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品为什么会夭折
新品一旦推出后遭受失败,将会耗用企业很多资源,因此既然要推就要确保新品推广成功。但事实上,大多数新品均以失败告终,甚至成为企业衰败的主要原因。那么,新品为什么会夭折呢?只有究其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导致新品夭折的影响因素太多,从理念到方法,从战略到执行,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国内中小企业新品都有哪些“死”法,或者说新品推广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在这里和大家做个分析。模仿跟风,妄想“以质取胜”
也许是因为中国第一代企业主(包括一些做外贸转做内销的老板)做生产出身的多一些吧,很多时候我和他们沟通如何推新品时,“产品质量好”是他们感觉最值得一提的卖点。所推的新品都是对成熟产品的跟风模仿,在包装、价格、诉求点等方面无任何个性与优势可言。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他(竞品)能卖得好,就说明消费者接受这种产品,我的产品设计几乎跟他一样,质量甚至比他的还好,怎么会卖不动?”期待以产品质量作为竞争核心优势,这是一大误区。试想,如果营销只是这么简单,那也太容易成功了吧?归根结底,这还是典型的产品导向的营销思维。事实上,除了产品质量,品牌、销售网络、人员、市场管理能力等对于新品成功运作的贡献,哪一样都不能少!
当然,模仿成熟产品并没有错,成熟产品的成功说明市场有需求,而且这些产品对消费者也做了一些引导(市场教育),有了一些市场基础。但是,我们现在是“以小搏大”,别人已经有了先人优势,要想赢他们,就得有“过人”之处。从产品上来讲,要求我们的产品一定要突出与成熟产品的差异性。
比如新品包装要更新颖,这可以从货架上抢到消费者的眼球,如当年洽洽瓜子的仿古纸袋包装;或者新品包装要更加便利,方便消费者使用,如PET瓶装罐头对玻璃瓶装罐头的替代。企业一定要打消仅靠“我的产品质量更好”来切人市场的幻想(如“更好吃,更有营养”)。实际上,现在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产品(尤其是食品),往往质量并不是最好的;消费者大多不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产品质量好,只能作为优势之一,可以对销售起促进作用,但决不能成为新品上市成功的唯一支撑点。
在产品性能、包装相近的前提下,后起的产品在渠道利润方面一定要远高于竞品。不管你具备什么优势,更高的渠道利润是国内中小企业进入陌生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在企业自身销售能力不敌对手的情况下,就必须充分发挥渠道的力量。一方面要有人买(产品卖点),一方面要有人愿意帮你卖(以渠道利润做保障),胜算才会大一点。
新品立意挑战新概念 有些企业在设立新品概念时,片面理解差异化优势的含义,求新求怪,推出从未有人尝试过的产品概念。除非你有充分的自信——你推出的“新诉求”切中了消费者普遍存在的迫切需求(如:保暖内衣的轻薄保暖切中了消费者追求时尚的需求,杯装冲泡奶茶切中了消费者对休闲、时尚的需求等,而这样的产品都能形成一种“流行”),否则,产品差异化优势的塑造最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新品最好能模仿成熟的消费概念,然后在某一个点上有所创新。“领先对手半步”就够了。
对新品运作的能力算是娃哈哈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你仔细分析一下,娃哈哈的产品从来就不做首创。钙奶是学乐百氏的,八宝粥是学银鹭的,茶饮料是学康师傅的,纯净水是学达能的,非常可乐是学“两乐”的。这种模仿,为娃哈哈节省了大量的“市场教育成本”——通过大量的广告、试用、宣传投人使消费者对这个产品概念从陌生至知晓到引起兴趣,再到购买,形成稳定消费群,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也存在极大的风险。各位一定要相信,引导消费者一点点的销售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多么不容易。让中国人习惯喝咖啡,雀巢花了十几年;让中国消费者认为有头屑是件尴尬的事,宝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加多宝想让人们意识到“怕上火喝加多宝”(而不是它之前宣传的王老吉)。P12-15
新品上市对营销运作是个综合性的课题,也是企业持续成功的原动力。无论从企业、客户,还是业务团队甚至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对新品成功的期待远超于简单的“销量”指标。那些成功的企业,每一个成长的阶段似乎又都有新品成功的影子,上新品是不可回避的营销课题!
