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故事》(作者戎年中、周彬)介绍了一群锐意进取的教师是如何打造活力课堂的。他们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思课堂,着眼细节,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书中收录了“消除孩子的陌生感”;“让健康的人格助你成长”;“从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开始”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课堂故事 |
分类 | |
作者 | 戎年中//周彬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课堂故事》(作者戎年中、周彬)介绍了一群锐意进取的教师是如何打造活力课堂的。他们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思课堂,着眼细节,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书中收录了“消除孩子的陌生感”;“让健康的人格助你成长”;“从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开始”等内容。 内容推荐 《课堂故事》(作者戎年中、周彬)介绍了一群锐意进取的教师是如何打造活力课堂的。他们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思课堂,着眼细节,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课堂故事》收集了活力课堂中的许多有趣的课堂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讲述了学生生命成长、个性发展、全员参与、动态生成、资源整合、思维创新等各个方面的课堂细节。这些故事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犹如闪烁的星星,给正在摸索的教师们以灵感顿悟和方向的昭示。 目录 生命成长 课堂故事1 消除孩子的陌生感 课堂故事2 让德育回归本真 课堂故事3 我用爱心融化你心灵 课堂故事4 让健康的人格助你成长 课堂故事5 给点阳光,让他灿烂 课堂故事6 “问题学生”也是学生 课堂故事7 沟通,从心开始 课堂故事8 “丑小鸭”更需赞美 课堂故事9 自信使你成功 课堂故事10 宽容即大爱 课堂故事11 给“学困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堂故事12 从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开始 个性发展 课堂故事13 换种思维解决问题 课堂故事14 辩论,让课堂更精彩 课堂故事15 善待学生的直率 课堂故事16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自己 课堂故事17 让学生乐于说话 课堂故事18 “小人物”也能成榜样 课堂故事19 学会欣赏孩子的思路 课堂故事20 放飞孩子的想象力 课堂故事21 尊重幼儿快乐的童真 课堂故事22 让内向的孩子参与课堂 全员参与 课堂故事23 互评互改,让作文教学充满活力” 课堂故事24 讨论让学生碰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故事25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课堂故事26 相信你一定可以 课堂故事27 教师要适当“示弱” 课堂故事28 请你转个弯教育学生 课堂故事29 微笑助我一臂之力 课堂故事30 在平等对话中彰显活力 课堂故事31 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偏爱暂差生 课堂故事32 智言妙语使学生心悦诚服 课堂故事33 在化差为优的过程中扬长补短” 课堂故事34 聆听学生的心声 动态生成 课堂故事35 用精彩导人营造课堂活力 课堂故事36 机智处理生成性资源 课堂故事37 “脱轨”的课堂可以更精彩 课堂故事38 诱导学生入境人情 课堂故事39 游戏使课堂灵动起来 课堂故事40 建构生活化课堂 课堂故事41 课堂要解放孩子 课堂故事42 契合学生兴趣造就精彩课堂 课堂故事43 用睿智捕捉课堂细节 课堂故事44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课堂故事45 在操作中感悟科学 课堂故事46 尊重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 课堂故事47 不能盲目追赶教学进度 课堂故事48 带着感情去体验 课堂故事49 让幼儿在尝试中享受成功 课堂故事50 把分层教学落实到课堂 资源整合 课堂故事51 “长方形”教育的成功启示 课堂故事52 “死”教材巧变“活”资源 课堂故事53 “突发事件”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课堂故事54 把握细节,成就精彩 课堂故事55 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长 课堂故事56 基于儿童经验的教材使用 课堂故事57 课堂也能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课堂故事58 让名言警句在孩子心问徜徉 课堂故事59 生活是地理教学之源 课堂故事60 找寻课内外衔接的最佳结合点 课堂故事61 巧用插图“活”资源 课堂故事62 抓住幼儿兴趣生成有效教学 课堂故事63 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 思维创新 课堂故事64 让“抽象”停留在学生的思维深处 课堂故事65 动手中要有思维的分量 课堂故事66 要创设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 课堂故事67 构建正确的思维方式 课堂故事68 质疑,思维的催化剂 课堂故事69 妙用“猜想” 课堂故事70 在趣味纠错中思辨 课堂故事71 巧用“错误”开发课程资源 课堂故事72 儿童角色,我来体验 课堂故事73 以情激情智慧进发 课堂故事74 巧妙点拨,让课堂更精彩 课堂故事75 要“多样化”,更要“优化” 试读章节 借班上课,陌生感就像一道屏风横卧在师生之间。 如何快速地与初次见面的孩子缩短距离,消除隔阂? 如何尽快地赢得孩子们的信任? 如何有效地与孩子进行课堂互动,轻松自如地带领孩子融人教学活动呢? 在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力课堂教研活动中,我被安排到一个,镇幼儿因上教研课。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顺利上好课,我决定在课前先对孩子们做个简单的了解。 我提前一天来到了这个幼儿固,走进了一个中班教室。初次见面,孩子们很好奇,一双双眼睛都专注地看着我,似乎要从我的衣服上、脸上、头发上看出点什么来。他们一直很安静,我知道,表面的安静并不代表内0的平静,他们一定很好奇t很想知道这个老师是谁、哪里来的、她要干什么。 我让他们坐下来,孩子们很听话,猜测也在互相之间悄悄地进行着。我带着微笑先扫视了每个弦子的眼睛,用轻柔的声音很认真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请在座的每个孩子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你叫什么名字?二是,你最喜欢什么?我努力快速地记住孩子的名字和特征,在带班老师的配合下给每个孩子做了一张名字小贴花,粘在孩子的左胸。随后,我带着弦子们玩了两个音乐听觉训练小游戏,了解了他们的音乐基础。在10分钟时间里,我看得出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被初步调动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精神面貌,我特意穿了一件本白色毛衣和暗酒红色的裤子,还特意系上一条亮丽的丝巾,这样显得更活泼、更有朝气。 