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峰历险记》编著者姜兴华。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要求战地摄影记者能真正置身于炮火中。卡帕本人生命的终结,就是因为他在战地采访时踏响了地雷。我献给您的这部《“神秘之峰”历险记》纪实文学,记录的是我随一个特别小分队在中越陆地边界第一峰生死搏击“死亡丛林”4昼夜的亲历和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秘之峰历险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兴华 |
出版社 | 长征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神秘之峰历险记》编著者姜兴华。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要求战地摄影记者能真正置身于炮火中。卡帕本人生命的终结,就是因为他在战地采访时踏响了地雷。我献给您的这部《“神秘之峰”历险记》纪实文学,记录的是我随一个特别小分队在中越陆地边界第一峰生死搏击“死亡丛林”4昼夜的亲历和感悟。 内容推荐 《神秘之峰历险记》编著者姜兴华。 《神秘之峰历险记》内容提要:我亲历采访的初衷,原只准备写一篇长篇通讯。但当我带着这个目的和官兵一步步走完全程后.却发现竞然还有那么一片植被如此茂盛、珍稀动植物资源如此丰富、地势如此险峻、气候如此多变、毒蛇虫如此肆虐的亚热带丛林。小分队在没有任何“路”可言的密林中,一座险山、一条深渊艰难地向前挪动,完全不知道下一座险山、下一条深渊会遇到什么。所能预感的只能是一连串“没想到”的瞠目结舌.一个个“没想到”的真实的恐怖故事。4昼夜中,神秘莫测的丛林随时向小分队张开血盆大口:这一段,奇特的地形和茂密的丛林及突生的雾霭,迷路再迷路;那一段,有“孩儿脸”之称的气候,忽而酷暑难耐,忽而面迎狂风,忽而深陷雷电暴雨包围之中,甚至把“救命粮”也“虐”走;再往前,因有人喝超标水而中毒,还有人误食有毒植物而出现病理反应,甚至还有人险些坠下万丈深渊,或被毒蜂、蚂蝗、恙虫等毒虫袭击而感染,或被眼镜蛇、竹叶青等毒蛇攻击…… 目录 自 序 楔子:我们终于兑现了两年前的承诺 第一章 (2009年3月28日) 闯进神秘死亡林 1.连连短暂的惊险 2.满眼都是神秘 3.连连“没想到”的三小时 4.我们终于“安营扎寨” 5.西隆山特别晚会 第二章 (2009年3月29日) 血盆大口早已向我们张开 6.“一切都按打仗来,政委也不例外!” 7.礁石路上的特别情感 8.“简直就是鸟道鼠路!” 9.“人人都要争当丛林地自我‘保健医生 10.“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绝活亮出来” 11.睡觉也要打桩“定位” 第三章 (2009年3月30日) 没有退路可言 没有退路可言 12.挑战生命极限 13.“虎胆团长”在悬崖上“荡秋千”‘ 14.我们终于登上了顶峰 15.简直不敢多想 16.意志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章 (2009年3月31日至4月1日) ‘困难高于传奇 17.“一定要掌握山岳丛林地的‘脾性” 18.“就是下‘刀’也敢走” 19.无穷的力量源泉 20.大塌方与小分队擦身而过 21.人比动物凶猛 22.“野人”走出西隆山 附章 特别的收获 才登西隆山,又履金水河 补 记 后 记 试读章节 住的问题解决了,吃的问题怎么办?今天一路行军,为了节约时间.午餐吃的是干粮,晚餐吃热食成了所有队员的期盼。小分队出发时.按人头带足了每天750克大米。但我和许多队员一样担心的是,能否找到水源。就在刚才搭帐篷时,派出去找水的3个小组,有一组已空手而归.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另外两组上。 许多军用水壶已见底的队员,眼巴巴地望着这两个小组去找水的方向。“要是找不到水源怎么办?”见无动静,有的人焦急起来。 周团长安慰道:“放心,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周副团长带队.他们一定能找到水。”我凭借以往亲历野外宿营的经验,也判断能找到水.只不过可能要费点力。见一时无事可做,我们采访组几个人便沿一个找水小组的方向走去。刚走到一个小山谷口时,迎面碰上了4名用两口行军锅抬着水的战士。 “在哪里找到的水?”张元松迫不及待的问道。战士们笑着往后面的山谷指了指。 我们赶到山谷的底部时,只见周副团长正守在一潭泉水旁.用石块、树叶正堵流水口.等待刚才抬水回去的战士再来取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里地势相对较低,又被两座山“夹”住.按照“水往低处流”的原理,这里是蓄水的好地方,正如当地的俗语称: “两山夹一嘴.中间必有水”, “山像螺盘旋,山脚能挖泉”。 我暗暗对周副团长“慧眼识水”称道。周副团长也是“老边防”,曾在有“南疆孤岛”之称的该团八连当过连长,还在分区机关任过科长.