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究竟说什么》是一部文化类书稿,它将《孙子兵法》做了今译和解读,并在领会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复活了孙子作为军事学家的原创思维,同时利用古今名战案例分析、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原理和军事思想,且观照当今世界军事外交,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作者张诚笃简介张诚笃,数十年黄卷青灯箪食瓢饮,精研国学与当代国人心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子兵法究竟说什么 |
分类 | |
作者 | 张诚笃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究竟说什么》是一部文化类书稿,它将《孙子兵法》做了今译和解读,并在领会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复活了孙子作为军事学家的原创思维,同时利用古今名战案例分析、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原理和军事思想,且观照当今世界军事外交,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作者张诚笃简介张诚笃,数十年黄卷青灯箪食瓢饮,精研国学与当代国人心理。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究竟说什么》是一部文化类书稿,它将《孙子兵法》做了今译和解读,并在领会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复活了孙子作为军事学家的原创思维,同时利用古今名战案例分析、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原理和军事思想,且观照当今世界军事外交,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雄奇瑰丽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不唯“兵学圣经”,亦为哲学、美学、诗学……群学集萃,众妙玄同,实为智慧心法大成学。《孙子兵法》智慧心法大成学如天地之苍茫、江河之奔涌、山岳之岿然、日月之光明。 《孙子兵法》之精要如下:立体战大思考之“五事”“七计”,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之“十二诡道”,谋定而后动之“庙算论”,因粮于敌之“速胜论”,至战无战之“伐谋论”,零伤亡少伤亡之“全胜论”,冷静理性之“自保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之“必胜论”,神妙莫测战无不胜之“奇正论”,知己知彼知环境之“全知论”,九天而下锐不可当之“造势论”,我众敌寡避实击虚之“虚实论”,腐朽神奇干戈玉帛之“主动论”,凤凰涅槃自我战胜之“超越论”,迅雷烈风势不可当之“闪击论”,严阵以待藏器于身之“备战论”,心烦气躁刚愎自用之“五危论”,火眼金睛洞悉敌情之“相敌术”,不受君命战地自专之“战道论”,死地死战绝地反击之“死地论”,防意如城众志成城之“隐匿论”,战地战火战将心火之“饮冰论”……凡此种种,无不大智大勇,大阳大刚,大神大奇,大气磅礴,惊心动魄。 《孙子兵法究竟说什么》作者张诚笃简介张诚笃,数十年黄卷青灯箪食瓢饮,精研国学与当代国人心理。 目录 前言 《孙子兵法》管窥 第一章 《计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盛世危言 国无兵不安 第二节 “五事”大系统 立体大备战 第三节 “七计”说端详 细节见真功 第四节 去留自主张 首途在造势 第五节 用兵的十二条诡计防意如城 第六节 谋定而后动的庙算 第二章 《作战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立体大备战 国力大损耗 第二节 解国疲民困之难 操以敌资我之术 第三节 化敌为我 能速胜将帅之重要 第三章 《谋攻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以智而谋攻 至战无战 第二节 量力而战 勿以卵击石 第三节 君为大患 刚愎自用 第四节 如何预测胜败 第四章 