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Soul Mind)的意義,廣狭不同廣義的是對物質而言,以萬有為物質與精神相合而成,哲學上所謂精神,多屬廣義;狭義的為對身體而言,有時指精神的本體,則亦稱為靈魂(Soul);有時指精神的作用,則亦稱為心意(Mind)。研究此種精神現象的科學,稱為心理學(Psychology)。希臘時代的心理學,以研究人間的靈魂為主,與哲學宗教的區別不明;至近代心理學所謂精神,意義常與心意相同。總之,廣義的精神,為萬有所同具。狭義的精神,則僅具於有生命的物體中;其發達與否,随生物體的高下,大有差別。植物的心意,概不明瞭。最下等的動物,亦與植物相同:動物的體制漸進於高等,心意亦漸漸明暸。至人類則心意的發達最高;但在初生時,亦與最下等動物無異。研究發生心理學的,以為“個人心理的發生,為其系統心理發生的重演”。這和生物中“個體發生為系統發生的重演”(見前),其關係相同。吾人由嬰兒以至成人,其心理的變遷,經過下等動物、動物、原始人、野蠻,及文明人的心理狀態。這是研究兒董心理學者所公認的。
精神附麗於身體而存在;所謂生命,就是指身體精神結合的狀態而言。沒有精神的身體,便是屍體,至和身體分離獨立的精神,如幽靈、游魂等,亦為科學上所不能承認的。所以精神和身體,關係至為切密。全健的身體,方能發現全健的精神;若身體有疾患時,精神亦漸次衰頹。至精神的健否,亦影響於身體;患精神病的人,身體概漸次贏弱,是其明證。但精神的生活和身體的生活,其現象全不相同。生物機體的活動,雖和無機體的運動不同;然其活動需要時間和空間,則和無機體的運動無異。所以身體的活動,無論為反射運動、自主運動、或有意識運動,均可由外界觀察而知若心意的活動,衹有時間關係,沒有空間關係:屬於內界,須由自己省察,方能明瞭。雖其活動時,亦常有一種表徵,現出於外界,如喜則笑;悲則哭;羞恥則面紅;驚懼則手冷;注意事物,則頭部常保持一定的位置;深思長慮時各機官均呈呆滯狀態,消化力大減;他人亦可從其生理上或行動上的表徵,測側知其心意的狀態。其他潛伏於機體的裹面,不能從外表窺测的活動,尚難盡述。此種從生理上或行動上研究心理的,稱為生理的心理學和行動的心理學,在現代頗為發達,因其用實驗和觀察的方法,所得材料,較合於科學的性質;且因其與生理學及生物學互相聯貫,使吾人對於身體與精神動物與人間的關係,益益明晰;在心理學上貢獻甚多。但這種研究方法,不過從身體的現象,間接以揣测精神的現象。所直接窺見的,仍然是身體的現象,不可誤認為精神的現象。所以用這種方法時,仍須以內界的反省為根據。由內省的結果,知某種精神現象,常和某種身體現象有關;方可由外界以测知内界。此種由内界反省的方法,實為心理學的基礎,稱為内觀的心理學。”其發達較前二種為早。現代的心理學,內觀的和生理的行動的三種研究方法並重,互相輔助,斯學遂曰益發達了。
心意的活動,可由自己省察而知。當吾人為有意識的運動時,在刺戟和運動中間,心意的活動,都可以自己省察。所謂意識(Consciousness),就是指現在顯現的心意而言。原來心意的活動,有種種不同;如記憶、思想、感情、欲望等,皆為一種心意的活動。但此等活動,尚不是單純的,實為數種更單純的活動结合而成。心理學家用内省的方法,加以分析,而以每一個最單純的活動,稱為心意成素(Mental Elements)。種種心意成素,雖悉包藏於心意中;但不能同時悉數顯現。其同時顯現的,不過諸成素中的一部分。這同時顯現的一部分心意成素,統合而成為現在的心意。未幾,现在心意中的各成素,或者隱退,出於意識界以外;或者仍存留於意識界中;而本在意識界以外的他成素,忽顯現於意識界內。則又統合而成一個現在的心意。前的現在方去;後的現在又來。一個現在的心意,即成一個意識。所以吾人的心意,實為許多現在的心意即意識連續而成。心意的活動變化不息,常相連續;如江流滾滾,沒有分析的界限。心理學家稱為意識流。至意識的反對為無意識,如睡眠或失神時,心意的活動,全然休止,是為無意識狀態。非如此無意識狀態時,總稱為意識狀態。惟由意識狀態移於無意識狀態時其意識明瞭的程度漸漸减退亦無界限可言正如夕陽西墜由薄暮而入黄昏;此過渡時期的狀態,亦稱半意識狀態。由無意識狀態移入意識狀態,亦復如是。P55-57
《人生哲學》初版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八月,由當時的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後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發行。此書為杜亞泉先生花費年余心血所著,得到蔡元培先生的充分肯定,被當時士林極力推重。
