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私享集(一位总编辑的微思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泉佃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泉佃,杂文家,厦门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福建省新闻出版行业杰出专业人才,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私享集》从新闻人的的敏锐执着和深刻,把犀利的笔锋直指问题的症结,引导读者辨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内容推荐

李泉佃的个人杂文集,收录近三年来他在《台海》杂志、《海峡生活报》、《厦门晚报》上发表的70篇杂文。

《私享集》内容包括《算命》、《周正龙杨振宁,假虎真龙?》、《王老板,您入错行了》、《洗脚记》、《城市化的困惑》、《一代人的阅读史》、《富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如此专家,何用?人是什么?富豪增多未必是“福”》、《木棉何辜?》、《真男人》、《可怜的孔子》、《大家都来当反“转”派》等。翻开《私享集》一起来阅读吧!

目录

为乡土包含文化多培一抔土

算命

周正龙杨振宁,假虎真龙?

王老板,您入错行了

洗脚记

城市化的困惑

一代人的阅读史

富有担当的知识分子

如此专家,何用?人是什么?富豪增多未必是“福”

木棉何辜?

真男人

可怜的孔子

大家都来当反“转”派

也说故宫丑闻

为什么?

杞人忧“奢”

百年老店,更应居安思危

仇什么,千奇百怪别仇孝

质疑“黑名单”

官员“雷语”百性无语

“又能说明什么”

我们是谁

历史的丑陋与无奈

再说微博

何必满口“潮语”

骂娘又何妨

打倒老天爷?

历史是一面镜子

医者,仁术也

两个美国人的新闻

受伤的不仅仅是农村

拉票者戒

挑刺·把脉·批判

美国很行?

地沟油为何屡禁不止

“抓小放大” 背后

“快女”的盛行与“焦点”的衰落

第一向中央说话,第二为贫民说话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

可怜的驴

“另类官员”辩

是公益,还是亵渎?

读,不容易;做,更不容易

标语的命运

校园不是秀场

一波三折的温州动车案

解决问题第一,舆论引导第二

读杨继绳的阶级分析

别再造神

“性罢工”的背后

哀莫大于心死

公众质疑为哪般?

喜欢汪洋的一个理由

看吴思如何盖“房子”

官员伤身,百姓伤心

“教化”谁?

源头,还是源头

圈子·段子·日子

热官与冷官

也说蔡奇子微博

从会场冷清说开支

政治雷锋与生活雷锋

村对真理与绝对权力

何止酒店要补课?

熊胆、虎骨酒及其他

人民如何监督政府

公权与特权

多此一举

记者与官员之关系

不满意又如何

危害更甚

谁的扁担

警惕新“大字报”

宝刀不老的王蒙

晒晒另类账单如何

一把手依赖征

这样的“体检”合格吗?

一封特殊的致敬函

是带制造捕鼠器,还是获取捕鼠特权

道德与规则

改名、改号及其他

隐私值多少钱?

假话空话最伤民心

这样的潜规则何时休

谁偷走了我们的真性情

后记人是要有-点思想的

试读章节

为乡土饮食文化多培一抔土

我经常把翔安当做自己的故乡。这绝对没有糊涂到“错把他乡当故乡”之地步。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初,具体一点说吧,也就是1971年。那年年初,我还是南安县九都公社渡潭生产队的一个放牛娃,那是个十分偏僻的山村。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想说明,在那个贫困年代,在那个偏僻山村,正在长身体的我,却一日三餐,食不果腹。

突然有一天,大人们说:要移民了。原因是,南安县要建一个大水库,叫“山美水库”。离乡背井,大人们自然有些依依不舍。可大人们私下里也议论,说是乡人即将去的新地方,沧海一望无际,桑田延绵百里,农人丰衣足食。具体说是,那里的农民,吃的是番薯粥,喝的是紫菜汤,配的是煮牡蛎。番薯是熟悉的,但紫菜呀,牡蛎呀,则闻所未闻。问了大人,他们也似懂非懂,但他们又不愿意承认他们其实也不懂,就训斥我们:“小孩子,有耳朵,没嘴巴。到那,就知道了。”可他们哪会知道,此时的我们,嘴巴里早就舌头打转,口水差点没流出来。