《形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先求自保 次求胜敌战机 第二节 善守无迹 善攻有力 第三节 自我膨胀 发昏发热 第四节 胜败在我 万化由心 第五节 扎扎实实 夯实必胜基础 第五章 《势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治军及用兵之三势 第二节 诗歌语言 妙说奇正变幻 第三节 瞬间突发 势不可当 第四节 乱象中有真相 无明中有大明 第五节 借势用势 事半功倍 第六章 《虚实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我军主动 置敌被动 第二节 各种战地场合,如何我主动敌被动 第三节 分兵合兵 如何我专敌散,我实敌虚 第四节 自我战胜 凤凰涅巢 第五节 避高趋下 避实击虚 第七章 《军争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千难万难 军争最难 第二节 军争利害两面观 第三节 邦交行军要注意什么 第四节 用兵三原则 第五节 军争百态 狰狞百怪 第六节 宇宙在手 万化由心 第七节 战阵八戒 知止不殆 第八章 《九变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五地不同 阵法战法不同 第二节 战地自专 可抗君命 第三节 灵活权变 因地制宜 第四节 转祸为福 居安思危 第五节 利诱威逼 外交争斗 第六节 常备不懈 严阵以待 第七节 心烦气躁 身死军败 第九章 《行军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行军及驻军应注意什么 第二节 行军择路 驻军哨探 第三节 慧眼如炬 三十二种相敌术 第四节 平时着眼敌情实战练兵 战时方有可用精兵 第十章 《地形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六地不同 战法不同 第二节 将无才德 自取败乱 第三节 将帅自专 以战道抗君臣之道 第四节 伦理亲和力 勇敢战斗力 第五节 战地三知 自保无败 第十—章 《九地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九地九战 死地死战 第二节 离散敌军 飞速奔袭 第三节 悲愤神勇 哀兵必胜 第四节 一字长蛇阵 千军一条心 第五节 防意如城 众志成城 第六节 再论九地 有异有同 第七节 金戈铁马攻无不克 天兵怒气威无不下 第八节 非常时期 非常手段 第十二章 《火攻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火攻目标及时机日期 第二节 火攻细节 操作 第三节 战场起战火 战将灭心火 第十三章 《用间篇》究竟说什么 第一节 刺探敌情要不吝投入 第二节 五间各有用 间事最神秘 第三节 五间皆重要 反问最切要 第四节 以内问为例,再言问谍重要 后记 父亲的架子车 试读章节 【原文吟读】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吧?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试译】从七方面纵向比较综合实力:哪一方君主统治更英明?哪一方将帅更贤能?哪一方更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更坚决执行军纪法令?哪一方兵器军械更多更精良?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罚更公正严明?我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对照比较,就可以推知哪一方胜,哪一方败了。 导读提示: (一)“主孰有道”,谁家更政治清明,君明臣忠,上下同心同德。 (二)“将孰有能”,谁家将帅更有才识智能,即“智、信、仁、勇、严”。 (三)“天地孰得”,“五事”之天地泛论天地环境,此乃重在得天时地利之便。 (四)“法令孰行”,军规军纪执行力,是不折不扣,抑或扯皮推诿。 (五)“兵众孰强”,兵器装备充分又精良,惜乎《孙子》中兵器之论甚少,此乃缺憾。 (六)“士卒孰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兵在精,不在多,《论语》反对“以不教民战”即此理。 (七)“赏罚孰明”,信赏必罚,重赏如刘邦,吝赏如项羽,效果立判。曹操“割发代首”是罚尊立威,赏小立明如毛泽东为张思德写悼文。军规军纪实质是:热的心肠,铁的纪律。 “五事”“七计”合论,“五事”纵向从大处立论,“七计”横向从小处究极细节,纵向、横向经纬交织成立体战网状结构。