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论坛杂志社编的《力量(迈向未来的中国道路和战略)》从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大国经济结构与优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以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集结了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进行了全面阐发,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部署,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的权威参考和重要辅导读物。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绘就了经济总量高位跃升的“中国轨迹”;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创造了不断保障改善民生的“中国奇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写下了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道路如何契合经济社会转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理论体系如何保持与时俱进?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各项制度如何支撑社会发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此,人民论坛杂志社编的《力量(迈向未来的中国道路和战略)》从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大国经济结构与优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以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集结了李君如、高尚全、张维为、胡鞍钢、刘国光、张燕生、迟福林、毛寿龙、齐勇锋、龚维斌等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进行了全面阐发,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部署,《力量(迈向未来的中国道路和战略)》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的权威参考和重要辅导读物。
第一篇 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一、当前改革的重大议题
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 高尚全
中国政治改革要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张维为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胡鞍钢
改革可从“宏大叙事”转向“嘘寒问暖” 郭建宁
消费主导的改革与中国前景 迟福林
社会管理改革的未来路径 杨宜勇
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 陈少峰
二、中国成长的障碍:科学发展绕不开的重大命题
速度型思维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李义平
警惕GDP升级大战架空中央战略 胡鞍钢
权力滥用扭曲科学发展生态 黄苇町
谨防特殊利益集团“梗阻”改革 郎友兴
新领导力“密匙” 李 拓
“官本位”回潮势头凶猛 朱继东
政绩考核模式“误导”中国 王建民
割裂“人”字障碍社会治理 王也扬
重新诠释政治成当前最重大命题 公方彬
央地财事权矛盾催生政令不畅--法国地方分权改革经验借鉴 施雪华
第二篇 大国经济结构与优化
一、超越美国的追问
毛泽东“超美”时间表:启示与借鉴 胡鞍钢
中国持续高增长的新动力 唐任伍
“中国奇迹”的未来走向 毛寿龙
赶超美国:我们可能输在哪里 张燕生
超越美国关键要做好自己 王逸舟
二、李荣融困局
国企,“垄断”的帽子不能瞎戴 宗 寒
国企民企,不是你死我活 赵振华
大国竞争需要更优更强的国企 张占斌
“两个毫不动摇”的当前价值--公有制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 刘国光
三、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
调结构惠民生:优化财政支出的导向 许安拓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及长效机制构建 许光建 戴李元
公共支出的归宿在哪里 李炜光
第三篇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公共政策民主与民意表达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的有效参与 周红云
走向公共政策民主 陈 潭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有效路径 毛寿龙
二、微博问政与中国政治
大力拓展政务微博的民主功能 袁 峰
微博影响力的形成机制与社会价值 喻国明
微博问政的优势及其有效开展的途径 陈力丹 曹文星
三、大党的纯洁性
中共纯洁肌体的历史借鉴 何虎生
先进性对纯洁性的关联与依赖 戴焰军
政党纯洁性的衡量 任建明
用民主制度遏制“不纯洁” 竹立家
第四篇 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
一、还富于民从哪着手
警惕强势利益集团“蚕食”新农村 长子中
为何国人觉得“税感”深重 任 强
“菜贱伤农”恶性循环谜题之源 贺雪峰
二、中国变革的杠杆
百年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董志凯
土地问题与历史变革的深层逻辑 臧知非
浪漫主义想象误导土地制度改革 贺雪峰
中国共产党土地制度的超越 李君如
三、社会管理创新破题之法: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 杨宜勇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之策 李军鹏
社会管理体制如何适应“虚拟社会” 袁 峰
四、诚信社会:危机与重构
诚信缺失背后的社会机制缺位 葛晨虹
辩证对待诚信中国之“变” 徐 平
诚信社会如何建 夏学銮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结合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改革也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协调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才能避免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
其实,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早有类似的顶层设计。20年前,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过一个五十条,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10年前的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制定了一个四十二条,提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今年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之后,明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就会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便在2020年确保实现这一改革目标。这其实都是一种顶层设计,每十年一次。这样就有助于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有机结合起来。这也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实际改革实践中将国家指导与地方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的许多改革都来自于地方创新突破,比如,家庭联产承包、特区开放等都是地方创新,而后是国家指导、国家鼓励、国家支持,很快就在全国推广、扩散、普及,后者也很重要,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互动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就进人全面发展、全面改革、全面创新、全面开放的时代,这就更加需要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
