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将大学生与从前封建社会的进士、举人相提并论,都是有了功名的人;大学教育作为一段时期内的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理所应当”有一份好工作相配,因此多年来大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一直有相当高的期望。
就在2004年,中国就业市场爆出两条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南方某高校毕业生号召成立“薪资联盟”,抵制用人单位压低薪资标准,拒签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与此同时,东北某高校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认可后再建立劳资关系。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例子,却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大学生失去了“天之骄子”灿亮的光环,从心理意义上说是“失宠了”,在物质层面上说是“被抛弃了”。那么,到底是谁将大学生抛弃?
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一般成功欲望很强,其中就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据一项对1万多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35岁前将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现实情况则是应届毕业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就业心态浮躁,往往陷入相互攀比,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同时他们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他们一直在路上,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所以,人才市场上来来往往的洪流中有一些大学生抱着‘‘骑驴子找马”的心态,先随便找一个工作单位,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某知名高校就业处的老师坦承,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确成为高校目前推动学生就业率的有力方式。而高校的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却让用人单位“很受伤”。据统计,大学生在新单位待满一年的不超过20%。现在企业最大的不满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成活率”太低。单位把学生从学校招过来,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到教会他各种工作技能,花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可大学生却把单位当作实习基地和跳板,说走就走了。用人单位抱怨说:“好人才越来越难找,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缺乏,花钱与时间来培训他们,成本太高,得不偿失,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同时,受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新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频度的影响,书本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工作需要技能严重脱节;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文凭越高,对知识的自负也就越高,在现实面前无法调整心态、虚心学习、从头再来,结果只好一走了之。
这些学生所毕业的学校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坏的印象,从而为下一届学生的就业留下很大的隐患。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大学校园好比“人才加工厂”,如果屡出“次品”,那么这条生产线也肯定存在问题。有关专家认为,用人单位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首先是对目前教育培养模式的质疑,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其次是长期以来,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两者结合留下的后遗症不能不让用人单位立起高高的门槛。考虑到这一因素,人们不能不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正本清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就现状而言,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号召成立“薪资联盟”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不能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之下,仍然将自己视为社会“精英”,放不下架子,也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以这样的认知判断力和心态走上社会,恐怕很难踏实工作并有所作为。同样,零工资就业也违背了人才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相应的法律,这是毕业生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比较偏激的行为,也不足取。P3-4
目前有一种现象是非常引人深思的: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有就业岗位而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是因为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以及团队精神、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都不愿意招一个素质平平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培养起来成本很高。所以现在的局势是“产品”多而“精品”少。
就很多的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从事哪些职业能成功,自己的潜力有多大等一概不知,因此,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也就不足为奇。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眼下的人才市场。大学生求职仍然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千军万马涌向知名廑高、高薪企业这座独木桥仍是主流择业心态。甚至有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了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形式,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大学生就业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存在社会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如果每个大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具备哪些能力,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那么他就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不同的心态决定就业准备的得失,同时决定就业实践的成败。大学生都是历经十多年寒窗一笔一画写就的,智力上并不缺乏;而走向社会后对一些问题则需是用身心作答,情商比重增加。这涉及一个关键性的提问:大学生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介入社会工作?可以说,有那么一些大学生没有做好这个题,给自己乃至给别人的未来发展设置了障碍。
大学毕业生一定要清楚这个事实: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毕业后,首先你要了解就业市场,审视自身的优缺点。怨天尤人不能改变现状,胆怯、退缩不能当饭吃,职场不相信眼泪。只有一扫书生气,拿出“新兵入伍,以干为主,少讲多做,打好基础”的精神,才能有好的未来。
本书是为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的求职宝典。大到职业规划。小到简历设计、面试技巧,每件事都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发展的各个环节。非常有助于大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完成从一名单纯的大学生到一名职场精英的华丽转变。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之所以成为焦点、热点,是因为存在着社会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如果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那就能对未来进行规划。《叩开生存之门--大学生求职全攻略》(作者周文敏)共分十个部分,是为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的求职宝典。大到职业规划,小到简历设计、面试技巧,每件事都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发展的各个环节。非常有助于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完成从一名单纯的大学生到一名职场精英的华丽转变。
《叩开生存之门--大学生求职全攻略》的作者是周文敏。
目前有一种现象是非常引人深思的: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有就业岗位而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是因为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以及团队精神、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都不愿意招一个素质平平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培养起来成本很高。所以现在的局势是“产品”多而“精品”少……
《叩开生存之门--大学生求职全攻略》(作者周文敏)共分十个部分,是为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的求职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