“五事”重在概论总说,大系统大思考;“七计”重在细论分说,细节化操作实施。如此,既有“一览众山小”之理论高度,又有刀刀见菜、针针见血之操作,可谓:内圣大光明,外王大成功。 道、天、地、将、法的“五事”是政略及战略,重在立体备战,是立体战的大谋略大统筹;“七计”则是具体战役开战前,双方在实力对比及治军带兵七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七计”究竟是什么?“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开战各方,谁家的君主更贤明?谁家的战将更贤能?谁家更得天时地利?谁家的部队更有执行力?谁家的武器装备及战争物资保障更多更好?谁家的军官及士兵更训练有素?谁家赏罚更公正严明? “主孰有道?”开战诸国,国君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有道则政治贤明,与战将关系融洽;无道则政治黑暗,国君与战将相互猜忌。公元前207年项羽大战秦军的“巨鹿之战”,秦中央军三十万中,十万被项羽“破釜沉舟”的勇往直前冲散击溃;余下二十万将士,尤其是带兵的章邯等高级将领,战也不是,不战也不是,此时国君是昏庸又残暴的秦二世胡亥,握有生杀大权的是宦官赵高,赵高除了“指鹿为马”玩弄权术外,就是残害忠良。章邯等战将,无论胜败都难逃胡亥及赵高的魔掌,胜败都难免一死。对章邯处境了如指掌的一支义军领袖陈余致书章邯,晓以利害,明以大义,再加上项羽挟得势余威,又要发起一波攻击;最终陈余、项羽文武配合,成功劝降章邯,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巨鹿之战”秦军所以败,内因是秦之无道,胡亥、赵高主政的秦朝廷,政治黑暗,乌烟瘴气。 “将孰有能?”其他条件大体相等或一方差一些,具体战役成败,则与将帅贤能与否直接相关。贤能的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战国时,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秦军主帅是能征惯战的白起,赵军主帅是夸夸其谈的赵奢,白、赵有天壤之别。虽然赵军是主场作战,得地利及战争物资供应之便捷,六十万秦军是劳师远奔,补给线长;但最终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活埋。秦胜赵败,就因白起更长用兵艺术,赵奢战阵指挥才能远在白起之下。“长平之战”是将帅的智、信、仁、勇、严直接决定战役胜败最明显的例证,是“将孰有能”最好的注脚。 “天地孰得?”开战双方或多方,谁家更得天时地利,谁家就胜,前文所述“莫斯科保卫战”俄军尽得天时地利之便,德军尽失天时地利,“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天地孰得”天佑俄罗斯的范例。 “法令孰行”,谁家军队更有执行力,更令行禁止;“赏罚孰明”,谁家的奖赏与惩罚更公正更廉明。此两计意思有交叉,实质是部队的执行力与奖惩艺术,尤其是“赏罚分明”——公平严明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信赏必罚。 怎么办才是“赏罚分明”呢?《韩非子》曰:“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真有功劳,哪怕是感情疏远的低贱之人,必须奖赏;真有错,哪怕亲近喜爱之人,必须惩罚。毛泽东为普通的烧碳战士张思德亲撰悼词,亦同此理。为了严肃军规军纪,朱元璋与大将徐达商量好,故意让徐达犯错,朱元璋当着众将的面,惩罚徐达,就是“虽近爱必诛”。毛泽东表扬张思德,朱元璋借故惩罚徐达,这叫赏小立明,罚尊立威。愈奖赏小人物,愈显公正;愈惩罚大人物,愈显示军规军纪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军规军纪实质是:热的心肠,铁的纪律。 《三国演义》中曹操征战途中,严令不许人马践踏快要收割的小麦,不曾想自己的坐骑因受惊跑入待收割的金黄的麦田中,他便要“拔剑自裁”,众谋士及众将苦苦乞求“不可”,曹自言“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便“割发代首”,以割断头发代替割下头颅。曹操“罚尊立威”从我做起,以身示范作用下,“其身正,不令而行”,众将士谁敢造次。风雨过后,麦子倒伏,将士边行军边扶起倒伏的麦子,如此,则军民心悦诚服,皆感曹丞相恩威无量,焉能不衷心拥戴! “兵众孰强?”交战多方或双方,谁家装备又多又精良。整部《孙子兵法》未言如何制造兵器,这是《孙子兵法》最大的缺憾。