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肝胆相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翁晴为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翁晴为的《肝胆相照》以林萍大义捐肝的善行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口述,真实、生动、全景式地展现了林萍舍我救人背后的感人故事,作品以大量翔实、生动、鲜活的材料成功塑造了林萍这个“令人尊敬的傻子”,立意高远、主题深刻、手法独特、语言朴实无华、情节细腻、感人至深,为讴歌道德模范、建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同时,作品将林萍的壮举以及宁波人慷慨行善、乐善好施的优秀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清晰地勾勒了林萍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带领读者走进了她平凡而高贵的精神世界,铸造了一部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地,书写了一部平凡人的史诗。

内容推荐

《肝胆相照》编著者翁晴为。

《肝胆相照》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系“浙江记忆系列”之一。这是“一个以爱开始的故事”,表现宁波市骆驼街道团桥村的一个普通妇女林萍为挽救邻里非亲非故的一个小女孩徐洁的生命,无偿献出自己肝脏的近一半,为小女孩做了肝脏移植手术的动人事迹,以及它所引起的轰动、议论和思考。

目录

序一 袁亚平

序二 一个以爱开始的故事翁晴为

第一部分 亲人眼中的林萍

 第一章 手术台上

 第二章 丈夫王海文眼中的林萍

 第三章 女儿王林眼中的妈妈

 第四章 林萍自述

 第五章 婆婆眼中的林萍

 第六章 娘家人眼中的林萍

 第七章 受助小女孩徐洁眼中的林萍

第二部分 同事朋友眼中的林萍

 第八章 作者眼中的林萍

 第九章 公司同事梅崇苏对话林萍

 第十章 与宁波保险行业人员七嘴八舌说林萍

 第十一章 与太平洋保险宁波公司老总陈兴土对话林萍

 第十二章 领导虞朝辉眼中的林萍

 第十三章 朋友陈朝晖眼中的林萍

 第十四章 病友徐云芳眼中的林萍

 第十五章 家乡骆驼团桥人眼中的林萍

 第十六章 同学杜社军眼中的林萍

第三部分 媒体及社会大众眼中的林萍

 第十七章 记者徐叶眼中的林萍

 第十八章 记者张登贵眼中的林萍

 第十九章 张鹤等记者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章 政府官员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一章 大学教授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二章 各人口中的林萍

 第二十三章 骆驼中学学子眼中的林萍

 第二十四章 报刊摘录各界反响

附录一 做好事后的林萍

附录二 林萍爱心基金

后记

试读章节

我面前的王海文,瘦削的脸庞,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像个书生。我对王海文说,作为丈夫应该是反对最激烈的人,而你为什么偏偏没有反对。王海文说,因为我了解她,反对没有用。在林萍捐肝问题上,这个貌似文弱书生的人表现得像一个大男人。在反对没有用之后,在看到林萍的坚决态度之后,他勇于分担林萍的压力。

家里人对她的决定都是反对意见。岳父岳母连夜赶来,都说坚决不同意,我阿姆也是一百个不情愿。哥哥和嫂子也说:“他们还年轻,还可以有小孩,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一大家子人以后怎么办?”当时在诸暨读书的女儿也在电话那头哭着求她不要去。一家人苦口婆心地劝她,我的心更是乱得像团麻,做什么事都没了主意。凑巧,女儿打来电话,说自己在学校不小心摔了一跤,磕掉了一颗门牙,要回来补牙齿,我当时正心烦意乱,一句“活该!”狠狠地摔了电话。后来想想女儿在学校恐怕也是一直放心不下,边读书边牵挂、担心着她这个“傻”妈妈,也真是难为她了……

我一直表示:林萍啊林萍,以前你要报名去无偿献血,我支持;你要把家里的衣物大包小包捐给灾区,我也支持;邻居们傍晚跳健身舞你说要把家里的VCD、音响拿去给大家用,还从家里往外接电线,我也不反对!但是这回,要捐自己的肝脏去救人,这件事想让我支持你,实在是太难了。我要为我们这个家考虑啊!

