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夏文明在甘肃(历史文化卷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基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陶器是代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最重要的物质创造,毫无疑问,中国陶器,特别是彩陶的发展脉络同样是判断华夏文明起源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史前考古,特别是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文化史研究中,甘肃彩陶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一、甘肃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

中国彩陶的分布从北到南跨连着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由东海之滨横贯中原、陕甘宁青地区而西至新疆天山南北;东南达福建、台湾、广东;西南到四川、西藏地区,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均有分布,灿若星辰,幅员辽阔。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彩陶最早源起的文化,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这和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含有彩陶的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距今约8080~7586年)、哈孙纳文化(距今约7980~7281年)的年代大致相当,表明甘肃地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

二、甘肃彩陶文化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

甘肃彩陶文化从空间上看,遍布于陇原大地的各个角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趋势。从时问上看,从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一直延续到了约2600年前的沙井文化,时问跨越5000年。在中国彩陶文化产生、兴起、鼎盛和衰落的整个过程中,甘肃彩陶演绎了最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品格和文化意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与特色,是中国唯一没有阻断和消失的最早的彩陶文化,也就是说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时,甘肃的彩陶文化仍然延续了数百年。说明陇原大地既是华夏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最佳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三、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先声

自大地湾一期和师赵村一期的条带纹,到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动植物纹饰,形象地描绘了彩陶由早期的写实到后期写意的变迁,勾勒出了中国画由写实到写意,自现实到抽象的最早起源,表现了从象生到象征的过渡。早期出现的甘肃彩陶,在纹饰方面多取材于自然题材,体现了甘肃先民对自然的认知与认同。日常所见的山、水、花卉、动物,甚至人本身都成为了彩陶上的必然母题。但这种描绘手法随着人们对艺术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过渡到了象征的阶段,所以说甘肃彩陶文化堪称中国艺术的源头。

四、甘肃彩陶刻画符号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甘肃彩陶文化的一大特色,即是出现了极具文字意味的符号。大地湾一期彩陶上出现的彩绘符号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之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彩陶上又发现了几十种不同种类的刻画符号。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被陇原大地的史前先民前后使用了4000年之久,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极有可能就是我国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和数字的雏形。因此,在中国西北,最早的文明起源应当是根植于甘肃彩陶文化的。

五、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甘肃彩陶图案集中展示了我国史前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集中表现了史前先民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赞美。彩陶纹饰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彩陶造型对后来青铜器的造型、金属铸造和瓷器、雕塑、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彩陶烧制工艺对后来砖瓦的烧制、活字印刷陶字的烧制以及冶炼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谓华夏传统文化的源头。

综上所述,甘肃彩陶,起源时间最早,延续时代最长,分布面积最广,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最为艳丽,发展脉络最为清晰,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气磅礴,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最高成就,堪称全国之冠,世界人类远古文化之最。甘肃彩陶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P130-132

后记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华夏文明起源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典型标志。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甘肃区位优势独特,在西北地区居于“座中联六”的重要地位,毗邻陕西、四川、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文化资源的包容性、民族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是全国华夏文明生态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强西部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扩大华夏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并为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和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2年3月6日,受甘肃代表团委托,笔者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全团会议上提出了充分发挥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在甘肃设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得到了与会的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近一年来,在全国人大的关心和文化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推动下,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目前已进人实质性的启动阶段。

2012年6月,为了配合“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西北师范大学组建成立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同志担任院长,确定以“华夏文明”为研究重心。2012年9月,由西北师范大学牵头,联合敦煌研究院、读者出版集团、甘肃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敦煌文化创意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天水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和专家学者共同组建省级“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直接对接,为“1313工程”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10月,“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甘肃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审,被批准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推荐申报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聘请饶宗颐、袁行霈、傅璇琮等著名学者担任顾问,聘请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晁福林、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叶舒宪等著名学者担任中心研究员或首席专家。“一院一中心”旨在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华夏文明优势资源为研究重点,立足甘肃、面向西北,吸纳国内外研究力量,构建国家急需、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在一个更为普遍而深远的层面探讨全国华夏文明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所面临的诸多亟待审视的理论与实践议题。

“华夏文明”是西北师范大学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先秦典籍整理研究、西北考古文化研究、边疆民族及宗教、敦煌学、简牍学、艺术史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甘肃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文化基地”,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决定组织编撰《华夏文明在甘肃》一书(包括《历史文化卷》和《创新发展卷》)。