兵器制造就是军事科技工业,小平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则曰:“军事高科技是第一战斗力。”“鸦片战争”,大清国百万以上的军队,不敌区区四千英国远征军,军事科技有天壤之别,战斗力自然有轩轾之分。再多冷兵器的清军,与再少坚舰利炮的英军相比,军事科技落后过时都是不争的史实,清政府政治的黑暗昏庸姑且不论,单以“兵众孰强”相比,就输定了。 “士卒孰练?”谁家的军官士兵更训练有素,平时勤学苦练,战时可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才会有战斗力。平时治军练兵有成效,战时用兵方有成果。兵不在多,在精,精兵一者源自练兵,二者来自战阵锤炼。《论语》中孔子反对“以不教民战”,就是反对不练兵即用兵,那等于送死,太残忍。 曾国藩办团练,刚开始编练湘军,朝廷一再严令湘军即刻对阵“太平天国”军队,民间清议亦寄予厚望,但他坚拒朝廷命令,宁可有负清议,决不马上与太平军开战,因为此时湘军练兵太少,战阵排列组合尚在磨合,士兵厮杀格斗的技能尚太差。熟读圣人书的曾国藩深知这是“以不教民战”,无谓牺牲。曾国藩此举的兵学原理是“士卒孰练”,他会用兵的前提,是会练兵:他是少有的知兵的近代儒学圣人,是出将入相的国之干城。P9-11 序言 《孙子兵法》至少有兵学、哲学、诗学三大价值,对中华兵学文化及人类兵学思想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孙武是独步古今享誉中外的兵圣、哲学家、诗人。 第一节 孙子兵法的三大价值 《孙子兵法》的三大价值是兵学价值、哲学价值、诗学价值。 第一大价值:《孙子兵法》兵学的巨大价值 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有五千言,十三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这十三篇的思想精华依次是:立体战大思考之“五事”“七计”,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之“十二诡道”,谋定而后动之“庙算论”,因粮于敌之“速胜论”,至战无战之“伐谋论”,零伤亡少伤亡之“全胜论”,冷静理性之“自保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之“必胜论”,神妙莫测战无不胜之“奇正论”,知己知彼知环境之“全知论”,九天而下锐不可当之“造势论”,我众敌寡避实击虚之“虚实论”,腐朽神奇干戈玉帛之“主动论”,凤凰涅槃自我战胜之“超越论”,迅雷烈风势不可当之“闪击论”,严阵以待藏器于身之“备战论”,心烦气躁刚愎自用之“五危论”,火眼金睛洞悉敌情之“相敌术”,不受君命战地自专之“战道论”,死地死战绝地反击之“死地论”,防意如城众志成城之“隐匿论”,战地战火战将心火之“饮冰论”……凡此种种,无不是兵学中的兵学、智慧中的智慧,无愧“兵学圣经”的称号。 第二大价值:《孙子兵法》哲学的巨大价值 《孙子兵法》探求并总结了春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规律,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是兵学智慧与哲理思辨珠联璧合的华章。 哲学是要回答终极问题的,《孙子兵法》回答战争终极问题的答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至战无战。 战争的规律是战争客观存在的必然性的东西,就是《孙子兵法》的“战道”,把握“战道”也就是把握了战争规律,只要守“战道”即战争规律,就可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稳操胜券未战先赢。 战场内外态势无非攻、守、进、退、战、和六种态势,我方应“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把握六种态势下的战争主动权。 “战道”是原则,是公理,但更强调守规律、守原则的前题下,“将通于九变之术”,即“因敌变化而制胜”,也就是“权”——据敌情千变万化而随机应变。能如此,便是用兵如神。 用兵如神的实质就是毛泽东讲的马列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战场上活人打活仗。 “战道”与“权”,就是规律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就是通经达变。 从中国思想史看,儒学是主流思想;但主流的儒学思想有缺憾,如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为地将义、利对立。