可是我太了解我妻子了,她决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于是,我在心中暗暗期盼配对不要成功。妻子去上海配对了,配对会成功吗?我的心中忐忑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在家中寝食难安的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几天后,林萍回来了,我拉着妻子的手问,成功吗?林萍很高兴地对我说:“我配上型了。真神奇,我和徐洁真是有缘。”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看着林萍真心高兴的样子,我是又好气又好笑。脑子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我说,你考虑清楚没有,这是一个大手术,可不是一般的微创手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手术台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怎么办。林萍说,医生说了,手术成功的概率很高。

那一刻,我知道,凭林萍的个性,她一定会捐肝救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萍又忙着去办一些移植肝脏所必须办的手续。父母、亲友反对得激烈了,林萍就哄他们一下,说不去了。只有我知道,她没有真正地放弃,她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偷偷地去上海配型,进行各项身体的检查。我冷冷地甩给她一句,让我当你的同谋是不可能的,要捐肝你自己去搞定!

在我的眼中,妻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在我的朋友里林萍的口碑极好,有事都喜欢找她帮忙,尤其是在保险理赔方面。有些人尽管不是在林萍公司投保的,但一有事情,都是先给林萍打电话,让她帮着拿主意。这样的妻子当然让作为丈夫的我感到面子十足,但有时看到她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我总是打心眼里心疼她。这次,在得知妻子配对成功的那一刻,我纵然是有一万个阻拦的理由也说不出口。因为,多年的相处,我知她太深,凭她的个性,一定会捐肝救人的,“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最终我还是拗不过,拗不过她的善良。她对我说:“孩子太可怜了,能救就救救她,我的身体会康复,影响虽然有点,但是不会太大,就是对你会造成些负担。我还是希望你支持我!爸妈年纪大了又有病,别让他们担心,等我做完手术回来再告诉他们吧!”

我知道,凭她的个性,这种事情说出口了一定会做到,只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她去了上海。

2009年5月3日去上海前,我记得林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最担心你喝酒了,千万要当心身体。

妻子要干一件如此不同凡响的事,作为丈夫没有压力,那是骗人的。林萍要捐肝的消息传到村里之后,很多村民并不理解她的行为,闲言碎语满天飞。面对这一切,压力最大的人就是我,“即使本人愿意,那丈夫也不管吗?”“老公也太不负责任了。”

P14-P15

序言

我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关手机。

会议结束,开手机,记录显示:

一个陌生的电话,从7时59分到10时22分,竟然连打十次!

发生什么大事了?我感到惊讶。

回了电话,是一位女性的声音,语速急促。

我听明白了,她是宁波作家翁晴为,写了一本书,要我作序,时间很紧。

素不相识,未曾谋面,她怎么就这样信任我呢?

人哪,就怕被信任,何况毫无理由的信任。我难以推辞。

2009年5月4日。上海市瑞金医院的无菌病房。四十三岁的林萍、八岁的徐洁,两人住一间病房。

林萍与徐洁,两人并无血缘关系。林萍无意中得知同村的女孩徐洁被查出患了肝病,已到了晚期,全身浮肿,可能性命不保,她就急匆匆到医院探望。医生说,要救治,只有肝脏移植。女孩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和亲朋好友,都没人能与孩子血型配对的。

林萍心口一热,就说,我是O型血!如果需要,捐给她,我是愿意的!

有人问女孩的父亲,如果你和女儿配型配上了,你会把肝捐给她吗?

女孩的父亲一声叹息,低头想了一会儿,木然地说,可能也会犹豫,也会恐惧,可能会打退堂鼓,可能会做不到。

女孩的爷爷说,晓得林萍的血型与孙女的符合,我这把老骨头都快要抽起来了,心里难过呀,林萍毕竟和孩子非亲非故,叫人家捐肝来救我孙女,这话我们怎么说得出口。

林萍说,对这个手术也是心生恐惧的,我反复地问自己,这个手术我还要做吗?——就这样吧,来都来了,如果放弃,做人还有什么信誉呀,明天都要上手术台了,今天说不干了,出尔反尔,耽误人家那么多时间,这不是害人吗?再说了,如果我退却了,小女孩徐洁就要面对死亡,那是等于将一个美好的生命往死路上推呀。那个“不”字,我思前想后实在是说不出口!

