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学术大师,有代表作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他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中西古今皆同,创作了一大批介绍中国文化的作品。他的作品幽默风趣、别出机杼,很多外国人都是通过梁实秋的文字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这本《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收录的就是他的26篇散文,包括《中国文化之精神》、《做文与做人》、《说本色之美》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大师美文品读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语堂 |
出版社 | 外国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学术大师,有代表作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他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中西古今皆同,创作了一大批介绍中国文化的作品。他的作品幽默风趣、别出机杼,很多外国人都是通过梁实秋的文字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这本《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收录的就是他的26篇散文,包括《中国文化之精神》、《做文与做人》、《说本色之美》等。 内容推荐 这本《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是对林语堂经典散文的精编精选,收入了他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作,如《中国文化之精神》、《中国的国民性》;还有他极力主张的“幽默”的文章,《论东西文化的幽默》、《记孔子的幽默》等;又有一些杂文杂感,如《读书的艺术》、《秋天的况味》、《谈牛津》等。这些文章具有林语堂一贯的轻松幽默、充满理趣、中西古今皆通的特点,读来摇曳多姿、忍俊不禁,能获得极大的阅读快感,不亦快哉! 目录 中国文化之精神 冬至之晨杀人记 谈牛津 谈言论自由 读书的艺术 我怎样买牙刷 论谈话 言志篇 笑 做文与做人 说潇洒 记元旦 说本色之美 中国的国民性 说本色之美 无花蔷薇 论握手 人生的乐趣 秋天的况味 回忆童年 记纽约钓鱼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来台后二十四快事 论孔子的幽默 论买东西 记鸟语 试读章节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各位女士和各位先生,我得以《论东西文化的幽默》这个题目向本届会议所特出的主题发表演说,深感欣幸。记得伯格森说过:“幽默可使紧张的情绪疏散,神经松弛。”我希望我们在讨论这一主题之后,大家不至于再犯上过分紧张的错误。 幽默是人类心灵开放的花朵 一般认为哭是一切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笑却只是猿猴的特性;这种特性只有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人猿才有。我不妨补充一句,思想是人的本能,但对一个人的错误,以微微一笑置之却是神了。 我不否认海豚很会嬉戏作乐,至于象和马会不会笑,我却不知道了。即使他们会的话,似乎也不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我认为幽默的发展是和心灵的发展并进的,因此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惟有放纵的心灵,才能客观地静观万事万物而不为环境所囿。 维多利亚女王的遗言 这可以算得是文明的一项特殊赐予,每当文明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人便可以看到他自己的错误和他的同人的错误,于是便出现了幽默。每当人的智力能够察觉统治人们的愚行,政客们的伪善面孔与陈腔滥调,以及人类的弱点与缺失,徒劳无益的努力与矫揉造作的情态,我们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脱节,幽默便必然表现于文学。 故幽默也是人类领悟力的一项特殊赐予。我特别欣赏维多利亚女王临终前的最后遗言。当她知道她的死期已到,这位大英帝国统治者的最后一句话:“我已尽力而为了。”她知道她不是完人,只不过是已尽了她一生最大的努力。我喜欢那种谦虚,那种健全的热情的和具有人情味的智慧。这就是最好的一种幽默。 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 有时我们把幽默和机智混为一谈,或者甚至把它混淆为对别人的嘲笑和轻蔑。实际发自这种恶意的态度,应称之谓嘲谑或讥讽。嘲谑与讥讽是伤害人的,它像严冬刮面的冷风。幽默则如从天而降的温润细雨,将我们孕育在一种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愉快与安适的气氛中,它犹如潺潺溪流或者照映在碧绿如茵的草地上的阳光。嘲谑与讥讽损伤感情,辄使对方感到尴尬不快而使旁观者觉得可笑,幽默是轻轻地挑逗人的情绪,像搔痒一样。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搔痒会感觉到说不出的舒服,有时真是爽快极了,爽快得使你不自觉的搔个不休。那犹如最好的幽默之特性。它像是星星火花般的闪耀,然而却又遍处弥漫着舒爽的气息,使你无法将你的指头按在某一行文字上指出那是它的所在,你只觉得舒爽,但却不知道舒爽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舒服,而只希望作者一直继续下去。 