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精神的后花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之兰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收集在《精神的后花园》里的散文和杂文,绝大部分写于作者王之兰退休之后,小部分写于退休前,但都沐浴过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本书分为“学海拾贝”“憩园温故”和“愚斋抛砖”三辑来编排,意在告诉读者,这里的贝壳与砖块类似大地上的灌木与小草,是不能跟高大的乔木与名贵的美花相比的。本书文字真诚朴实;所取题材多是日常学习、生活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实际的指导性,对家长读者也极具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精神的后花园》精选王之兰先生多年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特别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进行思考的散文随笔佳作。《精神的后花园》作者长年从事教育工作,观察生活细致,思虑问题深沉,说理议论饱含深情和人生哲理,文字真诚朴实;所取题材多是日常学习、生活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实际的指导性,对家长读者也极具参考价值。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学海拾贝

 勤学好问有学问

 文明史上的“书话”

 认真读无字之书

 自策自律不逾矩

 博览精读登高

 教学生学会来学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路在脚下

 颠倒过来试试吧

 梦想成真

 得来全不费功夫

 可怕的马虎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给自己鼓鼓劲

 给自己减减负

 没有时间怎么办

 争朝夕

 少说空话

 难得忘却

 强者的风度

 站到巨人的肩上去

 防捧杀

 浪荡公子的蜕变

 主动参赛

 让孩子受受磨炼

 春蚕到死丝方尽

第二辑 憩园温故

 红土地上的一颗明珠

 妈妈,你在哪里

 我又梦见了三哥

 光阴荏苒话生日

 皱纹咏叹调

 让座

 乐在和谐互动中

 哈哈,这回我赢了

 “老”的滋味

 在优势互补中获得活力

 善待唠叨

 “六不”是我的保护神

 昨天今天明天

第三辑 愚斋抛砖

 心灵手才巧 手巧心更灵

 “换位思考”好

 自胜者强

 不仅仅需要阳光雨露

 在地狱的入口处拼搏

 从体弱多病者也可长寿说开去

 “顾名思义”种种

 眼睛也会欺骗人

 精确与模糊

 只怕货比货

 最可贵的东西就在你的手中和身边

 “吃一堑,长一智”也是绩

 也谈创造型人才

 妙在自主有为

 我应该就是我

 学习上的+-×÷

 应该永远知不足

 只缘身在此山中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天才的一半是傻子

 父母是孩子的常任教师

 家风如染缸

 要留清白在人间

 她在丛中笑

 笑比哭难

 以人为本的最强音

 我总算学乖了

后记

试读章节

勤学好问有学问

在日常生活中,谁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人们就讲他有学问;反之,这也不懂,那也不知,人们就讲他没学问。“学”和“问”都是动词,用“学问”来概括人的知识和才华,是唯物的,非常好。历史告诉我们,知识靠学习去获取,才华靠汗水去浇灌,你要有学问,你就得劳动、劳动、再劳动。

学与问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了获得学问,我们应该如何学?怎样问?

学与问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不可偏废;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为了多学一点,学好一点,还得强调一下问,努力学会来问。

为什么要强调问?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倘将知识当养料,那可以说:学有如进食,问便是消化。消化不良,生吞活剥会倒胃口;消化得好,寻根究底却可以增进食欲。所谓举一反三,所谓由表及里,还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和推陈出新等等,都离不开消化,都需要问。

怎么问?问就是探索,目的为着求真创新。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解放思想正确对待传统和权威;要虚心接受新事物,认真研究新矛盾,坚持用实践来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还要问自己之所问,看它是不是在钻牛角类,能不能锐意进取。向谁问?要拜能者为师,反对闭门造车,但却不能不向自己要答案。遇到难题最好先向书本和实践求教,花了工夫仍不懂再请能者指点。须知,不钻进去,动辄向别人要答案,是很难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我们把知识当养料,应该明确,进食是不能由他人来代替的,消化尤其要主动。

什么叫主动?锐意进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问”为“我要问”,自策自励就叫主动。

学与问都是没有止境的,贵在持之以恒。这也同进食和消化一样,你要不停地把自己充实起来,就得不断地学,不断地问,努力做到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否则,纵然目前星光灿烂,很有学问,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逐渐暗淡下去。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断了源头的渠塘,是难得再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活力的。保持活力须预防干涸,那水应该是不急不停的长流水。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何其激烈,知识更新何其快猛!你要与时俱进,你就得接受终身教育。记住吧:学问,学问,学在前,问在后,二者互相促进;你要有学问,就得既学又问,努力学会来问,永远当小学生。文明史上的“书话”

翻翻《中国禁书大观》,有件事使我大吃一惊,便是:中国的禁书魁首不是秦始皇,而是下诏编纂《四库全书》的乾隆皇帝。从书中得知:《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也是清朝统治者查禁和销毁图书的过程。我所以吃惊,因为先前只知道《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库。《四库全书》收书3470种,历时10年编成。据不完全统计,这10年中销毁图书2453种。另外,在入选的3470种书中,还有402种是被删改过的。这是怎样一种文化浩劫呀!