国内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其实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财力,特别是消费品行业,你会看到终端的条码数越来越多,几乎每年它们都要推出几个新品。可是盘点一下,这些仓促推出的新品鲜能长久,而是夭折遍地,让人痛心。
目前,提起新品,绝大多数“专家”谈的还是“策划”问题。从市场的研究到新品概念的提出,然后是包装、广告等,什么细分市场、定位、品牌等理论听得不少了。从“营销组织”上来讲,这多属于市场部的工作。可是与国外较成熟的市场不同,国内做市场,基本还是销售部门占了营销的主导地位,这些理论对他们的指导意义不大。销售部门真正在意的是,如何能让经销商老板和业务团队打消顾虑、放下包袱全力去推新品;如何让新品能快速、广泛地铺到终端去,并能实施高效“拉动”,使新品旺销?他们在意公司能对区域进行什么样的产品、费用和广告投人?如何能够策略性地应对竞争?所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新品却只谈“策划”是不太符合中国国情的。
本书谈新品,首先是把新品的推广当作营销的一个大课题,并以此为框架。但着重阐述的是新品在区域执行方面的问题,即偏向于“销”而非“营”。就像生养小孩,我们介绍的是“小孩出生之后如何养大”的经验和智慧。本书更多强调的也是新品推出后如何去“卖”,希望能符合您的胃口。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了:
新品对企业营销意义的再认识——推出新品,你不得不行。
提振新品运作团队的信心——事都是靠人去做的。
分析了新品夭折的常见原因——前车之鉴,不必重蹈。
介绍了正规军运作新品的套路一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
点明了国内运作新品的策略要点——让你不再从“前辈”变成“先驱”。
如何运作渠道提升新品的铺货率——“买得到”是渠道运作的核心任务。
如何做好终端管理提升单店业绩——能赚钱才会有人愿意帮你卖。
比如新品出来后,要想统一企业内外两支团队(企业业务代理和经销商)的思想,齐心协力去推新品是件很难办到的事。企业召开新品发布会,本意是想和经销商老板一起商讨如何把新品推广出去,说了形势、讲了政策,分享了经验等等,努力了一天,可是经销商老板却不动心,他们心里真正在想的是:这个产品能不能做起来呢?
这下就麻烦了:企业想的是“如何做”,客户想的却是“要不要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区域团队犹豫不决呢?原来经销商老板诸如怕麻烦或急于求成,或缺乏执行力,或没有信心,或缺少主见等等,心理障碍颇多,一开始和我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经销商老板一犹豫,就会在投入、执行力方面大打折扣。本书帮你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以便引导并提振经销商的信心,放下包袱,全力以赴推新品。
本书能成稿发行,首先要感谢我服务过的众多企业客户,比如统一集团、苏泊尔、洁丽雅、伊利、蒙牛、旺旺、盼盼、双汇集团、黑人牙膏、恒安集团、农夫山泉等。作为一位职业营销培训师,服务客户的过程也恰是我汲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常笑称“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特别要感谢双汇集团,2012年给它全国的经销商及业务团队开展的《新品上市运作》课题的22个大区轮训,促使我对新品上市这个课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其次要感谢众多前辈和同仁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成果的分享,网络、书籍等公共资源给了我许多启发。最后要感谢的是柏宏军老师及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同仁,是他们的付出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才得以有与大家交流的机会。
本书是——
区域销售经理提升新品运作成效的枕边读物。
企业销售团队和经销商业务团队集体学习的案头教材。
企业营销内训师、职业营销讲师的备课参考书。
新品策划人员了解新品区域运作的参考书。
企业送给经销商团队最好的礼物。
王同
2013年3月于上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倍增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新品之战愈演愈烈。但事实上,大多数新品均以失败告终,甚至成为企业衰败的主要原因。
王同所著的《新品卖翻天(这样推新品绝对赚)》从管理者的角度阐述了新品研发出来后如何做市场。内容侧重于如何让经销商和厂家一起齐心协力做新品,销售团队在运作新品时的重要理念和观点,如何把产品渠道铺到终端,如何在渠道层面推拉结合,如何打造高效率的新品运作团队等。当然,推新品是个系统工程,作为销售系统的业务人员也必须懂得一些“营”的理念,《新品卖翻天(这样推新品绝对赚)》亦会介绍必要的手段和技巧,致力于帮助企业做好新品上市工作,提升新品竞争能力。
王同所著的《新品卖翻天(这样推新品绝对赚)》是区域销售经理提升新品运作成效的枕边读物。企业销售团队和经销商业务团队集体学习的案头教材。企业营销内训师、职业营销讲师的备课参考书。新品策划人员了解新品区域运作的参考书。企业送给经销商团队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