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和老伴甘祖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龚全珍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龚全珍既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又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年逾90、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和老伴甘祖昌》是龚全珍老人的回忆录,记述了她和甘祖昌将军相濡以沫的生活工作往事。滴水见阳光,从中我们能读到“联系群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也能感受到这位平凡朴素而有着坚定信念、充满活力的长者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内容推荐

《我和老伴甘祖昌》一书近10万字,分为童年、路上、一起、途中、村里、家里、病中、征途八个部分。龚老在《我和老伴甘祖昌》中以一个个短故事的叙述方式,回忆了自己和甘祖昌将军各自成长的经历,以及共同走过的人生道路。透过这一个个故事,我们能感受到龚老和甘将军思想形成的脉络与光辉。

目录

自序

童年

 江西山东相去远

 都在贫苦百姓家

 私塾时光常恨短

 小荷才露尖尖角

 挑脚练就铁脚板

 读书立下报国心

路上

 生死线上收铜铁

 流亡途中求学忙

 青年不忘参军志

 后勤骁将战南北

 给牧民带去实惠

 与奸商打响暗战

一起

 王震爱做老师友

 校长身兼红娘职

 见首长进门敬礼

 离开后心不平静

 坦率干脆表心迹

 开门见山定终身

 定婚期一波三折

 有情人终成眷属

 粗中有细大丈夫

 于无声处见真情

 我当先生你启蒙

 休养学习当蜜月

 毛委员初到莲花

 后生哥擦肩而过

 求知心切雨中行

 日夜兼程上井冈

 八角楼上一席话

 点亮心中一盏灯

 批条子碰到钉子

 要面子不给面子

 别人评级意见大

 你为自己争降级

途中

 硬骨头三次受伤

 辞职信连写三年

 吃了秤砣要回乡

 你到哪儿我到哪

 奇特的返乡之旅

 彻底的“就职演说”

 天壤之别环境异

 激情燃烧岁月新

村里

 捡粪积肥满村跑

 不会赤脚出洋相

 虎形山上现奇迹

 望果兴叹无奈何

 浆山水库总动员

 干部群众齐上阵

 苦干蛮干加巧干

 不拘一格降人才

 趁天工修渠开圳

 做试验挖沟改田

 谋增产费尽心思

 寻良种赤脚赶路

 家常话村民爱听

 肚量大群众喜欢

 浮夸风越刮越猛

 铁将军断喝声声

 批官僚反被诬陷

 老领导暗中力挺

家里

 革命故事不常说

 兴致一来话就多

 屈辱面前想轻生

 温情安慰生暖意

 当兵要当合格兵

 不为女儿去讲情

 我迁就了儿女们

 你迁就了你妻子

 挑老红军的担子

 过老百姓的日子

 没好处兄弟分灶

 早懂事小鬼当家

 喜事丧事不借钱

 疗伤救人没商量

 单独出行受批评

 出门远近须告知

病中

 胸痛去找屠夫治

 化脓全靠刮胡刀

 脑震荡奇迹消失

 风油精连搽带吃

 医嘱住院三个月

 三十五天就回乡

 再赴上海治大病

 剧痛面前不低头

 弥留时牵挂群众

 临终前谢绝照顾

征途

跋·圆龚老一个梦

试读章节

江西山东相去远

都在贫苦百姓家

老伴,你来到世上的第18个年头,我才来到这个世界。

你的家,我们结婚4年后,我才第一次认识。从此,我的后半生,便交付给了这个叫做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桥头村的小山村。

你生于1905年,人口多,只有几间土坯房;人多地少,只有一亩二分田地和一片油茶山——当地人叫木梓山。收成好的年份,也不够全家吃用,所以还要租种地主家的16亩田地。年成不好时,家境就更困难了,没办法,就会向地主借债。你父亲叫甘信生,一生务农。由于身体不好,得了哮喘病,因此家境更为贫困;越贫困,父亲的身体越衰弱,只有靠母亲挑起家庭重担。母亲陈瑞英,勤劳会理家,里里外外一把手。在农忙时,常常黑衣、黑裤、头裹白布,一身男子打扮;干活也跟男人一样,没日没夜,力大劲足。但即使这样,一家人也才只能是糊口饭吃。