朋友之间会心的微笑 因此,我们必须把幽默的真谛与各种作用混淆不清的语意加以区分,正如我们要将哄笑与冷笑,捧腹大笑和淡淡的微笑,或者嗤嗤的讥笑加以区分一样。我喜欢一个作家含有淡淡带哀恸的微笑,那会给我们一点甜蜜的忧郁,就像葛瑞那首《墓园的哀歌》。绝妙的一种微笑是两个朋友相对“会心的微笑”,即一般所谓“相视莫逆”,“心照不宣”的浅笑。当爱默生和卡莱尔初次见面时,他们未发一语,而只是像“心心相印”般的发出微笑。这便是中国人所最欣赏的“会心的微笑”。 佛祖与基督的爱与恕 各位女士和各位先生,我认为最精微纯粹的幽默便是能逗引人发出一种含有思想并发人深省的笑耍。如果我们是天使,便不需要幽默,我们将整天翱翔在空际吟唱赞美诗。不幸我们生存在这人间世,居于天使与魔鬼之间的境界,人生充满了悲哀与忧愁,愚行与困顿,那就需要幽默以促使人发挥潜力,复苏精神的一个重要启示。 它表现在一种广大无垠的哀怜中,——以一种悲恸且富有同情的态度来洞察人生,这惟有人类中最伟大的人物始克臻此,正如佛祖和耶稣。我想,佛祖的教训可用五个字总括,即“怜天下万物”。而耶稣对那个被捉住的淫妇正受犹太村民包围投石时说:“慢着!且让那些没有犯过罪的人投击第一块石头。”这就是表现出一种宽宏的哀怜并教众人反省的警惕。也就是崇高的洞察力,对全人类的一种包含着慈悲与仁恕的谅解。 且让我再举几个胸襟伟大的人所流露出来的一种幽默实例——一种由于承受这人间世所不可避免的事情,或者克复一种缺憾,藉以表现内在潜力的幽默。 苏格拉底泼辣的妻子 诸位都知道苏格拉底有一位泼辣的悍妻。苏格拉底每当受到太太一连串的责骂后,他就走出屋子去找宁静的地方。他正跨出门外一步,他的悍妻便把一桶冷水从窗口倒在他的头上,淋得苏格拉底浑身精湿。他却毫无愠色,而自言自语的说:“雷声过后必然雨下来了。”这样,便泰然自若的走向雅典市场去了。 他尝把结婚比拟为骑马。如果你想练习骑马,应当选择一匹野马,要是你想驾御一匹驯良的马以策安全,那就根本不需练习了。 很少人明了希腊哲学中逍遥学派的兴起系由于苏格拉底太太的功劳。倘苏格拉底沉醉在一个疼爱他的妻子温柔怀抱里,恩爱缠绵,他决不会游荡街头,拉住路人问一些令人困窘的问题了。 林肯太太好吹毛求疵 另一个伟人,林肯,大概也是由于他那个唠叨而又容易激动的妻子促使他做了美国总统。林肯经常坐在酒吧里跟别人开玩笑。据替他作传记的人说:每当周末的夜晚来临,大家都想回家,独有林肯是最不愿意回家的人。他宁愿在酒吧和人厮混,藉以增强他的机智,因而使他获得那种纯朴自然的幽默感,并成为一个精通英语的人。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报童送报纸给林太太,因为迟到了一刻,林太太就痛骂他一顿,吓得那报童抱头鼠窜而逃,奔向他的老板哭诉去了。那是一个小市镇,人人都彼此互相认识。日后报馆经理遇到林肯便说起这件事,而林肯回答他说:“请你告诉那小伙计不要介意,他每天只看见她一分钟,而我却已忍受十二年了。” 从苏格拉底与林肯这两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表现在他们幽默中的一种精神慰藉,任何一个能容忍他的妻子一桶水淋头的人便必能成为伟大。 老庄是我国大幽默家 在中国,有好多大哲学家都是富有幽默的机智。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便常向孔子开玩笑着讲,因为孔子的主张要人经常修养不断地求进步,老子则主张返璞归真。在老子看来,像孔子那样忙着到处乱跑,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不免显得有点滑稽可笑。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因此,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老子对孔子的批评虽很尖刻,但他的语调还是很婉转柔和,是从他的胡须里面发出来的。跟亚里士多德同一时代,且为老子杰出门徒的庄子,他那种粗壮豪放的笑声,却使历代均深受其影响。 庄子看到当时政治混乱的局面,曾经说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有一则关于寡妇的故事,使我联想起皮特罗尼斯(西历纪元一世纪罗马讽刺家)所著那本《艾菲萨斯的寡妇》。 一天,庄子从山林中散步归来,神情显得非常悲伤。他的门徒问道:“先生为何显得这么悲伤呢?”于是他便说:“我在散步的路旁,看到一个服丧的妇人跪在墓地上,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用力扇一座新坟,而坟上的泥土还没有干呢。我就问她:‘你为何要这样做呢?’那寡妇回答说:‘我曾应允我亲爱的丈夫,我要等到他的坟土干了以后才会改嫁。现在你看,这可恶的天气!’” 我很快慰,我们有老子和庄子那样的圣人,如果没有他们,则中华民族早已成为一个神经衰弱的民族了。 孔子对挫折付之一笑 现在来谈谈孔子。孔子曾经被人描绘成一个道貌岸然,规行矩步的学究,其实他根本不是那种人。他能笑他自己所以失败和挫折的遭遇。孔子表面上虽像是个失败的人,他离乡背井,出国远行,周游列国十四年,想找寻一位乐意将他的主张付诸实施的统治者。他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他的门徒跟随着他,却一路上老是受到妒忌他的小政客痛恨。有好几次他被敌人在路上加以拦截,甚至有一次被围困在郊外一家小客栈中绝粮七日。当他的门徒开始发生怨声时,孔子却在雨下唱起歌来。孔子到郑国,有一天他和门徒走散了,孔子独自个站在城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你们看他泰然自若的态度多有趣。 新儒家特别缺乏幽默 我想在结束这篇演说时再说明一点,每当人的精神颓废而退化,伪善而夸大的陈腔滥调,甚至残酷,便会再度抬起头来。孔子的容忍、幽默和富于人情味的热情便被忘却了,于是一些新儒家便把他的教训纳入一套严厉的道德法典中,诸如女人缠足,寡妇守节,一个女子在其未婚夫于婚前夭折,即不得改嫁他人等等,竟成为一种崇尚的妇德,非常受到新儒家的鼓励和钦佩。在这些学者论道德的文章中,就找不出一点人情味和幽默感。