德意志性”,并非易事。唯有《尼伯龙根之歌》不属于拉丁文传统,当归入日耳曼英雄史诗之列。 没有一个内行学者会质疑沃尔夫拉姆①的《帕西法尔》(Parzival)、戈特弗里德②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nistan undIsolde)、福格威德的瓦尔特③的诗歌所达到的文学高度。然而即便在中世纪,这些作品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后世的德语文学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20世纪的知识分子对这些重新被发现的文学作品原则上都充满敬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去认真阅读。即便在中世纪晚期,最优秀的中古盛期文学也已几乎无人问津。对于古高地德语文献来说,这倒也不足为奇,因为它们大多只有孤本传世,且深藏于修道院的图书馆中。但是,中古高地德语文学的境遇大为不同,它们得到了宫廷贵族的扶持,为钟鸣鼎食之家所收藏,有大量的手抄本流传于世。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兴趣的迅速减弱不能不让人惊异。这种现象与两个彼此没有关联却几乎同时发生的历史变革有关,是它们使得中世纪文学的广泛传播止步于近代到来之前。 其一是语言的更新换代:14世纪末,中古高地德语逐渐被近代早期高地德语取代,于是用中古高地德语撰写的文献逐渐过时,也渐渐失去了听众和读者。其二是文学媒介的更替:15世纪中期发明的印刷术在经历了短暂的过渡期之后,取代了原先的手抄本,成为了新的媒体。近代早期的印刷业和书商更为偏爱拉丁文专业书籍,因为有教会僧侣作为固定的读者群,它们的销售较之文学作品更有保障,而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多数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因此,文学在早期印刷品中所占的比例要小于中世纪盛期和中世纪晚期手抄本时代的文学比例。在15世纪,《尼伯龙根之歌》被多次誊写,却从未被付印。宫廷骑士爱情诗找不到出版人,《帕西法尔》倒是出版了,可是没有什么买家。15世纪出版的约五千种文学作品中,付之印刷的只有十分之一,最好的文学作品还不在其中。奥斯瓦尔德·封·沃尔肯施坦①的诗歌和海因里希·维腾威尔②的《指环》(Ri昭),在今天被视为德国中世纪晚期最具独创性的作品,当时却鲜为人知,前者藏于家族档案中,后者只有孤本传世。恰恰…… P17-19 序言 早在1959年,几位中国日耳曼学者便在冯至先生的带领下,集体编写了一部《德国文学简史》。我无意用这本小书与中国同行一较高下,也不打算对起源于lO世纪、发展到今天的德国文学,以时间为序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述。抱有这种阅读期待的读者,必定会失望,因为在这本小书里,连格里美尔斯豪森、克莱斯特或黑贝尔这样重量级的作家都几乎没有提到,而被提及的少数作家也未获得应有的篇幅。几乎可以说,这是一本没有作家名字的文学史,甚至也不强调文学史分期的命名。本书呈现的是德国文学史隐秘的深层结构,由此可以发现德国文学史之所以奇特和具有个性的原因。本书试图发掘文学作品的社会条件和精神力量的来源,它们最初阻碍、随后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德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与同时期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文学相比籍籍无名、无足轻重。当时之所以没有出现可与其他欧洲民族文学媲美的德语作品,要归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德语命运多舛,在中世纪学者那里受到拉丁语的排挤,在近代早期则被法语取代;其次是因为在宗教分裂的德意志社会中,宗教话语占据了主导地位。 德语文学史上有过两次世界级高峰的出现,本书将它们放在特殊的历史前提下来考察:18世纪晚期,德意志文学第一次异军突起,成为欧洲文坛领袖,这次崛起与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的名字联在一起;德意志文学第二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读者依然在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家里尔克、卡夫卡、施尼茨勒、斯蒂芬·茨威格和托马斯·曼。 中国读者接触德国文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你们最先阅读的是席勒与歌德的作品,从几十年前开始,20世纪作家也进入了你们的视野。最近几年,文学之路》(Literaturstrabe)年鉴和张玉书教授的著作《我与(文学之路)》(Mein Wegzur(Literaturstrabe))向德国日耳曼学者介绍和展示了中国同行的工作,这让我对本书在中国的命运充满信心,它将会在中国遇到知音。 书评(媒体评论) 什么时候见过文学史可以这样写:博学通识、线索清晰,兼具文辞华美?又有哪个人会在功成名就之后站出来向自己的专业,不,向全德国的读书人提出挑战?这部书的出现是一个事件,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部文学史的意义。 ——《南德意志报》 颠覆传统、细致入微……一字千钧。 ——《镜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