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奥特维·濮兰德编著的《慈禧秘闻》是一部传记类图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本书阐述慈禧,这个晚清最神秘、最高贵的女人,虽然有着美丽绝伦的外表,却终生与心爱之人只能保持君臣关系;虽然上天赐予她无上的权威,却遭到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厄运,终其一生,缺乏爱、缺乏忠诚,实为失败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慈禧秘闻(最新译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约翰·奥特维·濮兰德//艾特蒙德·白克豪斯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约翰·奥特维·濮兰德编著的《慈禧秘闻》是一部传记类图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本书阐述慈禧,这个晚清最神秘、最高贵的女人,虽然有着美丽绝伦的外表,却终生与心爱之人只能保持君臣关系;虽然上天赐予她无上的权威,却遭到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厄运,终其一生,缺乏爱、缺乏忠诚,实为失败一生。 内容推荐 约翰·奥特维·濮兰德编著的《慈禧秘闻》是一部传记类图书,描述了两个英国记者见闻的晚清,并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清末中国的情形,如如何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的背后故事、维新运动中各派人的争权夺利、义和团运动的纠结及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禧仓皇出逃的惶恐……《慈禧秘闻》真切地展示了叶赫那拉氏既善变、虚荣、贪财、记恨,又钟爱权力、果断决绝的一面。 目录 第一章 叶赫那拉的出身与幼年慈禧 第二章 逃亡热河 第三章 载垣逆谋 第四章 首次垂帘 第五章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叛乱 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 第七章 礼仪问题 第八章 同治皇帝之生死 第九章 御史吴可读之尸谏 第十章 慈禧二度垂帘 第十一章 慈禧归政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之初 第十三章 百日维新 第十四章 戊戌政变 第十五章 慈禧再度垂帘 第十六章 义和团运动之起源 第十七章 景善日记 第十八章 两位勇士 第十九章 慈禧的治国之道 第二十章 两宫西巡 第二十一章 拳匪首领之死 第二十二章 慈禧悔过 第二十三章 两宫返京 第二十四章 慈禧之新政 第二十五章 荣禄遗折 第二十六章 慈禧的末日 第二十七章 慈禧宾天及奉安之礼 第二十八章 结论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叶赫那拉的出身与幼年慈禧 叶赫那拉氏是满洲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其祖先可追溯至贝勒杨吉砮,他们常年居住于长白山麓,与朝鲜相邻,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是满洲的真正发祥地。叶赫贝勒杨吉砮将其女嫁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祖是中国满洲统治的真正建立者,也是大清皇帝的始祖。那时满洲的诸多部落还臣服于明朝。杨吉砮及其族人好习战术,征服欲望强烈,为不断扩张疆土,时常骚扰邻境。就在1583年的一次突袭中,杨吉磬于奉天(今沈阳)遇害身亡。清太祖乘胜取得天下,成为皇帝,杨吉砮之女遂成为皇后,生子太宗,最终夺回臣服于明朝的满洲诸部,完成统一大业,取国号为“天聪”。 1835年11月,西太后那拉氏降临于这个家族。她的出生注定要影响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西太后那拉氏,为中国之女主人,三次垂帘听政,统治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父名为惠徽,为八旗中一位世袭官员。由于他的出身不被同时代人认可,未得宠,在其临死时,官衔也只不过是道员而已,最后殁于安徽,其女年仅3岁。多亏了他的一位名为穆扬阿的男性亲戚,其妻女才得以很好地被照顾,其女儿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后来,穆扬阿之女成为咸丰帝的皇后,与叶赫那拉氏一并垂帘听政。 近来,关于慈禧太后早年卑微的身份,甚至不光彩的谣言流传得沸沸扬扬。流传的谣言很大程度上为煽动之结果,其欲寻求耸人听闻的事件以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愤激之情。还有部分谣言要归因于宫中诸人的妒忌和怨恨,及皇族诸王的诽谤,以使那拉氏家族蒙羞。源于谣言乃从宫中所传,所以,流言迅速散播,并且极易被民众信服。这些在康有为及同时代人的书中皆可证实。 现试举一例:有一皇室亲支,即道光帝之五儿,每每出于好意,讲述奇闻轶事一桩。然此郡王之所以这么做,乃因于1875年,即同治十四年,欲立其子为皇帝,却被慈禧太后阻挠,他心存怨恨之心所致。其言慈禧太后之父去世于安徽宁国府,遗留其妻女,穷困潦倒,连回京的盘缠钱也所剩无几,差点沦为乞丐。幸运的是,有一官员赠川资与其友,却误送于慈禧的船上,此官员见慈禧母女如此窘迫,便将错就错,执意要慈禧母女收下这笔钱。二十五年之后,慈禧当国行政,此官员觐见时,慈禧太后忆及当年所受之恩惠,便上前扶之平身,谢其昔日的恩惠。这个故事较其他的流言,动听无比。然则实未可信。因有一满族官员穷死于官守,在其临死前,慈禧全家已动身前往京城,希望父亲能够趁早回京,如此便可在正白旗中谋取一新职位。 于进一步叙述之前,先简要叙述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地位及其与皇室亲支的关系。