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红墙,两个世界
去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得经过一个很大^艮大的巴扎,它叫作Meena,卖的是日用品和玩具,主要是质地粗劣的廉价衣物、花花绿绿的塑料制品、披着金色尼龙头发的洋娃娃等。巴扎里接踵摩肩,除观光的游客,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旧城区,可以直面印度的贫穷。难以计数的乞讨者聚集在清真寺入口处的台阶上,一双双饥饿的眼睛投向来人。坐在滚轮木板上的乞丐扭动着残肢,空洞的双眸望着天空;年老体衰的妇人一只手拉着褪色纱丽,一只手向游客打着吃东西的手势;还有很多营养不良的孩子,一个略大的牵着略小的,稚嫩的小脸上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沧桑神情。我望着黑压压的乞丐,原想伸向钱包的手又无奈地缩了回去,如果施舍了其中一个,那其他人又怎么办呢?
我们于中午到达贾玛清真寺,正是穆斯林的礼拜时间,这里虽不要门票,但在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礼拜时间里是禁止参观的。我们便坐在台阶上等,不远处也是在等待入内的印度人,他们三五成群地坐着,大多为女人和孩子。
印度女人的纱丽色彩鲜艳,她们席地而坐时,纱丽就如同一朵朵鲜花绽开在黯淡的灰红色台阶上。据说贾玛清真寺的台阶本是白色,在1857年的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时,起义者身着白衣集合于此,向英军发起了攻击。血肉之躯终究难挡枪炮之利,起义者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台阶。英国为了报复起义者,下令将贾玛清真寺关闭了五年,直至德里人民交出了高达20万卢比的罚款,才准许重新开放。
我在等待的人群中见到母子三人,黑皮肤,赤着脚,都画了重重的黑色眼线:在他们的习俗里,这可以辟邪。妈妈戴着黄铜鼻环和玻璃手镯,大的男孩不到四岁,玩着一个很脏的皮球,小的那个还是才蹒跚学步的娃娃。
“喜欢糖吗?”我看着两个孩子,从包里拿出话梅糖来,母子三人都不会说英语,只是望着我笑。小的孩子见到糖后,急急地伸出了小手,将糖塞到嘴里再冲我笑。他一笑,糖便从口中掉落,急得哇哇哭了,妈妈一面哄他,一面很自然地将糖捡起塞到自己嘴里。
“请不要吃了,这是脏的。”我心中一阵难过,又拿了几块糖给他们。
看见糖果后,周围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过来要,我将一包糖都分给了他们。给这些孩子短暂的甜蜜,也是我唯一能做的事吧。
祈祷时间结束后,我们存好鞋进入清真寺,踏着被阳光晒得发烫的地板一步步往里走,成群的灰色鸽子在眼前飞起又降落,耀眼阳光下,贾玛清真寺就像明信片里的图画般出现在眼前,红砂岩和白色大理石组成的这座建筑物既优美又庄严。
在这里,露出胳膊和腿的外国女游客还得披上一件长袍,五颜六色的化纤袍子挂在清真寺入口处,免费去拿,头发是不用盖住的。印度女人倒不需要借袍子,因为她们有随时可以包住身体的纱丽。
长袍是统一的尺寸,我看看身高在一米六以上的女性同伴,她们都穿得正好,而我这个才一米五八的矮子却走两步就被袍子绊一下,实在苦不堪言。
贾玛(Jama)一词来源于穆斯林在周五举行的主麻日聚礼,也可以翻译为礼拜五清真寺,不少清真寺都叫这个名字,比如在伊朗的每个城市几乎都能找到一个礼拜五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的建造者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贾汗,网络上戏称他为“建筑狂人”。因为除去这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外,有名的泰姬陵和德里红堡都是由其兴建,他还修葺过曾祖父胡马雍的陵墓。在沙·贾汗的末年,他打算为自己修建一座与泰姬陵相对应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后因被儿子篡位下台,他狂热的建筑梦想才被迫终止。
沙·贾汗修起建筑物来实在是大手笔,贾玛清真寺修了6年,动用了5000名工人,花了100万卢比,而且没用一根木料,大块大块的石料都是由铅水灌缝衔接,坚不可摧。他修建贾玛清真寺的目的是将其作为红堡的补充。清真寺完工后,每个礼拜五,沙·贾汗和他的随员都会从红堡出巡到此祈祷,这里最多可以容纳25000人。为了显示王室的高贵身份,清真寺修了东、南、北三个门,最壮观华丽的东门为帝王专用。
如今,我们这些老百姓不光可以从专属帝王的东门出入,还能登上过去只有宗教人士才能入内的宣礼塔。宣礼塔在清真寺两侧各有一座,里面有台阶可爬上顶部,它最初是点燃火把以召唤信徒做礼拜,后改为由嗓音洪亮者登高而呼,现在已是扩音器广播。