第二天,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漫长的七个小时,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的传递。

林萍手术的主刀医生说,瑞金医院进行的大部分活体肝移植手术都是亲属之间的,像林萍这样将肝义捐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女孩极其少见。

林萍说,手术是件痛苦的事情,伤口缝了三十八针。如果能选择,我真的不愿意再做手术了。我只是觉得那么可爱的一个孩子,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生命的花朵凋谢,既然答应救她,既然给了她承诺,我就一定要去做。虽然手术很痛苦,但孩子被救下来了,看着她一天天好起来,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肝胆相照”,《汉语大词典》里说,比喻赤诚相见。  《肝胆相照》,翁晴为以此作了书名,则有了更感人、更深刻的内涵。

翁晴为说,因为要写《肝胆相照》,我认识了林萍。没有认识她之前,我听到了两种关于对她的评价,一种就是圣女,思想高尚到无可挑剔;另一种就是傻子,缺心眼。亲自认识了她,才知道这两种论调都是错误的。她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所不同的就是她特别地热心,特别地爱帮助人。

跳上公交车,一趟又一趟。翁晴为带着录音笔,去采访林萍和其丈夫、女儿,去采访林萍的婆婆和娘家人,去采访受助小女孩徐洁,去采访林萍的领导和同事,去采访林萍的闺中密友和同学及病友,还去采访报道过林萍的记者及相关人士。

我看了这样的记录,差点将翁晴为视为我的新闻同行。

新闻界有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就是说,记者需要到基层,需要到现场,去“跑”新闻。

翁晴为并非记者,从她的新浪博客上得知,1975年出生,是个属兔的女孩子。大学毕业。2001年开始小说创作,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青春年华》、长篇人物传记《魏敦山传》、长篇小说《算盘》。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一百一十万字。

而她为《肝胆相照》一书的采写所付出的艰辛劳作,绝不亚于任何记者。

当然,这不是新闻报道,而是报告文学写作。翁晴为以作家的身份,介入了社会事件和生活层面,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深处。

翁晴为说,认识林萍并能够为她写报告文学是我的幸运,因为她真正感动了我。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法,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文体样式。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性,新闻性体现在报告文学的内容因素和写作目的上,而文学性则体现在它的形式因素和表现手段上。

有专家概括地说,凡是好的报告文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和品格,即:鲜明的时代性、严格的真实性、深刻的典型性、生动的文学性、科学的论证性和丰富的知识性。

我想,真正的报告文学,一是需要思想的力量,一是需要审美的魅力。

思想的力量,表现在报告文学作家,作为人类价值以及社会良知、正义等的代言人,富有时代的前沿精神,深入审察人的生存状态及社会前景,卷入现实而思考现实,将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贯穿于作品之中。

审美的魅力,就是具有社会性、批判性,又能充分展示文学性,想象和感情,描述与抒情。在非虚构性的前提下,再现形象,评价形象,组合形象,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

翁晴为带着作家的责任和良知,真正到民间去,用报告文学的真实表达,“以人民为中心”而写作,必有所获。林萍的丈夫说,林萍捐肝后,村子里有些流言,这是善良、单纯的林萍所没有想到的,真的快被气疯了!翁晴为说,林萍就对我感慨过:现在做好事真难哪!她无偿捐肝之后,遭受到一些流言蜚语,单纯如她完全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事情。

从何时开始,我们的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

金钱至上,娱乐至死,利益纠葛,道德失范,“土豪”成为大众偶像,庸俗、低俗、媚俗成为时尚代名词,贪婪、腐败、欺诈几乎触目皆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真诚,犹如稀有元素。

好在,党的十八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

林萍捐肝救人,这个消息在大多数人听来,是多了一抹心里的暖色调。

同事说,林萍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富有包容心、忍耐心的人,拥有中国女性的美德和特质,肯付出,懂得感恩。

