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是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再现近150年前的晚清帝国;是摄影大师、世界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的经典之作;第一次完整呈现英文版四册原著,第一次拥有准确、认真的中文译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精)/秦风老照片馆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英)约翰·汤姆逊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是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再现近150年前的晚清帝国;是摄影大师、世界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的经典之作;第一次完整呈现英文版四册原著,第一次拥有准确、认真的中文译本。 内容推荐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 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 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 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 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 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 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前言:中国影像收藏与出版新境界 译序:晚清中国的光与影 自序 【第一部】 恭亲王 香港 香港的港口 香港的轿子 一个中国学童 一个中国女孩 一个香港画家 香港的钟楼 海傍 疍家女孩 疍家老妇和小孩 曲艺人 广州的帆船 观音庙的正门,香港 化缘的僧人 香港的街道 饭馆里的烟客 吞云吐雾 晚饭过后 立志功名 梳妆 劳动阶层的四张肖像 海口,新的条约口岸,海南岛 两广总督瑞麟 鞑靼士兵 一位广州仕女 女佣 新娘和新郎 广州 昔日商馆的所在,广州 英国领事衙门,广州 一家广州当铺 河南寺,广州 五百罗汉堂 住持 广州的拣茶工 广州的药房街 踩制香片和珠茶 出口茶叶的称重 一家茶厂,广州 一间品茶室,广州 广州的绅士 识银 缫丝 澳门 台湾岛内的山道 【第二部】 木栅的竹子 台湾的原住民 平埔番的民居 平埔番的范例 台湾府附近 汕头 中国南方的塔 潮州府的桥 男性的头像,中国人和蒙古人 中国女性的发式 中国的演员 鼓浪屿 厦门港 厦门妇女 中国女子的小脚 福州的兵工厂 福州租界 永福的隐寺 鼓山寺的住持和僧人 老式帆船 租界一隅,福州 梯田 牌坊 福州的苦力 马快 乞丐 轿子 犁地 蒙古马 中国的水果 茶树 延平(YENPING)的急流 小船 【第三部】 浙江 宁波 福建会馆 雪窦山 上海 上海外滩局部,1872年 上海的独轮车 纺纱机 中国的法庭和惩处方式 枷刑 站笼 普陀山 扬子江 银岛 金山寺 南京的兵工厂 南京 明孝陵 洋枪队 九江(租界区) 街头小贩,九江 九江码头 锯木工在工作 织带机 汉口 汉口(租界) 黄鹤楼 从汉口到巫峡 【第四部】 中国的政府机构 李鸿章 芝罘 天津 国子监 北京 观象台 观象台 中国的房屋 女性的发型 前门大街 钟楼,北京 鼓楼 北京的一家店铺 活人墓 中国的医生 街头娱乐和消遣,北京 古玩商 中国的青铜器 古瓷 满族女士和她们的婚姻 孔庙里的圣人牌位,北京 李善兰和他的学生们 北京的一座牌楼 满族葬礼,北京 班禅喇嘛的衣冠塔 圜丘和天坛,北京 满族士兵 蒙古人 朝鲜人 圆明园 铜亭,万寿山 石像生,明陵 长陵棱恩殿 守夜人,北京 北京的骆驼 南口峡谷 居庸关云台 长城 【附录】 约翰·汤姆逊与《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原书及翻译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长陵棱恩殿 棱恩殿是供奉永乐皇帝神位的地方,在到达那里之前,参观者要经过一座殿门和一个大理石墁地的庭院,这是第二进院落,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现在依然有来自官方的祭品献给这位前朝的皇帝。