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唯一的古老奇俗,原始神秘的氏族世界!
震撼心灵的曲折爱情,荒蛮劲猛的战争场面!
第一部反映中国云南独龙族生活的长篇小说!
《不愿文面的女人》首次展现了亚洲唯一的民族奇俗——给女人文面,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黑色花文这个惊心动魄的全过程。首次在中国银幕上描绘了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人的原始、荒蛮、古朴而奔放的生活和民族文化。张昆华同志用流畅如话的文字使他深爱的边疆生活以本来面貌展现在尽可能广泛的读者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愿文面的女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昆华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亚洲唯一的古老奇俗,原始神秘的氏族世界! 震撼心灵的曲折爱情,荒蛮劲猛的战争场面! 第一部反映中国云南独龙族生活的长篇小说! 《不愿文面的女人》首次展现了亚洲唯一的民族奇俗——给女人文面,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黑色花文这个惊心动魄的全过程。首次在中国银幕上描绘了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人的原始、荒蛮、古朴而奔放的生活和民族文化。张昆华同志用流畅如话的文字使他深爱的边疆生活以本来面貌展现在尽可能广泛的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不愿文面的女人》是反映云南边疆人数最少的独龙族生活的第一部小说。 张昆华同志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特别是以描写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小说而著称。《不愿文面的女人》读来引人入胜,它写的是鲜为人知的独龙族人的生活,作品笔调清新流利,把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与边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读者充分地了解到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独龙族那种正直、坚强、善良、勤劳的民族性格的光彩。 目录 一、泉水 二、文面 三、雨夜 四、翻山 五、雪花 六、镜子 七、驿站 八、林中 九、火塘 十、思绪 十一、木刻 十二、狩猎 十三、提亲 十四、出走 十五、胸怀 十六、巢居 十七、阿妈 十八、逼婚 十九、墓前 二十、拥抱 后记 附录一:张昆华出版作品要目 附录二:张昆华获奖作品要目 试读章节 春姑娘迈开轻快的脚步,踏着布谷鸟的一声声啼鸣,来到了高黎贡山和担当刀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峡谷。于是,冰雪在悄悄地消融,泉水在淙淙地流淌,草籽在性急地发芽,马樱花在含羞地绽放…… 独龙人常说:春姑娘为什么会这样美丽?因为她用两面镜子来打扮自己。太阳是一面金色的镜子,月亮是一面银色的镜子。春姑娘在白天和夜晚都能从太阳和月亮的光辉里映照出自己的容貌,然后再用光彩和泉水来浓妆淡抹,使自己青春焕发。 独龙姑娘多么希望自己也有像太阳和月亮那样美好的真正的镜子啊! 可是,阿妮和阿嫡两姐妹,却连一面镜子都没有。阿爸宽慰她们说,等她们长大,等她们出嫁,就会有镜子了。因为镜子很难买。镜子在贡山县城的百货公司里,倒是多多的有。但那要翻过五千多米高的高黎贡山,走三天的路程才能到达。而一年当中,又有七八个月是大雪封山。这时期,独龙江峡谷与内地完全断绝了交通。除了雄鹰能展翅飞越高黎贡山而外,就连那有着四只蹄子的麂子、马鹿也穿不过高山上的冰雪封锁线。积雪的山垭口比天还高啊,人,更是无法翻过去的。 现在好了,春姑娘唱出了自己的歌声。冰雪的世界在慢慢地缩小。绿色的森林和彩色的花朵,在迅速地扩展自己的天地;它们手挽手地从温暖的独龙江峡谷逐步攀登到高高的雪峰…… 当残雪碎冰全部消融,垭口可以通行了,从雪山那边过来的人,会给独龙姑娘带来镜子么? 此时,阿妮和阿嫡坐在自家的阳台上,眺望着银雪皑皑的山峰,在苦恼而又愉快地思索着,希望镜子能美化她们的生活。 阿爸的话可信么?要长大才给用镜子。阿妮和阿嫡不是已经长大了吗?当然啦,在阿爸的许诺里,在“长大”的后边还有一句话是“出嫁”。出嫁?什么叫出嫁?就是像那些大姐姐,披上鲜艳的独龙毯,跟一个男人去别的村寨,永远地离开自己的家,去围着另一个火塘生活么? “哟!多害羞呀!”阿妮用双手蒙住了自己的脸。 “哎!多难过呀!”阿嫡把脸贴在膝盖上,斜视了阿妮一眼。姐姐为什么蒙住脸还在偷偷地发笑呢?也许,姐姐和自己都在想着镜子? 人们都说,阿妮和阿嫡不但长得一模一样,而且都同样的漂亮。有时,她俩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镜子。阿妮从妹妹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长相;阿嫡从姐姐的脸上,折射出自己的光彩。阿妮和阿嫡总是形影不离,就像是茂顶氏族两朵并蒂开放的鲜花。 此时,走进庭院里的人都在向阿妮和阿嫡投来羡慕的眼光。他们都为自己的氏族里有这么美丽的姑娘而感到骄傲呢! 这倒不是因为阿妮和阿嫡的阿爸茂丁是茂顶氏族的族长而有意奉承她俩。特别是邻居卜松大爹还说,他走遍三百里独龙江峡谷,确实没有比阿妮和阿嫡更漂亮的姑娘喽!要是在从前,姑娘的姿色愈美愈会招来灾难。也许是出于一种传统的习惯吧,这时,卜松笑眯乐呵地看了阿妮和阿嫡一眼之后,走到茂丁身边,悄悄地说道: “茶花鸡的脸红了,要唱找窝的歌了。你家的姑娘长大了,该文面了……” “是呀,阿妮是该文面了。阿嫡嘛,还是过些日子吧。”茂丁记着,也抬起头来看了看阳台。可不,在春天的阳光下,两个女儿正在收捡着背箩呢。