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净土经论念佛诀要/陈兵佛学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陈兵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兵教授,一位修行四十年的佛学研究者,受赵朴初居士和星云法师器重和欣赏的佛学研究者和修行者。

学佛最易是净土;修行功深靠念佛。

汇集最重要的净土经典论著;最重要的念佛诀要。

一册在手,解行相应。

一辈子都有了依托。

《净土经论念佛诀要》由陈兵教授选编,汇集了净土法门最重要的经典、祖师论著以及念佛诀要。

内容推荐

《净土经论念佛诀要》由陈兵教授选编,汇集了净土法门最重要的经典、祖师论著以及念佛诀要。陈兵教授不但为经论作了精当的注释,而且特别从中拈提出五种念佛法门的窍诀利益大众,实为当代净土行者必读的净土修学手册。《净土经论念佛诀要》分为三编,上编为净土经咒,中编为净土论,下编为念佛诀要。本书对于净土行者深刻认识念佛法门的殊胜、理解净土奥义,掌握念佛诀要具有重要价值。

目录

上编 净土经咒

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唐 般若译

二、佛说无量寿佛经曹魏 康僧铠译

三、佛说阿弥陀经姚秦 鸠摩罗什译

四、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 畺良耶舍译

五、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唐 般剌密帝译

六、般舟三昧经东汉 支娄迦谶译

七、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中编 净土论

一、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古印度 世亲

二、略论安乐净土义北魏 昙鸾

三、净土十疑论 隋智

四、净土生无生论明 传灯

五、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明 蕅益

六、劝发菩提心文清 省庵

七、念佛着魔辩清 省庵

八、净土决疑论 民国 印光

九、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民国 印光

十、净土法门实似论 当代 佛日

十一、净土今说(摘编) 当代 张澄基

十二、大势至圆通章释义 当代 佛日

附录一:临终正念诀 唐 善导

附录二:人生最后一段大事 民国 弘一

下编 念佛诀要

一、深信切愿

二、念佛三昧

三、持名念佛

四、观想念佛

五、实相念佛

六、参究念佛

七、秘密念佛

试读章节

人生最后一段大事

民国-弘一大师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如下所列。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翼病愈,妄生忧怖,不得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淳淳为人讲说,今日患病,何反舍此而求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杂谈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健康时书写,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更当  加剧。世有发愿往生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至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嗔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尽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强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胁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瞻视。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及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为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仅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急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惟望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时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利益,亦更因之增长。

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P210-212

序言

净土法门,通常专指以求生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为归趣的法门,此法门乃大乘经说得最多的净土往生法门,专说此法门的经有十多种,提到此法门的经大略有一百多种。在密教中,阿弥陀佛为表佛陀五智之五方五佛中的西方佛,此佛与其净土往生法门,几乎见于大多数密教经续。

佛教人华之初,净土经典即来到此方,现存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平等清净觉经》及《般舟三昧经》。之后,随《阿弥陀经》《观经》的译出,中土专修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者渐多。至东晋,南方佛学泰斗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开净土一宗。南宋以降,随中土佛教主流禅宗的衰微,净土宗愈来愈兴盛,到今天,汉传佛教徒中,大概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皆归宗净土。净土宗在日本更为发达,分出时宗、真宗(本愿宗)、融通念佛宗三宗,其中净土真宗的信徒,占全日本佛教徒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实为日本佛教的主流。

观大乘经中所说的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非仅一途,或依普贤十大行愿真实发菩提心、修普贤行,临终唯念普贤行愿,即蒙佛接引往生,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或修大乘其他法门,或修持密法,或参禅开悟,发愿回向西方,亦得往生,如《无字宝箧经》谓证解实相、荷担菩提并为众生流通的菩萨,命终现见阿弥陀佛,往生其国。或专修阿弥陀佛本尊法,或持念往生咒,或修密教“破瓦法”,回向西方,亦必往生。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至心发愿往生,因专心一意,往生的保险性最大,并安乐易行,故为净土宗所主张弘扬。

往生西方净土,非仅属净土宗宗义,可以说是显密诸宗的归宿,不但净土宗人念佛求生,其余诸宗祖师大德,也多求生西方净土,如天台宗智者、三论宗吉藏、地论师慧远(隋)、慈恩宗窥基等大师,皆有阐释净土的著作。五代以来,宗门大师已开悟者,多禅净双修,如法眼宗永明延寿禅师、华严与禅双修的莲池大师、当时宗门第一的彻悟禅师等,皆力弘净土,被尊为净土宗祖师。藏传佛教诸派亦多求生西方净土,以教祖莲华生大师为阿弥陀佛化身的宁玛派,尤其强调往生西方。

净土法门看似通俗浅显,与神教的信仰相类,愚夫愚妇亦不难趋入,其实涉理甚深,涉及大乘教义最深的佛果功德与众生的关系,亦即性起与缘起或出世间因果与世间因果的关系问题,乃佛果妙有、法界妙用的具体显现。虽仅凭信仰亦可信受,而深解其理,须通彻全体佛法,善知自他的根器及时机。若研修佛法自认为得胜解而不能信解净土法门,必非真解;若参禅开悟而不信受净土法门,必非真悟。历来祖师大德,对净土深理,作了非常圆满的解释。