对边防的战备执勤可谓轻车熟路。这一路上,他忙前跑后,常常是哪里有问题,他总会身体力行和战士一块解决。无怪乎刚才周团长信心十足。从选定宿营地开始,搭帐篷的、修厕所的、找水的、准备野炊的、照顾身体虚弱的等每一项工作,都显得有条不紊。我知道,这靠一朝一夕的训练是达不到这个程度的,如同几个小时前误入歧途的收容组能独立走出来一样,靠的还是平时的训练。这让我不由得想起约翰·怀斯曼著的《生存手册》中所说:“每个人都应该做份内之事,不过也要注意不要过分劳累疲惫,营地中应保持高昂的士气。身体有病或受伤的人做一些最轻的工作,并且最好在营地附近工作,知道他们已经康复。营地中应始终有人留守,留守人要有操作信号设备的能力,如有营救的飞机出现,努力取得联系。如营地人数众多。离开营地时,不要孤身一人。” 对照约翰.怀斯曼的话,小分队在宿营问题上,无疑无可挑剔。 想到这里,刚才抬水回去的4名战士返回了两名,另外两名已开始在营地做饭。我们一块动手,把他俩抬回的一口行军锅很快舀满水。抬水时.几个人争执起来,都想抬水。说实话,在这个时候,大家的体力都已耗得差不多了,能争着抬水,还是要一种境界的。但小分队的每个人,从出发以来,类似的争执就随处可见。也许正是这种“争执”,尽管我们一路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但所有的困难都一一克服了。也许正是这种“争执”,才使宿营的工作做得和约翰·怀斯曼著《生存手册》中所说的上面这段话一样,一切都无可挑剔。 我看了一下。现场一共有7个人.而一口行军锅抬水,最多只需4人抬。况且,沟里路窄,4个人施展不开.绝大部分就只需两人抬,可我们7个人都争着要“上”。结果,一时僵持不下。最后还是周副团长出来“调解”,让刚才抬过水的两名战士先休息,班晓和张元松先抬,我和周副团长、严浩给他他俩抬摄影器材.必要时搭个帮手。 见此情景,我不由得联想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如果三个和尚也像我们眼前一样争着抬水.那也许就没有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回到宿营地时,另外一个小组的4名队员扛着几根扁担形状的藤条回来了。我一看,他们扛回的藤条叫扁担藤,在山岳丛林地有“天然水壶”之称,而且比较多,我曾靠它多次救过急。扁担藤才落地,指导员刘春就挥着砍刀,对准藤条“咔嚓”一刀砍去,只见刀光闪亮之处,藤条一分为二,水“哗哗”往外流。 “赶快来接水!'’战士们高兴地用脸盆接流出来的水。 从选点到饭菜飘香,曲折不少,经历这一切,小分队的每一个人,都显得如释重负:我们终于“安营扎寨”了。 家,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我们的祖先从住山洞开始,逐步把“家”向文明化推进,如今的高楼别墅正是这个推进的结果。在这个推进过程中,建筑文化作为支撑“家”的一个重要动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具有野战色彩的帐篷,它其实就是具有游牧色彩人群的“家”,草原上的牧民、从都市走向乡村田野的“背包客”,帐篷就成了他们临时的“家”。我眼前的小分队,是一支专业军事化的队伍,他们营造的“家”,与牧民和“背包客”相比,或许没有他们搭建的“家”那么更令人舒服,但对于一个执行军事任务的小分队来说。组织者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了,这不能不说是对具有军事特色的建筑文化的一个理解。有首歌曲中唱到,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我想也应该包括我们眼前类似的“家”。这正是军人的职责所在,也正是有千千万万的军人“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才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才有了一个个高楼别墅式的舒心的家。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眼前这个简陋的“家”.也是为了身后人民群众都有舒心的“家”的安宁。 由此我想到,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参战人员所处的作战环境多样性的特点,决定着每个士兵必须学会在复杂条件下进行露营、野炊等,以保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隐蔽、安全、有效的恢复体力.保持持久的战斗能力。 对这个特别小分队来说,区区几十分钟,就在茫茫丛林中安营扎寨.你还能怀疑这支小分队的战斗力吗?P51-P53 序言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要求战地摄影记者能真正置身于炮火中。卡帕本人生命的终结,就是因为他在战地采访时踏响了地雷。