2012年10月,我们组建了编委会,确定了作者人选,拟定了编写提纲,并连续两次召开编写会议,就本书的编撰意义、编写体例、章节安排、主要内容、写作进度及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过6个多月的辛勤工作,这部百万多字的书稿终于呈现在了广大读者面前。本书作者都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教师或兼职教师,都是华夏文明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各章作者为:前言:刘基、田澍。《历史文化卷》第一章:王贵生,第二章:李永平,第三章:段小强,第四章:陶兴华,第五章:祝中熹,第六章:张德芳、李迎春,第七章:贾小军、赵向群,第八章:伏俊琏,第九章:刘再聪,第十章:刘再聪,第十一章:李并成,第十二章:刘建丽,第十三章:胡小鹏,第十四章:张嵘,第十五章:张连银、刘再聪。《创新发展卷》第一章:张兵、符晓波,第二章:把多勋、王耀斌,第三章:徐兆寿、王力,第四章:徐兆寿、陈积银,第五章:梁旺兵、冯玉新,第六章:把多勋、欧阳正宇,第七章:彭金山、杨华,第八章:任志明,第九章:高亚芳,第十章:王三北、魏梓秋,第十一章:陈青、张建华,第十二章:邓小娟、王玉芳、李逸峰、冯玉雷,第十三章:马世年、杨晓斌,第十四章:徐兆寿、马成鸣,第十五章:曹进、刘涛,第十六章:李玉璧。

本书撰写,时间紧,任务重,各位专家利用课余时间,夜以继日,把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华夏文明的心得,对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深人思考奉献出来,体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有的社会担当。本书供学界批评指正,供政府和相关机构参考借鉴,供民众阅读了解。当然,由于写作时间紧迫,再加文出众手,本书写作体例有不尽一致之处,某些观点也许还不太成熟,文字还有待进一步打磨,等等。我们诚恳期待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于百忙中为本书拨冗赐序;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同志一直关心西北师范大学对甘肃文化的研究,担任本书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本书写作,并为本书题写书名;编委会各位专家建言献策,各位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张兵、刘再聪、徐兆寿和学校社科处的同志协调会议、策划提纲、联系作者、统筹稿件,尽心尽力;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于青女士、政治二部主任侯俊智先生以及责任编辑吴继平先生为本书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长期以来,西北师范大学一直坚守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校亦将进一步整合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培育建设新的学科群,并以本书的编撰为契机,做好后续研究,策划重大项目,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力争在华夏文明源头性文化、特色文化及创新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及应用研究领域推出一批高质量、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刘基

2013年1月26日于西北师范大学

目录

(上)

前言

第一章 古代神话

 第一节 甘肃神话语境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

 第三节 神农(炎帝)与黄帝神话

 第四节 西王母神话

第二章 大地湾文化

 第一节 大地湾遗址及文化分期

 第二节 大地湾聚落考古

 第三节 大地湾遗址出土器物

 第四节 大地湾地画

 第五节 大地湾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第六节 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章 彩陶文化

 第一节 甘肃彩陶文化的产生期

 第二节 甘肃彩陶文化的兴起期

 第三节 甘肃彩陶文化的繁盛期

 第四节 甘肃彩陶文化的衰落期

 第五节 甘肃彩陶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早期周文化

 第一节 周先祖与早期周史

 第二节 先周与早期周文化

 第三节 早期周史与早期周文化研究概况

 第四节 早期周文化与陇东民俗

 第五节 关陇文化视野下的早期周文化

第五章 早期秦文化

 第一节 赢秦的崛起

 第二节 赢秦崛起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简牍文化

 第一节 甘肃出土简牍

 第二节 简牍所见汉帝国的西北经略

 第三节 甘肃简牍的文化和学术价值

第七章 五凉文化

 第一节 五凉政权“文教兼设”

 第二节 文化与学术的昌盛

 第三节 凉州七城十万家

 第四节 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下)

第八章 敦煌遗书

 第一节 敦煌遗书的发现和流散

 第二节 敦煌宗教遗书的内容和价值

 第三节 敦煌遗书中的儒学经典

 第四节 敦煌遗书中的史学类著作

 第五节 敦煌遗书中的文学

 第六节 敦煌写本学探微

第九章 长城文化

 第一节 甘肃长城的修筑技术起源及著名遗迹

 第二节 甘肃战国秦长城及秦朝长城

 第三节 甘肃汉长城与明长城

 第四节 甘肃长城的辅助系统及繁多类型

 第五节 甘肃长城文化

第十章 石窟文化

 第一节 石窟起源

 第二节 甘肃石窟分布

 第三节 甘肃石窟艺术

 第四节 甘肃石窟的时代特征及艺术价值

 第五节 蓬勃发展的甘肃石窟文化

第十一章 丝绸之路文化

 第一节 长安至武威段里程及重要遗迹

 第二节 武威至敦煌段里程及重要遗迹

 第三节 甘肃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镇

第十二章 西夏文化

 第一节 西夏统治与经营河西地区

 第二节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第三节 河西儒学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四节 科学技术