带着美好的憧憬,终于在1971年年底,我们坐上长途客车,奔着新生活上路了。经过了一整天的颠簸、跋涉,太阳快落山了,我们才翻过小盈岭,这就是当时同安与南安的地界。大人们说:“到啦到啦。”我们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户,想看一眼未来的故乡是个啥模样。结果,一阵寒风狠狠地打了过来,有些凛冽,脸上有些麻麻,有些发痛。见状,司机叔叔发话了:“这里叫内厝,风头水尾,十年九旱啊。”司机叔叔的话,对我是个沉重的打击,以至今天,每每从内厝经过,我还时时想起他的话。我想,完了,这下,紫菜汤喝不成了,煮牡蛎也吃不了了。

当然,我们移民的地址是同安县的果园公社(现在叫五显镇),与内厝的“风头水尾”相去甚远。到了果园,发现这里没有大海,也没有良田,有的只是丘陵山地。山地上,满坡满坡的番薯,当然,还有连绵起伏的桂圆树(也叫龙眼树)。看来还是得吃番薯,吃吃桂圆应当也是不成问题的。结果,发现想法也过于天真。桂圆树是集体所有,偷果者遭遇的处罚是:让你走遍果园,每棵树摘一颗果实,当场吃,不许带回去。那是可以想象得了的结局:直至肚子撑破。由此也可见,当时的果园公社,名副其实,桂圆树多到何等地步啊!可那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扯了这么多,是想说明:同安,翔安,本来就是一家的。只是到了2003年10月19日,由于区划调整的需要,更由于厦门发展的需要,才把同安一分为二,正式设立翔安区。其实,再往前推,同安几度与晋江地区、厦门市分分合合,也分不清谁是谁。所以,从早期的晋江地区,到现在的厦门市;从早期的同安县,到现在的翔安区,我都能沾得上边。当然,这时候的翔安,再也不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头水尾”。这时候的翔安,已是风华锦绣,卓尔不群。但不管怎么样,翔安,仍然是我印象中的翔安。我的一个同事,原本是同安区新店镇沃头村的。同安一分为二后,我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好像都一样,就是天气预报有点差异。分区前,气温是一样的;分区后,翔安气温肯定比同安低一度。我听了,觉得再幽默不过。所以,说翔安是我的故乡,大家也一定不会见笑的。

扯了这么多,也想说明:既然本是一家人,一些民俗积淀,也就大抵相同,虽然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番薯呀、紫菜呀、牡蛎呀,等等,泉州有,厦门有,同安有,翔安也有。当然,还有花生、萝卜、豆干、碗仔糅、烧肉粽等等。

扯了这么多,还想说明:虽然你有我有,大家有,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精力,把大家有的东西,编印成册呢?

这就又要扯到食的问题了。“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之一。在闽南一带,熟人相遇,难免要问一声“食未”(吃了吗?);出门谋生,也说是外出“趁食”:闲坐聊天,也是“讲长讲短,讲食煞尾”(讲来讲去,最后还是讲吃的)。而饮食,作为一种物质民俗,它的形成却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饮食民俗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比如,过去我们能有番薯,有紫菜,有牡蛎,就等于过上好日子了,加上,能够吃上桂圆,那更是过上奢侈的日子了。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至今,恰恰近三十年。三十年来,关于吃的,也可谓几经沧桑,几个轮回。先是丢掉传统,西风东渐,一时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家喻户晓,似乎不吃这些洋快餐,就无法与国际接轨;当然,更多的是变着花样,极尽奢华,什么鱼翅、燕窝、鲍鱼,恨不得一餐之间,把风光占尽,把风头出尽,把风华享尽,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家发了财似的。结果,不要说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三高”现象相当普遍,一些莫名其妙的疾病也由此而生。国学大师南怀瑾说,19世纪,肺结核盛行,人们惊慌失措,那时候,大伙还不知道癌症是个什么妖魔。可是,到了20世纪初叶,尤其是20世纪后期,乱七八糟的癌症让患者,也让医家感到不可思议。人们在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带来的口舌之福的同时,也不得不细嚼慢咽自己种下的苦果。