当我兴致勃勃地走到宣礼塔入口时,守门人看了看我行动不便的长袍打扮后,招手要我过去,做了个让我纳闷的动作——他先拿起我的长袍下摆,再打了个结在我腰上,这才点点头示意我上去。
在迈出登塔的第一步时,我就明白了守门人的用意。宣礼塔内部狭窄仅容一人通过,石头台阶只有半个多电脑键盘大,加上被踩得很光滑,又无扶手。要是我笨手笨脚不小心踩到了长袍角,很可能轱辘轱辘从楼梯上滚下来。
有的资料说这里宣礼塔的台阶有100级,有的说是130级,我没细数,但实在爬得好吃力。我一面爬,一面感慨,过去担任宣礼的教士不光要嗓门大,还得要身体好啊,想必他们大都是长寿之人。
从塔顶上往下看,清真寺广场上的人变得不到火柴棍那么大,再往远眺,目光所及,都是旧德里密密麻麻的破旧矮房。
站在这红白相间的高塔上,听不到不远处市集的喧嚣声,更看不到乞丐们的酸楚脸孔,清真寺的红砂石长围墙隔出了两个世界:围墙外是充满贫穷、苦痛的尘嚣,围墙内是纯净、高洁的宗教圣地。
而在印度,像这样隔出不同天地的围墙处处可见,五星级宾馆外可能是臭水横流的垃圾堆,贫民窟的咫尺之遥就是现代化高楼。让人称奇的是,这个贫富差距如此巨大的国家,却一直不可思议地保持着社会的相对稳定。
追寻其因,除去宗教和种姓制度使底层百姓安于天命外,政府也在不断探索解决贫穷之路,如推行全民免费医疗教育,限制富人的财产等,也许这些制度实施起来不尽如人意,也许在短期内难见其效,但人们确实在努力让这堵墙越缩越小。
P48-52
越走内心越强大
想出国旅行的人总有三个担忧,一是怕英语不好,二是怕钱不够,三是怕不安全。
我的英语烂到什么程度呢?高中150分的试卷从来分数就是两位数,而且是60分以下的两位数。因为不喜欢背单词,上英语课就在书上画漫画,毕业后除了看看原声电影,也没有刻意去补习。
当英语好的学颖和菜菜先行离开后,同伴有些担心,我给他们鼓劲:“想想花甲背包客!”这对年过花甲的老人只会说几个简单单词,却在三年内环游了七大洲,数十个国家。
于是,我一路遣词造句不亦乐乎。在新德里买围巾,小宝想要纯色的,却不知道这个单词怎么说,我脱口而出:“No flower,only color。”售货员竟听懂了。在科钦吃饭,毛毛指着菜单上的“Hongkong Noodles”问有没有汤,服务员没弄明白,而我问面条是不是wet的,人家也听懂了。问路时,我不会说清真寺,就说Muslim Temple,路人还是听懂了。找饭店老板要蚊香,我索性画了个蚊香圈儿,老板会心一笑,给我画了个蚊香片儿,“这个比那个更好。”——语法、时态,一切都是浮云。
我的朋友菜菜是个很聪明的女子,她不提倡苦巴巴的穷游,更不会为了看全景点而累得人仰马翻,甚至为了轻便而带着像素不佳的卡片相机。她的想法是,旅途中一味省钱,未必是件乐事。行程设计得再完美,旅途中也总会有遗憾,当你离开时,这份遗憾会让你愈发想念那片土地——这话说得极是。
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在印度半个多月,我们住的旅馆属中档,天天吃鸡蛋、吃肉、吃水果,还时不时吃冰激凌、喝汽水、上高档馆子,上街都是坐Tutu或出租车,再买了一大堆纪念品,人均花费不到700美元。也就是说,你如果不购物,吃住标准降低,出门只乘公车,大概只需要两千人民币不到就能待半月以上,加上提前半年左右买的机票,包括印度火车票签证费用等杂项,只需要七千块不到。这在中国,只是一个四线城市不到两平方米的房价。
当然,旅行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被出租车司机临时加价,被当地人缠着要礼物,这些事已是司空见惯。记得曾在埃及的时候,我被不相识的男人摸了至少二十下屁股。
至于安全,这其实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我是懒人,旅行时总将钱和重要证件往背包里一塞,然后一路大摇大摆的——就算丢了,总有办法的,证件能在使馆补办,生活费嘛,我做的那几道菜总可以糊弄糊弄外国人。打仗、地震、洪水这些事,我总乐观地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真要发生的话嘛,也是天意,自然也能逢凶化吉——至少当年在尼泊尔时,我们在其他城市转了一圈回加德满都时,发现几天前此地发生了军事冲突,却仍是淡定地去下馆子。
每一次旅行,最大收益不是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更不是那一堆照片和纪念品,而是内心的强大。
在一个陌生无助的地方,你要完全依靠自己,入境填表时看着那堆外国字战战兢兢,过海关、过安检因为听不懂提问而差点被扣,一步步摸索找寻要去的地方,甚至得徒步在烈日或暴雨下走很长的路,还得应付各种突发情况……在遭遇这一切前,你都以为自己做不到,但最终结果却是不但应付得来,甚至还游刃有余——这教人如何不惊喜?
