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忠编著的《正名(中国人的逻辑)》内容介绍:从为人父母到生物科学家,从企业经理人到国家领导人,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名学是人类一切知识活动和社会行为的基础,从科学研究到社会治理,我们都不可能离开中国名学,懂了“自马非马”,才懂得“死人非人”——中医比西医在理论上更具优越性,懂了正名窜分,才懂得人的社会责任之重——中国名教与名法(刑名法术)更具普世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正名(中国人的逻辑)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翟玉忠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翟玉忠编著的《正名(中国人的逻辑)》内容介绍:从为人父母到生物科学家,从企业经理人到国家领导人,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名学是人类一切知识活动和社会行为的基础,从科学研究到社会治理,我们都不可能离开中国名学,懂了“自马非马”,才懂得“死人非人”——中医比西医在理论上更具优越性,懂了正名窜分,才懂得人的社会责任之重——中国名教与名法(刑名法术)更具普世性。 内容推荐 翟玉忠编著的《正名(中国人的逻辑)》内容简介:名学是中国文化由形而上学至形而下学的关键所在,是通天人之际的根本。对于修正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中的还原论思维取向,中国正确引八西方学术以及中国学术的本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名学与西方逻辑学相比较,二者具有十分不同的学术品质。 名学更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治理,这使名学成为儒家名教之学和法家名法之学的基础,而西方逻辑学显然没有这样实用性的社会治理功能。 站在中国名学的角度反观西方逻辑学,我们能清楚看到后者的局限性。西方学术建立在对现实的抽象定义和系列假设的基础之上,一旦沿着逻辑链条推演下去,常常发生“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的现象,就是道理上行得通,却与现实不着边际。 中国名学能够为本土学术体系提供牢靠的思维防火墙,同时建立起不同文明问交流的“学术海关”,避免出现逻辑概念的混乱。这是西方逻辑学难以胜任的。 《正名(中国人的逻辑)》是一本中国文化类书籍。 目录 导演篇 一、中华文化的轴心:道、名、法 1.将中华文化主体等同于儒家文化是一种常识性错误。 2.黄老之学——中华文化的轴心所在 二、名学一、二、三、四 1.名学的基本宗旨——正名 2.名学的“立说轨范”:谓、故 3.立辞的三条原则:故、理、类 4.出故四法:辟、侔、援、推 三、名教一以名为教 1.名教源于社会自然秩序 2. 黄老之学极大地发展了名教礼义之学 四、名法——刑名法术 1. 名法,循名以责实 2.大秦帝国是如何炼成的 名学十三篇 序·重建名学 1.鄙名与伪名之灾 2.名学的重建 名学十三篇·名实论第一 名学论今:名学与现代西方术语学 名学十三篇·白马论第二 名学论今:西方自然科学需要补上中国名学这一课 名学十三篇·指物论第三 名学论今: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名 名学十三篇·坚白论第四 名学论今:中国何曾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名学十三篇-通变论第五 名学论今:为西学正名 名学十三篇·大取篇第六 名学论今:洋教条之害 名学十三篇-小取篇第七 名学论今:诲人不倦的孔子怎会主张愚民 名学十三篇-大道篇第八 名学论今:中国近代何曾闭关锁国 名学十三篇·齐物论第九 名学论今: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正名 名学十三篇·正名篇第十 名学论今:中国传统政体不是专制主义 名学十三篇-考伪篇第十一 名学论今:为中国古典学术正名 名学十三篇·审名篇第十二 名学论今:比附之害 名学十三篇·鄙名篇第十三 名学论今:鄙名的历史成因 《形名杂篇》译释 伍非百原序 要略第一 法术第二 分守第三 辞说第四 名理第五 思辩第六 《墨经》明辨精要 名言类 辩术类 辩学类 先秦辩者诸论题本义考 类比推论发生的“一是而一非”的谬误 类比推论发生的“一周而一不周”的谬误 类推中“行而异,转而诡。远而失,流而离本”的谬误 《列子》中的相关阐述 《公孙龙子》中的相关阐述 《庄子》中惠子历物十事 附录一 对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的批判 附录二 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与西学的中国化 附录三 神州何处觅大学——古今大学辨 附录四 从三段论的失效看中国名学的内在特点 试读章节 二、名学一、二、三、四 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就是以本土学术为死的材料,供西方学理肢解。最后中学尽失,所得仍为西学——这一学界欲盖弥彰的奥秘早为陈独秀所揭穿——尽管陈独秀也认为中国的学问只能作为历史材料来研究,但他少了些一般学人的虚伪。 