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扇门(揭秘监狱内的犹太人密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春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沉默了千年的河南犹太人第一次向世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中国内地闭塞的一方乡下人怎么会说希伯来语?中国的将军为什么要将黄河水洒到耶路撒冷?丝绸之路怎样承载了黄河、圣殿山、中国人和犹太人?他是炎黄二帝的子孙,也是亚当夏娃的儿女。王春来创作的《一扇门(揭秘监狱内的犹太人密码)》将宏大厚重的犹太人历史文化渊源与传奇的个人经历熔于一炉,从而谱写了一曲弘扬河南犹太人历史文化与河南犹太人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表达了作者对河南犹太人追求信仰、仰望理想的敬仰钦佩之情。

内容推荐

王春来创作的《一扇门(揭秘监狱内的犹太人密码)》讲述了三代河南犹太人为寻根与追寻古老的犹太文化而演绎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小说以“文革”时期的四平劳改队为展开故事的背景,以四平劳改队劳改大队长儿子的眼睛为视角,从听爸爸说,我的祖先是从遥远的“一赐乐业(以色列)国”来到黄河边的犹太人为起始,围绕着小男孩石一乐在监狱里与犯人画家学美术,在女犯院中发现一个大他三岁的女犯人有着惊人的美丽,并喜欢上这个具有中西合壁相貌的混血女犯人为线索展开情节,进而以小男孩认识并了解社会与河南犹太人为主线,刻划了坐牢的才女田江秀云、画家田志贤、隐居在倒淌沟的将军艾老头等河南犹太人与汉人一道为黄河两岸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不息的故事。

《一扇门(揭秘监狱内的犹太人密码)》将宏大厚重的犹太人历史文化渊源与传奇的个人经历熔于一炉,从而谱写了一曲弘扬河南犹太人历史文化与河南犹太人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表达了作者对河南犹太人追求信仰、仰望理想的敬仰钦佩之情。

目录

引语

第一章 我是“一赐乐业”人

第二章 夏娃的女儿

第三章 黄河滩最后的犹太人

第四章 马克思与我家不是亲戚也是乡党

第五章 今天不提犹太人

第六章 沟边那座坟茔

第七章 寻找羊皮卷的航模

第八章 犹太国的声音

第九章 沟洞里神秘的将军

第十章 唯有的古书

第十一章 祭拜黄帝寻亚当

第十二章 黄河犹太人也是河南人

第十三章 犯人画家

第十四章 骚动的犹太魂

第十五章 要寻俏找女犯

第十六章 亚当夏娃在黄河上缠绵

第十七章 黄河水搅耶路撒冷的土

第十八章 那儿肯定有一双眼睛

第十九章 信奉古犹太教的人

第二十章 天地轮回

第二十一章 飞向亚当的故乡

第二十二章 寻找羊皮卷

第二十三章 黄河人咋会说希伯莱语?

第二十四章 黄河上的犹太亲戚

第二十五章 戴手铐的将军

第二十六章 “疯女”

第二十七章 圣殿山还认识我吗?

第二十八章 两道光柱滑向亚当故乡

第二十九章 “酒肉交朋友,米面做夫妻”

第三十章 黄河与圣殿山间能架起通道吗?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夏娃的女儿

◎我最初对女犯人的全部理解是,她们是一群不能回家的人。

◎亚当与夏娃身边的儿女们早不认识我们了,我们还能回耶路撒冷吗?

◎我奇怪地问,凡比我大点儿的犹太女人我都要称姐姐吗?父亲肯定地点点头。母亲不满地撂下一句,我看你要把孩子也调教成犹太情种了。

◎女犯人烧好开水,将水和茶杯以及洗脸水远远地放在男犯人工地旁的一棵桐树下,然后像躲避危险动物一样急忙躲开。

倒淌沟,黄土地肥得出油,阳光照耀下暖得发酵,又赶上了初春的季节,沟边的杨柳吐出嫩绿的芽儿,黑赭发灰色的老榆树也抖擞枝丫,万物受孕生长的咝咝声响下,几乎能听到所有生命体血液的流动,在这样充满温情的倒淌沟,孩子们也脱去了麻烦的棉袄,尽情地享用春光明媚中的一切美好,在不愿意或愿意中,这情形也催生了我对女性的朦胧爱情,两性相恋的自然界力量看来谁也挡不住。