而在旅行中体会世界,了解朋友,也看清和提高自己,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2012年3月前往印度
2012年9月游记动笔
2013年3月初稿
2013年4月二稿
2013年10月定稿
五分钟决定去印度
临行前的一月我还在驾校学车,因为赶着要去印度,虽然学艺不精,还是催着教练快快安排考试。他得知我的目的地后,惊愕中带有一丝不屑,“印度?印度有什么好玩的?”他建议,“应该去欧洲,或者新马泰。”
我懒得提醒他留意印度那深不见底的文化,对于不少人来说,出国旅游一定要看比中国更好更繁荣的地方,而这个传说中没有下水道、牛粪遍地的国家没有半点“花花世界”的吸引力‘。2007年,我和朋友在尼泊尔,同住在一家旅馆的一位中国大叔在加德满都办好了印度签证,独自去德里和阿格拉晃了几天,当他从印度返回加德满都时,恰好和绕着尼泊尔转了一圈的我们碰上了。问及大叔对印度的感受,只见他皱着眉不断摇头,拍着大腿直吐苦水:“脏,真脏!再也不去了!”
脏、乱、差——这是很多游客对印度的印象,却仍有不少游客从印度归来,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说世上只有两种人,去过印度的和没去过的;又感慨道,去过印度的人又分两种:一种永不再来,一种从此以身相许。
那时候,我有些想反驳大叔的话,但苦于没有亲身经历,论据不足,只好作罢。虽然到过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蓝毗尼,却因为时间关系无法踏上印度的土地,遗憾数年。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菜菜和我说了她的印度之行计划——她是我九年前结伴去埃及的朋友,那次旅行也成就了她的异国姻缘。
我想了不到五分钟,就对她说,算我一个,又想了想,觉得两人包车不划算,便再去拉人。拉来的都是我的朋友,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杂志编辑毛毛),有画插画的SOHO族(动漫作者大宝小宝夫妇),有即将去读MBA的自由职业者(高分考过托福的学颖),游说他们的理由也各不一样。对有些小资又有些臭美的毛毛,我说印度是个有异域风情的地方,我可以给你拍很多美美的照片;对出了绘本的大宝小宝夫妇,我提醒他们去印度能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对即将前往美国念书的学颖,我的说法是,趁着年轻有时问要多走走。
好吧,他们就这样被我拉下水了,接下来去买亚航和捷星的廉价国际机票,再订好印度国内火车票和机票,写攻略,办签证,行李打包,就这么简单。
Lonely Planet公司出的中文版印度指南只有拉贾斯坦、德里和阿格拉三城,便买了日本大宝石出版社的《印度》中文版,虽然版本老旧,好在资料丰富。钱也不多带,只换了600美元,全身上下最值钱的是一台半新不旧的佳能450D——还是先生在婚前买的。
朋友们得知我要去印度后,也是一阵哗然,在他们眼里,那是一个呼吸都会拉肚子的国家,食品更是碰不得,我这一去即便不是有去无回,也会伤筋动骨。为了敷衍他们,我都这么解释——我是去买神油。
《印度七城行记:时光中的吉檀迦利》是一本图文并茂,散文和攻略相结合的背包客印度游记,作者孙佳游历印度最著名的七座古城,从繁华的孟买到水乡环绕的南印度,分章描写七座风光旖旎的古城见闻,为读者展开一幅生动神秘的印度画卷。全书还有上百幅精美的图片,生动展现出印度的异域风光。《印度七城行记:时光中的吉檀迦利》生动性和实用性并存,既有活泼有趣的旅行记载,又有最新鲜详尽的旅行攻略,让读者在领略异域文化的同时,也能一册在手,走遍印度无忧。
《印度七城行记:时光中的吉檀迦利》是一本图文并茂,游记和攻略相结合的背包客印度游记,火葬、童婚、恒河夜祭、印度庙祭祀,从繁华的孟买到水乡环绕的南印度,七座风光旖旎的古城。作者孙佳流连秘密花园,在恒河看日出,听古老寺庙的钟声,为读者展开一幅生动神秘的印度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