由此,我又想起了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那时,不但马克思主义著作是禁书,便是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也遭“围剿”。作家被杀戮,书店被捣毁,多少进步青年因为读革命书遭囚禁!这样,人民文化便像乱石下的新芽,只能曲曲折折地生长。进步作家有作品要发表,也得像当年的地下工作者那样,经常改名换姓。

巴金的长篇小说《电》脱稿于1933年,稿子送到《文学》杂志编辑部,很受欢迎,但却没有发表出来,因为被当年反动的图书审查委员会砍掉了。巴金不服,在郑振铎等人的支持下,才在《文学季刊》上问世。不过,此时的《电》已改叫《龙眼花开的时候》了,作者也成了女性味极浓的“欧阳镜蓉”。

翻阅《中国禁书大观》,我还想起了“言论自由”问题。不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会有言论自由?实现言论自由不能割断历史,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好好读一点禁书史。

P2-6

序言

收集在这里的散文和杂文,绝大部分写于退休之后,小部分写于退休前,但都沐浴过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我把它们分为“学海拾贝”“憩园温故”和“愚斋抛砖”三辑来编排,意在告诉读者,这里的贝壳与砖块类似大地上的灌木与小草,是不能跟高大的乔木与名贵的美花相比的。

下面,我想对“憩园”作一点解释,再就这个小册子的编选工作来一点说明。

“憩园”就是我的“精神后花园”。退休前,成天忙这忙那,难得有自主支配的日子,酷似口袋干瘪的穷汉子;退休了,每天24小时都归我所有,穷汉子顿时成了暴富儿。变化如此之急速,真叫人难以适应!我想起了“第二青春”,想起了令人神往的后花园。我不敢虚掷第二青春,那样太对不起人。自己来营造一个后花园如何?这无需多少投入,只要有一桌、一椅、一枝笔,外加几本书、几张纸就行。好,就这么办,但求勿与生物钟闹别扭。我腿尚健,眼尚明,自信劳逸结合可以持之以恒。我的“时间之款”终于变得好支使了——除了睡眠和参加健身活动,主要用于读书和爬格子,其次才是看电视、料理家务及旅游。我感到充实,因为我在继续充电,并且有所释放。我感到愉悦,因为我能够尽情去拥抱自己的所爱了。我可以不像暴富儿那样由于口袋急速鼓胀而为用钱发愁,也可以不像穷汉子那样为着挤时间笔耕而去紧紧勒裤带了。我的生活比退休前更有规律了。多么美呀,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精神后花园!养老金不多有什么要紧?“憩”也作“憩”,“憩园”就是甜在心上的修身养性之园。

我写这些散文和杂文,有过全盘规划吗?没有。我是从实际出发,遇见可观的贝壳就拾,握有新异的砖块就抛的。不过,这不等于没有任何要求。总的要求是这样:跟青少年朋友谈心,为未来着想,说理多用典型事例,议事不唱八股调,形诸笔端力求短点、再短一点,但也不避必要的抒情和写景。我想借此来提高行文的可读性,可是由于只顾零敲碎打,所以到后来,究竟哪些事例已经用过,哪些理念已经讲过,自己也渐渐地弄不清了。乱,现在将那些短文收集拢来加以编排,乱象就格外显眼了(在“学海拾贝”中简直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为着治乱,我不得不对自己说:狠一点,该剔除的篇目坚决剔除,该改换的段落认真改换,该整合的部分耐心整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编选工作,除“憩园温故”那一辑,其余大都几近再创作。这使我想起了老建筑的改造,难呀,修旧革故有时比推倒重来还费神。唉,早知今日,何不当初?好在拾贝便是拾贝,抛砖便是抛砖,用不着像撰写专题论著那样去做全面、系统的推敲。否则,这个小册子将无法编选。

我轻轻地抒一口气,总算把《精神的后花园》编选出来了。我自己知道,它仍然相当粗糙。任它去吧,作为教训,留一点零敲碎打的陈迹也好。

时间过得真快呀,眨眼就是十几年。如今,我的后花园怎样了?它依旧十分简陋,只有很少的一点灌木和小草。但我并无遗憾,因为草色人帘青也别具风味。我还有什么要讲的?多来一点批评吧!拾贝只图共赏,抛砖意在引玉,温故是想通过忆旧来更好地认知改革开放的新。疑虑是有的,因为我担心自己跟不上形势。我已年近八旬,正在走下坡路,能在夕阳落山之前听到知心朋友发自肺腑的运斤挥斧之声吗?倘能,那将是我的最大快慰,我等待着。

2012年夏

后记

盛夏已过,气温舒适宜人。我又将《精神的后花园》校阅了一遍,稍稍作了点修改。我抬起头来伸伸腰,觉得有些疲累,认为生活节律需作新的调整,于是想:封笔吧,写篇后记作封笔告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回顾后花园十余年的耕耘生涯,我是有过动摇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终于坚持下来了,这得感谢友声给力。我首先该向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如铭教授致谢,他一次又一次给我鼓励,力度不亚于中国散文学会所颁的创作金奖。其次,这本书初编出来后,我曾以《拾贝与抛砖》为名送请一些同志审阅,所得回声甚是热情。他们中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资深编辑李一意,原江西大学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吴高信及夫人江企芳,豫章中学原党支部书记周若霞,南昌大学材料学院秘书王松。他们也给嘉勉也质疑,又提建议又纠错,认可之外有企盼。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事那样对待我的拙作,有的帮着上网核查资料,有的逐篇细细评点,叫人想起医生搞体检。我据此又作了一番加工,增写了几篇,并将书名改为《精神的后花园》。这使我深深感到,友声促人提高,友声就是加油,但愿友声来得更火热些。

有同志对我说,青少年需要这种读物,你为什么宣告封笔?年龄不饶人呀,写作的活不轻松。当然,倘若读者不吝赐教,我将对拙作再作修改。所谓封笔,其实是不再向外投稿而已。后花园里诉衷情,秋色渐艳,恭候批评,是为后记。

2012年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