母亲并不乐意回答我的犹太人问题,她说,还是你姥姥说的是,亚当与夏娃身边的儿女们早不认识我们了,提他们干吗?别跟你姥爷学,天天唠叨犹太人这件陈芝麻烂谷子有啥意思,我们还能回耶路撒冷吗?记住,我们现在是喝黄河水的河南人了。

母亲很关照一个女犯人,她是倒淌沟里那个姓艾的孤老头的外甥女,母亲说我若见到她,该称她姐姐,我知道倒淌沟里有个神秘的大鼻子孤老头,这个大鼻子孤老头竟然是一年前被一辆小卧车送来的,他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倒淌沟的窑洞里,他的邻居是逃荒的灾民。

我纳闷地猜想,是不是因为爸爸和艾老头两个人都是深眼窝、大鼻子,所以才关照他的外甥女呢?

我问父母,我们是亲戚吗?母亲说是远房亲戚,父亲在一旁插话说,她也是犹太人。我奇怪地问,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凡比我大点儿的犹太女人,我都要称姐姐?父亲肯定地点点头。母亲不满地撂下一句,我看你要把孩子也调教成犹太情种了,说罢扭头出门了。

我问父亲,艾老头肯定也是犹太人啦?父亲点点头,我又问对倒淌沟的犹太男人该怎么称呼?父亲临出门说,你该称他艾伯伯。

我心里忽然充满了担忧,心想,这个犹太姐姐长得与爸爸和艾老头一样还是与母亲一样呢?心里期望她千万别长成爸爸和艾老头那副模样,那可就真嫁不出去了。

后来听母亲对爸爸说,大概是遗传基因的缘故,河南犹太女人都很漂亮,爸爸自豪地说,当然,就像你当初那样漂亮。我闻言就想人非非,那个犹太姐姐的容貌能赛过仙女吗?我生出一丝去见美女的期望,想见见那个犹太姐姐,问一问她是不是像母亲一样不说自己是犹太人,还有耶路撒冷到底在哪儿。

可是见面后该怎么称呼呢?

我问母亲,见到女犯人我怎么称呼?叫她们女坏蛋吗?母亲说怎么能这么不尊重人!我奇怪地问,难道她们是好人吗?母亲说也要尊重她们。我说见到那个犹太亲戚就称呼她姐姐算了。母亲说在劳改队这样称呼也不合适……

我最初对女犯人的全部理解是,她们是一群与阴森呆滞的男犯人完全不同的人种,是世界上笑得最甜的人种,是一群不能回家见爸爸妈妈的人,是姐姐却不能叫姐姐的可怜人。

当我用大男孩的眼光面对一群女犯人时却茫然了,无论如何也搞不明白她们为什么个个长得年轻漂亮又活泼可爱。外人大概不会相信,当你第一眼看到这群女人时,绝对会用人间最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根本无法与可怕的犯人划等号,询问大人,大人总是笼统地说,她们是反革命、女流氓。

我喜欢以貌取人,心里真的接受不了这个标签,难道我那个犹太人姐姐也是反革命、女流氓吗?我不由打了一个冷战。

犯人住的地方叫大院,去大院也叫进号(也称进监狱),大院四周有高墙电网,跟现在的监狱设施差不多。四平劳改队关押的主要是男犯人,只有一个中队的女犯人。女犯人初调来的时候与男犯们同住一个大院,就是在男犯大院里分出一个小院子专门关押女犯人,结果还是闹出一些小乱子来。晚上有些男犯人趁人不注意,便往女犯人院中扔进粘有精液的裤头或情书。

男女犯人押在一个大院里的确不好办,最麻烦的是男女犯人出工、收工进出大院老是迎面撞上,“火花”就不可避免。  烧砖瓦窑的男犯人夜班下午四点出工,女犯人白班四点钟收工,进出同一个大门,路还不宽,男女犯人就挤在了一起。我们小孩子也最喜欢看这样的“热闹”。

早上出工也是如此,男犯人队伍走得快,当赶上女犯人队伍时男女队伍就并列了,一些男犯人总想占女犯人的便宜,这是干部们始料不及又最担心的问题。掺进女犯人队伍中的男犯人像一群发情的动物,人群里发出“呜呜”的怪叫声,多数女犯人恐惧地往后避退,也有少数女犯人挺身不动。有时男女犯人收工晚了,男犯人借夜色的掩护色胆包天,竟然摸女犯的胸部和大腿……我们这群旁观的男孩子也莫名其妙地脸红亢奋。

