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疼(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学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把剪刀、一把剃头刀、一把残缺了牙的月牙形老式梳子,是父亲中年时为孩子或偶尔给邻里理发的工具。这么多年,一直未能忘却父亲为我们理发的情形,是记忆里父亲为我们理完发后的心满意足。

在老家,理发俗称剃头。父亲为我们剃头频繁的时光,是农村土地还未分到户的岁月。那时集体劳动,父亲常利用中午收工在家休息的时间剃头。剃头刀,是父亲从当时走街串巷的货郎担上买的,大概一块多钱一把。理发的剪刀,跟裁缝师傅用的裁布剪刀差不多大,是请村里的铁匠上门打的。打剪刀,比打锄头要费事,所以一把剪刀,铁匠要单算半天工夫钱。父亲一直想有把推子(老家话叫洋剪),那时需三五块钱,家里舍不得,也没条件买。

父亲用剪刀给人剪发,整整齐齐的,显不出层次。用剃头刀给人剃发根,自然是干净有余,但没有渐进的观感。因为剪得整齐,头顶上的头发长而两边直上直下被剃干净,被人戏称“汤瓶盖”。汤瓶,是老家炖菜的砂锅,盖在汤瓶上的盖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因为家里贫穷,我们心里虽不喜欢汤瓶盖,不太乐意父亲给剃头,但嘴上总是不好意思说。年少的我偶尔能到同村有推子的名字叫三佬的业余理发师傅那儿去理一次发,其实也就一毛钱,但最最开心的是改变了汤瓶盖头型而自觉洋气了几分。记得三佬还会用剃头刀在你耳朵里灵巧地转半天,痒兮兮麻嗖嗖柔软的被电的感觉。我至今都未能忘掉三佬用剃头刀清理耳朵里汗毛的麻利。

上高中后便未再让父亲理过发,可父亲喜欢推子羡慕推子的神情,却总是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父亲喜欢给人剃头,曾经想贴补点家用,但手艺远不如他自豪一生的做石磅技术,剃头并没有挣过一分钱,所以也就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每次有邻里为了省钱而让父亲给剃头时,父亲很是开心。父亲的爱面子,体现在有面子。做石磅是父亲一生的自豪,而理发,父亲也认为自己是有技术的,只是工具不行。父亲在意的面子,是那种做了事别人随时能看到并受称赞的得意——“这个磅,是安川应槐师傅做的”,“这幢房的屋基是王师傅填的”,每每听到这样的话,父亲觉得很是有面子。给人剃头,在父亲的潜意识里,也应是别人看得见的有面子的活儿,那种别人问起“谁给剃的头?”听见邻里说“应槐剃的”时候的快乐,所以常常乐此不疲。父亲想有把推子,希望有了像样的工具后可以给人剃得更好的愿望,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大学毕业工作后,我曾经问过父亲还想不想要推子,父亲说“算了,大家都去店里剃头了,用处也不大。”我也就没再往心里去,但父亲的剃头情结其实并未淡却。

父亲上了年纪后,没再给人剃过头,但老人晚年越来越愿意到邻村的小理发店让人理发。每隔一个月左右,父亲就会让不会骑自行车,晚年却无师自通学会骑三轮的母亲,带他去小店。母亲拉着他,父亲坐在三轮车里的小凳子上,很是惬意地跟过路的熟人打招呼。别人问:“干吗去?”,父亲会大声地说:“去剃一下头。”那神情如过节。小店理发,数年里从一块五、两块涨到了三块一次。父亲岁数大了去理发的次数也就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但每次理完发,总是习惯地问母亲去不去吃馄饨?“我去吃馄饨了。”父亲颇有优越感地在旁边的小吃店招待自己,有时会煮几片油豆腐。去理发的那一天,父亲会踏实而轻松。