《孙子兵法》讲“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既客观理性,又义、利统一,能补儒学此缺憾。 《孙子兵法》诚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言:“是古代一部优秀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 第三大价值:《孙子兵法》诗学的巨大价值 《孙子兵法》与《老子》一样,是伟大的哲理诗,不但有诗意哲学,也有诗的节奏韵律,是阳刚壮美的铿锵诗篇。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此节乃《孙子兵法》最美之诗歌语言,读之余香满口,排比句则排山倒海,奇绝壮美,惊心动魄:比喻句则恰切传神,有立体通感美;浑如天地之苍茫、江河之奔涌、云天之高远,孙子兵圣形象如山岳之岿然、星汉之灿烂、日月之光明。 此节有诗歌语言的节奏、韵脚,如:“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匀称对仗排比句,且声音、色彩、味道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乃绝佳电影、电视脚本,美妙台词,有立体感,美学通感之“见闻通邻”。 此节文字用诗化语言,以江河、日月、五声、五色、五味、圆环打比方,极言奇正用兵艺术如天地之苍茫,如江河之奔涌,如日月之光明,如四季之交替,如五音之动听,如五色之斑斓,如五味之多变,如圆环之无端,极尽诗歌艺术形象说明奇正兵学原理之能事。 读者若能进入角色将此节口诵心惟,体味咂摸,复活孙武情感,营造作品氛围,细心吟咏几番,便会有古典诗歌惊人大发现:此节文字已开后来六朝骈文之滥觞矣。 《孙子兵法·力地篇》:“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将含有“不”字的六句话,每句单行排列,便是先秦文学石破天惊的大发现,这六句就是先秦五言诗,是可媲美《诗经》四言诗的五言诗。这六句五言诗,是《孙子兵法》堪称壮丽诗篇的有力明证。 第二节 《孙子兵法》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影响中华古今两千余年,又驰誉世界,是中华民族及人类兵学文化遗产的重要宝典。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首个注解《孙子兵法》、并用于军事实践而战果辉煌的兵学泰斗。 唐太宗李世民盛赞:“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视为兵学之最。 宋神宗时,将《孙子兵法》与《吴子》《尉缭子》《六韬》《三略》《司马法》《唐太宗李公问对》列为“武经七书”,《孙子兵法》为武经之首。 明、清武举考试,《孙子兵法》为最重要的科目。 孙中山说:“两千多年的兵书……那十三篇,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毛泽东赞孙武为“大军事家”,说:“‘知彼知己’仍是科学的真理。”1949年5月1日,回答柳亚子:“打仗没什么妙计,如果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彼知己’,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伯承元帅是“论兵新孙武”、“无产阶级的孙武”。 《孙子兵法》不但影响古今中国两千多年,且声名远播海外,驰誉世界。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带回日本,即被皇室奉为宝典。日本战国时名将武田信玄(1521—1573)帅旗绣有“风林山火”,奉“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孙子兵法》精髓为金科玉律,被誉为“日本孙子”。 二战后,日本人将《孙子兵法》智慧引入经济领域,以大桥武夫为代表的“兵法经营学派”风靡一时。 拿破仑被流放期间,读到《孙子兵法》时叹息说:“早读到就不会失败。” 德皇威廉二世,在德国一战败后,读到《孙子兵法》“主不可以怒而兴军”时坦言悔不早读,悔之晚矣。 美苏冷战时,美对付原苏联的“孙子核威慑战略”,两次伊战是否遵守《孙子兵法》关乎成败,是《孙子兵法》尽在眼前的“殷鉴”当下版。 