“发情”的男犯人到底做了什么?我没有看到,传说就多了,但我并不相信那些不堪入耳的传说,因为发生这种情形的时间很短,管教们马上会插进男女犯人之间,分开两支队伍。

当我知道女犯人中有我的犹太姐姐后,心态就变了,对男女犯人同押一个院的现状生出强烈的担忧,而我最担心的是那个犹太姐姐被男犯人摸了手——我认为女人一旦被男人摸了手就不纯洁了。

这种现状和问题最后殃及了我家。

记得即将进入夏季的一天晚上,母亲正忙着做饭。爸爸回家就冲母亲发火:“你是咋管教女犯的,有个女犯人拾到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交出来。”

母亲闻言根本不买账,反驳道:“你别说我们女犯人,男犯人你们管教好了吗?是谁挑衅谁?不错,是有个女犯人拾了一封信,可那信是她丈夫扔过来的,她夫妻两个人都在坐牢,信我也检查了,说的全是家务事。”

父亲没词了,气哼哼地说:“简直乱套了,不行,得把麻烦的女犯们挪开。”

母亲更没好气:“本来就不该男女犯人?昆押在一个大院,当初也不知道劳改局是怎么安排的。好,要分尽快分,免得让人天天操心,觉也睡不好。”

这个晚上我一直没睡着,犹太姐姐受骚扰了吗?被玷污了吗?她哭了吗?

矛盾的是,我也不愿意犹太姐姐和那么多的漂亮女人会被调离远处,心里实在舍不下她们。

后半夜下了一场春雨,一直到天明雨才停。

一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在被上千名男犯人身上的臊臭味儿“包围”的大院里,女犯们全部集合了起来,她们背着行李列队走出了监狱大门,跨过了一座不算古老的石桥,来到了几百米开外的五女冢,也就是倒淌沟的北坡——五女冢南面的一座院子里。父亲说,要把五女冢划在警戒线内,不允许小孩子再折腾坟地。

院子周围到处是雨水冲刷形成的沟渠,地表被野草覆盖了,杂草中有一条炉渣铺就的灰色大路,路两边是高挑的白杨树,挺拔秀美。

炉渣路是由几十号政治犯新铺的,也就是一个小队的男犯人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完工的。之所以用政治犯铺路,是因为这里是没有围墙和铁丝网的野外劳动,政治犯相对刑事犯而言可靠一些,极少逃跑。

犯人们穿着单衣喘着粗气铲平了路基,又用炉渣拌石灰铺垫,然后手握木板锤,噼里啪啦拍打路面。那声音酷似父亲拿竹板打淘气儿子的屁股,然而知情的男人一定能听得出,那声音里充满了被压抑的男人对女人的渴望。

传说男犯们之所以这样卖气力,是因为他们早打听出这条路是为女犯们铺设的,身上的男性荷尔蒙顿时勃发,士气大振。在几百米远的家属院我也能听到那拍打的声音,声声不息。

女犯人要走了,许多男犯人在心里为女犯人默默地祝福。我早就听说有个犹太女犯人是他们的梦中情人。

几天后松软的炉渣路打硬了,打出了这条平坦而坚实的灰黑色的路面,政治犯们干完活后借机认真地瞅了一眼五女冢,惋惜五姐妹的死去,然后排着队,恋恋不舍地回了男犯人院。

早晨,女犯们背着行李,像娘子军一样排列着整齐的队伍,迎着东升的太阳开向五女冢。当时犯人没有囚服,全都穿自己的衣服。

一群孩子过了小桥看热闹。我在小孩群中望着白杨树下排列着队形的女犯们,寻找那个最漂亮的犹太姐姐。

我失望了,女犯人站在太阳的前面,在阳光的沐浴下可谓亭亭玉立,大概是走路急的原因,她们的脸色红扑扑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长发在春风的撩拨下,将脸庞映衬得生动妩媚……

我像置身花丛中——眼花了,根本分辨不出哪个女犯人最漂亮。  让我吃惊的是,女犯迁徙的队伍周围布满了荷枪实弹的解放军,他们摆出战斗姿势,四周土包上架起了十几挺黑亮的机关枪,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无关……P9-12

序言

本书讲述了三代河南犹太人的故事。

我为什么要写这部书呢?

我时常问国人:您认可自己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吗?