此事实为重要,知其以往之事,以推将来,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白载垣阴谋失败,慈禧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初次秉政)后,皇室与叶赫那拉氏一族之间的猜忌与摩擦从未间断过。至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之后,关系更为紧张。虽然慈禧太后的“圣威”足以震慑所有显而易见的分歧,但是暗地里的纷争仍潜伏于整个紫禁城内。以近日京中之事来看,慈禧太后梓宫出殡,端方出言不敬而被罢官之事,尤见满洲贵族的不和,而政府也时时处于危险之中,现在又失去了慈禧太后这个强有力的后盾。对于外国人而言,理清宫中之事及其党派纷争实为不易。因其族谱之复杂,婚嫁领养之错综,宗派世仇之久远,皆可使其困惑而不得其解。然可言此事者乃皇族即爱新觉罗氏之后,分为红带子和黄带子两种,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裔,皆自视为满洲朝廷最尊贵的种族。叶赫那拉虽非皇室血统,但近来权势甚大,不仅人数众多,而且为太后者,已有三人,慈禧最得人心。因慈禧含蓄的临终诏书,叶赫那拉族中现任长辈决定推举现今的太后,即光绪帝的皇后,效仿老太后垂帘听政。至少可以等到皇帝亲政之年。由于慈禧深谋远虑,治国有方,立醇亲王之子,荣禄之外孙为皇帝,目的便是:即使其亲政以后,也不敢有丝毫不敬。 宫中派系之间的猜忌和纠纷,长久以来皆是源于道光皇帝的后裔与那拉氏之间的明争暗斗,其中以溥伦、恭亲王为代表。因宣统即位,摄政王监国,要追尊老醇亲王之谥号,如此一来,醇亲王就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地位平等,即无异于新生一始祖。此事于欧洲人看来,不足为重,然以中国人眼光观之,则实为不合理。昔日老醇亲王已预料到此事可能会发生,他害怕因此事而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所以,他已采取措施加以遏制。然自宣统即位以来,老醇王坟墓祭祀,排场较之前越发富丽堂皇,且官书上名为“二阶”。在土大夫们的心中,认为其典礼已与皇帝相差无几。在汉人看来,他们认为宣统亲政之年,更要推尊其祖父“三阶”,且可放于太庙之中供人朝拜。在中国人看来,此举的后果甚为严重,令人难以接受。 老佛爷是那拉族中的强大后盾。其一生袒护近亲,是摩擦猜忌之源。因此那拉族人与“红黄带子”之间时时存在潜在的冲突。时常于茶馆市场之中可见。慈禧还每每以侮辱、斥责爱新觉罗氏为乐。曾下过一道谕旨,因听闻爱新觉罗氏有不光彩的交易,所以严禁其出没于市场一角。因此,爱新觉罗族人对慈禧是既畏又怨,认为慈禧太后剥夺了他们固有的特权。 今述一有趣之事,可见慈禧在处理这些世袭贵族时手段的巧妙,其利害关系也显而易见。有一王公贵族斗胆于皇城根下建造一座华丽宫殿,可以远眺城内一角。太后知道后,还没等宫殿竣工就将其没收,还斥责此王公贵族胆大妄为,窥伺皇宫,之后便将此殿赠予其幼弟绍公。P1-3 序言 该书从各个阶段讲述了慈禧太后的生平和其统治下的中国,以及其执政期间发生的大事件,具有珍贵的史料作用。本书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慈禧进行正面或者侧面的描述:慈禧的出生及其幼年成长经历;八围联军侵华时逃亡热河及逃亡热河时载垣等的逆谋事件;慈禧太后的三次垂帘听政;中国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运动;在慈禧太后从政之前及从政期间的亲信大臣和太监们,包括荣禄、曾国藩、李莲英及安德海等。 历史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从著作的描述中便可得知,有些人认为太后性情变化多端,喜怒无常,贪图权势且脾气暴躁;美国杂志上却称太后是宅心仁厚,穿着时髦,宽宏大量之人。那么她到底如何,正如书中所述,她究竟是放荡不羁还是恪守传统美德,究竟是愚昧无知还是熟读史书、热爱文艺,究竟是慈悲为怀还是嗜杀成性,究竟是敌视洋人还是崇洋媚外,究竟是迷信鬼神还是轻信谗言,究竟是保守透顶还是有意维新,等等,这些都还有待考证。 法国一位哲学家说道:“唯有智者不苛责于人。”欲要真正了解慈禧太后的性情,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歧视,还要考虑到太后所出生的环境及其所处之地位,方才可以全面了解。 作为一名译者,我始终秉着忠实的态度来进行翻译工作,尤其对于这种史料性的著作。译者尽最大努力再现原文的思想,以让读者领略到外文的原汁原味。对于书中所描述的慈禧,褒贬不一,译者并不因为有些不利于中国人的言论而进行有意的删减或增加,译者希望保持原文的风貌,希望阅读过此书的读者能够对慈禧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众人在文字的田野辛勤耕耘的结果。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下同仁的心血,他们是:黄慧婷、李婧、海晓红、王海翱、薛帅、李增文、卢浩文、李潇、李辰杨、郭晓霞、刘国妮、崔立之、李宁、李玲、曾昕、杨寅红、李婧、崔金英、毛望成、李景鑫、张耀文、刘艳丽、李哲、王珏、丁巧玲、孙小芳、盛海霞、张洪、秦晶、毕陆扬等,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但是,囿于所学,写作中难免有错失之处。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书评(媒体评论) 很少有一部以公牍为核心撰写的书籍,能像本书一样读来令人感到如此淋漓酣畅,蕴含如此丰富的信息。凡是愿意了解上半个世纪甚至远古时代中国的人,都不会放过阅读此书的机会。 ——《观察家报》 我们看到了那位活生生的皇太后……一个活泼、有趣而威严的女人,她的话有半个世纪在中国就是法律。该书的叙述令人十分着迷。 ——《每日纪实》 这部引人注目的著作第一次揭示了在1900年的事件中皇太后在外交政策中所起的作用。该书比从中国流出的任何文献都更具有启发的意义。 ——《泰晤士报》 各方面都是最引人入胜的。景善日记是中国宫廷生活在最悲惨时刻的全景图,这种画卷无疑是欧洲人前所未见的。 ——《每日电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