这里展示的这张照片(No.50)是在殿门的大理石阶基上拍摄的,呈现了院子和棱恩殿的正面。这座大殿与中国大多数的庙宇建筑一样,坐北朝南;这个原则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各地的住宅建筑,不过在不同地区也能见到很多例外。 满族皇帝虽然也祭祀明朝的君王,但是对他们的陵寝建筑却很不上心。大理石踏道上、台阶上、栏杆上、房顶上,到处杂草丛生。尽管如此,这座建筑却以它坚固的结构成功地对抗了时间的蹂躏。 大殿的内部很宏伟,三十二根楠木柱支撑着下檐,这些楠木从云南运来,被伐倒之前一定都是森林之王。每根柱子直径四英尺,高三十二英尺。上檐也架在三十二根楠木柱上,整个大殿宽七十码,深三十码。祭桌和永乐的牌位与No.34孔庙里的陈设相近。殿顶上覆盖黄色琉璃瓦,檐挑出十英尺。在这座大殿的后面还有一个院子,北面有一条三十码长的券洞,通往地宫的入口。另有一条通道与之垂直相交,形成一个T型,两端有台阶通往陵冢的顶部,在顶上我们找到了刻着永乐谥号“成祖文皇帝”的墓碑。 院子里和陵冢上种着柏树和橡树。 守夜人,北京 照片(No.51)里是一个年老的旗人,他在族人里地位很低,现在的工作是在法国旅馆(French hotel)的大门外守夜。虽然政府发给他工资,另外还有一份足够养活他自己的津贴,但是这些钱通过官方渠道发到他手里的时候,就只剩下每月大约六先令,外加每年一张羊皮。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叫老王,或许是那些曾经征服中国的满族士兵中一个不幸的代表。他裹着他的羊皮袄,里面的衣服破烂不堪,冰冷的夜里他躺在大门外的石阶上,只有听到附近别的守夜人的喊声才起来应一声。这种喊声经由一个个守夜人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老王也有一个木梆子,用来告诉屋里的居民他在活动,同时也警示小偷。在北京,如果人们在房顶上发现了小偷,他们常常是打开门走到院子里,心平气和地劝说闯入者去偷下一家。一般来说,这些飞贼也会礼貌地跟屋主人道别,然后踩着他的竹梯子从房顶上下来,再转战另一片城区。 No.52上的这个人被我们称为文稿处理人。中国人对文字十分尊崇,于是就有照片上这样的老人被雇来收集废弃的印刷纸品,然后送到某个庙里焚烧。不过这只是他的生计之一——他也从垃圾堆里捡破布和骨头,每天工作结束以后将捡来的这些破烂卖给某个商贩。他只需要很少一点钱就能生存,甚至根本谈不上有花销。在温暖的季节到来之前他绝不脱下他的棉袄,到那时他再把这件衣服脱下来放在太阳底下晒,找出里面的虱子,一只只掐死。他的贫穷和悲惨就如你看到的那样,他没有家庭和朋友,他的年龄为他带来尊重。 北京的骆驼 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都有成千上万的骆驼穿过戈壁沙漠,载着砖茶去往俄罗斯边境。在没有金属货币的蒙古、西伯利亚和西藏,砖茶可以充当硬通货。我在直隶见过一个由两千头骆驼组成的庞大商队正要出发,载着卖到俄罗斯市场的砖茶。这些动物也用来拉煤,或者运送其他一些货物,从这个省的一个地区运到另一个地区。蒙古人对骆驼很有感情,因为它们容易驾驭,在食物和水缺乏的条件下也能长时间在干旱地区行走。正如我的很多读者已经知道的,骆驼的生理结构适应了亚洲沙漠地区的气候,在那里它们随处可见。它们的胃里有一个水囊,用来储存新鲜的水,同样的在它们的驼峰里有以脂肪形式储存的养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释放出来。 北京的骡轿呈现在No.54上。这是汉族人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如果他们要去长城外的某个地方,这种骡轿可以让他们的旅行方便又舒适。轿子由两根辕抬起,两端架在两头骡子的背上。我去长城的时候坐的就是这种轿子。北京的骡子以它们的聪明和坚韧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在这次乘坐骡轿的经历之后,我更惊叹于它们的温驯。去南口的这段路极为崎岖,有时越过险峻的山坡,有时要从巨大的山石上翻过去。但是这些骡子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从不绊脚,轿子里的人只会感觉到一点轻微的颠簸。如果我们近一点看轿子的两根辕,我们会发现它们很长,这样就能像弹簧一样起到减震的作用,这是这种轿子一个最显著的特色。 南口峡谷 我们来到距离北京约三十英里的南口。