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时常有人对我说:要中华传统文化干吗?都是封建社会那一套老黄历了,扔掉算了。我问:圣经也是老黄历了,你怎么不建议基督教徒也丢掉呢?

我告诉国人:一个民族,一旦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你想消灭中华民族吗?而消灭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武器是文化的消失与扼杀。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如今仅有中国还在存续,并使她的文化绵延不断就是最好的佐证。

反观今日的中国,我们过自己祖先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兴趣越来越淡,即便是春节,年味也是越来越淡,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人还有几个人在过我们的“端午节”、“重阳节”,一些自以为能忽悠老百姓的所谓的“精英们”,对西方节日,莫名地狂热崇拜。“圣诞节”还没有到,各种“圣诞树”、“圣诞老人”争先恐后地树了起来,各种打折广告五光十色;“情人节”还没有到,各种花亦是铺天盖地。

从上个世纪开始,我们国人中的所谓“精英”们,开始否定自己祖先的文化,凡是西方的东西,一切都好,凡祖先的东西一概都不好。一些中国人,总是喜欢点评古圣先贤的思想,进而否定传统文化,以显示自己的才华。

有国人问:王警官,有那么严重吗?我说:我是警察,习惯以事实说话。在我们河南的黄河滩头曾经驻足过一群大胡子、高鼻梁的犹太人,他们自称是“一赐乐业”人,现在翻译为以色列,他们的羊皮卷“脱拉”是用“阿舒里体”写的。

然而这样一群犹太人在黄河滩上生活千年后,却没有人承认他们是犹太人了,以色列也不承认。2006年2月17日,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在大使官邸说:只有母亲是犹太人,才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犹太人。也就是说要是享有回归权的话,必须从他(她)本人的母亲是不是犹太人来判断。因此,从中国的现实来看,黄河滩犹太人并不符合犹太人的条件,而且也没有充分的历史档案加以佐证。

而在埃塞俄比亚,有一个犹太人社团到了那里,与当地黑人混血后,变成了黑人,却被以色列承认是犹太人。这是为什么?

历史上欧洲国家的犹太男人多次被杀戮,犹太女人只好为其他民族生儿育女,今天的犹太人只好以母系传承子孙。于是,这样的犹太人被认为是正宗的犹太人,生活在中国的纯净血统的犹太人一直保持着父系传承子孙的制度,却不被承认为犹太人。

由此我们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血统对一个民族并不起决定作用,而文化对一个民族太重要了。

写这本书时我有一个发现。我认为未来的世界将由中华文化去担当主流文化,因为中华文化最具有包容力,其他的文化都只承认自己的神,不愿意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写作黄河滩上犹太人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中华文化追求“和为贵”,中华文化与友为善、与邻为善,比如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因为原古犹太人也是以父系传承子孙的,因而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来到中国后,与当地百姓友好相处,从未发生过争斗,2007年1月5日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说:中国文化是他家庭传统的一部分。他在哈尔滨的祖父母墓前强忍热泪,他告诉在场的所有人,中国是最善待犹太人的国家。

君不见,全世界只有中国的老太太见到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中国文化对全世界所有的神全尊重。所以无论哪种文化也都能接受中华文化,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这是由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决定的。

1988年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面对当时世界性的危机提出了这样的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写这本书就是要用事实来证明中华文化是优秀的文化,同胞应该善待祖先的文化传承。同时我要告诉每个民族都要追求自己的文化根脉。黄河滩上不被承认是犹太人的这一群人也是如此。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所说:华夏文化和犹太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两大文化。而两大文化在中原大地上的碰撞和交流却是鲜为人知的。本书将这段文化交流的历史追问放在当代监狱里进行。以一个未受污染的少年的目光,去发现一些身陷囹圄的老人和女子面对羊皮卷的文化信念,这也许是在警示我们:一切文明之果都是在痛苦的炼狱中以精神信仰的火焰铸就的,我们应该百倍地珍惜。

也如知名文艺评论家朱辉军所言:河南人,在中国备受关注;犹太人,在西方备受瞩目。河南的犹太人,就更容易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逐渐揭开了黄河滩上这一群高鼻梁、蓝眼睛的犹太人的神秘身世和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塑造了一组性格鲜明的河南犹太人的形象,在这些个性独特的画家、将军、才女身上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的融合。

