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王铎、刘郁馥所著的《中国的古代建筑(古往今来话中国)》以朝代为线索,通过介绍各种伟大的建筑和著名建筑家,来展示中国古建筑的产生、发展情况及其建筑风格。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奇迹,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等等。全书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充分展示了五千年悠久历史中中国先人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使青少年读者在获得建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国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中国的古代建筑(古往今来话中国)》以朝代为线索,通过介绍各种伟大的建筑和著名的建筑大师,来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产生、发展情况。《中国的古代建筑(古往今来话中国)》由王铎、刘郁馥所著。
第一章 长城——中国古老的国防建筑
长城,是中国古老的国防建筑,开始修筑于秦统一中国前的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当时燕国占有今河北北部及辽西一带,后又占有今辽东、内蒙古及吉林一部分,都城在蓟(今北京),下都在河北易县。
赵国占有今山西中部、北部及河北中部、西北部,后拓地至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都城在今河北邯郸。
秦国占有今陕西及甘肃之东南部,后又拓地至今山西、河南境内,都城先在雍(今陕西风翔),后在咸阳。
燕、赵、秦三国为防止北方胡人的入侵,各筑长城于国之北边。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组织全国人力,大修长城,联结原来各国长城之首尾,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号称“万里长城”。
两汉至魏、晋时期(前206年—420年),对北边长城间有修葺。北魏、北齐、北周及隋、唐时期(386—907年),诸朝对长城亦有修筑,惟城线迭变,非全部为秦始皇长城之旧。自唐以后,辽、金版图,皆及长城以南,为宋室边防所弗及;元代以蒙古族统一中国,长城并不为国防所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统治中原,逐蒙古人北出长城,于是长城复为边防,而大举兴修,此即今日遗存之长城,西起嘉峪关(今甘肃嘉峪关市。嘉峪关西300千米的安西县西湖一带,亦有长城遗存),东至河北海滨山海关,合计2,300余千米,号称“万里长城”。明朝时期,曾沿城联设九镇,各设重兵守之。每三十六丈(120米)筑一堡塞,要害之处,堡基二、三重,上置烽火台,寇至,昼则举烟,夜则举火,以使远近守兵,集合抗击,明时以此为国家重政。
1644年,清世祖顺治皇帝从东北入主中原,蒙古族人又相率内附,于是长城又失其防卫之用,谨于各关口设关门征税而已。
长城从开始修筑至今,已有2,400余年历史,其工程艰巨浩大,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伟大创造,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壮举以保护。
长城遗存至今,巍峨壮观又保存完好者,尤为北京八达岭长城、河北省长城东起点临海的三海关和甘肃省嘉峪关长城。
一、北京八达岭长城和居庸关
1.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在北京城西北方延庆县,距市区70余千米,是明朝修建的万里长城中保存完整,而又有代表性的一段。明朝建关城于八达岭,有东西二门,西门名“北门锁阴”,东称“居庸外镇”,形势险要。八达岭长城从“北门锁阴”关门开始,南北延伸,宛若巨龙,盘旋于燕山群峦峻岭之中,气势磅礴,看不到首尾,令人震撼!
此段长城的砌筑,下为条石,上为大型青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城墙顶部为方砖铺砌,砖缝严实。地势陡峭处,砌成梯道。
城墙平均高约8米,有些高段达14米。
城墙基宽6.5米,顶宽5.8米,可供10人并行。
城墙顶外侧一边,筑有2米高齿形垛口,亦雉堞,下部有射口,射口稍向下倾。墙面设排水沟和出水口。城墙顶内侧,砌筑有矮墙,作护栏,高1米,与外侧垛口墙平行。
城墙每隔不远设拱门,亦称“券门”,有阶梯通至城墙顶,供守兵上下城墙通道。
城墙每隔500米左右,砌筑一高出城墙顶的方形城台。城台分“墙台”、“敌台”、“战台”三种。
“墙台”,为守疆战士巡逻放哨,躲避风雨之用。其台齐长城墙项,外砌垛口,内筑宇墙,上构简屋。
“敌台”,为发现敌人,燃放烟火,传播战机之功能。有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砌小间,可容十多人住宿;上层有射口和晾望口,并备有燃放烟火的设备器物。
“战台”,多修于险要处,外形有似于近代碉堡,共三层。下层是无门窗的高台;中层为空室,储存战备物资和兵器,向外设有箭窗射口。上层为“楼橹”,四面有垛口,供嘹望用。并可收放绳梯上下。
P12-13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以独特的空间艺术魅力,为人们送来心灵的快乐!
古典建筑是显形的史书,它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沧桑经历,为人们诉说昔日的历史!
今日的希腊人,仍以其2,500年前的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的石雕建筑,引为民族的骄傲!
今日的法国人,仍以巴黎现存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巍峨建筑,引为他们古代历史的辉煌和民族自豪!
同样,我们中国人,把北京故宫天安门绘在国徽之中,诉说着中华历史,它是中华民族今日的国标,是我们民族的国宝,代表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高潮!
亲爱的读者,我国的古典建筑遍及祖国大地,它们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标志,是各地的旅游资源。了解它,是中华优秀儿女们应具备的生活知识,是民族文化知识积累之道,是民族自尊、自信、自骄、自豪的强堡。正像作者在撰写本书文稿时,始终沉浸在民族自豪的激情中,并殷切希望华夏儿女都熟知。
建筑,从专业划分,它包括城市、建筑、园林。
本书为您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它包括:
中国最古老的国防建筑——长城;
历代京师都城和宫城建筑,特别详述了现存北京故宫建筑和京师礼制建筑;
介绍了五岳四渎祭祀礼制建筑和当今被全世界尊崇的孔庙建筑;
介绍了我国历史名人祠庙和宗祠建筑,介绍了全国著名的佛寺和道观建筑;
介绍了我国古代民居、古代园林和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楼建筑,等等。
由上可知,本书所介绍的内容列属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时代旅游的游赏目标。因为它们是我国各地的显形史书,它们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衍射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内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万事为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荣。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形态,又是民族文化的教化空间。中华儿女们应了解它们,感受中华先祖遗产,体会人类历史的文化积淀。由此,不难理解本书命名为《中国的古代建筑》的根据:书中介绍的每一类古建筑的产生、延续和发展,都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文化决定建筑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形态。
旅游,是时代人的生活必需,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凡成就事业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亦言:“经历就是财富”。旅游是人生快捷而有效的人生经历。故而,本书可使青年学子们在旅游前阅览;作为家长,更可作为家藏世传,子女们随时翻阅,传递旅游目标信息,酝酿未来旅游打算,策划人生之历程登攀。
笔者从事建筑专业工作五十年,其中专事古建园林设计之职三十余年,本书所涉内容,过去都有不同程度探研,今岁虽已衰年,恰遇学贤挚友诚邀余成书,随有使命之感。桑榆晚年,尚能为年轻学子们做点微薄贡献,亦欣欢。正是:
时代正处太平年,中华文化人类显。
古建是为显形史,历经沧桑光斑斓。
为君编汇成册集,闲时在手随意翻。
人世事业相承继,胸怀史经创新天。
愿君驰骋华夏地,万里江山说史篇。
熟握娴技事人间,奉献仁爱民歌赞。
作者
2011年5月6日
古洛周山泊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