这是一个崎岖险要的峡谷,在我们身后不远还是繁华的帝都,往前走就是关外了。我在南口和长城游览的时候有伟烈亚力先生与我同行,几年前正是他发现了居庸关云台上精美的佛教造像和经文。在峡谷靠近关内的这一端有个小村子,在这里我们看见了第一道长城,或者可以称为内长城,在古代它是防御入侵者的最后一道屏障。进入峡谷,我们被这里高峻的山势深深吸引,旧的蒙古商路已经不见痕迹,那条路上曾经商贾往来,驼队穿行,但是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商路沿着一条像是河床的通道前进,很多石头上都有凿出或是无数次蹬踏磨出的阶梯。不过,还是有几段相对完好的古代商路,我们在路边发现了斑岩块,不同颜色的大理石,还有被千百年来过往的商旅磨得光亮的花岗岩。我们穿行在峡谷里,两边的山崖上露出大片的石灰石,但是直到距离长城不到四英里的地方我们才见到No.55上呈现给读者的这番景象。到这里峡谷突然变窄,而且拐了一个急弯。左边的山崖上有一座精致的小庙,供奉的是主管功名科举的文曲星。对面有一座两层的小庙,通过岩石上凿出的一条陡峭的石梯就能到达。下面一层是关帝庙,上面是观音洞,汉、藏、梵三种文字的经文刻在庙下方的岩石上。 读者也许会想,这条峡谷里某些我没有拍到的地方应该是无法通行的。那是错觉!在这里,即使是路况最差的地方也总是有人经过。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荒凉的山谷,乱石嶙峋,沙砾遍地,但是再一看,眼前的景象立即鲜活起来了,一个旅人赶着他的驴在山石问跳跃着前行,他们越过岩隙,跨过坑洞,最后消失在崇山峻岭间。就这样年复一年,这条路上商旅不绝,却没有人想过好好修一下这条路,让疲惫的旅人轻松一点。 居庸关云台 一道城墙从居庸关旁边的村子里延伸出去,沿着山坡上升,与蜿蜒在山顶上的另一道长城连接在一起。这是南口峡谷内最重要的一个关隘,据说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入关征战中原的。这个村子里有一座非常精美的大理石券门(见No.57),显然是元代的遗物,而且据说原先上面有一座宝塔。明朝建立后不久这座塔就被拆除了,这样做是为了抚慰蒙古人,出于某种迷信他们不敢从这座塔下经过。这座券门独具一格,它呈八字形,表面装饰着取自印度神话的奇异图案。这些装饰与柬埔寨的废弃庙宇里发现的石刻十分相近。我第一眼看见这座券门的时候被这种相似性惊呆了,我把它的檐口与1866年我在柬埔寨拍摄的照片作比较,最终证实了我的第一印象。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拱顶石上刻着一尊神像,两边各有一尊较小的神像,头戴七首蛇冠,蛇的身体蜷曲盘绕,融入两侧的装饰。这座券门建成的时间约为公元1345年,内壁上刻写的经文至少也有同样长的历史了。韦廉臣先生提到在张家口(Kal-gan)附近有一座精致的大理石拱桥,桥上饰有大理石雕刻的猴子、象等动物。这些石刻可能属于同一时期,从它们的装饰手法上我们或许也能找到与柬埔寨的某种关联。我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在中国最繁荣强盛的时期,她灿烂的文化也传播到古代的柬埔寨,而当征服成为历史,文化的影响日渐衰微,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们修建了这些壮观的石头纪念碑,用来铭刻曾经的辉煌。但这不是本书论及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作详述了。 券门的内壁上也有精美的石刻经文,两侧各有两尊佛教天王造像。券拱的顶部用浅浮雕手法刻着很多小的佛像。两尊天王像之间刻着梵语经文,以及藏、蒙、维、西夏及汉五种文字的译文。这些经文的全文请参看伟烈亚力刊于《皇家亚洲学会志》的译本(Jourh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v.Part 1,pp.14 seq.)。 长城 我的读者无疑都与我有相同的看法,就是如果一本关于中国的画册里面没有长城的照片,那它就不配叫做一本关于中国的画册。长城给人的印象既不美丽也不壮观。如果只把它当做一道城墙来看,我们发现它的工程质量常常很一般,根本不像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想象的那么坚固。只有最好的那些部分才是用石头贴面,更确切地说是用石头砌成两道墙,中间填上土。有些地方的城墙是砖砌的,还有一些地方,年代很古老了,我们觉得就是单纯用土堆成的。