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想陪你成长》是作者郑爱平围绕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从女性的角度关注生活、爱情、婚姻的感悟,从而整理成章的。本书稿是一本随笔集,书稿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陪孩子长大;第二部分为:话唠夜话。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动人,给人启发,因此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边走边想陪你成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爱平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边走边想陪你成长》是作者郑爱平围绕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从女性的角度关注生活、爱情、婚姻的感悟,从而整理成章的。本书稿是一本随笔集,书稿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陪孩子长大;第二部分为:话唠夜话。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动人,给人启发,因此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内容推荐 《边走边想陪你成长》作者郑爱平为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3年她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最近作者根据和孩子18年来共同成长的经历以及所思所想写了一本书《边走边想陪你成长》,内容涉及孩子青春期教育,如何正确面对孩子逆反、早恋、网瘾,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忍辱教育等等,对初中、高中的家长大有裨益。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陪孩子长大 小呆呆童年乱记 家有独生女 想要爱,先学会不爱 穷养?富养? 学会分享与共处 性教育 让孩子学会生活 惩罚还是赏识 每个人都是上帝手中的杰作 亲密一家人 早恋不是罪 女儿迷上上网了 读书和语文学习 数学、英语学习 妈妈我抑郁了 爱的陪伴 教孩子接纳自己 找寻欢乐 快乐的运动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偶尔放肆一下 行为改变内心 干点体力活吧 关于择业 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 经得起痛 忍得了辱 正视不公 高三碎碎念 高考伤不起 拿什么拯救你?高考 紧张的三天 高考伤不起 艰难的七天 选择的思考 走入大学 了解港校 第二部分:话唠夜话 爱情与婚姻 做个什么样的女孩 什么是爱情 远离老男人 抓猪看圈 婚姻磨合战 世上没有完美的伴侣 表达爱与欣赏 感恩生活的磨难,感谢平凡的日子 走过婚姻的荆棘地 幸福 接受人生的缺憾 做真实的自己 幽默自嘲不可缺,别把自己当回事 理性、感性与悟性 生命是个学习的过程 节制我们的欲望 人生需要朋友 活在当下 享受人生 我们在一起 后记 试读章节 小呆呆童年乱记 开篇内容的零散杂乱,只有“乱记”足以概括。也罢。乱记开头,即便不能渐人佳境,也强过貂头狗尾。 女儿小的时候,脑袋很大,很少哭闹,总是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所以我母亲就亲昵地叫她“小呆呆”。至今家里还保留着一段录像,是女儿几个月大时,我母亲抱着她,还一边打她的脚丫子,一边喊她“小呆呆”。 没想到,随着女儿慢慢长大,我们发现这“小呆呆”其实并不呆。同所有的父母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总是充满了欣喜,即使她同所有孩子一样,在该会坐的时候能坐了,该会走的时候能走了,该会说话的时候会说话了,我们也总是满心地惊奇和赞叹,好像我们每天发现的都是了不起的奇迹。其实.孩子本身就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为神奇的礼物,当我们怀着热情和兴趣很用心地来欣赏这件礼物的时候,自然每天都能看到奇迹。 女儿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对我说:“妈妈,我腰疼。”我很奇怪,问她:“你腰怎么个疼法?”其实我并不指望她能答出什么来。只是想逗逗她,她回答说:“好像针扎一样。”后来她仔细想了一会,又补充道:“好像封神官那个老头子咬了我一口。”封神宫是我们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一进门有两尊泥塑,所谓“凶神”和“恶煞”,因为面目狰狞,女儿跟着舅舅去的时候,被吓了一跳.回到家就给我们描述“封神宫的老头子”有多么吓人。没想到,女儿居然把疼痛的感觉和恐怖的形象联系到了一起。 据我父母说,我三四岁的时候,也常常是一脸痛楚地向家人描述“我头里面长了一个白菜心”。后来年岁稍大点了,才知道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叫“头痛”。 我觉得儿童的感觉和想象力真的是很奇怪,也很有意思,儿童的世界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作为一个成人,要想真正了解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渴望走进孩子的世界。所以。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是我一直在学习的事情。 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的是台湾一位儿童节目主持人,从他的小女儿身上看到与悟到的:要用平视的角度来理解孩子。这位主持人很喜欢带他三岁的女儿去逛商店,在他看来,商店里的东西琳琅满目,好看得很,但是他的女儿每逢去商店却总是哭闹着不情愿。