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乡下老祖宗留下的那些一文不值、土得掉渣的东西,才真正是有益健康的。也才发现,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日常饮食习俗的“节俭”和酒宴习俗的“奢侈”,有机地构成饮食民俗中的有趣的文化现象。

我揣度,这也许就是翔安出版《三宝九品百味》的初衷。但是,这样一套谈一日三餐、佳肴小吃、早茶晚酒的丛书,却由翔安区委推动出版,则令人敬佩有加。古代地方官就任,都要观风察俗,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其中,物质民俗,是社会风气的应有之义,但民风习尚往往被民俗学者忽略。为了记录民俗的传承和变异,记录对移风易俗的认识,翔安区委主要领导拍板决定出版这套丛书。水有源,木有本,饮食文化也有根;只有源远才能流长,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由此观之,翔安区委的决策是文化之幸,百姓之幸。愿有志于乡土饮食文化的爱护者,多培一怀土,以报答根之情意。

是所望焉。P1-4

后记

本来,文字的东西,一旦公开了,尤其是在报刊发表了,更不用说付梓了,那就不是个人的事了。好,或不好,读者说了算。

因而,写后记,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但是,联想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几件小事,还是让我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

首先是我的几个好友,读了我发表的豆腐块,旁敲侧击地告诉我,一些文章观点过于尖锐、敏感,今后还是得注意。或写了不发表,或用笔名发表。他们见我似乎无动于衷,便侧面告诉我老婆、孩子,要他们提醒我。

我岂能无动于衰?我从心坎里由衷地感谢他们。他们不少是过来人,知道因言获罪的历史性、现实性、残酷性。他们有些还是在一定领导岗位的,他们认为我是体制内的人,过于直言,于己不利。

不过,也有不同的意见,倒也是我没想到的。王仲莘同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著名杂文家。“文革”前,他以“朱丹红”为笔名,在《福建日报》上发表大量抨击时弊的杂文,他的一些文章经常被《人民瑶报》转载。虽然他在“文革”期间也受到冲击,但“文革”后,他痴心不改,仍然以手中笔当匕首,掷向社会的每个阴暗角落;后来,虽然他官拜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但仍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前不久,他看到我在《台海》杂志发表的《记者与官员之关系》一文,老人家特意从福州给我打来长途。电话里,他说,最近看了我发表的几篇文章,觉得我写出了他的心里话;他说,我的“骂”,骂得痛快,骂得在理;他说,《台海》杂志毕竟发行面比较窄,建议我发到一些全国性的知名杂志上去。遵嘱,我冒着一稿两投的“骂名”,将稿子原封不动投给了广东省政协主办的《同舟共进》月刊。据说,这份杂志,与《炎黄春秋》杂志齐名,在政界、学界、知识界颇有些影响。稿子投出去不久,就接到编辑部采用通知,很快在当年第七期刊登。此前,该杂志已刊发过我的两篇文章,且有的文章一发表,很快又被《杂文》月刊转载。

王老的提携,让我又想起原省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部长何少川同志对我的鼓励。

我爱好文字,爱好杂文,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在中学,在大学,在报社,我若不从事写作,就觉得人生少了什么,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上世纪90年代,我在全省各地报刊发表了不少豆腐块,有几次,何少川同志从《泉州晚报》上看到我的文章,特意要福建日报社将我的情况告诉他。当时,有人建议我上门向他汇报。我的理解是,如果我能主动“靠拢”,对我今后仕途有帮助。但我不。

直至有一年,我到同安县(现叫区)挂职,何少川同志到漳州调研,路过同安,突然跟秘书说,要去同安看我。我见到他,感动得手足无措。饭间,他问我挂职后有什么打算,我如实报告,还是写杂文。他笑了,鼓励我说,时代不同了,不要有什么顾忌,只要是在“四项基本原则”框架内,就可以大胆放言。后来,县里领导才知道何少川同志与我几乎是“萍水相逢”。他们甚是惊讶、不解。后来,我在同安挂职期间出版了第一本杂文集《涓泉集》,县里几位领导都暗里当了这本书的推销员。后来,何少川同志几次到厦门,见面时,第一句话问的是:还写文章吗?

