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理所著的《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既是梳理文学,也在梳理我这一代的经验,其实最终想逼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这代人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文学?“构建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来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规划”?本著中使用的青年“构形”(configuration),大致包括青年文学、青年形象与形象的塑造因素这三个层面的内涵。
青年形象的创造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主题。“青年构形”这一课题,其主旨是处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议题:青年小说的文本分析、讨论小说提供的青年形象、考察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互动。金理所著的《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以1980年代以来的若干当代小说为据,讨论青年构形在文学史脉络中的来路与去向;在文学经验与历史经验的互动中,《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探询小说如何反映、介入青年的主体建设。
引言 概念界定与写作缘起
第一章 青年构形: 角色化与主体性
第二章 文学与社会互动中的青年文学
第三章 “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哦,香雪》与《妙妙》的对读
第四章 在时代冲突和困顿深处——回望孙少平
第五章 “自我”诞生的寓言——重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六章 与“弟弟”重逢——重读《成长如蜕》
第七章 成长的叙事策略——《慢船去中国》与《拐弯的夏天》的对读
第八章 “文化网络”的知识考古,文学的“虚”和“实”——端方和《平原》的意义
第九章 有风自南——葛亮论
第十章 历史中诞生、鬼魅叙事与同时代感——郑小驴论
结语 青年文学的重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