我献给您的这部《“神秘之峰”历险记》纪实文学,记录的是我随一个特别小分队在中越陆地边界第一峰生死搏击“死亡丛林”4昼夜的亲历和感悟。 海拔3074米的云南金平县境内的西隆山。是中越陆地边界线上最高的一座山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相关资料显示,西隆山自然保护区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野兽出没,毒蛇虫肆虐。除上世纪50年代中苏联合科考队、90年代中越联合堪界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科学考察队等登顶外,当地也只有几名老乡在上述活动中当向导登过顶。由于登顶的人少.还因西隆山原始森林又叫苦聪老林,是“苦聪人”(拉祜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苦聪人将它视为一座神山,而且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是神圣不可冒犯的禁地.多少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攀登,却只能望山兴叹。尤为让当地人爱莫能及的是:10余年前一名参与综合科学考察的当地干部因误食有毒植物身亡,更使西隆山披上了神秘莫测的面纱,人们谈西隆山色变。1999年12月30日,中越两国谈判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2001年12月27日,中越陆地边界的第一块界碑在中国东兴一越南芒街口岸立下。至2008年底.随着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的顺利结束,中越两国12个联合勘界组勘定了全长1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在许多标志性地方共立了1970块界碑。西隆山上因此伫立起了第42号界碑。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云南边防某团和驻地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乡组成的一个特别小分队,历经4昼夜挑战生命极限,勇闯死亡丛林,终于完成了勘界立碑后的 如果上述目的能够实现。那就远远超出了一次普通的巡逻,而是一个带有较强军事和社会效益的行动。其行动本身,不仅能深化我们对军人职责的理解,还能加深我们对边防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文化,具有滋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激励人奋发向上的作用。边防部队和边疆具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又有许多反映时代特征的军事和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宝贵文化资源的挖掘,无疑是我采访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亲历采访的初衷,原只准备写一篇长篇通讯。但当我带着这个目的和官兵一步步走完全程后.却发现竞然还有那么一片植被如此茂盛、珍稀动植物资源如此丰富、地势如此险峻、气候如此多变、毒蛇虫如此肆虐的亚热带丛林。小分队在没有任何“路”可言的密林中,一座险山、一条深渊艰难地向前挪动,完全不知道下一座险山、下一条深渊会遇到什么。所能预感的只能是一连串“没想到”的瞠目结舌.一个个“没想到”的真实的恐怖故事。4昼夜中,神秘莫测的丛林随时向小分队张开血盆大口:这一段,奇特的地形和茂密的丛林及突生的雾霭,迷路再迷路;那一段,有“孩儿脸”之称的气候,忽而酷暑难耐,忽而面迎狂风,忽而深陷雷电暴雨包围之中,甚至把“救命粮”也“虐”走;再往前,因有人喝超标水而中毒,还有人误食有毒植物而出现病理反应,甚至还有人险些坠下万丈深渊,或被毒蜂、蚂蝗、恙虫等毒虫袭击而感染,或被眼镜蛇、竹叶青等毒蛇攻击…… 煎熬和冒险,对作为职业军事记者的我并不陌生。云南有4000多公里边防线,无灾不成年。加之毗邻“金三角”和灾害频发的贵州、四川,潜在的危险因素较多。我要求自己:作为常驻云南边防的军事记者,腿一定要最勤,凡有部队和民兵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场合,我都必须到场! 后记 如果说.这次闯西隆山给小分队带来的是特别的收获,那么对我来说,这部报告文学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说意外.那是我亲历采访前,乃至走出西隆山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过要写这部作品。最终决定写,可以说有许多“偶然性”。记得我赴云南边防某团采访途经蒙自,徐延东副政委和陈明彬主任“截”住我吃“送行饭”时.特地约屏边县人武部原政委王印吉参加。