杜亞泉(1873—1933年), 中國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譯家。原名烽孫,字秋帆,號亞泉,筆名傖父、高勞,會稽傖塘(今屬上虞)人。16歲中秀才,21歲肄業于崇文書院。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蔡元培之聘任紹興中西學堂數學教員。1900年秋到上海,創辦中國近代首家私立科技大學——亞泉學館,培養科技人才,同時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科學刊物——《亞泉雜誌》半月刊,又編輯《文學初階》,為中國最早的國文教科書。1903年,返紹興與人創立越郡公學。翌年秋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歷時28年之久。杜亞泉是20世紀初最早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播到中國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對文化出版事業有遇卓著貢獻的人物之一。他在商務編譯所專任理化部主任,由他編寫或主持編寫的理科中小學教科書及科學著作有百餘種,除了編寫教科書,先後主編並出版了《植物學大辭典》《動物學大辭典》,分別是其所屬學科的第一部大辭典;主編《東方雜誌》,從東西文報刊選譯最新的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思潮等報導,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學術雜誌。他發表的譯著論文違300多篇,著有《博史》《杜亞泉文選》等,譯有叔本華的《處世哲學》等。
杜亞泉一生為了中國的科普事業嘔心瀝血,同時其執著追求真理,始终堅持以科學的立場、理性的思維剖析社會。蔡元培先生評價其“常好根據哲理,以指導個人,改良社會,三十餘年,未之改也”。《人生哲學》一書源於其在新中華學院授課時期,開設了人生哲學課,以開發青年學生的思想。學校停辦後,他根據講課內容,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借鑒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理論,加以擴充整理,歷時七年,终編成此書,後作為當時高级中學教科書出版發行。此書融匯貫通各種學科知識,緊密聯繫中國傳統文化,從人類的機體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人生的目的和價值、人生問題和人生觀角度探討人生道路的哲理,講述人生知識,如今審視起來,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實意義。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由於杜所治為科學的哲學,與懸想哲學家當然不同”,他“以科學方法研求哲理,故周詳審慎,力避偏宕。對於各種學說,往往執兩端而取其中,如唯物與唯心、個人與社會、歐化與國粹、國粹申之漠學與宋學、動機論與功利論、樂天觀與厭世觀,種種相對的主張,無不以折衷之法,兼取其長而調和之;於倫理主義取普泛的完成主義,於人生觀取改善觀,皆其折衷的、综合的哲學見解也。”
本書整理所用的底本,為1934年9月商務印書館再版所印。秉承真實保留原書內容為宗旨,進行版式上的調整。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將原書豎排版式轉換為橫排版式,並在原書體例、層次及列表上作出調整。第二,原文在內容和知識性上存在少數幾處錯誤,此次整理以“編者注”的方式進行修正或解釋,原文仍作保留。第三,原書存在部分繁簡混用情況,系民國時代的語言習慣所致,整理時予以保留。第四,標點符號方面,由於民國時期標點符號用法與今天現代漢語標點符號規則有一定差異,以尊重原稿為主,依據現代漢語標點規則適度修改。限於整理者水準,書中不免存在遗漏與不妥之處,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陳璐
二○一三年一月
《人生哲学》融匯貫通各類學科知識,聯繫中國傳統文化,從人類的機體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人生的目的和價值、人生問題和人生觀等視角講述人生知識,探求人生哲理。無論學術研究抑或消遣閱讀,都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人生哲学》(作者杜亚泉)適合對哲學感興趣的大眾及相關研究者閱讀。
民國時期,社會動亂不息,內憂外患交加,但中國的學術界卻大放異彩,文人學者輩出,名著佳作迭現。在炮火連天的歲月,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知識份子,承當著西方文化的衝擊,內心洋溢著對古今中外文化的熱愛,他們窮其一生,潛心研究,著書立說。歲月的流逝、現實的苦樂、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光芒均流淌於他們的字裡行間,也呈現於那些細緻翔實的圖表中。在書籍纷呈的今天,再次翻開他們的作品,我們仍能清晰地體悟到當年那些知識分子發自內心的真誠,蕴藏著對國家的憂慮,對知識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對人生幸福的嚮往。這些著作,可謂是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珍寶。
這本《人生哲学》(作者杜亚泉)是“民國文叢”系列之一,是關於研究人生哲學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