我和父亲两代人都是监狱警察,从顽童时代就在劳改队里接触犯人,可以说是在监狱里与各种有学问的犯人,包括女犯人(后来多数人都平反了)在交往中认识社会的。那时就有一个男犯人给我讲,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样有犹太人血统,他还说河南犹太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块宝藏,却很少被人关注,他劝我以后收集研究犹太文化,将来会不枉此生。可是他的长相与普通人却没有明显的区别,根本不像犹太人,我当时怀疑这个犯人不是书呆子就是别有用心,根本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后来我就注意到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河南人是中国的犹太人。”我不晓得这话对河南人是褒是贬,但是阅历告诉我,黄河滩上一部分中国人血管里的确流淌有犹太人的血液。

明朝初年,黄河边驻足的犹太人口已经发展到了近万人,不管他们是从哪里来,过去属于哪个民族,事实上他们现在已经是彻头彻尾的河南人了,两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融合成了一股血脉——河南犹太人。

我惊讶地看到河南犹太人正在被遗忘,或者说正在消失,甚至市场上看不到一本有关河南犹太人的文学书籍。我联想起那个犯人劝我的话,也许这个犯人的担忧是很现实的,河南犹太文化真的是中原大地的一块瑰宝,河南犹太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进行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我总想,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犹太人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也算亲戚一场,这种天然关系是老祖先留下的,怎么能让其消失掉呢?我们应该有起码的文化尊重,中国应该有一部具有影响力的有关中国犹太人的文学著作了。

“雅各”(犹太人祖先)把一群犹太人送到了遥远的中国河南,并划归华人种族。亚当与夏娃没有驾临黄河边寻找她的子女,他们大概把河南犹太人遗忘了,整个犹太文化对河南犹太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是的,犹太先人信奉的东西与河南犹太人隔了一条悠长的时间河流,犹太人几百年前来到这里,由经商到入仕,由漂泊到安定,早已经产生了乡土观念,当年的“列维”已改“李”姓,“亚当”改为“艾”姓,“示巴”改为“石”姓,还有被宋朝皇帝赐予皇室姓氏的赵姓。

也许没必要说这些了,尽管祖先是犹太人,然而河南犹太人的血管里有一半血液是黄河水酿造出来的,早泛黄了,灵魂里的东西则早已彻头彻尾地汉化了,汉人与犹太人的血肉绞在了一起。在河南犹太人的肉体里大卫和以色列的痕迹已经不多了,滞留在黄河滩上的犹太子嗣几百年来从没有见过耶路撒冷圣殿山和哭墙是什么样子,弥赛亚已成为梦境里遥远的传说。

许多中国犹太人都曾幻想过——背着黄河水去耶路撒冷挖一把土,塑一个中国犹太人像埋在坟墓。正如书中艾老头所说,“如果大卫、所罗门王复活,我漫步在耶路撒冷街头,我要对他俩说一句:‘Shalom!’(沙龙!意为平安!)我从遥远的中国来,我们艾姓的祖先是叫亚当的犹太人,您还认识我们中国犹太人吗?”

因此,我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通过“犹太老乡”的嘴,问:你们黄河边上的人都像你一样很聪明智慧,物产丰富,又奋斗了那么多代人,可我不能理解,那么多人,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还那么贫穷?

也许将来所有的文化和人种都会重新合为一体。犹太人来到黄河滩,不就慢慢地变成与汉人一样的种群了吗?犹太人去了埃塞俄比亚,不是也就变成黑人犹太人了吗?也许人类真的只有一个祖先,一个发源地,现在所有的人种和文化都是她的分支。  但愿这本书能让所有的人记起黄河滩上那一群中国犹太人。假如这一声为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的交流呐喊,能引起所有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关注,真乃两个民族的一大幸事!

书评(媒体评论)

华夏文化和犹太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两大文化。而两大文化在中原大地上的碰撞和交流却是鲜为人知的。《一扇门》将这段文化交流的历史追问放在当代监狱里进行。以一个未受世俗污染的少年的目光,去发现一些身陷囹的老人和女子面对羊皮卷的文化信念,这也许是在警示我们:一切文明之果都是在痛苦的炼狱中以精神信仰的火焰铸就的,我们应该吾信地珍惜。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

河南人,在中国备受关注;犹太人,在西方备受瞩目。

河南的犹太人,就更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逐渐揭开了黄河滩上这一群高鼻梁,蓝眼睛的犹太人的神秘身世和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艰辛历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塑造了一组性格鲜明的河南犹太人形象,在这些个性独特的画家、将军、才女身上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的融合。

知名文艺评论家:朱辉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