《孙子兵法》影响中外,巨大而深远,在当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尚有开悟大智慧、启迪新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伟大的兵圣、哲学家、诗人 《孙子兵法》又叫《孙武兵法》《十三篇》《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人。其故里因有争议,大体可说是今山东惠民或广饶人。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大体与孔子、老子为同时代人,与孔子、老子并为我们民族几何公理一样伟大的思想家。孙武祖先陈完,陈国人,因在齐国立下战功,赐姓孙。 孙武公元前515年由齐国避乱奔吴国,公元前512年被伍员推荐给吴王阖闾,向吴王献上《孙子兵法》初稿,被吴王隆重拜将,于公元前506年与伍员等率兵攻打楚国,首次将《孙子兵法》用于战争实践,大败楚国。 当时吴国西败楚国,北威齐晋,南服百越,孙武战功赫赫,是吴国中兴名将。 吴王阖闾去世,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后,骄狂自大,穷兵黩武,与《孙子兵法》“主不可以怒而兴军”相悖。孙武意识到吴王夫差“君道”不明,便践行《孙子兵法》“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而激流勇退,飘然远遁,边优游岁月,边修改《孙子兵法》,终老于吴地的青山秀水中。 综上可知,孙武是独步古今的兵圣、宏阔深邃的哲人、铿锵壮美的诗人。 大言之,“千江有水千江月”,此书乃我解读《孙子兵法》之“江月”;小言之,管窥蠡测难识《孙子兵法》海量智慧。大言小言,何如忘言,神游冥想进入《孙子兵法》之世界,乃不二法门。是为序。 关中遗民张诚笃兔年岁末敬禀 后记 父亲的架子车 犬女问我:“爸,你脖子那么难受,还要硬撑着写书,为啥?”我答:“爸写的书,至少给你爷爷上坟时,可当纸烧。” 不孝如我,避地长安,缅怀亡父“祭之以礼”,焚我之书,祭父之灵,以报父恩于万一。 赐我身命者,父母也;启我慧命者,《孙子兵法》等中华文化典籍也。 今者,家慈尚健在,家严已仙逝十三载。十三年来,我时常怀念亡父,回想最多的是父亲的肩膀,还有父亲用肩头拉了大半辈子的人力架子车。 父亲年轻时,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到异国当兵的志愿军汽车兵。复员后,在某小城市运输公司开过几年车,不久即回到西北老家某小县城当农民。 在我儿时及现在知天命之年的记忆里,父亲从未有过“雄纠纠,气昂昂”的英武,而满负与母亲艰辛养育我们兄妹四人,为生存煎熬的疲惫愁苦。父亲体格瘦小,但他瘦小的体格里蕴藏着抗衡生存艰辛困厄的无穷力量与韧劲儿。 父亲参加生产队耕作劳动挣工分,按工分从生产队分的粮食总填不饱一家六口饥肠辘辘的肚子,不得已,他拉上架子车搞点儿“资本主义”的“副业”。这“副业”是两样,一样是用架子车将瓜果或蔬菜拉到五十里外出售,赚点儿小钱;一样是用架子车从县城西边十几里外的某条深沟里,从沟底将石头装上车,拉到白灰窖卖掉,石头是烧白灰的原料,每斤三四分钱。 这种人力架子车,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北方农村随处可见。架子车有两轮两辕,两轮问车轴上是车厢,两辕间有套在右肩的绊绳,手握两辕把握方向,肩拉绊绳向前拉车。 父亲用架子车拉石头,要从沟底将石头装到架子车上,再拉到沟上,架子车行走在窄隘险峻的陡坡上,陡坡倾斜约三四十度,最陡处有五六十度。在这样的陡坡上,父亲驾辕向前拉车,母亲、弟弟和我,在架子车两旁及后部用力向前推。至最陡处,得用手直接推车轮,弟弟叫“揭脚子”,累得我们汗如雨下,用力太大太猛,我们的眼珠都要进出来了,每行不到四五十米,就得停下喘口气。 对父亲来说,这还不是最累的,最累的时候是,母亲在生产队田间劳动,我与弟弟上小学,父亲只能一个人用架子车拉石头。父亲一个人用架子车拉石头时,会先将架子车放在沟畔,徒步下到沟底,将石头一块一块地从沟底用肩扛到沟畔,一步一喘气,一步一流汗…… 比这用架子车拉石头更苦更累的,是用架子车贩运蔬菜或瓜果时的心理折磨和精神摧残。 彼时,父亲用架子车贩运蔬菜或瓜果是投机倒把的“资本主义”行为。我与父亲多次由家乡所在县城拉上一架子车瓜果或蔬菜,走五十里夜路到另外一座县城,全是上坡路。若是寒暑假或周六夜晚,我全程与父亲同行拉架子车,父亲架辕拉车,我拉拴在右车辕右侧的绳子,父子两人几乎是一路躬着身体,奋力前拉,五十里路,每十里左右歇息一下。 若非假期或周六夜晚,我与父亲拉架子车约十里路,要一人返回。此时夜里两三点,我那时是十多岁的小男孩,半夜一人走路时常常恐惧,最惊恐的是总能想到平日鬼的故事。有时惊惧之下,风摇路边小树晃动,我即疑为鬼怪向我走来,吓得毛骨悚然,一阵狂奔。