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舒专著的《山参之野(关于意义与价格之生成的人类学研究)》通过对纵横两个切面的考察与研究,论文试图探讨在清朝与现代两种社会、文化范畴内,人们对东北野山参意义建构的领域和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以及在意义改变的背后,生态资源、民间行为、国家权力、社会需求和市场行为等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东北野山参社会生命史的各个阶段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以东北野山参为结点展开互动的。
《山参之野(关于意义与价格之生成的人类学研究)》以“东北野山参”为研究对象,借用阿帕杜莱“物的人类学”(anthropolog of thing)的研究框架,并结合“方法论上的拜物教”(method。l。gic alfedshism)视角,沿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切入,着重梳理和追述清朝与现代两个不同时空情境下,“东北野山参,,完整的社会生命过程。
《山参之野(关于意义与价格之生成的人类学研究)》作者孙晓舒认为,中医思想对东北野山参的文化建构是“野山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反过来,“野山参”概念的生成、传播与变迁,又受到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多重影响。围绕对 “野”的不同认知,三者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实践与行为。就当前而言,野山参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充满了对“野”这个符号和概念的极致追求。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2 问题
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拜物教”与“物的生命史”
1.4.2 历史人类学中关于“物”的研究
1.4.3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1.6 田野选点说明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人类学对“物”的理论研究
2.1.1 早期研究
2.1.2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
2.2 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
2.3 本书结构安排
第3章 人参的使用价值与声誉价值
3.1 民间认知体系中的人参
3.1.1 人参的声誉价值
3.1.2 “人参性热”“不可随便补”
3.2 中医体系中的人参
3.2.1 药性的判断标准及人参的药性
3.2.2 药效的判断标准
3.2.3 人参的药性与药效
3.3 科学研究中的人参
3.4 本章小结
3.3 科学研究中的人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参史的梳理
4.1 清以前的人参简史
4.1.1 人参产地的变化
4.1.2 人参的等级排名
4.2 清代东北人参的生命史
4.2.1 东北人参与满族的崛起
4.2.2 清代东北人参的采集
4.2.3 清代东北人参的流通与销售
4.2.4 清代东北人参的消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物品)阶段的东北野山参
5.1 现代东北人参的类别
5.2 甲屯的生态人文环境
5.3 甲屯种植人参的历史及现状
5.3.1 w家种植人参的历史
5.3.2 甲屯种植人参的现状
5.4 甲屯的种参习俗
5.4.1 甲屯人的宿命论
5.4.2 偷参事件
5.5 甲屯人参的流向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流通(商品)阶段的东北野山参
6.1 安国市概况
6.1.1 安国市药材市场概况
6.1.2 安国市保健品市场概况
6.2 礼品人参的加工与包装
6.2.1 野山参的加工
6.2.2 野山参的包装
6.3 野山参的鉴定
6.4 出现的问题及民间需求
6.4.1 鉴定依据
6.4.2 被揭发的鉴定内幕
6.4.3 被需求的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消费(补品、礼物)阶段的东北野山参
7.1 杭州人对人参的消费
7.1.1 “进补”观念
7.1.2 人参作为补品
7.1.3 人参作为礼物
7.2 东北野山参流人杭州的方式
7.2.1 杭州市人参市场概况
7.2.2 季节性送货
7.2.3 在杭州开店
7.3 地方检验系统
7.3.1 相信地方权威
7.3.2 利益分配
7.4 “好产品,坏名声”——人参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山参之“野”
8.1 清代“野山参”概念的出现
8.2 现代国家标准的“野”
8.3 生产阶段制造出的“野”山参
8.3.1 甲屯的林下参
8.3.2 缸参——制造出来的“野山参”
8.4 流通阶段制造出的“野”山参
8.5 本章小结
第9章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与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