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越早越好
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张“好”嘴而高兴,因为会说话的孩子是讨人喜欢的。但是,好口才需要训练。从小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对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十分重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可以使人们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需求、愿望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孩子也是这样。研究表明,两岁左右是孩子口语表达的最关键期,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注重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示例:
丹丹两三岁的时候,聪明伶俐,看图画书和理解故事的能力都很强,母子俩常常配合讲故事,妈妈讲,他表演,可是轮到他讲的时候,他就用手势和表情替代,不肯多说一句话。平时,对妈妈提出的问题,常用摆手、点头或摇头来表示,日常用语也很简单,只有两三个字:“不行”、“我要”……对此,有人对丹丹妈妈说:“不要紧,孩子说话有早有晚,着什么急?贵人语迟嘛!”
不久,丹丹妈妈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其原因在他们家长本身。因为丹丹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爱意浓浓的氛围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众星捧月一般,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不用开口,大人就从他的表情中明白了他的意图,并千方百计地满足他。长时间的这种体贴入微,实际上就是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
还有,家长平日工作忙,家务繁重,常常在忙碌时,就让电视充当保姆的角色,让孩子看一些非常有趣的动画节目或光盘。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丰富,但由于不善于表达而“笨嘴拙舌”。因为电视虽然精彩,却不能像人一样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后来,丹丹妈妈根据丹丹爱听故事的特点,就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来吸引他。并常常提问他,鼓励他用自己的理解能力来讲述结尾,刚一开始,他很胆怯,羞于启齿。妈妈就采用鼓励赏识的语言激励他。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丹丹竟能绘声绘色地讲一小段故事了,虽然语言还不流利,紧张得还有一些口吃,但毕竟,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当丹丹要出去时,妈妈要求他必须说:“妈妈,我想出去玩。”刚一开始,孩子不说,只是用手指着门,妈妈装看不见,孩子急得跺脚大哭。妈妈说:“只要你告诉我你想干什么,我就答应你。”这样反复训练多次,丹丹又有了新的进步。
丹丹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在这个基础上,妈妈进一步要求他把每一句话说得富有感情。比如,有事想请别人帮助,说话的语气一定要诚恳,谦虚;对人表示谢意时,态度要真诚,友好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和最佳的老师,朝夕相处,潜移默化,如何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就给我们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孩子的说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是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培养的,只有多创设说话的机会,创设说话的环境,才能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才能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以下要求可以成为家长的借鉴:
1.家长平日要主动与孩子交流
为了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为了锻炼孩子多说话,家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共同游戏,或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从中创造交谈的机会。谈话的主题可以联系孩子幼儿园的生活,如:“你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了?”“举手回答问题没有?”
2.创设优美的说话环境
生活中不难看出,有的孩子是因为环境的因素、怕生等因素,才导致沉默寡言的。可见,营造一个宽松的说话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平时,父母要用和蔼的态度跟孩子交谈,用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他想说话、敢说话、愿说话、对说话感兴趣,从说爸爸、妈妈,到今天吃了什么?姥姥到哪里去了?例如,宏宏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个会说话、能说话的孩子。但她上了幼儿园后,总是一言不发、默默无言,老师问她时也是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后来在老师亲切和蔼的环境氛围感染下,慢慢地说话了。不久,她的话像长江里的水滔滔不绝,而且口齿清楚、发音准确、语句比较完整,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在家里,如果你的孩子也表现得沉默不语,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法。
3.增加说话的机会
没有孩子天生不会说话,实际上孩子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我们就应为孩子创造说话的条件,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例如,在孩子的房间里贴上各种各样的水果和动物,平时孩子们可以随意的去认一认、说一说。可以让他单独地说,也可以和他一起说,这样孩子在无意中得到了说话的训练。平时,不要放过有利于孩子说话的机会。例如,在建筑工人中午休息的时候,带孩子在建筑外的安全区参观一下,让孩子问一些问题,“妈妈,为啥要造楼梯呀?”“妈妈,造楼梯的地方我们不能来,是吗?”“为啥要用网围住呀?”“什么时候能上去呀?”等等。妈妈可把这些问题带回去,慢慢一起讨论,让孩子尽情地说,尽量不打断他的话语,最后妈妈来个小结。这样,既让孩子获得了安全知识增加了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也让孩子获得了说话的机会,锻炼了孩子说话的能力。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