同事说,舍己救人在哪朝哪代都应该受到赞许。现在这种精神迷失了,我们应该把它找回来,人性的光芒需要宣传。

太平洋保险宁波公司老总说,扪心自问,比她地位高的人,比她学问深的人,比她经济状况好的人,能做到她那样无私吗?能捐肝给一个邻居吗?林萍捐肝举动,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另一个如花的生命。这是一颗多么高贵的心灵,这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精神。

有那么多人,乐意向翁晴为敞开心扉,倾诉情愫。

翁晴为说,这是一群与林萍一样的好人,与林萍一样可爱、可敬的人。在他们身上,我分别看到了淳朴、善良、厚道、真诚、无私、勇敢、坚强、忍让、自尊、乐观、识大体、顾大局、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中华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彰显。特别是林萍,你与她接触,你会感到心胸变得开阔,与她交谈,你会觉得灵魂得到了净化。

我此时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治国理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日: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有爱国情怀.“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有民本思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道义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仁义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善良品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有守正之要:“君子和而不流”,“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见势不趋,见威不惕”;有修身之法:“贫则见廉,富则见义”,“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五千年文明延绵不绝,就在于这种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种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种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居庙堂之高,无论处江湖之远,默化于心,始终不渝。

翁晴为说,林萍和她的好朋友一起来,我们三人在我家阁楼的开放式书房里一聊一天,并且在我家吃我妈妈亲手煮的家常菜。林萍给我一种亲密无间的闺中密友的感觉。

见此,我会心一笑。

(袁亚平为人民日报浙江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后记

关于这样一个人的故事,关于这样的一个日子,关于这样的一种精神,似乎已经完成,用十六万字来阐述这样一个事件似乎已经比较全面,但留下的思索,却并未结束。

人性是有着两重性的,有人说,人性本恶,而中国的《三字经》却说:“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问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载聚讼纷纷。

这个世界里有林萍,也有置别人生死利益于不顾的自私的人。有一生做好事的雷锋,也有杀人放火的恶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富裕,人们的慈善意识越来越强。有数据统计,我国人均捐款二十五元。这是一个捐款总数除以中国总人口得出来的数字,我认为这个数字是可悲的,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二十五元不是个太大的数字。

但是人们也有这样一种担忧:我捐的钱真的能到达最需要的地方?有的人表示捐款的实际数额都交到所需要的人手上的话,捐一百元,一千元甚至一千万都不算多。可是这个真能做到吗?一些人表示自己确实没有捐钱给慈善机构的习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捐出的钱能否到达真正需要的地方。有人表示也不会施舍给乞讨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乞讨的人中有欺诈行为,而是他认为救急不救穷,偶尔的帮助是可以的,长期以乞讨为生的,是不能被人接受的,有的人并未失去劳动能力,却终生依靠乞讨为生,这种人是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的。