很多年里,始终没明白干了一辈子农活、做了多年石磅、双手长满老茧的父亲为啥喜欢给人剃头,晚年还极愿意让母亲骑三轮拉他去小店理发。曾以为父亲给人剃头是爱好,或者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想贴补点家用,但早已不给人剃头的父亲年岁增大身体变差后,到辞世前的几个月,依然喜欢到店里理发,才使我慢慢领悟到,给人剃头是父亲的享受,是有面子的营造生活;而晚年到店里让人理发,是老人享受条件变好后生活的体面。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营造生活、享受快乐。快乐和幸福,与贫穷或者富有,并不一定成正比。未能给父亲买推子,是此生的愧疚,但父亲的剃头情结,不经意间促使我形成喜欢理发的习惯,带给我生活的享受。工作后这么多年里,一般相隔二十天左右,自觉不自觉我就会去理发店理一次发。理发于我,喜欢的是理发师用推子推头发、用推子扫边时麻嗖嗖的触感和因此的催眠般的身心放松。

每次理发,总会想起父亲为我理发的情形。P7-9

后记

不敢写后记。因得知母亲患重病而涌起的把亲情博文集成册子的强烈愿望,是沉淀在心的对母亲的敬重。忐忑的,是这份敬重能否给病痛折磨着的母亲带去几分欣慰、减轻几分疼痛,树立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更让我紧张的,老天能否眷顾这本关于父亲母亲的小册子,以最快的速度在母亲不多的时日里出版,让病床上不识字的母亲闻到关于自己的墨香。

母亲与父亲一样,未读过一天书,连孩子的成绩单也看不明白,搞不懂语文数学与物理化学有什么区别,但是,当母亲在病房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朗诵我为父亲母亲写的文字时,老人声音很轻地说,“那么小的事都还记得”。那个时刻,能感受出母亲沉浸在往事的回忆,对曾经的生活艰辛的感念。

书在父母眼里是神圣的,当靠读书到外面工作的孩子给他们打电话时,父亲母亲的心里充满幸福。母亲不会想到,很多很多次电话里相聊的往事,不仅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后来成了博文的重要内容。没有无数次电话里的相聊,不会有这么多亲情文字。博文集很多文字,都是我和父亲母亲的聊天记录。

我于2011年10月开始写心情博文,亲情、真情、乡情,是文字里的不经意,反思孝顺、孝敬、孝道,是文字里的不自觉。母亲,是滴水之恩谨记在心的坚强而善良的威坪女人,也是千千万万个任劳任怨草根母亲中的一个。从孩子那儿,母亲要的太少太少,只希望孩子过得好,自己能做到的事从不麻烦孩子,也从不主动说哪儿不舒服。母亲,只要我们打打电话,你寄多少钱都没关系,只要心里想到他们。天冷时,寄去保暖秋衣保暖秋裤以及软和的棉皮靴,会温暖母亲的心。天热时,你寄去的夏装,又会凉爽老人每一个夏日。寄多少钱,母亲都会舍不得花,总是认为孩子过日子也不容易。

腿伤未愈的母亲8月3日住院,三天后查出患胰腺癌晚期,我们兄妹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所有的检查诊断结果互证,我们必须面对事实。当医生告诉说这个病会疼痛难忍时,我们不敢告诉母亲实情,要强一辈子的母亲在用药后暂时麻木了疼痛时,还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好起来。母亲对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报以感激和微笑。即使没力气说话,也会躺着向他们摆摆手。在她眼里,听医生和护士的话会让自己好得快些。

母亲的疼痛频度在增加,疼痛程度也越来越无法承受。昨晚,医生不得不开始用强止痛药杜冷丁。“确实疼得吃不消,咬牙也不管用”,今天早晨我赶到母亲床前时,老人孩子般无助地说,眼泪顺着母亲眼角流下。在母亲面前控制不住眼泪的我,一只手紧握母亲的手,一只手轻轻捏着母亲变瘦的胳膊,“我知道,我知道,这回你受罪了”。第一次与母亲对流眼泪,我对母亲说,“不哭,不哭,哭一下就可以了”,“会好起来的”——其实我知道这只是内心的祈愿。“减缓疼痛也是奇迹”,成了这几天为母亲最实际的祈福。