接着,茂丁又转过身去,在陆陆续续到来的人群中,数点着茂顶氏族里的一个个名字。看哪一家的人来了,哪一家的人还没有来。 很快地,庭院里就挤满了人。茂丁看看氏族成员都已经来齐了,便一声吆喝,率领着大伙儿出了村寨,向葱茏茂密的山林走去。 今天,是茂顶氏族砍“香木朗”的日子。各家各户出的都是强壮的男劳动力。他们扛着砍刀和斧头,兴高采烈地跟着茂丁走。“香木朗”是独龙话,意思是火山地。也就是:先在一片山坡上把森林砍倒,晒干后,用火烧林木成灰烬,叫作“砍倒烧光法”。几天后,等灰晾得凉了,随即就在这片大火烧过的山地上播种包谷和稗子。种上一两年之后,肥力耗尽,就将这片火山地丢荒,歇上几年,待荒地上长出树木杂草,又将树木杂草砍倒烧光,再种上一年,又丢荒轮歇。这种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山地,是以树木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一般是第一年砍烧后的工地收成最好。由于独龙人种地时不再另施肥料,地力逐年消耗,所以,凡是去砍烧新的林地是件很重要的活动,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个活儿,各家各户凡是能进行劳动的人都出动了。P1-4 后记 《不愿文面的女人》是反映云南边疆人数最少的独龙族生活的第一部小说。《当代》杂志于1986年6月首次刊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87年6月出版的包括《给我海阔天空》、《女人谷》在内的中篇小说集便以《不愿文面的女人》为书名;书前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散文家冯牧写的序言——《文学应当给生活以报偿》。出版后因受读者欢迎而畅销,便于次年即1988年6月再版发行。其影响跨越海峡两岸,台湾殿堂出版社于1991年3月在台北出版繁体字《不愿文面的女人》单行本,仍以冯牧原序作为前言。此后,小说引起电影界关注,峨眉电影制片厂于1993年7月将其改编拍摄为故事片《独龙文面女》在海内外放映发行。当时由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电影周报》,在1993年7月22日专刊中,以大标题“亚洲唯一的古老奇俗,原始神秘的氏族世界;震撼心灵的曲折爱情,荒蛮劲猛的战争场面”作了评论:“……首次展现了亚洲唯一的民族奇俗——给女人文面,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黑色花文这个惊心动魄的全过程。首次在中国银幕上描绘了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族人的原始、荒蛮、古朴而奔放的生活和民族文化。”电影导演谢洪说:“在表现一对不同民族青年男女生死恋情的题材上,力图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一个古老民族文面的历史。在当今纯真爱情被某些人的功利物欲纠缠得无法容身的时候,吟唱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电影连续数年上座放映,受到观众广泛喜爱并取得了较高的票房价值。直到五年后的1998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六套节目电影频道的黄金时段22时35分再次重播。 根据上述情况,云南省作家协会在上报中国作家协会推荐《不愿文面的女人》时,写了如下评语: 张昆华同志是位多产的作家,已出版专著多部,现任我省作协副主席。 张昆华同志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特别是以描写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小说而著称。《不愿文面的女人》读来引人入胜,它写的是鲜为人知的独龙族人的生活,作品笔调清新流利,把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与边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读者充分地了解到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独龙族那种正直、坚强、善良、勤劳的民族性格的光彩。小说现已拍成电影(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并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该小说由台湾殿堂出版社出版,是云南近年创作中比较好的一部作品,特推荐。 《不愿文面的女人》在《当代》杂志发表23年后,经过岁月的淘洗与读者的考验而久立文坛,被称为经典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编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 由于《不愿文面的女人》的创作、发表、出版以及改编成电影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我在云南边防武警总队组织的“八千里边防采风”的一次会上,被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巴国兴(独龙族人)授予“独龙族荣誉族员”称号。那时,我身在贡山县城,背靠滔滔怒江和巍巍碧罗雪山,面对顶天立地的高黎贡山,不禁想起山脊群峰那边的独龙江,想起生活在江边的独龙族群众,想起我在那里与他们初识相交的那些珍贵日子里的那些难忘的往事…… 那是1974年8月盛夏,怒江正值雨季,全国仍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运动中被赶下台的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冯牧原是我们云南部队的文化部部长,为了躲避文革批斗的灾难,他从北京来到云南。