狂奔到无力再跑,慢慢定下神来,脑海里又泛起小人书或那时“革命小说”中英雄人物的故事,一念及此,胆气就来了,胆子就大了,也就不怕鬼了,“鬼”就没了。然后再狂吼“革命歌曲”,那就非但不怕鬼了,反而情绪激动亢奋走到天亮,赶到学校。 父亲与我拉架子车一夜赶路,全是上坡路,若是冬日,架子车上拉的是蔬菜,卖菜时总希望菜价高一点。菜价怎么能高?最好下雪或天气更寒冷,就能卖个好价钱,虽然我与父亲在寒风或雪花中的冬衣都很单薄,冷得哆嗦,心里却还喜悦。走笔至此,白乐天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切我父子二人此情此景,冬日卖菜父子俩此际是:心忧“菜”贱愿天寒。若是夏日卖瓜果,尽量将架子车停在阴凉处,但集市多在烈日暴晒之下,此时瓜果,尤其是西瓜或甜瓜(本地方言叫梨瓜),天越热,价钱越能高一点儿。我与父亲热得汗流浃背,但还乐不可支,此刻是:心忧“瓜”贱愿天热。 彼时父亲拉架子车贩运瓜果或蔬菜是“资本主义”的投机倒把,市场管理委员会(简称“市管会”)的公差,一见到满架子车的瓜果或蔬菜,咆哮呵斥批评教育后,便整车没收,一文不给。 父亲一夜赶路后的一架子车瓜果或蔬菜全被没收,非但一夜赶上坡路的辛苦白费,最辛酸的是血本无归。这对那时似我父亲样升斗小民,不啻天塌地陷。这样的天塌地陷,对体格瘦小的父亲不是一次,是多次,是多次惨烈的折磨熬煎。我那时十一二岁,每当看到一架子车瓜果或蔬菜被无端没收,就想到刚学的成语“豺狼当道”。走笔至此,不由不想到白居易《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老翁之苦。 高明如读者诸君,也许以为,本书的后记,何必要回忆令尊?笔者万望您鉴谅,似我父亲样的万千小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前贤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赐我身命者,父母也;启我慧命者,中华文化也。《孙子兵法》是开启我智慧生命的中华文化典籍之一,我此生虽非军人,与兵事无缘,但我前生与军人有缘,亡父是曾经的志愿军。 我以非军人而讲《孙子兵法》,近十年来,舌耕过几多场次,笔耕《孙子兵法》亦有些许著述。拳拳芹意,非单以《孙子兵法》讲武论兵,而是用《孙子兵法》将中华文化串联起来。《孙子兵法》犹如智慧的参天大树,该智慧的参天大树为何枝繁叶茂?不能从树叶、树枝甚至树干讲明白,只能从树根讲明白。《孙子兵法》这棵智慧的参天大树,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壤。 不才些小如我,以《孙子兵法》为缘起,为弘扬中华文化之笔耕与舌耕,从个人生计言,以舌耕及笔耕,如牛耕地一样劳作,以维持生计。从“位卑未敢忘国忧”立言,我“忧”的是躬逢盛世,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已初露端倪,我发愿要尽绵薄之力。佛家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渡尽众生证菩提。我为中华文化发愿是:中国崛起,中国梦要好梦成真,民族文化要伟大复兴。我一孔之见:《诗经》就是《诗经》,无待《荷马史诗》来验证;《尚书》就是《尚书》,无待《大宪章》或《独立宣言》来验证;屈原就是屈原,无待维吉尔来验证;老子就是老子,无待亚里士多德来验证;孔子就是孔子,无待柏拉图来验证,《论语》就是《论语》,无待《对话录》来验证;《孙子兵法》就是《孙子兵法》,无待《战争论》来验证;关汉卿就是关汉卿,无待莎士比亚来验证;……比较则可,若要验证,谁是标准?谁是规则?中华文化自有标准,自有规则。这才是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是中华文化复兴的精要所在。明乎此,不佞之《孙子兵法》等典籍之舌耕与笔耕,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誓愿是我关中前贤张横渠四句箴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耿耿此忱,为宏扬中华文化“立心立命”,献犬马微劳,效锥刀之用。 又及:本书以军事科学院的《孙子校释》为底本,郭化若《孙子译注》使本书获益良多。大学时学长辛介夫《说文拥蔧》《周易解诂》《汉字零笺》使我在读《孙子兵法》等国学原典时,对字词解读受益颇多,且多有开晤,一并在此长揖致谢,万不敢掠美自专。 又及:此书成稿后,向大学同窗刘东风学兄多所请益,“以文会友”益友切磋,不亦快哉。 关中逸民张诚笃兔年岁末敬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