有一次,女儿的鞋带松了,他蹲下来帮助女儿系鞋带,系的过程中,他抬起头来,看见了女儿视野中的景象:放眼望去,全是行人的大腿、摆动的手臂,还有背包不时碰在女儿的脸上、头上,他终于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不愿逛商店,于是他把女儿扛上肩头,说:这里一刻也待不下去,咱回家吧!这时,女儿反倒高兴起来,不肯走了,原来,坐在爸爸的肩上,她看到了商店里漂亮的玩具。 当然,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并不只是从实际的身高、视野这种狭义的角度去理解。而是要更多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曾经,我喜欢将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赋予意义,也希望陪孩子做的事情同样具有意义。女儿小时候喜欢去附近的玉黛湖玩那些绳索类的游戏,作为一个比较宅的人,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玩。所以,女儿从小和爸爸比较亲近,因为他更有颗童心,愿意陪着孩子玩。可是后来我慢慢悟出:孩子的快乐本身就是意义。作为生活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中的孩子,他们太苦太累,没有多少无忧无虑的日子,要尽量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试着脱下成人的外衣,回转成小孩子的样式。用一双成人的眼睛,你能看出那脏乎乎的沙土有什么好玩吗?你能理解为什么两个孩子争夺一块砖头像在争夺宝贝吗? 很多人长大了.忘记了童年那些在成人眼中毫无意义的玩耍、游戏曾带给我们多大的欢乐,但是我却深深记得自己小时候游戏时的快乐,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弄几片槐树叶子埋进土里。就是很好的游戏,孩子们称为“藏槐”,乐此不疲。我甚至已不记得究竟是怎么个玩法.但是游戏带来的那种欢乐的记忆却印在我的脑海中四十多年。至今不忘。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回家最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就是把小板凳排成排,自己学着老师的口气,演独角戏,这时,我经常参与进来,演她的学生,成为一个活道具,总能博得女儿开心好久。 在我眼里。孩子的快乐总是来得那么简单和直接,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吝惜自己小小的行动呢?我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陪他们玩耍,不要用任何替代品,手机、电脑都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我们没有给孩子优裕的家境,但是陪伴和自由是我女儿拥有的最大财富。 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我觉得孩提时代真的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却又常感叹:可惜他们缺少了对自身状态的一种觉知。然而,当我们有了这种自我觉知,懂得问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已然失落了那种最纯粹的快乐。所以我又常常觉得,有颗童心的人,不过多地追问自己是否幸福的人,才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 女儿上高中的时候,周六周日经常不上课,有时候我们母女两个在学校一个池塘边。饶有兴味地观察那满地的小青蛙,大如指甲或黄豆,密密麻麻一片,拿瓶子装回家,再放到院子里…… P3-5 序言 女儿上高三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对我说:妈妈,或许你可以写本书,说说你这些年的家庭教育心得。我转脸问老公:你觉得怎么样?老公说:白云大妈写的《月子》还能放厕所里当手纸用,可城里人娇贵,肯定会嫌纸太硬,写书没问题,关键是用什么纸印刷,用卫生纸印刷的话绝对没问题。可是,我更愿意相信女儿的话,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受教育者显然更有发言权。 但我并不敢说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中国,“成功”这个词被赋予了一种太狭隘的、特定的含义,而教育的成功,对于十八九岁的孩子而言,仿佛就只有高考结果这一个衡量标准。就高考而言,女儿的学校及老师对她的期望是考个市状元之类的,但是她连区状元都没考上,所以高考似乎算是失败的,可是,之后她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顺利地被亚洲一流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录取,又似乎是成功了。 其实,女儿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根本谈不上成功与失败。在我心里,“成功”二字也根本不是如上这般定义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心智健全的人,让她因此而终生受益,能够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从这点上说,成功又是需要岁月来验证的。 女儿曾给我两个评价:我是这世上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我是这世上最理解她的人,浅薄如我,不免飘飘然了。我也想说:作为母亲,这是我在这世上听到的最好的赞美。然而,我写这本书,却不是要来推广我成功的经验,相反,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困惑及失败的经历,还有一些没有答案的思考。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这十八年中,我自己的很多观念也是在不断地被修正和否定。