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呼吸科专家、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徐许学受教授自传回忆录!
他是个医生,一个治病救人的人。在他救过的千千万万患者中,有普通百姓,也有党的“高级干部”。从他们身上体会着不同人生的酸甜苦辣。
他也是个从政者。他的坎坷一生与中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相连着。社会的波折,必然造成个人和家庭的不幸。
《回首九十年》既是一个经历者的自述,也是一个反思者的沉思。执笔者许岗博士是许学受的儿子,美国杰弗逊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安徽大学外籍专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首九十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许岗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国著名呼吸科专家、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徐许学受教授自传回忆录! 他是个医生,一个治病救人的人。在他救过的千千万万患者中,有普通百姓,也有党的“高级干部”。从他们身上体会着不同人生的酸甜苦辣。 他也是个从政者。他的坎坷一生与中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相连着。社会的波折,必然造成个人和家庭的不幸。 《回首九十年》既是一个经历者的自述,也是一个反思者的沉思。执笔者许岗博士是许学受的儿子,美国杰弗逊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安徽大学外籍专家。 内容推荐 《回首九十年》是根据全国肺科专家许学受教授从医、从政九十年的经历所撰写的自传体文学图书。许学受这一生,经历了战乱、动乱、内乱,以及全国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他是历史的经历者、目睹者,而到了耄耋之年时,他更是一个反思者、感悟者。他的很多述说,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片段,也给我们留下了使人警醒的沉思。 许学受一辈子从医,也一辈子从政。他写了18本肺科专著,其中《临床肺科手册》曾5次出版,印数超过6万册。许学受年轻时因为业务精悍、著书立说,而被推选为人大代表。到了不惑之年,他又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但他始终保持一个职业医生的道德底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地治病救人的医生。 在许学受救治的千千万万患者中,有农村人、穷人、乞丐,也有党的“高级干部”。在这一幅幅治病救人的画面里,本书展现出随着政治运动而波澜起伏的跌宕人生。很多章节读后会让人驻足长叹,不时会催人泪下。 《回首九十年》的执笔者许岗博士是许学受的儿子,美国杰弗逊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安徽大学外籍专家。许岗学贯中西,曾长期担任中国诸多报纸的专栏作家。2009年撰写的《近看东西方》一书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乡下的孩子 第二章 风华正茂 第三章 刻骨铭心 第四章 别了,上海 第五章 踌躇满志 第六章 步履维艰 第七章 史无前例 第八章 起落沉浮 第九章 峥嵘岁月 第十章 闲不住的我 尾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很喜欢那所学校。 校门很大,教室很干净。每天早晨都有晨读,还有晨练,跑步,也做操。 我当时的身体,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瘦弱。快1米70的个头,体重只有100来斤。学校组织了一个篮球队,同学们报名时,老师说,1.70米是底线。我就去试了试,因为个头差了那么一点点,只得作罢了。这件事困扰了我许久。后来,学校又组织了一个乒乓球队,我报了名,没想到,还被录取了!这一下子,我可兴奋了!一个晚上没合上眼。还给父亲母亲写了信,说我成了运动员了! 我喜爱上了乒乓球。我觉得乒乓球的最大特点是球速快,而且胜负一目了然。我们学校球队里的同学们,打球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打球正手好,有些反手好:有些近台强攻行,有些远台接球稳。教练老师说,战胜对手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对方的弱点。 参加乒乓球的活动,使我的身体慢慢地结实了起来,过去肠胃不好的习惯也得到了纠正。而且,球队是一个团队,我开始喜欢跟别人打交道,和同学们交朋友。半年后,父亲来学校看我,说:你不但身体好了,而且有生气了! 到了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战事在学校里传开了。 那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日本人侵略中国,我早前时有所闻,但因为年纪小,印象中是东北,好像离我们无锡常州还有点远。到了“卢沟桥”时,我感觉一下子到了家门口。事变爆发后的几天里,学校里一片激愤,又有一些慌乱。报纸、广播里都是事变的新闻,还有国民政府领导人的讲话报道。课时间、食堂的饭桌上、学生的寝室里,谈论的都是事件、中日战争,很多的学生也在担心自己的学业。 一天下午,校长把我们同学们都集合在操场上。 校长的声音慷慨激昂:“日本人已经侵略了中国。同学们不要慌。日本人长不了。”校长振振有词。“学校的课还会继续上。” 学校组织了游行。记得那支游行的队伍走了长长的好几里路,穿过了无锡的好几条主街。一边走着,一边有人不断地加入。我也手握着小布旗,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我和老师、同学们一样:激动、气愤。 可是我的心里又不时地在琢磨:日本那么一个小国,怎么敢侵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呢? 事态很快地变化着。 1个多月里,战事的新闻已经逐渐地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从北京移到了我们学校临近的上海。 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日子:每天都有枪炮声传来,而传来的枪炮声似乎越来越近。 记得是在8月里的一天,一则“号外”把我们都给震惊了:日本军队从金山登陆了上海。