由于军队中的许多老领导是他当年的老战友,便使他有条件悄悄地深入边防部队,正大光明地去体验生活。我曾经多次陪同冯牧——我们仍习惯地称他为冯部长——前往他想去的各部队驻守的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当时担任怒江军分区司令员的刘国栋便是其中之一。在刘司令员的安排下,我们乘坐军用吉普车从州府所在地六库出发,沿怒江而上到达贡山县城。经过两天准备,我们由独立营教导员王月堂带领几名战士陪同护送,步行三天,从高黎贡山东麓翻越东哨房雪山垭口到达西麓谷底,来到驻守在独龙江边巴坡的边防连队;几天后又沿江而下,去到中缅边界马库前哨排驻地;在边防战士帮助下深人独龙族群众中、村寨里进行访问…… 如果没有这次艰辛但却难得的独龙江之旅,我怎能写得出《不愿文面的女人》呢?因此,当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决定出版那本中篇小说集时,我理所当然地请我军队时的领导和恩师冯牧作序。他也欣然应允,在1986年12月14日写下的题为《文学应当给生活以报偿》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有好几位生长在云南边境地区的青年作家(现在该说是中年作家了),同我保持着恒久的真诚的友谊关系。我在下面将要谈到反映云南生活的一本新书——中篇小说集《不愿文面的女人》的作者张昆华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昆华是一个从少年时代在边防连队当战士,每天都要站岗、放哨、巡逻的那个时期起,便爱上了文学,并且矢志要终生从事文学事业的“土生土长”的作家。他开始写诗、写散文,从事部队创作组织和报纸编辑工作,后来又从事小说创作,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儿童文学、诗歌和散文的十多部作品了。收集在《不愿文面的女人》一书中的三部中篇小说,是他近年来的新作。据我看来,这些作品,除了保持了他所刻意追求的富有云南边疆生活色彩,又笔调清新流利,力求使引人入胜的传奇性情节同对边地现实生活的真实朴素的描绘结合起来这样一些特点以外,这位始终对于边疆人民怀有炽热感情的精力旺盛的作者,正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在自己所选定的文学领域中继续前进和攀登。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写作的时刻,目光时时都在关注着他的读者,他不愿意轻率地趋时骛新,而努力用流畅如话的文字使他深爱的边疆生活以本来面貌展现在尽可能广泛的读者面前。我认为,根据我对昆华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理解,他为自己所选择的创作道路是正确的,理应如此的。他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之为“慢慢地萌芽”。同时却始终如一地依靠他所熟知和挚爱的生活,依靠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方法,来努力体现和反映他所热爱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美好的山河,美好的心灵,美好的风情。他也逐渐自觉地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情,常常是在复杂曲折的矛盾和严酷的斗争中才会闪现出独特的绚丽火花。捕捉和把握这种只有在边地兄弟民族生活变革进程之中才会呈现的矛盾冲突的火花,对于一位汉族作家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看来昆华越来越理解到他所要攀越的困难和险阻需要极大的坚韧和顽强的求索精神,并且为此在进行勤恳的耕耘劳作。他决心用文学创作对于哺育自己成长的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报偿,却又不愿意追随那种走“捷径”的流行做法:用貌似深奥、实则芜杂的外衣来掩盖自己,借以达到骇世惊俗,甚至拒绝普通读者的结果。他宁可以平实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用讲故事的手段(而不用堆砌一大堆令人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语言来挑动读者的好奇心的办法)来告诉人们,在我们遥远边疆地区的许多兄弟民族地带,人们是在怎样一种壮美而又艰难的环境中,在进行着同自然、同形形色色的阻碍历史进步的力量的艰苦斗争,而在那些保持着古老、落后甚至带有原始迹印的生活习俗的人们的心灵中,又蕴蓄着多么令人赞美和钦敬的人情和人性之美。 《不愿文面的女人》得以出版,以新的面目与读者见面,我这个当年写作这部小说时的“中年作家”,不觉如今已是77岁的“老年作家”了。我在内心感到十分欣慰的同时,还要由衷地感谢文汇出版社张衍、张涛以及诗人、散文家黄立新给予的真诚、热情的帮助,是他们使我实现了“旧作经典成新书”的又一个文学美梦。 张昆华 2013年5月25日于昆明初夏 书评(媒体评论) 首次展现了亚洲唯一的民族奇俗一一给女人文面,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黑色花纹这个惊心动魄的全过程。首次在文艺作品中描绘了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一一独龙族人原始、荒蛮、古朴而奔放的生活和民族文化。 ——《中国电影周报》 在表现一对不同民族青年男女生死恋情的题材上,力图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一个古老民族文面的历史。在当今纯真爱情被某些人的功利物欲纠缠得无处容身的时候,吟唱出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著名电影导演、编剧谢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