不止一个旅行者将长城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建筑,那些对大金字塔所体现的现代科学理论缺乏了解的人,也会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觉得中国人提起他们的长城还是有比埃及人的金字塔更值得炫耀的地方。修建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尤其是当这个国家归于统一安定的时候,它的作用更加明显。成吉思汗就是在第二道长城前被击退了。长城是秦始皇的最后一项伟大功业,他建的长城有一千五百英里。这位帝王被称作中国的拿破仑,据说在他统治期间还做了其他一些千古留名而且可能更有用的事,比如修建公共建筑、开挖运河、修路,这些都是现在的中国很需要的工程。他另一件被后世铭记的事就是试图销毁所有的古代书籍。 在我看来长城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民族性格。中国人都喜欢给他们的领地加上一道围墙,以求平安兴盛,对他们来说中国永远是“中”“华”大地。在围墙里面他们应有尽有,在围墙外狭小荒芜的土地上,住着那些时刻窥视天朝帝国的财富的野蛮部落。这些外部的蛮夷,严格来说也包括我们,总是麻烦的根源,时而来自长城以北,时而来自东南沿海,时而来自西部的山区。 这张照片拍摄于八达岭,在居庸关的北边一点。这段长城连接着南口峡谷的北端,途经的很多地方几乎高不可攀。它最早建于魏武帝时期,历代多经修葺。它长约五百英里,两端与旧的北方长城相连。用来修筑城墙的花岗石和石灰石在南口一带储量很丰富。每隔一段建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峡谷里两座烽火台之间的距离较短,在那些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则相距远一些。在画面(No.56)的背景上我们可以看见南口峡谷附近的一段长城。右边的城门厚重又坚固,一定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墙的高度超过三十英尺,顶上的宽度约为十四英尺。 对于这一古代防御工事,我说得再多,也只是重复我的读者们可能早已熟知的某个故事。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将我去过的地方、遇见过的人如实地呈现给读者,如此我五年的努力才不算白废。 P568-587 序言 中国影像收藏与出版新境界 尽管约翰·汤姆逊的四册巨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已出版逾一个半世纪之久,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远弗届,尤其中国摄影界人士一提到这位摄影大师和他的经典作品时无不肃然起敬,然而,这套书却始终没有中译本,其中的图片多半是零零散散地被刊载在不同的杂志和书籍中。一般的中国人,都是在国外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玻璃展柜中见到这套书,既不可能触摸,更不可能逐页阅读。中国人手中既无此无价之宝,完整的中译本自然难以产生。 幸运的是,秦风老照片馆近年耗费巨资购藏了一套四册完整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而且品相极佳,这是迄今中国人收藏的唯一套。站在推广影像文化的角度,我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宝贵的机会,立刻展开中译本的出版工作。我们邀请了热爱影像、知识渊博的年轻影像评论家徐家宁先生担任译介工作。由于书中文字涉及大量中国地理名词以及时代背景,家宁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考证,务求翻译得准确完美,其治学之严谨、态度之认真,令人佩服。另外,就编辑方式而言,原书为大开本四册,约重达十七公斤,堪称巨著。为了阅读的便利,我们将中译本合为一册,以小开本精装形式呈现,同时尽量保留原书图片编辑的顺序和风格。今天,我们读中译本时,仍可感受到英文原著那特有的影像艺术风格。 简言之,这本有关近代中国的影像巨作的问世,应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而且,随着这本书的出版,秦风老照片馆也步入了中国历史影像收藏出版的新境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