中国人其实是不缺乏爱心的,但是美国富豪似乎更热衷于慈善事业。这是因为美国有遗产税。2009年3月初的一天,沃伦·巴菲特请比尔·盖茨吃了一顿要付费的午餐,结果引发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慷慨的一次捐赠活动——巴菲特和盖茨共同策划的“捐出半数身家”活动。巴菲特发出号召:“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还有我,正在呼吁数百名美国的有钱人宣誓,至少将他们5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这个号召一呼百应,到了2010年8月,全美四十名顶级富豪联合许诺,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捐给慈善机构。美国超级富豪们的这番誓约,在普通人看来简直有如一次史诗般的义举。诚心诚意的赞颂之声不绝于耳,但质疑甚至批评之声同时响起,也有中立、公正的学者专家看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美国正努力挣脱经济衰退之际,数十名亿万富豪保证捐出至少一半财产从事慈善救济,使慈善捐献日益成为富人的地位象征。美国著名经济时评人理查德·兰伯特在英国《泰晤士报》上曾经发出高论,解释美国富豪愿意捐钱的原因:“在美国,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聚敛财富,你可以拥有极多的财产。只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有所回馈,而且必须让人注意到你这样做。”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谈及此次捐款的话:“我始终相信,慷慨和成功之间是有联系的。他说,你捐得越多,获得的商业机会就越多——且不说捐赠本身是一项善举。”  有人说这是一种炫富,有人说,这是合理避税。拿比尔·盖茨来说,早在2008年6月他从微软退休之时,就宣布将五百八十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盖茨慈善基金会,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如此“裸捐”可算是前无古人,一时传为美谈。可是美国的《财富》杂志迅速发表文章称:“这是一种避税手段。”美国法律规定,遗产越多,要缴纳的税款也越高。如果一个人留下价值二百万美元的遗产,扣除遗产税,继承者拿到手的不过一百万美元左右。而盖茨的子女谁交得起这巨额的遗产税,倘若不能,盖茨死后,这五百八十亿美元的财产就不能继承,其子女一美分也不能继承。而《财富》认为,盖茨成立的慈善基金是对自己以及子女最有利的选择,这些基金可以为子女们回避高达55%的遗产税,并且能由其家族世代经营下去。在美国慈善是一门体面的赚钱生意。对盖茨来说,拥有一个巨额资产的慈善基金会意味着一个全新事业的开始。盖茨基金会虽然属于非营利组织,但与单纯捐款者不同,它是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合理投资一高额回报一部分收益用于慈善一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其结果是,慈善基金会每年都致力于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但其资产不但不见减少,反而逐年递增。美国的税法制度既制约了富人,又给他们留下可钻的空子,且不论动机如何,哪方获益,这两种情况都有益于慈善捐赠的发展。美国人巧妙地在道德说教的同时,用实际的利益做引导,让人们关怀社区、热心公益,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一句老话:好人有好报。

在中国尽管有人质疑善款是否能真正到达最需要的人手里,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抱着美好的心愿捐上自己的一份心意。还是有人一如既往地做着好事,比如林萍。

让我们再次将笔触指向我们的主人公林萍。

生活就是这样,在令我们深深地感动之余,也同时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感觉不到我们的缺失?我们究竟在林萍身上找回了什么,以至于深深沉浸在失而复得的感激之中。

当然,林萍可能并没有想这么多,我一边写《肝胆相照》,一边思索,就这样,我再次听到雨果的声音:在人问的一切之上,存在着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而我的耳边也再次响起林萍的声音:我真的没有想得太多,孩子太可怜了,我能救她,我要救救她。多么朴素而简单的想法。

浙江宁波,这座被称为甬城的城市,这座林萍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的家园,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市民,从社会精英到普通市民,一旦受到了林萍爱的渲染,立刻被爱的强大磁场所吸引,开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良性循环。几天之内,林萍的无边大爱,遍布三江六岸。这是林萍深爱的家园,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林萍曾对我说过,每次出差回到宁波,她都有一种“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的感触。从她的话中我感觉到她深爱着这座城市——宁波。

看—个城市的文明指数有多高,市民的公德素质是举足轻重的指标。宁波人用自己的爱心,给自己的城市带来无上荣耀。几年来,宁波涌现了很多如“顺其自然”、徐义胜这样的热心捐款人、见义勇为者,为城市带来了温暖和爱。在他们的身上,个人的善举被渐渐凝聚并汇成了城市的大爱。如今,一个平凡的镇海女子林萍,再一次用自己的奉献,证明了爱的力量。从她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个普通宁波人内心的善,也从她的身上演奏出了全宁波爱的交响曲。也许,宁波正是有了很多和林萍一样的人,甬城的爱之乐章才会演奏得如此清新晚耳。

我也深爱着宁波,和林萍一样,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的父母双方的祖上都是地道的宁波人,我和林萍都拥有着宁波人的基因。因此,我写了这本书,把林萍的故事讲给所有具有爱心的人昕,如果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因此对做好事更有信心了,因为世间还有林萍这样的人。我会感到欣慰。

林萍,你感动了我,同样也感动了大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