之后的几天里,国民政府的军队在上海进行着顽强的抵抗。后来又听说,国民军最终不敌日军,溃退到了南京。 虽然每天还在上课,但上课的学生逐天在减少。我心里也开始有点忐忑不安,只盼着父亲赶快来。大约一个星期后,父亲终于来到了学校。从父亲疲惫的身体和着急的眼神可以看得出父亲一直在担心着我。 “我们得赶快离开这里!”父亲告诉我,一边在我的床铺上收拾着东西。 “我的课不上了?” “到别处上。” “哪儿?” “上海!”父亲斩钉截铁地说。 “上海不是已经被日本人占领了吗?”我有点不理解,问父亲。 “那也比常州家里好。”父亲着急地说着。 我以后才知道,常州正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已经乱成了一团。 “那妈妈呢?姐姐妹妹呢?”我慌了。我不能离开母亲。我心里着急了。 “她们以后再来,我们先走。” 因为无锡在上海与常州的中间,父亲来接我,就是和我一起先去上海。而先前的那一个星期,父亲已在家里做了安排。 事后,父亲才告诉我,他从报纸上得知,日本军队已经接近南京,国民党军队正在南京外围作最后的抵抗,父亲为此辞去了小学校长的职位,也变卖了家里的20来亩良田和十多间房子,只留下10亩多地和3间屋子,以备不时之需。母亲和姐妹们稍后也来上海,我们先行。 在从无锡到上海颠簸的马车上,逃亡的人群中,妇女、孩子,还有背在母亲背篓里的婴儿。夹杂着哭啼声,叫骂声,不时传来的飞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汇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逃亡大军。P12-15 序言 这是我的故事。 故事源自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 一个普通农村的孩子,到城市去读书。带着母亲的爱、带着父亲的嘱托,开始了人生的旅程。他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他期望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职业的生涯中,攀上巅峰。 他是幸运的。 他上了当时最好的医学院,他遇到了最好的老师,他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庭:他是一个努力而执着的人,从来不言放弃。 他不问政治。 但是,他却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中。他受了伤,流着泪,哭泣着。他害怕过,但他没有退却;他忍让过,但他有他的坚持。他曾跌倒谷底:在那漆黑的夜晚,他却看到了曙光。 他慢慢地复苏了,带着伤痕,重新开始上路。 那一年,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 路仍然是不平坦的,崎岖的,还是坑坑洼洼。 但他知道了路径。他发奋,他疾跑,因为他比谁都知道,人生的短暂,时间的珍贵。 他成了同行的佼佼者。甚至在他完全不熟悉的政治舞台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当他走过了90年的人生历程时,他回头一望,不禁淡然一笑。 这一笑, 我醒了。 人生如戏。 在人生的戏台上,我常常身不由己。 有戏,有台,导演是谁呢? 这个导演就是社会: 它使我们随波逐流,现实而平庸: 它使我们春风得意,浮躁而轻渺: 它可以给我们带上光环,而随时叉可以把它取回。 …… 戏还在演,而我的节目则应当谢幕了。 2013年冬于安徽合肥家中 后记 2002年春,我在美国生活了20年后,回到了中国。 从教书、搞教育,到投资、搞经营,对我来说是一次转变,一次挑战。我接受了这个挑战。 工作之余,我开始在中国的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还开辟了专栏,写了书。 父亲90寿辰后,有一天,我回家看望父亲。他和我说了一件事。他想让我抽出一点时间,能够听他说一些过去的事,一些再不说就会被完全遗忘掉的事, 父亲头发已经全白了。牙齿也脱落了。耳朵也闭了。 父亲老了。 我理解他的心情。我答应了。 就这样,父亲开始了他的叙述,我也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 父亲带着浓浓的常州口音,他的话难懂,我懂。我从小就听惯了父亲的声音,即使是语调上的一点点的不同,我都知道那是他内心的感受有了起伏。 故事是遥远的,远得近乎于陌生。 故事是亲近的,近得可以触摸:有血脉相连的亲情,有泪水斑斑的痕迹:还有脉动,跳跃着的激情:还有低谷,深深的叹息。他把他的那个年代的人又重新提起,有的已经逝去,有的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了消息,但当他回味时,仍然带着过去的那个声音,那种情怀,那种哀伤,那种无奈。 有时,父亲会闭上眼,喘口气,我给他倒上一杯水。过了一会儿,他会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知道,记忆已经触动到了伤口,他感到痛了。每逢此时,我就会扶着他出去走走。走着走着,他会慢慢恢复了原来的语调和节奏,会喃喃地说:“我的故事太长了。” 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我们有了一段属于我们俩的时间:坐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记录着故事里的点点滴滴。 当我打开我的文本,把记录的文字连起来的时候,思绪常常会一起涌入。为了那切肤之痛的一个词,一个句,我会噙着眼泪,许久许久地不能下笔。 在那个时候,我才深切地感到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 每写完一段,我都会让我的助理小吴打印出来。打着打着,小吴会停下来。他也伤心了。 “有点伤心。”他说。 他不应当这样。他是80后,他不属于那个年代。 故事写的是我的家,也包括我。绝大多数的名字,我都是熟悉的。有我幼年时称呼的伯父、伯母、叔叔、阿姨,也有我知道的爸爸、妈妈的同学、同事。他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他们的孩子和我们兄弟姐妹,常常是过去的邻居、朋友。每写到此时,我都会格外的用心。我深怕自己不经意的笔触会撕开他们的伤口,打开沉睡的记忆。 这本书完成以后,我把书稿交给了父亲。父亲读完后,说,这本书应该是献给他的父亲和母亲。因为,他们是带着对他的完全的爱和永远的遗憾走的。有了它,他们会感到欣慰的。 我想。父亲是对的。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应该献给我们这个家,让这个家的后代知道我们这个家有这样一段历史。 许岗 2012年12月一2013年6月于合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