而在一些匿名作家或者不敢将其姓名签署于文学作品的作家所写的小说中,我们才再度找到幽默和一种比较能真实反映人生,符合一般人思想、知觉与情绪的东西。 P151-161 序言 经典阅读永远不能被取代 温儒敏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师美文品读书系”选收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老舍、冰心等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经典散文名篇,可以作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本。类似的作品选很多,这一本是专为中小学生选的,在篇目选取上充分考虑了中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每一篇还附有导读,帮助小读者进入阅读状态,找到欣赏作品的方法与途径。同学们可以把这本书作为课外读本,也可以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部分。希望这套书能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乐意向年轻的读者推荐这套书。 和以往相比,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趋向已大不相同,很多同学感兴趣的可能是当下的流行读物,如某些靠商业运作包装起来的明星作家的著作。我能理解,这些作品贴近你们的生活,往往能畅快地说出你们想说的话,幽默、调侃,有可读性。读这样的作品会感到很“酷”,很放松,难怪年轻的读者都喜欢。就像在夏天吃冰淇淋,多痛快呀!流行读物大都像是冰淇淋,给人娱乐和刺激,适当读一些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益的。如果完全不让孩子们读,会把读书搞得很功利,也会扼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另外,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也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要求年轻人不去接触这些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应当给孩子们一点自主选择的阅读空间,容许他们读一些包括流行读物在内的“闲书”。 但这应当是适度的“消费”,毕竟冰淇淋代替不了主食,不能拿冰淇淋当饭吃,流行时尚的阅读也不能代替高雅的经典的阅读。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既要接触时尚,又要尽量把持自己,而不是被动地卷进流行文化,才能逐步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读书还是要读经典和格调高雅的作品为主。 同学们会说,现在干扰实在太多,静下心来读书不容易。其实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不断滋养人生提升精神的方式。只不过国人太过忙乱,太过浮躁,缺少读书的氛围。记得早些年我旅居欧洲时,时常坐地铁或者火车,很多人一上车就非常安静地掏出书本来读,很少有人大声谈话或者打手机,和咱们这里的情况很不一样。这是习惯问题,也可以说是文化素质问题。读书是需要氛围的,学校里老师让大家读书,可是很多同学回到家里,氛围就不太好,家人整天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孩子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还真的需要有些“定力”。我们是在一个看电视打麻将打手机成风成瘾的国度里提倡阅读风尚的,谈何容易?但作为个人,只要有毅力,就能尽量想办法营造一个可以读书的氛围。关键是要珍惜时间,把读书当做一种持之有恒的生活内容,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我常为某些年轻人的虚掷光阴感到可惜。我住的小区附近有个群租的院落,夏天晚上,总见到许多青年人坐在院子里,各自埋头玩手机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休息时玩点游戏可以放松身心,无可非议。但乐此不疲,太沉迷了,则对身心不利,而且也太可惜了时间。何不利用这大好光阴给自己充电,学好本事?还有,很多中学生抱怨课业重,时间少,可是一上网就不下来。读书要是有这份痴迷劲,那就不得了了。看来不能全抱怨环境,自己能珍惜时间,有意识培养读书的心境,就很好,也很重要。 还有的同学已经不习惯看书,他们可能认为,现在是影视时代、网络时代、图像时代,看电视上网读图也是学习,这是时代的变化。的确,影视、网络和图像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但不要忘了,这些都不能取代文字书的阅读,尤其是文学的阅读。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就拿电视来说,虽然可以选择频道和节目,但欣赏过程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你不可能像阅读一本书那样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来或翻回去边读边做思考。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般影视所没有的。同样,上网和读图,也较难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网上读书也是一种文字阅读,另当别论)。所以影视、网络再发达,也仍然需要阅读。 