十几年过去了,再过个五六年,我也就退休了,今天写这些,也算是些解密。我的意思是,写杂文的人都有几分傲骨,对官场的一些潜规则,都不屑理会,都相信公平、正义毕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关键是你抱什么心态。虽然我写了这么多文章,但我的底线是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制度当好代言人。啄木鸟附身大树,其根本,是爱护大树。

我的兴趣、爱好,也得到厦门市一些领导的肯定。,原市委副书记陈炳发同志,在位时,就经常鼓励我多读、多思、多写;退休后,凡读到我的文章,好的,就充分肯定,不足的,就直言不讳地批评。市委副书记钟兴国同志,也经常跟我说,读我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领导的关·心、关爱,好友的提醒、提示,都是我写好每一篇文章的动力。

写这篇后记时,看到《厦门日报》城市副刊上有一篇文章,是一位爷爷级的读者写的。他说,他在《厦门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后,兴奋异常,马上打电话告诉女儿,女儿漫不经心地说,您老就别写了,伤眼、伤神,退休金不够用,说一声呀;告诉儿子时,儿子在玩他的股票,不经意说了句,现在谁还读文章呀?女儿、儿子的话,让他凉透了心、伤透了心。老人家的感悟是,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势利,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他女儿、儿子那样,只在乎位子、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的人。而这些人不屑文字、文化,必将导致社会陷入迷茫境地。

好在,老人家的孙女读五年级,放学回来后,他把发表文章的事告诉她。小孙女兴高采烈,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读了_遍,并告诉他,自己也要写文章给《厦门日报》发表。听了孙女的话,老人家说,只有孙女是真性情。但愿孙女的这种真性情,不要被社会不良习气所污染。

我跟这位“爷爷”的心态一样,不少朋友鼓励我将这些年在《南方周末》、《同舟共进》、《杂文》、《福建日报》、《传媒天地》、《厦门日报》、《台海》、《海峡生活报》等报刊上及一些知名网站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时代,还有几个人读书?

但我还是做了,我的出发点是,越是社会进入转型期,个人越不能迷茫、迷惑、迷糊,越要保持一份清净的心态、一点清醒的觉悟,才不会随波逐流,误入歧途。

人是要有一点思想的,但怕一提思想,就成了哲学问题;于是,想了半天,就叫“私享”,写杂文,权当私房菜,合自己的胃口就行。

今天,“私房菜”要端出来让大家共享,心里还是颇有些忐忑。

末了,得感谢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先生,他是我的老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的老师,但他在人民日报社供职时,也不断地发表杂文,也结集出版过杂文集,他看到我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文章,经常兴之所至,在我文章的空白处挑毛病、作批注。他的批注'经.常让我汗颜。所以,我的“私享”,请他共享时,他欣然答应为之作序。

得感谢漫画家刘翔(小牛),他是中国新闻奖漫画专项奖评委,他的漫画获得无数国家级奖项,他是真正大牌的艺术家。他一站到我面前,我的脑门就会冒出四个字:见贤思齐。同事们都说他:视名利如粪土,把人品当生命。在我的第二本杂文集《窗外有蓝天》出版时,他就放弃手头许多的稿,为我的书创作插图。这次,他更是主动说,不能落下地,他喜欢做高兴做的事。

得感谢各路朋友,他们怕我的书卖不出去,筹不齐出书大洋,想方设法,提了很多建议。

没有领导、同事、朋友一路为我遮风挡雨,我个人一事无成。

我的父亲年届九轶,只是在给“地主老爷”打长工时,偷听过几堂私塾课。父亲最大心愿,就是子孙后代,必须是读书人。我很怕父亲像前面提到的那个“爷爷”,担心儿女不读书,没文书。

所以,也将此书献给我的满脸写满沧桑的父亲。虽然,我写的,他大多看不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