往生西方净土的关键,是信愿,依阿弥陀佛本愿,十念深信切愿乃至临终十念念佛,亦得往生。然信愿坚固,毫无疑惑,尤其是临终一念深信切愿念佛,实际上乃甚难之事。故净土宗祖师大德,无不祛疑启信,力论信愿往生之必然。其教理的根据,大概有二:一是依阿弥陀佛如理而发的本愿及如愿成就的净果,与行者信愿之净因结合,犹如磁石吸铁,必生如愿往生之果;二是依临终一念决定死后去向之理,临终信愿念佛,必感阿弥陀佛加持接引而得往生。

西方净土的殊胜,衣食住行及生活环境方面清净庄严之乐,实在其次,其最大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个最佳的高级佛学院,一生彼土,即得寿命无量,再不堕轮回而走弯路,于大乘道不退转,获得须多劫才能修成的庄严身相,在阿弥陀佛的耳提面命下、诸大菩萨善友的帮助下、各种净缘的熏染下,安乐快速地成就福慧方便,及早回入此土行菩萨道,广度有情,报答四恩。

求生西方的正行,是念佛,此又有持名、观想、观像、实相、秘密等方法,而以持名念佛最为当机易行,故成为净宗行人主要的修持法门,历代积累的修持经验甚多,乃中国佛学最切实用的宝贵遗产。

本书从古今净宗著述中,精选出六经一咒十二论,略作注解,以便念佛者学习,分为三编。

上编净土经咒,选开示净土法门的佛所说经六种,咒一种。

第一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唐般若三藏所译四十卷《华严经》(《四十华严》)的标题,通常读诵的《普贤行愿品》为该经第四十卷,或将其抽出,置于八十卷唐译《华严经》末,为第八十一卷。此品被看作《华严经》的略本,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说明毗卢遮那佛的果德,由普贤菩萨所表十大行愿的因行而成就,而因、果一体不二,每一行愿,皆以如法界究极理而修,遍于十方三世,无穷尽、无间断,末后导归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故此经被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说大乘因行果境最为圆满,最具权威性,亦最能体现净土法门的究极旨趣,故今列为净土六经之首。

第二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三国曹魏嘉平四年(252)西域康僧铠译,历来为净土三经之一。此经梵文本现存,有藏文译本,现存汉文异译本有后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东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唐菩提流志译《无量寿如来会》(《大宝积经》第五会)、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四种,以康僧铠译本流传最广,文字亦最简练,故选用此本。五种现存译本文字虽不无出入,但基本内容大体相同,皆述阿弥陀佛往昔因行、所发大愿、所创建的极乐净土之种种功德庄严,及众生往生的条件。宋王日休、清魏源、现代夏莲居,曾各自会集诸译本。

第三经《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清净庄严,一至七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乃至凡发愿者皆得往生等,为“净土三经”中译文最简洁流丽、诵读最多者。此经现存三种译本,唐玄奘译本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第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亦为净土三经之一,南朝刘宋要良耶舍译。叙述释迦牟尼佛应舍卫国频婆娑罗王后韦提希夫人之请,入宫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方法。此经藏文大藏经缺译。

第五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之一段。述大势至菩萨遵佛旨意,自说当初以如子忆母之心念佛,净念相继而入无生忍、证得圆通的法门,虽然简短,而开示念佛三昧的修法极其精要。

以上五经,近代称为净土五经,多有印行。净土行人于此五经,应该经常读诵,熟悉经中的弥陀本愿及净土庄严,熏染自心,增强信愿。

第六经《般舟三昧经》,支娄迦谶译于东汉光和二年(179)。汉译本现存四种,本书所选译本乃文字最简练者。此经虽非专述往生净土,而为有关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详述念佛三昧之具体修法,古今依之修行者甚众,当今亦颇有人修般舟三昧,宜列入净土经典。

第七《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其所译《小无量寿经》。说“往生咒”及持诵此咒的利益。

中编净土论,选古今关于净土法门的论文十二种。

一、《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又称《往生论》,古印度世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为唯一印度撰述的净土释经论,依《无量寿经》撰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金门”,劝人往生西方,历来为净土宗所重,与《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合称三经一论。

二、《略论安乐净土义》,北魏昙鸾法师撰,略称《安乐净土义》。设六个问答,解释安乐净土非属三界,列举彼国种种依正庄严,往生者三辈九品之分别及胎生者之相,解释胎生者的四种疑惑,明示下品往生十念相续之念佛法。

三、《净土十疑论》,隋智颚大师说。就净土法门举出十项疑难,一一加以解答。如:因何求生净土?何以必须偏生西方?具缚凡夫何以得生?为何往生即得不退?为何不求生兜率净土?为何即得带业往生?十万亿刹如何能到?修何行必定往生?等等。

四、《净土生无生论》,明传灯法师撰。依天台宗圆教义理,分十门阐明往生净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之奥义。与智颚之《净土十疑论》、唐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合称净土三论。