就学生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这可能就是终生受益的好的品位,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读书的兴趣需要长期培养,需要磨性子,是一个漫长的涵养过程。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刚上初中也还可以,可是上到初三,特别是高中,就很少读书,全在应付中考和高考了。许多“九○后”、“○○后”读书的兴趣用得上“每况愈下”这个词。这也不全怪青少年,语文教学也有责任。本来语文这门课应该是能培养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现在语文课教得太琐碎、太技术化、太功利,就是瞄准中考与高考,成了技能性的培训,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哪里还谈得上读书兴趣?面对这种状况,同学们也有些无奈。怎么办?光唱“高调”恐怕不行,我建议兼顾一点,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书读得多了,思维活跃,语感增强,语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所以我很赞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那句话: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想,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大师美文品读书系”这套鉴赏性质的书的出版,是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的。 这套书所选的大都是现代文学经典名篇,我还想说说经典问题。我知道很多同学不太喜欢读经典,这并不奇怪,甚至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经典和你们有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你们的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理解。加上你们比较好奇,有叛逆性,学校与老师越要求你们读“分内”的经典,你们就可能越不喜欢,反而青睐那些“恶搞”的“无厘头式”的作品。特别在网上,自由发表不受拘束,调侃、嘲弄和颠覆的言论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视频技术的出现,更使得“糟改”和“恶搞”经典作品成为时髦的风尚,这些也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思维与表达。 如何拉近学生和经典的距离,让同学们能以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包括网络和影视等等)来接近经典,是教育者包括负责任的媒体与文化商家应当考虑的课题。 我在大学教书,发现许多同学在中学阶段除了应对考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接触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前面说的那些“恶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位给败坏了,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当今许多人都在抱怨风气不好,物质上虽然比较富足了,可是整个生活品质未见得提高,虚无、玩世、粗鄙的空气弥漫周遭。那些肆意颠覆和解构经典的垃圾出版物和传媒作品,在造成社会生活粗鄙化方面难辞其咎。 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启示人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这也是经典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传世的原因。正因为经典被能不断注入不同日寸代人们的阐释,所以能成为寄植民族精神的某种象征,显示某种文化价值的存在。没有自己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经过经典熏陶的人生是可惜的,因为有了经典,人们才更感觉到文化的存在与分量,更富于智慧。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存在物对于民族精神建构有极端重要性。当然,经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时代产生的,会带有她特定的时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部分,应当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同情的理解,我们主要是吸纳经典中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师美文品读书系”这套书选收的是现代经典名篇,那么让我们珍惜、尊重,并从中获取智慧吧。 2011年8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读书的兴趣需要长期培养,需要磨性子,是一个漫长的涵养过程。要珍惜时间,把读书当作一种持之有恒的生活内容,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读书还是要以读经典和格调高雅的作品为主,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启示人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 ——温儒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