第:天,我满怀信I心地叉一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师生间有了一种友人重逢的感觉。 不需要多说,在一个简单温馨的问候之后。活动就开始了。 活动的前半部分是集体学习交流。我欣喜地感到组织起来很是轻快自如,孩子们的秩序感和自主意识很强。但在活动后半部分的合作游戏当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我扮演大树,邀请一个幼儿做小木匠,合作示范锯木头。那个被我邀请的男孩子很迟疑地椰到距我1米远的地方,咬着嘴唇,不敢再靠近。我努力地捕捉他的眼神,揣度他的心理,主动问:“你是不是还有点怕我?”那孩子飞红了脸蛋.轻轻点头。“那我们拥抱一下,好吗?”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我让拥抱停留了5秒钟。这个短暂的身体接触,以最快的速度消除了他的紧张。这个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就是一场和孩子共同经历的情感体验。 有了这个小插曲,我很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在后来的学习活动中放松了许多,表现力也有了提高。到了全体幼儿互相寻找同伴合作游戏的时候,他们的动作幅度、流动范围都一下子大了许多,快乐在一.最点沸腾,笑声在一点点扩大…… 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听课的老师对本节课的评价是:富有情趣,耳目一新,朴实有效。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快速地与初次见面的孩子缩短距离,除了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沟通外,在活动中还要时时刻刻让孩子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喜爱和关注,从而赢得他们充分的信任。 在课前沟通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孩子的名字,并且能亲切友好地叫出来 听到别人叫出自己的名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甜蜜、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的名字。幼儿也不例外。 2.学会和孩子谈心。学会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他们的性格 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和幼儿谈心,从生活小事着眼,以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发他们的好感,从而由此及彼,初步了解孩子的性格。 3.避免几种无效的沟通 一种是虚张声势,没有真情投入,教师刚自我介绍完毕,就问孩子:“你们喜欢我吗?”得到的回答虽然是整齐划一的“喜欢”,但是有多少是真情流露值得怀疑;一种是定错基调,难入主题,教师过于活跃,调动情感过火,让孩子处于亢奋状态,到了课堂上,孩子反而一时调整不过来;还有一种是过于草率,难以奏效,教师还没有等到孩子放开手脚就草草收场,反而引起孩子的紧张和不安。 在活动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个人的魅力让孩子们喜欢你 (1)教师的衣着要端庄,色彩要明快 幼儿教师的服饰要简洁大方、端庄自然,要与教师的文化修养、为人师表的风范相吻合,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色彩明快的服饰不仅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有益于增进幼儿对教师的亲近感。研究表明,白、苹果绿、柠檬黄、天蓝、粉红湖蓝、橘黄等颜色都是幼儿喜欢的颜色。 (2)教师的微笑要自然,态度要真诚 微笑直接拉近了老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教师面带微笑走近孩子,会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会让孩子打开心扉,紧张的气氛会变得轻松。真诚的微笑是教师与孩子沟通情感的桥梁。 (3)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晰 在活动中,教师怎样用亲切的语言、清晰的表达感染幼儿十分重要,在很多时候,精彩与效果往往就源于教师的一句话。 (4)教师的表情要活泼,动作要优雅 一个不良的表情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直接影响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双臂抱胸或是背手都是一种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表现,会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使幼儿害怕。 2.要能及时捕捉孩子的情感变化 单靠幼儿一时的信任是不行的,教师还要学会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捕捉孩子的情感变化,缩短与孩子的距离。一个拥抱,一个赞美,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简短的身体接触,都能很快地让孩子亲近你,喜欢你。 如果教师能够快速地与初次见面的孩子缩短距离,就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就能上出生机勃勃的好课来。P2-4 序言 什么是教育?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但我们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社会心态,使得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学校缺乏活力和特色,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敬业精神、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思想道德滑坡。现实呼唤教育返璞归真,使命要求教育遵循规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教育、理解教育、实践教育,集聚智慧、凸显勇气和增强毅力,努力办出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和谐教育、生态教育和活力教育。 返璞归真,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驾驭教育教学规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情。返璞归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学生的个性成长,立足课堂、依托科研、丰厚文化,以质量立教、以文化兴教、以科研强教。返璞归真,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引导学生思想碰撞、情感融洽、智慧共生,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师生生命相遇的地方。从2009年开始,我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以“活力课堂”理念统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注重行政推动,注重课题引领,注重专家指导,注重课堂实验,关注生命成长、关注动态生成、关注资源整合,关注全员参与、关注个性发展、关注思维创新,在实践中反思,在探索中创新,初步构建了以“学科德育”、“科研备课”、“情趣上课”、“作业诊断”、“教学管理”为支撑体系的理论框架,涌现了实验小学“自能课堂”、横塘中学“四步八自”教学、六中“生本教学”、八中“全程合作教学”、云阳学校“自然分材”教学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风格。