 第五节 民风习俗

第十三章 民族文化

 第一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北各民族及其文化

 第二节 隋唐时期兴起的突厥、回纥、吐蕃诸族及其文化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的西北各民族及其文化

第十四章 宗教文化

 第一节 道教

 第二节 佛教

 第三节 伊斯兰教

 第四节 基督教

第十五章 黄河文化

 第一节 河源文化

 第二节 黄河地质文化

 第三节 黄河岩画

 第四节 黄河上游的航运及水利开发

 第五节 黄河上游的渡口与交通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甘肃位于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民族融合与伟大的社会实践,孕育了甘肃特有的精神气质,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建设国家安全生态屏障、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和甘肃转型崛起,乃是当前时代的需求。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是“彰显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文化基地”。早在20万年前,甘肃境内就有人类生息。七八千年前,甘肃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是传说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开创辉煌时代的真实展现,是甘肃远古时期文明的代表。周王朝的先祖从陇东高原崛起,以农为本,以德治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秦王朝的先祖从陇南山地崛起,称霸西戎,依法立国,铸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从汉朝开始,甘肃地区整体正式融人中国大历史之中。随着西汉张骞“凿空”,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由东向西横贯甘肃全境,甘肃成为中西陆路交通的孔道和门户,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前沿阵地。十六国时期,在整个北方“胡风”劲吹的大趋势下,凉州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而五凉文化则成为隋唐盛世文化制度的源头之一。隋唐时期,甘肃进入辉煌时期,民族和睦,社会繁荣,经济鼎盛,史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胡商贩客,往返如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中西方文明在纵横千余里的甘肃大地交流碰撞,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篇章。

宋代以来,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客观因素,甘肃的历史辉煌渐趋消退,经济发展逐渐落伍。近代以来,与东南地区相比,甘肃尤显贫瘠、闭塞、落后。目前,甘肃还处在资源丰富而经济后进、文化厚重但有待开发的境地。寻找突破口,追求大发展,成为两千多万陇人的现实追求。事实表明,甘肃是文物的集中点、华夏文明的闪光点。与发达省份拼经济、拼人才、拼科技,暂时没有太多的出路,可以拼的就是资源、特色,还有文化。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等为甘肃开展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为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在这一大背景下,甘肃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应运而生。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全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对甘肃具有牵动性和长远性。据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将围绕“一带”,建设“三基地”,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基地”,就是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基地、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基地、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基地;“十三板块”,就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培养、节庆赛事会展等。相信通过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发展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将为同类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示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前景广阔,“华夏文明资源”的价值提升和内涵挖掘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当着眼于根本——传承保护,立足于开拓——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开发新价值,发挥新能力。

由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编纂的《华夏文明在甘肃》这部书,在华夏文明大背景下全面展示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价值,对甘肃历史文化做了全新定位,内容充实,学风朴实,且可读性强。书中梳理了甘肃系列特色文化:远古神话与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彩陶文化、早期周文化、早期秦文化、简牍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规划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戏剧动漫、节庆赛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等,构思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打好文化资源富集牌,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等。这些论述和分析,有助于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切实做好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使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内涵更加丰富璀璨。

是为序。

内容推荐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华夏文明起源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典型标志。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编纂的《华夏文明在甘肃》这部书,在华夏文明大背景下全面展示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价值,对甘肃历史文化做了全新定位,内容充实,学风朴实,且可读性强。书中梳理了甘肃系列特色文化:远古神话与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彩陶文化、早期周文化、早期秦文化、简牍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本书是丛书的《华夏文明在甘肃(历史文化卷上下)》。

《华夏文明在甘肃(历史文化卷上下)》主编刘基认为该书构架丰满、体例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对了解华夏文明的源头,深入发掘甘肃文化内涵,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自觉做好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推荐

《华夏文明在甘肃》分为4卷,包括《历史文化卷》和《创新发展卷》各两卷,该书立足华夏文明的大背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特色文化,展示了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价值,在此基础上规划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主编刘基认为该套丛书构架丰满、体例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对了解华夏文明的源头,深入发掘甘肃文化内涵,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自觉做好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0: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