1924年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第3号上发表了《国学》一文,他评论胡适(字适之)、章士钊(字行严)研究名辩之学时说:“如适之、行严辛辛苦苦的研究墨经与名学,所得仍为西洋的逻辑所有,真是何苦!” 事实上,中国名学本是与西方逻辑学互补的学问,它们具有十分不同的学术品质。 二者相比较,名学更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比如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等。名学将名位与职责相参验,可以直接用于社会治理,这使名学成为儒家名教之学和法家名法之学的基础,而西方逻辑学显然没有这样实用性的社会治理功能。 《战国策,韩策二》的一则史料很能说明名学的社会功用。据说史疾为韩国出使楚国,楚王问他在研究哪方面的什么学问,史疾回答说自己学列御寇传授的正名之学。楚王感到不解,问史疾:“正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史疾说:“当然可以。”楚王又问:“楚国盗贼很多,用它可以防范盗贼吗?”回答说:“当然可以。”楚王接着问:“那么如何用正名来防盗?”正在这时,有只喜鹊飞来停在屋顶上,史疾问楚王:“请问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楚王说:“叫喜鹊。”史疾又问:“叫它乌鸦行吗?”楚王回答说:“当然不行。”史疾就说:“现在大王的国家设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等官职,任命官吏时,一定要求他们廉洁奉公,能胜任其职。现在盗贼公然横行却不能加以禁止,就因为各个官员不能胜任其职,这就叫做‘乌鸦不称其为乌鸦,喜鹊不称其为喜鹊啊!…(原文: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日:“客何方所循?”日:“治列子圉寇之言。”日:“何贵?”日:“贵正。”王日:“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日:“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日:“可。”日:“以正圉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日:“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日:“谓之鹊。”日:“谓之乌。可乎?”日:“不可。”日:“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另外。通过中国名学的研究,我们还能充分认识西方逻辑学的局限性。西方学术建立在对现实的抽象定义和系列假设的基础之上,一旦沿着逻辑链条推演下去,常常发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所谓的“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的现象。就是道理上行得通,却与现实不着边际——“理胜情”已经成为现代西方人文学术的痼疾,这在西方经济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现代西方经济学通过数学工具的普遍应用已经高度复杂化,逻辑形式上也更加完美,但它除了为华尔街贪婪的银行家提供骗人的金融产品之外,根本不能拿出应对现实经济多重危机的方案,这种现象在西方经济学界内部也引起了强烈的不满。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在接受《海派经济学》记者采访,谈到过去十多年风起云涌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时提到了经济学回归现实,回归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方向—要知道,“以问题为中心”正是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学术范式的根本特点之一。贾根良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西方国家控制的教学科研是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数学工具为中心的,即根据工具选择所要考虑的经济现实类型,其结果是大量的经济现实被从教学科研中排除掉了,甚至是数学工具的教学和运用也与现实问题毫不相关。他们教授和分析的对象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这实际是主流经济学教条主义的体现,是以教条为中心的。针对这种现状,法国经济学学生在引发改革运动的请愿书中大声疾呼:要摆脱虚构的世界,反对滥用数学。在后续讨论中,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主张要彻底颠倒这种工具和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问题为中心,即不顾教条的束缚,根据所需分析的经济现实问题来选择或发展工具,工具运用本身不是目的,与分析的问题相关的工具才有存在价值。这种问题中心论,就是要求经济学的教育与科研要以当前重大的、紧要的经济问题(如收入分配、贫困、失业、社会排斥、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国际金融体系等)为导向,以现实相关性为中心,使理论实质重于技巧、内容重于形式,真实压倒虚构,从而恢复和加强经济学的经验基础,将经济学带回现实。” 