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武编著的《生成之魅--大学课程决策实地研究》是一项关于大学层面课程决策的实地研究。随着大学自主权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大学课程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展现大学课程的生成过程,作者选择实地研究方法,从决策背景、决策空间、决策主体、决策过程、决策评价等各个侧面对案例加以“深描”,从而揭示出大学课程决策不仅仅是一个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教育经验的纯粹理性过程,而更是一个涉及各相关利益方的博弈和妥协的政治过程,是在目标、价值、利益、偏好的冲突与协调中完成的,充斥着权力博弈、关系网络、决策陷阱。这项研究,对于揭示大学课程的“生成之魅”,推进大学课程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也是201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SJB8800l4)成果之一。
课程是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课程权力逐渐下移,大学课程决策开始遭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挟裹,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谓“课程决策”,是指课程决策主体遭遇相应的问题情境时,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对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出一系列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为何要决策(决策原因)?决策什么(决策内容)?谁决策(决策主体)?怎样决策(决策过程)?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决策的基本内涵和研究脉络。
决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一定背景下问题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生成之魅--大学课程决策实地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压缩饼干”式的跨越过程中,地方性大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了众多的问题。从时间、空间、体制、观念等不同维度的观察发现,经过十余年全力扩张式的本科教育后,地方性大学办学规模已趋稳定,亟需提升内涵;只有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生存之道;作为一个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单位”,浸淫在浓厚的改革意识形态中。持续不断地改革,不仅被认为是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的秘诀,更成为特定场域中决策者的群体惯习。
皮武编著的《生成之魅--大学课程决策实地研究》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家仍然通过多种策略保持对大学课程的控制:政治意识形态的“嵌入”;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的制约;其他公共课程的规定;教学评估和建设项目的导引。同时,地方性大学也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决策中竭力展现自己的自主性。
正是在权力的透镜下,决策主体才得以显现与“定格”,他们是决定大学课程的“少数人”,形成了从核心层、参与层到影响响层权力逐渐递减的层级结构。在横向上,决策权力偏向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不足;在纵向上,决策权力集中在上层,普通教师和管理人员权力缺乏。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课程决策主体必将走向多元化,以实现权力的均衡,让教师、学生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分析课程决策的触发机制、程序设置,厘清决策过程中的权力与关系机制,有望撬动课程决策的“黑箱”,更好地解释各类行动者的行动策略。而镜像政治分析视角给课程决策的“陷阱”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给我们以宝贵的启迪。
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大批的“现代人”,“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大学课程的现代化,最终也离不开课程决策的现代化。我们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