我的家,在山东省烟台市大马路平安里21号。这是我记忆中的家。我在家里生活了10多年。家门口的小巷2米宽、30多米长,向北走10多米就是闻名全国的张裕酿酒公司,它的门面向着大马路,马路可直通海边。

从我上学起,爸爸就告诉我,我们是江苏武进人。但我从没到过老家,填有关表格时,只是顺从地在籍贯一栏写上江苏武进。1942年,我离家流亡后再也不写祖籍了。

爸爸叫龚湘桂,在烟台市邮电局当报务员。他是我们家至高至尊的家长。他用每天8小时工作的工资养育了全家13口人。他1米8的个子,少说也有80多公斤的体重,白皙的皮肤,长方形脸,高鼻梁,浓眉毛,小眼睛,八字胡,走路迈着八字步,让人望而生畏。除了8小时上班外,他从不伸手干家务活。妈妈每天为他精心准备饭菜。那张大方桌,除了除夕夜全家人都上大桌吃饭外,其他时候,就是他一个人的桌子。妈妈和我们都挤在一张小圆桌上吃饭。爸爸高兴时,也会叫妈妈上大桌与他共餐,可是妈妈从来不去。妈妈说:“那么多孩子看着,我吃不下,还是和孩子们一块吃好。”

爸爸掌握一家的经济大权,每到月底就要妈妈报一月的开支项目,然后记在账本上。妈妈不识字,有时记不起用项了,爸就不停追问:“还有5块钱哪里去了?哪里去了?”妈妈实在记不起来了,看到爸爸那个凶样子,流下了眼泪,她大声说:“5块钱是我偷偷下了馆子吃掉了!是我藏了私房钱,给了野男人!这钱我不管了!我出去当个老妈子每月也能赚到5块钱!我走!”妈妈哭着走了。我们都吓得要命,大的愣着、小的哭着叫妈妈。爸大吼一声:“愣着干什么?!还不赶快追!”大家才飞快地跑出去。妈妈的脚是缠过的,跑不快,这一大帮孩子拉拉、推推,不大一会就把妈妈拉回来了。

爸妈闹得最凶的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将来能工作,自己供养自己。”

爸妈都是佛教徒,每到初一、十五吃斋。爸爸还会念一句谁也听不懂的经。他最佩服的人是精忠报国的岳飞,给我们讲过岳飞的故事。

妈妈叫顾启慧,自小丧父,跟外婆做布袜糊口,19岁时嫁给了32岁的爸爸,共生了13个孩子,带大了11个。她连生孩子时都不曾休息过一天。爸爸工资少,孩子多,又都上学,开支大,全靠她精打细算。院子里的大缸是专门腌菜用的,萝卜、白菜、雪里红等菜便宜时,妈妈就买上百多斤,腌起来,每餐饭捞上来洗干净切碎就是一碗菜,再搭配豆腐豆芽等蔬菜。20多斤一桶的油要吃1年,大人孩子每年一件新衣都是她亲手缝的。我小时候右臂常脱臼,请人斗上去,要花两块大洋。妈妈仔细观察学习后,也学会了治脱臼的技术。我再脱臼,妈妈就自己上。孩子病了,我们家有常备药。妈妈还会用刮痧、拔罐子等方法,治疗一些常见病。我们称妈妈是我们家的“特殊大夫”。妈妈生孩子都是自己接生,她特别同情那些没钱请接生婆的产妇,只要有人叫她帮忙,她都有求必应,不收一分钱,特别在寒冷的深夜。爸爸常叹息地说:“老太婆你是何苦受这个罪呢?”妈说:“人家有难处才来找我,不去我也睡不着。”边说,边披上衣服就走。妈妈在我们心目中是最勤劳善良能干的妈妈。P2-5