我们几个都是多年的战友,加之他们仨还是有名的“红河通”,每逢我到红河边防采访,类似在“路边店”的便餐.都会找机会“聚一聚”,除了叙旧,更多的是谈谈边防的情况,为我提供素材。王印吉出版过多部作品,2008年自主择业后一直笔耕不止。这天一上桌。他就对我说走西隆山后,你应该又出一本报告文学。我知道,他说的“又”.是指2002年我参加云南边防某团的野战生存训练后出版了《出发。向着神秘山岳丛林》,此次闯西隆山,不应该“空手而归”。徐副政委和陈主任及随后赶到的政治部副主任邱学高、宣保科长张正斌等,也反复说应该.并说要为我提供相关资料。我笑着说,这个任务太沉重了。 类似的话。在我前一天晚上收拾行装时,妻子刘昌萍和儿子姜楠,也对我说了同样的话。妻子担心西隆山的环境,特地给我准备了3双新袜子和两双手套。她说白天走路带着手套,防止手被荆棘划伤,晚上睡觉穿着两双袜子.能防毒蚊虫叮咬。她还给我准备了一筒云南白药喷剂和两瓶风油精。我长期跑边防,她也成了半个“边防病”防治医生。她的细心,ik我这次少吃了不少苦。正忙着迎接中考的儿子,也放下手中的课程,给我把照相机的电充得足足的,要我多拍些照片,甚至还说道,在西隆山顶要多拍几张空镜头.拍界碑不光要拍有官兵的合影,特别要拍几张有冲击力的空镜头。他还说.如果能拍到毒蛇袭击人时昂起头的情景,那再精彩不过,等等。接着他又抱出枕边的《鲁滨逊漂流记》 《神秘岛》 《气球上的五星期》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等书对我说,闯西隆山也一定精彩。他的良苦用心我很清楚。是提醒我千万别“空手而归”。最让我难忘的是,他特地在我的迷彩服包里塞了几块巧克力和两盒人丹.并幽默地告诉我.巧克力是关键时候的“给养”,人丹是防中暑用的,有这两件“战备物资”作后盾,就不愁写不出报告文学。在场的他的表哥钱帝尼、表妹熊卿好也附和道,是啊!是啊!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熊卿好还说,写出来后一定要送一本给我哟! 巧的是,在我和小分队走出西隆山的第3天,到云南边防采访的《解放军报》社文化部副主任李鑫和我不期而遇时,也建议我把此次经历写成报告文学。返回昆明后,当反映此次闯西隆山的长篇通讯《“神秘之峰”历险记》《丛林需防“三毒”侵袭》等作品在《解放军报》频频见报后,一些领导和同行也对我说了上面的话。长征出版社的樊易宇副总编和原副总编陈锡祥等,也一再鼓动我把此次历险写成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他俩都说,这部作品写出来,反映的不光是一次普通的巡逻,对部队开展野战生存训练。提高边防部队走、打、吃、住、藏能力,以及对地方保护开发西隆山。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发展等,都很有参考价值。樊副总编还说.为了不愧对此次闯西隆山的官兵和地方队员,你写出来后我们想办法“包装”好。他还说,为确保作品能编出“云南边防味”,到时他建议让曾在云南当过多年军事记者的陈锡祥老师来编。陈老师当即许诺“尽全力”。云南省军区边防处长熊德熙也说“值得写”,他说的价值和他们俩人说的几乎一字不差。写作期间,他们隔三岔五“催促”和给我提建议。 尽管他们的期望很高,许多人给我说的这部书的写作价值与当初我们谋划闯西隆山的目的不谋而合,但我还是没贸然应许。应该说.如果要写也并非要费多少周折。早在亲历闯西隆山的4昼夜中,每个时段的重要事件及随时进发出的思想火花,我都随手记在采访本上,或是压缩干粮的包装纸上,有时甚至摘个树叶用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字或符号记下来,真要动手写,也只不过是把留下的东西延伸整理即可。我没应许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满足不了他们的“特别愿望”,让众多期待我写出好报告文学者们失望。 这期间,许多军地领导和同行及边防官兵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张正阳、赵大昌、严浩、王世舜、林柯、班晓和蒋凤鸣、李云、张爱梅、李明星等,通过不同方式。给我提供和收集了一些资料。严浩和林柯还把自己有关西隆山的图片资料奉献出来,并放弃多日休假,与班晓、姜楠、周鑫等,加班加点进行了认真整理、剪辑,使得图片更具有了特色和冲击力。临截稿前,他们甚至还和我一起将有关照片进行了组合、剪辑,并对封面进行了前期设计。冯超、黄庆西等冒着严寒,连El为资料查阅、保存等做了许多事务性工作…… 面对诸多的关心者,我不得不下了“写一部纪实文学”的决心,在匆忙中完成了此稿。可以说,没有这些诸多的关心者,就没有这部作品的问世。 面对散发着墨香的初稿,我不由得想起了和我一起闯西隆山的所有小分队队员。想起了所有关注这部作品的军地领导、同行、战友及亲人,想起了那些为我们闯西隆山而甘当无名英雄的官兵和老乡…… 我真诚地向你们道上一声谢谢! 我庄重地向你们敬上一个军礼!P306-P30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