《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江苏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媒体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丹阳教育的活力进一步彰显,丹阳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怎样的课堂可以算得上“活力”课堂?叶澜教授站在生命高度诠释了课堂的真谛,提出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活力”,我认为,就是生命蓬勃的朝气、旺盛的力量;而课堂的“活力”,则主要是师生在知识的探求、能力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思维和美好情感,即身心健康而主动发展的力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所有的好课都应该首先具备这种活力。 课堂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重建课堂就要从课堂细节做起。在推进活力课堂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思课堂,着眼细节,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说,进而积极尝试,大胆改革,否定之否定,成功之叠加,在课堂生机的频频勃发中找到了返璞归真的路径,在许多有关教学细节的精彩故事中积累了许多激活课堂的宝贵经验。本书收集的教学故事涉及生命成长、个性发展、全员参与、动态生成、资源整合、思维创新等各个方面的课堂细节,这些也正是趋向本宾课堂的六条路径。一事一议、一个观点、一个策略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了课堂的精彩,形成了一条条通向本宾课堂的锦囊妙计。这些故事切入口虽小,但意义深远,不仅证明了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且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知道怎样去操作和实践。这些故事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犹如闪烁的星星,给正在摸索的人们以灵感的顿悟和方向的昭示。 让课堂“返璞归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切有违于教育教学规律、有违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从而让课堂回归本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首先,要实现从知识至上到生命关怀的回归。课堂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就是要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以全面性目标来提升完整生命的意义,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样的课堂才是活力焕发的课堂,才是知识、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乐学乐教的课堂,也是回归本真的课堂;而功利主义、知识至上的课堂是缺失生命活力的课堂,是造就平庸而无创造力的“书呆子”课堂,是厌学厌教的课堂,也是扭曲教育本意的课堂。 其次,要实现从统一发展到个性发展的回归。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各不相同。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最有效的教育。只有充分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状况,才能使每个人的潜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 再次,要实现从教师为主到民主平等的回归。实现教学民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学返璞归真的必由之路。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才能实现师生问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师生的创造力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民主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教学思想人本化。建立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形式多样化,形成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情感化,在落实知识目标与德育感悟、德育熏陶相统一中实现生命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四,从照搬书本到面向生活的回归。教育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即教育。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问的联系,处理教材脱离区域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教材是一个符号系统的压缩包,只有对其进行解压,进行二次开发,沟通教材与学生生活、心理的联系,才能为他们所接受,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种简单而机械地处理教材、随意选用教学资源的做法都将使学生感到陌生而索然无味。 最后,要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回归。学起于思,没有高质量的“思”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也就没有课堂的高效益可言。这就需要改变缺失思维广度、深度与效度的“一言堂”“虚假互动”的被动式学习状态,通过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在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在智慧的碰撞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正如陶行知所言,要解放孩子的大脑,使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去做;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去看;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言论自由;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做喜欢做的事;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自由发展。因而,对于还课堂以本真、还课堂以活力的探索,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解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