序言

看到我自己的文字《我和老伴甘祖昌》变成了铅字书,我很高兴,也很愧疚。我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没有写好,怕对不起读者。但是,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出来的,每一件事,也是真实有据的。我只是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没有夸大其词,没有胡编乱造,而是实事求是反映我和老伴的人生历程,记录我和老伴走过的路,我和老伴认识的过程,以及老伴不平凡的一生。我想我做得还很不够,写老伴的地方,还不够生动,不够全面。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9月底我到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会,感到非常光荣的就是,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接见。习总书记对我说:“你就是江西不当将军当农民的甘祖昌将军的家属,老阿姨好。”总书记又说,你们一辈子艰苦奋斗过来,为革命事业作贡献,值得我们学习。他讲得最多的就是艰苦奋斗,号召共产党员要继续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好党的各项工作。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艰苦奋斗精神,而是子子孙孙都要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够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人民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第四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深深教育了我。我自己感到,和其他道德模范相比,我做得很差,贡献还是非常微薄,我一定要按照总书记教导,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为党的事业尽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我一定尽共产党员的义务,尽量做我自己能够做到的事,一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在经济上,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我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我要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跟我一起去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把甘祖昌精神在子孙后代中一代一代传下去。他的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感谢江西日报长期以来对我老伴的宣传,感谢江西教育出版社为我出版这本书。几十年来,我写得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还是我老伴的故事。江仲俞同志在编辑整理时,把我写自己的文字和我写老伴的文字放在一起,我感到很好,但又感到惭愧。在艰苦奋斗、帮助群众等方面,我比老伴差得远,我还要向他学习,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每天坚持写一点,把我们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写好、宣传好、传承好。

后记

龚全珍同志的文集《我和老伴甘祖昌》终于出版了。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毕竟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最早动议出版龚老文集,是在2013年5月底。当时江西日报记者江仲俞随中央和省级媒体联合采访团,采访了龚老。这次采访,每个记者都有相同的感动,都有不同的收获。江西日报除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新闻和评论外,还及时整理了《龚全珍日记选》。在整理龚老日记时,我们发现龚老的文笔非常朴实、真实。从字里行间还发现,她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就是一直在努力,实现“作家梦”。她始终没放弃把她几十年来写的关于甘祖昌的文字发表出版的念头。所以早在5月底,我们就向龚老表达了意向:尽快把她的文字变成珍贵读本。

这以后的几个月,我们一直在忙着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龚全珍日记选》的初版、再版,并参与了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赴京及全国巡回报告等工作。10月下旬,江仲俞向我具体汇报了出版《我和老伴甘祖昌》一书的有关事宜。我认为,龚老的书稿不仅是一本珍贵的历史教科书,更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哪怕是报社自己拿钱出版,也要圆龚老这个梦想。我又出面与江西教育出版社傅伟中社长联系,他立即表态:“免费为龚老出版!”

好消息传给龚老和她家人,他们都感到很振奋。龚老最热爱的事业就是教育事业,在学校,她勤勤恳恳当老师,离休后,她倾注心血关心下一代,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她的文集,对龚老来说,可谓名至实归。她女儿把现存所有龚老的手稿都收集齐全,江仲俞和龚老的外孙女李艺分头行动,用几天功夫,将全部手稿打成电子文档。  在整理龚老手稿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她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特别是甘祖昌于1986年去世后,她就一直不间断地写她和甘祖昌的故事。从目前发现的手稿看,有《我的老伴甘祖昌》《我和老伴甘祖昌》《甘祖昌纪事》,有《我的家》《回忆当亡国奴的岁月》等。特别是有关甘祖昌的故事,从搜集材料到整理采访笔记,再到成稿、修改,几乎贯穿了她几十年的岁月。她几易其稿,虚心请人批评指正;也曾自己联系出版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她的这一梦想。

有记者曾开玩笑地问龚老:“你是不是有一个‘作家梦’啊?”她笑笑说:“‘作家梦’不敢想,我的水平不够,也投过稿,但都被退回来了。所以呢,后来就不敢再投了。不过,‘作者梦’我还是有的。”从她日记的大量记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写甘祖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把甘祖昌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将龚老历年来写的有关著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我们在有关章节,特意将龚老写她自己的文字和写甘祖昌的文字穿插在一起。但无论怎样编排,都没有修改龚老的原文;不管怎样穿插,都没有曲解龚老的思想。这样编排,也得到了龚老和她女儿们的认可。

出版《我和老伴甘祖昌》是龚老的梦想,同样是我们的梦想。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是龚老的坚守,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4: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