趴在母亲的耳边,悄悄告诉老人,我写的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将在两个月内出书,还会有电台主持人朗诵给她听,母亲点了点头。告诉母亲,是最有名的北京大学的出版社出版时,老人似懂非懂地眨了眨眼……

感谢北大出版社的理解、抬爱和鼎力支持,感激出版社理解不请名人作序的想法。感激出版社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姚科朗诵数篇博文。姚科老师是我敬重的以声音赋予文字生命、以真挚让心灵的柔软充满力量的主持人。感激一成、抒扬等好友对博文成册的真情帮助。

母亲住院后,老家淳安县中医院为母亲的治疗作出了积极努力。感谢蔡栋伟主任、何菊娟护士长等医护人员对母亲尽心照顾和心理安慰,你们还在支持母亲与病魔抗争。首红、建华、美仙、毓民、东晓、胡敏、志光、春晖、志刚、建平、宇福、徐晓、灵强、来龙、发平、立新、海卫、晓红、国富、丽萍、文田、建军、建民、国栋、树忠、青木、文晶等诸多同学、好友、博友,关心母亲的病情。友亲的牵念,让务了一辈子农的母亲感受了一个普通母亲的体面和尊严,病中感受被关爱的幸福。

写多少文字,也不是母亲的全部。在母亲的病房不能写太长的文字,此书结尾,谨以父亲和母亲的名字作为博文集《后记》的记后:

父亲:王应槐生于1935年,2010年6月18日辞世。职业:务农。特长:做石磅。文化:不识字。性格特点:倔强。

母亲:钱初花生于1939年,仍在与病魔抗争。职业:务农。特长:勤俭、干农活。文化:不识字。性格特点:要强、坚忍。

唯愿《亲疼》早日出版,唯愿母亲能看到因她而写的文字出版。

2012年8月26日于母亲病房

目录

1 孝顺,并无来世(代序)

2 给母亲一个惊喜

3 父亲的剃头情结

4 想买双高筒雨鞋

5 蒸饭那些日子

6 父亲的胡琴

7 父亲,一生最倔是担当

8 借钱记忆

9 其实我并不孝顺

10 锁边是范儿

11 皮鞋情

12 感受时间

13 你有多幸福,其实自己并不知道

14 让心静下来

15 回家

16 天堂的父亲,是否每天还喝点小酒?

17 温暖足底

18 你知道,妈妈期望你过得好

19 安川,小村故事多

20 母亲,随身手机唯接听

21 最是那斧头背的一敲……

22 温暖是棉

23 禁山斫柴

24 威坪女人

25 鸡蛋和大豆,硬通货二十年

26 母亲,苦乐乾坤

27 磅师傅老王

28 威坪三宝

29 排岭记忆:珍馐三弄

30 生日如烟

31 人生中有多少个第一次的记忆,幸福感就会有多强

32 往夕是何年

33 七旬母亲去上班

34 守护中秋

35 流动的年夜饭

36 亲疼

后记

补记

序言

世间最难写的文字,莫过于写父亲母亲。

说难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父母的呵护,几乎麻木了父亲母亲为我们的付出。因为太亲近,所以总是疏忽父母内心的在意、承受和担当。因为要抚养孩子长大,忙于生计的父母,时常顾不上自己的头疼脑热,在贫穷的年代,常常扛一扛、发发汗,肚子不舒服时吃点胃药也就挺过去了。而当我们长大,在外成家立业时,父亲母亲又怕子女担心,生了病依然不主动告诉我们哪儿不舒服,偶尔去医院看一下,吃点药对付。