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什么“高知”,而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妈妈,可唯其如此,我才更有代表性,女儿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信也是多数家长所面临的。 在女儿高考前,写书的事情时常盘桓在我的脑海中,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因为我对自己的见解与写作能力不太自信。草莽野民,居然也想立言!然而经历了女儿高考、报志愿及上大学这整个过程,生发了太多的感触,一种强烈的与人分享的冲动与愿望,使我不再顾忌自己的文字能力,说点老百姓的大实话又如何呢? 丈夫对我写书一事并不看好,曾对我说:你写的书,也就印个百八十本,给亲戚朋友分一下而已,值得去费这个脑细胞吗?我也问自己:假如这书真的是只能给亲戚朋友分一下,我还要不要写?一番思量之后,我的答案是:我还是要写。不管有几个人能读到它,如果能使看到这本书的家长在某个方面少走一点弯路,我就没白写,我的要求就这么低。 接下来,我想拜请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不要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它,一介草民,实在当不起。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是信马由缰地扯离了主题老远,作为一个驾驭文字能力很差的人,要把所有东西写得有条有理,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有些细碎的感悟很难把它归到某个条目之下,索性不去苛求,权作聊天吧!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经历、心得,更多的是思索,用最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下来。 我是这么想的,不管是否能真正达到下面的目的,我写这个东西,是希望它多少有点实用性、可操作性,所以,我把它定位为类似一个吃饭用的碗,而不是个花瓶或是别的什么艺术品。人们求于花瓶的可以有很多,或是笔锋浓淡相宜,清雅绮丽,或是意蕴深邃、高贵典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求于碗的无非就是能吃饭就行。曾经也想字斟句酌地润色一番,想让这个碗好看一点,可是,从我写书起,历时数月,天天下了班就趴在电脑前,不干家务,着实把老公惹烦了,再不改邪归正的话,怕真要把我休了。索性罢了,你再描龙画凤,也终究是个碗,该盛多少饭,还是盛多少饭。我不怕别人嫌它粗糙,真正令我惶恐的是担心有人看了这书以后说:全是空话,没有一点可以借鉴的东西。 另外,我还想对读到本书的朋友说:我书中所提到的任何观点,都请辩证地看待。或许您看到过太多的教子法宝,但是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拒绝比学会接受更重要。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没有什么绝对正确、谁都适用的法宝。老实说,如果这本书中能有五句话对您产生影响和帮助,我就已经大喜过望了。如果您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有点相似,您不妨试一试,仅此而已。如果您觉得观点不对,也欢迎大家质疑。 因为最初也抱着一种交流的目的,所以完稿后将部分章节给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朋友看过,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众口难调”,有些给出的竟是完全相反的意见。有人觉得说理太多,有说教意味,有些道理或故事已为人熟知了;也有的朋友说感觉很平易亲切,有帮助,极力鼓励我出书。最后竟然想修改也无从下手了。如果是说教味太重,或许出于写论文的职业习惯,您就当是扯淡吧!事实上,为了保持书的完整性,有的章节确实写得空洞、扯淡甚至杂乱,尤其是前几章,因为在女儿的幼儿期,我确实管得很少。正如我纠结于该起什么书名时,女儿说的“书名我给你起好了,就叫《扯得一手好淡》吧!”坦白地说,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它有章有节,看起来更像一本书。为了使它足以称为书,不免要或严肃、或矫情地拽拽文,如此反致文字呆板,读来更觉无趣。看看那些职业作家,也多有扯淡的,我一介草民,便更无须苛求自己了。但是经过交流,我想,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我应该给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定一个位:就是小地方的平民百姓。如果您是教育或心理界人士,或是阅读、欣赏水平很高的人,就没有读的必要了,免得浪费银子、制造垃圾。 2013年12月17日 后记 将近五个月的时间,写成了我有生以来的唯一一本“书”。这还不包括最后两章有些是之前零星的随笔。回想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当终于要面临结稿的时候,我甚至有点不相信自己终究做完了这件事。且不论书的质量如何,曾经几度以为自己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但到底我是做成了。 只有我自己清楚,写作的过程有多少辛苦。 首先,我面临着时间上的短缺,平时上班,我的文字都是在业余时间敲出来的,多数是在晚上挤出的时间。而每天晚上,我还要去跳至少四十分钟的广场舞,因为运动就是我的药,不敢中断的。对别人来说,运动决定着是否更健康或更苗条,而对我来说,则决定着是否能活下去。另外,一星期一次的上山,也是不能缩减的,生活总不能失了生活的样子。 所以,我只能向家务活要时间了,本来我就是个在家务上很懒散的人,这几个月的时间,套用句丈夫向女儿告状的话,“你妈是人活不干,懒得吓人”。丈夫对我的写作是既不理解,更不支持。这几个月,对我更是颇有微词。应季的衣服我也没空给他找,一个大男人一边扒拉衣橱,一边抱怨“就没见过这样的女人”,气极了还曾扬言要把我的脏衣服都给我扔出去。但是,毕竟他还是承担起了绝大部分家务,没办法,我的时间都是这样硬挤出来的。 另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件事实在超出了我的能力,天分不够,写作技巧更是谈不上。