五、《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明蒲益大师撰。以圆顿见地,对该经旨趣作了详尽的阐释,强调往生的关键是信愿,往生品位的高低决定于持名念佛之深浅,指示依圆教见“理持”之要。后世认为此乃《阿弥陀经》疏钞中最佳者。

六、《劝发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师撰。分辨发菩提心之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相,及发心之十种因缘,强调以菩提心求生净土,词旨恳切,感人肺腑。

七、《念佛着魔辩》,清省庵大师撰。揭示念佛也可能着魔的三种原因,指示欲免魔事,须通达教理,亲近善友,常须自我觉察。

八、《净土决疑论》,民国印光大师撰。设与禅宗上座的问答,深入辨析,破斥一些禅宗人对净土法门的误解和疑惑,引经据典,引证历代大德,论证净土法门之殊胜。

九、《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印光大师撰。论述净土法门之圆顿玄妙,普被上、中、下三根。

十、《净土法门实似论》,佛日撰。从现代佛学角度,论述净土法门似浅实深、似显实密、似消极实积极,及似易实难、似难实易。

十一、《净土今说》,据当代张澄基教授《佛学今诠》中之一节摘编,从当代西方人的视角,解说净土法门的真实旨趣,解释了现代人对它的一些误解。

十二、《大势至圆通章释义》,佛日撰。对《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的念佛法门作了详细阐释。

附录唐善导大师之《临终正念诀》及民国弘一大师之《人生最后一段大事》,说明净土行人临终时应注意的问题。

下编《念佛诀要》,选取经论中及古今大德有关念佛的要言,分类编排,原供笔者自用,今奉献于读者,以供参考。其中有些说法,似乎矛盾,然人根干差,修持亦不宜拘泥于一法。

净土宗主张的净土法门,亦非一律,大概而言,可分为两大流。一流以昙鸾、善导为代表,其极端则为日本净土真宗,强调他力接引,以深信切愿专修持名念佛为主;另一流以东晋慧远、永明延寿、莲池、蒲益等为代表,主张自他二力结合,万善齐修归净土,重视教理,将台贤二宗圆教教理应用于解释净土教义及念佛,教净双修,或禅净双修。近代以来又趋向教、禅、净、密融通而修,代表人物为黄念祖居士。

笔者认为:两大流宜结合,随机可有所侧重。有条件、根器好者,应依修学佛法的通途,通达教理乃至开圆解,深发菩提心,力行菩萨道,万善齐修,虽以念佛为主,亦不妨兼修教、禅、律、密,念佛方法,也不一定限于持名一行,应修“理持”、实相念佛,争取证入理一心,以印光大师所谓“现生预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为目标。没有条件如此修者,宜依善导流,主要在强化信愿上着眼,修持名念佛一行,争取证入事一心,现世常作已往生想,临终决定往生。

净土法门虽然殊胜,也可能出偏差。若只知往生西方离苦长乐,而不明净土法门的全面及往生所需资粮,或则过分欣净厌秽,渴求尽快往生,可能导致自私,不顾家庭、社会,不修净业三福,一味外求而不得佛法的般若智慧,在社会生活中消极灰色,人格亦不超凡,导致世人对佛教的误解及外道的攻击,临终亦容易烦恼现前,障碍往生,极端者甚至可能自杀以求早日生西。是故,弘扬净宗,应在圣道门的基础上建立净土门,以人间佛教发达人生、利乐众生的人天正道为本,以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佛法的般若智为导。

又,虽然说净土法门乃诸乘诸宗的归宿,但它也只能摄化有缘,不可能普被群机。佛教也不能只有一个净土宗。不信、不喜净土法门者,亦非不能学佛,佛法中还有许多法门,足以度化各种人。求往生净土而不乐西方净土者,可以随愿求生东方不动佛土、药师佛土,及兜率天弥勒净土、空行净土、时轮金刚净土等;不愿往生他佛净土而愿人生死中行菩萨道者,其精神亦值得钦敬,可依《般若》,唯识修学大乘;不喜考虑后世而求现前解脱者,可修禅宗;志在即身成就者,可修学密法;乃至唯求健康长寿、发财升官等世俗利益者,佛法也有许多方便法门摄化他们。但无论信受与否,了解净土法门的旨趣、阿弥陀佛的本愿及极乐世界的庄严,对于深解佛法,对于人间净土的建设,都有宝贵的启迪意义。甚至仅知阿弥陀佛的名号,在生死之际、轮回途中,也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加持力,此乃值得庆幸之事。

陈兵

2013年元月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书评(媒体评论)

陈兵教授借深厚之佛学修为,以弘扬净宗之宏愿开方便之门,特为现代人编注此书。上编选取净土法门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经论,下编则撷取历代显密大德实修念佛的修持诀要。此书一册在手,解行相应,堪为毕生修学净土念佛法门之津梁。

——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方丈、《净土宗教程》作者 大安法师

陈兵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资深佛教学者,能积数十年深入经藏并亲身实践之功力,循佛学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之内在理路,故能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

——王雷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