最后,中国名学(特别是“伪名”和“鄙名”这样的理论)能够为本土学术体系提供牢靠的思维防火墙,同时建立起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学术海关”,避免出现逻辑概念的混乱,这一点是西方逻辑学难以胜任的。十九世纪末,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和中国军事科技的一时落后,在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面前,中国学人将目光转向了西方。过去一百年来,一波波圆囵吞枣地引入西学,导致了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名与实的严重混乱。具体表现为,我们引人的西方学术概念和理论(名)常常与中国现实情况格格不入,结果中国学人不仅不能很好地解释历史,也不能解释现实,何谈为国人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许多学人拿着中国百姓血汗钱所作的,就是如何相隔万里,为西方学术添砖加瓦,并以在西方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为荣,为准。至于我们急需的,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思想学术,简直成了可欲而不可求的东西。因为中国本土学术的千年古树已经被“西风”连根拔起,如果不是持续地吸收外部的学术养料,中国太多的学人将不知如何生存和写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学人在作这种断灭自己文化之根的工作时常常怀有强烈的爱国心。日本人不是说中国没有逻辑学吗?胡适博士不是说“我们事事不如人”吗,我们就是要将中国的形式逻辑找出来,于是穷年累月,绞尽脑汁。终于写出了“墨家的形式逻辑”之类的文章或著作,奢谈“辞”就是西方逻辑学中的判断——中国名辩之学就这样被西方学术堂而皇之地肢解了!这些人不理解,研究中国名辩之学不能随意引入西方形式逻辑体系。否则诸多没有现实基础的“伪名”会被引入,西学名立、中学实从,其结果就是中学的西学化,中国学术成为在中国土地上的西学——这不禁让人想到“曲线卖国”。如陈独秀所说的,胡适自己就走上了这条“近乎愚蠢”的学术道路。 总之,名学就是名学,西方逻辑学就是西方逻辑学。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一定要摆脱西方逻辑学的框架,按照名学本身内在的逻辑去研究它,其关键是弄清楚名学的一宗、二辞、三物、四法,即“名学一、二、三、四”。 1名学的基本宗旨——正名 所谓“一宗”,就是名学的基本宗旨——正名。 名学的基本宗旨在正名,《墨子-小取篇》“以名举实”是也。《墨子’经说上》也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 正名的具体方法为《公孙龙子·名实论第一》概括无遗。上面说:“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伍非百先生释日:“谓正之目的,在正其实。如何正实?在正其名。如何正名?在唯乎其谓。如何唯乎其谓?在唯乎其彼此。”…那么什么是“唯乎其彼此”呢?就是《公孙龙子·名实论第一》所说的“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 现存《公孙龙子》诸篇,都是围绕正名原则提出的论题,表面上看似违反常识,实际上是在多方训练人们思维的精确性。如《自马篇》中的“白马非马”,就是要人知道白马并不等同于马。庞朴先生解释说:“古人对马的毛色特别注重,如白马多用于盟誓和祭祀,他色马则不能。公孙龙借此指出颜色对于马的重要性:颜色既能使黄、黑马不等于白马,那么白马的白色,也应使它不等于马。” 现代西方生物学将电子显微镜下的生物切片等同于生物体本身,现代西方医学将用于解剖的死人等同于人(中医不是这样,中医是讲名实的),尽管过去数百年来西方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上述还原论思想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使人看到了还原论的局限性。””‘死人非人”,这是现代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清楚的! 中国诸多学人已经习惯于将正名之“名”等同于西方逻辑学中的“概念”,这是错误的。西方逻辑学“概念”的内涵远远比不上中国名学中的“名”。因为在名学中,所以联系实的言说都是名,故《苟子·正名篇》说:“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就是说,名是用来联系事实的;在社会治理中,名指名位,名分,社会责任,甚至“陈言”也是名。正如《韩非子·二柄第七》论循名责实时所言:“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这里“陈言”就是名,“事功”就是实,名副其实,则赏,名不副实,则罚。”——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理论的精髓全在于此!难怪《吕氏春秋·审分》说:“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P8-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