路线问题解决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战略问题解决之后,战术问题就成为关键。而“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个战术.“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就是我曾说过的试错法。毛泽东1937年便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陈云在1980年也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1984年他又重申“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要使改革有利于经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改革之“河”的对岸,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观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石头”的标准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根据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确定改革的力度,选择、调整改革的战术、策略、步骤,在经济学上,这称为“试错法”,在中国的实践中,这称为“试点法”,即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或个别产业、个别行业率先试点,看到效果、取得经验后,方才作为正式制度进行整体推广。每一步选择,都取决于前一步或前几步的选择与结果,这就是博弈论思维的应用。
“试错法”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信息和知识不完全性、不对称性、不确定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风险,它的决策方式,既是渐进的,也是稳步的,但又是连贯的、连续的;符合“干中学、学中干”(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成功战术经验。
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走得稳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一篇主题是“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反映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既有难度,又极为复杂,这就需要攻坚,需要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有所突破,要部署一些所谓“重大战役”;二是改革目标始终锁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公平、平等、透明、法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完成这个目标面临三项任务: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是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面两个任务,现在国内有很大的争论。一种是认为现在是“国进民退”,世界银行刚公布的报告也建议中国政府要进一步让国企退出竞争性行业。我个人认为,中国改革比较成功的是“靠两条腿走路”,这是借鉴了毛泽东、刘少奇1958年说的两条腿走路的说法。一条腿是国有企业,它是通过改革,包括公司制改革、股份多元化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这条腿才能伸长、结实,使得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成为中国产业(包括服务业)的“国家队”,与世界500强企业竞争,同时也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另一条腿就是发展非国有经济。党中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我的理解就是“两条腿走路”,这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又是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企业集体崛起的必然选择。另外,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中国又形成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两条腿,它们都是中国国内企业,尤其是前者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体,引进和利用世界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来源的“半壁江山”,因而中国就比其他新兴经济体,例如印度、巴西的两条腿要长得多、快得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会是印度、巴西进出口贸易的总量的5.5倍和7.6倍(据2010年有关数据)。
中国企业发展确实比较快,无论哪条腿都在迅速发展,并非是人们非专业分析的“国进民退”,国企与民企两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甚至民企那条腿走得更快。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指标,包括主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等,从2000年以来,国企与民企都是高速成长的,但是国企的比重是下降的。以2011年新的数据为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19.5%。这说明,所谓“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企业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国企与民企、内资与外资既是竞争性关系,也是互补性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经济生态,其结果是他们都在共同成长,迅速崛起,已成为世界500强的第三位。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已达到了57家,而1995年只有1家,2000年只有10家。这57家企业我称之为世界级企业,不光有国企,也开始有民营企业了,比如沙钢、联想、华为等;不光有央企,还有地方的国企,如河北钢铁集团、冀东能源集团等。我们的经济改革是旨在提高中国所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既不能像50年代那样消灭私营经济这条腿,更不能像俄罗斯、东欧等国家私有化那样砍掉国有企业这条腿,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两条腿走路,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走得快、走得稳,越走越宽广,越走前途越光明。我们保守地估计,到2020年,仅中国大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就会超过120家,将居世界第一位,这与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地位大致相当。
从现在的改革方案来看,国企需要进一步改革。一方面要推动企业整体上市,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可实行股权多样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推进铁路、盐业、电力、电信、石油、民航、市政公共事业等国企改革,还要打破垄断。将来在教育领域也要打破垄断,也可以办民办和私立大学。高等教育也需要两条腿走路,也需要竞争和合作。
改革就是要有效激励全社会创造财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激励全社会创新,全社会更有效地合作,激发全体人民的活力、创造性,因此,“两只手比一只手好”,“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走路好”,“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