有时候,有些模糊的构思在脑中闪烁,不够具象,像是抓不住的流云,有时候有些思想又无法表达得确切,这实在是件苦恼的事情。写得特别顺的时候,一晚能写五六千字,可是写得不顺的时候,一个礼拜都写不出一个字。写到最痛苦时,有好几次骂自己是自讨苦吃。 然而更痛苦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有时会突然怀疑,自己写的这些东西究竟有无意义?我是一个经常被无意义感所击中的人。写过的章节,当时觉得是投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真诚,可是回头读时,却读出一种说不出的矫情,我只有征询女儿的意见。 写书的事,虽然最早是女儿提出来的,但是她并不真正关心我写了些什么,甚至我就写作中会引用她的书信、暴露她的事情征询她的意见时,她也非常大方地说:“你只要别提我的名字,写什么都是你的自由。”我把部分内容发给女儿看,问她会不会觉得矫情,女儿回答:“不怎么矫情,可能写作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反正我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也会有这种感觉。只是,你何必去在意这些呢?你不觉得到了这个年纪,能矫情一回也是很拽的事情吗?”尽管女儿一向爱跟我开玩笑,但我还是将这些话视作她的理解与支持,这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而今天,书写得是优是劣,在我心中已经丝毫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因为坚持了,所以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人的一生也当如此,要克服种种的困难,要超越别人的目光,要突破天性的限制,有时候还要不断地去挣脱那种无意义感。虽然我是个平凡普通的母亲,但我用自己的行动,为女儿做了表率,让她也可以把这种勇气和坚持带到自己的人生中,这就够了。 相比而言,写作时虽然辛苦,心却是平静的,而之后想让它见光的过程,却是极其劳神扰心的。好不容易才摸着些文化市场及出版行业的规则,也面临了很多选择,其中最纠结的选择是是否将书稿卖给书商。 有个业内的朋友看了我的书稿后,说有很好的途径将书稿卖给书商,并说:“我看好你!你就等着出名吧!”我说:“就拿这个出名?你别吓着我,我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他说:“你以为那些火起来的书就写得有多好?一本书不会莫名其妙火起来的,要进行市场运作。” 虽然我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觉得自己的书没有值得运作的价值,但朋友给我画的这个大饼还是挺诱人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半世蹉跎还有些自命不凡的人。但朋友说为迎合市场,书稿肯定要有所改动,这又让我踟蹰了。他帮我分析了一番,说的话语有点类似赵本山的小品《下蛋公鸡》:在我手里是普通的鸡,到了书商手里就成了凤凰。卖给书商从经济上是稳赚的,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推得成功我更赚了名气,即便不成功,我也出了书,个人经济上也没有损失。朋友再三劝我:“不要那么清高,还是现实一些。相信我,这是最好的途径,自己出书的我见得多了。有几个不赔钱的?” 我很纠结,和女儿商量,女儿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已学会了从收益和成本去衡量选择。女儿说:“从经济上说.你的朋友说得对,但是妈妈,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你还是要问问你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你写书的初衷是什么?闻达?逐利?还是别的?” 我也问自己写书的目的,说纯粹为了分享是假的,还有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心理需求。理性地分析一下,我的书从理念、价值上可能还是比较小众的,更多的人可能从中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所谓的女儿上港科大这样的卖点、噱头,其实和我的观点是相悖的,随便给我一个孩子,我就能让他上名牌大学?这绝不可能。如果让我的书找到些众人都趋从的元素,那除非大换血。所以,卖给书商肯定是种自寻烦恼。 我这个人有点精神洁癖,我的文笔,你再怎么否定我都接受,现实摆在那儿,但从理念、思想上,为了迎合市场,而让我改弦易帜,却不容易。精神的自由无法用金钱量化,你或可说它一文不值,但我还没发现,这世上有什么样的诱惑是值得用它来交换的。 何况,出书这件事,已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由于想法一直在变,开始是要随便印点送给亲友,后来又要跟丛书出,再后来又要单书号出,这一切令丈夫不胜其烦,甚至引发了夫妻之间激烈的冲突,书稿成了急欲扔出的烫手山芋。 确实,如果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扰了内心的安宁,一切都不值得。本身就是个老百姓,习惯了安静平淡的生活,乐知天命、得其所哉。那些诱惑若真落到实处,是这条贱命所担不动、享不了的。 非常畅快,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这些说教育不是教育。说人生不是人生的文字,不伦不类,不成体系,居然堂而皇之地要付梓成书了。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吕桂秀,就是写我“买垫肩”的那位,耐心地帮我校对,找出哪怕最细小的符号错误,还不断给我打气。 我平时会读点书,所以我特别清楚,一本书,若非很吸引我,我很难逐字不落地读到最后,我没有那么自恋,以为自己的书就值得别人读。所以,我的心态是:有几个人翻开它,有几个人看完它.都且随缘。亲爱的朋友,如果您有耐心读到了这里,我由衷地向您说一声:谢谢您!这是对写作者最大的尊重。 2014年1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