做梦也没想到,前不久左腿摔伤,静养后还只能勉强下地的母亲,会因肝腹水和胰腺出现严重问题而住院。坚强一辈子、从不喊疼痛的母亲,这回疼得有点受不住了。老家医院专家会诊明确诊断了病情并得到北京专家朋友诊断结果印证后,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多么希望只是误诊。因为母亲的病情和年岁,为减轻老人的痛苦,专家建议保守治疗,现实能做的是尽量减轻痛苦、增强老人的免疫力。得到明确的消息时,脑袋发紧的我,深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母亲属兔,周岁73,按老家习惯算,虚岁74,本该是享福的年纪,却不幸得了重病。当专家告诉我这个病会特别疼痛时,我的泪水止不住流淌下来——为母亲的病痛揪心,为母亲要承受的折磨难过。

母亲不识字,但极明事理。从来不抱怨生活,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她都相信日子会好起来。这次生病,当病痛稍有缓解时,母亲就相信一定能好起来。在母亲病房,控制着不掉眼泪的我悄悄跟她说,“医生是不是没告诉你,不光是胃炎,还有很重的胰腺炎?你肚子里有很多细菌,需要两三个月才能逼退它们呢”。捏捏母亲的胳膊问,“你觉得自己好不好得起来?”母亲笑着回答“只要不痛,就好得起来”。“只要你自己认为能好起来,就一定能好起来”,我以此作为“信心”的同义词鼓励母亲,并握着她的手说,“出力些(加油),争口气就会逼退细菌”,用这句话来代替“奇迹”,鼓励母亲加油。

母亲病了,我一直在想,除了跟医护人员沟通治疗方案,除了多陪母亲说说话,还能做点什么。当从未看过儿子写的文字的母亲,在病床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朗诵《母亲,随身手机唯接听》的博文视频后自语,“那么小的事情都记得啊!”我坚定了以最快速度将写父亲母亲的博文编辑成册的想法。

博文成书,不是简单送给不识字的母亲一份礼物,而是对母亲的一份敬重。在微博征询好友对博文集名字的意见时,《父母在,家便安好》、《其实我并不孝顺》、《亲情无华》、《母亲,随身手机唯接听》、《孝顺,并无来世》、《亲疼》、《不老的心港》、《我们遗落了多少亲情》等,每一个书名都得到了好友不同角度的鼓励和指正,学武心存感激。

亲情无华,孝顺并无来世。我们从母亲孕育生命的疼痛中来到世界,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拉不住老人的手,无助地看着至亲离开这个世界。

亲疼,是至亲一生对我们的心疼,而我们总是未能更好地心疼我们的至亲。

内容推荐

《亲疼》是作者王学武怀念父母的博文的辑录。博文发表时即在网络上产生很大反响,激起众多网友的共鸣。作者以平实的文字记录了父亲母亲的往事,以敏锐的感觉,在最不经意处发现我们最深沉、最敏感的情愫,从而直抵我们心灵的最柔软处。

在繁华而拼爹的时代,作者却以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不会大道理,连名字也不会写、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的父亲母亲的艰辛和向往、担当和幸福,以及不经意间对作者心灵的影响。

亲情无华,孝顺并无来世。《亲疼》中的每一篇文字,你找不到对至亲的爱字,更没有我们习惯歌颂父爱、母爱何其伟大的字眼,力透纸背的却都是对亲情和那个年代的感念。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受喧哗背后的一份宁静。心静下来,你会体味,亲,是流淌于我们心脉的生命滋养,更是血脉相连;疼,是血脉之情的呵护,更是至亲间心疼的交互。

感悟亲疼,或许你就不会忘却自己从何处来。你会感悟,父母在,家便安好。亲疼,是至亲一生对我们的心疼,而我们总是未能更好的心疼我们的至亲。

编辑推荐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亲疼》绝对是一本非常“另类”的书。其“另类”就体现在它的平淡。平是平静、平易、平实,在惊涛骇浪、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之时,平是难得的;淡是淡雅、淡定、淡然,在浓墨重彩、干脆肥浓、纸醉金迷之际,淡是珍贵的。平中见奇,淡中显真,这是本书的成功之处。

在繁华而拼爹的时代,作者王学武却以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不会大道理,连名字也不会写、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的父亲母亲的艰辛和向往、担当和幸福,以及不经意间对作者心灵的影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