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治病那些事》由魏陵博所著,养生治病理念,科学解读;常见多发病症,调理真法;医学专家指导,精彩连连看。超值低价版。
在山中攀登就是乐趣,人不应该总想征服山。即使登上这座山,还有更高的山。对人来说山是永存的,而人不过是“万物之逆旅,百代之过客”而已,每个人只要享受好生命中的一段山路就好。登山时留下一分余力,在你遇到风暴时能躲避,在你遇到病痛时能忍耐,解得此中真谛,就会悟得养生之道的三昧——魏博士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养生治病那些事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魏陵博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养生治病那些事》由魏陵博所著,养生治病理念,科学解读;常见多发病症,调理真法;医学专家指导,精彩连连看。超值低价版。 在山中攀登就是乐趣,人不应该总想征服山。即使登上这座山,还有更高的山。对人来说山是永存的,而人不过是“万物之逆旅,百代之过客”而已,每个人只要享受好生命中的一段山路就好。登山时留下一分余力,在你遇到风暴时能躲避,在你遇到病痛时能忍耐,解得此中真谛,就会悟得养生之道的三昧——魏博士语。 内容推荐 《养生治病那些事》由魏陵博所著,这本书向您送上①年节养生的章法,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准则,调养精气神的法门;②失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常见多发病的调养小窍门;③为考生及家长献上特别的健康小提醒;④告诉您关于胖瘦、饮酒、不上火的学问;⑤揭示中医防病、诊病、治病、用药的机理…… 《养生治病那些事》养生部分从春节写起,一直写到了四季养生;关于饮酒的话题和上火的话题源自我的博士论文和科研课题,写出来也算是科研的实用化;然后用浓墨重彩讲述了中医的产生、怎样看待中医疗效、阴阳五行学说和五脏、脉诊原理,希望大家对中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里面也夹杂着养生治病的小窍门;因为我从事心血管专业,所以最后专门用三章的篇幅讲了关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的知识,在后记中谈了我对中医学发展的观点。 目录 第一章 过年的章法 第二章 节后调养谈睡眠 第三章 莺莺燕燕春春 第四章 为考试支几招 第五章 夏日红花别样红 第六章 长夏之际健脾土 第七章 天凉好个秋 第八章 中秋月圆人团圆 第九章 阳潜阴毒话寒冬 第十章 治未病要靠保养精气神 第十一章 怎知是健康 第十二章 上火伤人气 第十三章 论胖瘦 第十四章 饮酒的学问 第十五章 从头细说中医 第十六章 分离医道的张仲景 第十七章 好医凭好药,好药要地道 第十八章 中医看人治病 第十九章 阴阳先生与中医学 第二十章 五行学说俗论 第二十一章 祭祭五脏庙 第二十二章 看老夫手段如何——脉诊 第二十三章 重视高血压 第二十四章 中医防治疗冠心病 第二十五章 充分降脂,最大获益 后记——中医学术发展之管见 试读章节 春节是亲情的盛宴 春节是洋溢着亲情的节日,全体中国人在春节的几天里都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家看望老人,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老人在就有家的感觉,兄弟姊妹、亲戚子侄都围绕在长者身边,享受一种天伦之乐。 我为什么强调人与人之间亲情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生活的压力大,节奏快,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疏导渠道,就很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执、狭隘,甚至会增加疾病的发生。 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有关,大多数病人属于A型性格,即好冲动争强好胜,所以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有鉴于此,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医学模式,强调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加入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目前心脏科医生多关注的是躯体的疾病,忽略了疾病对患者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刨伤。 春节假期是对所有人的心灵进行抚慰的日子,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到了春节会有叔伯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相见,每个孩子就会享受到兄弟姊妹在一起的感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才有了实习的场所。 对于成年人来讲,倾诉与聆听也是很重要的,在职场打拼的艰难平时很难倾诉,有这样一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每个人在公众场合都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至于真假谁能知道呢,反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但是人不能老是处于这种状态,就连《潜伏》里的余则成还得有个倾诉的人,所以在春节的假期里大家可以向哥哥姐姐、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把自己的工作向大家谈谈。 老人在春节里可以一解自己的思念之情,自己的孙儿辈平时忙于学习,只有春节这几天能够绕膝承欢。这种欢喜可以激发人们的活力,使人们从悲忧等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老人见到自己子孙满堂会充满了幸福感、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健康。 春节是人际关系磨合的盛宴,在春节这几天,即使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同学,彼此之间打个电话或相互拜访也不觉得唐突;原本有些鸡毛蒜皮小疙瘩的街坊邻居也可以冰释前嫌,并不觉得谁矮了谁吃亏了;多年不走动的老亲戚可以以此为契机再热络起来;即使是在街上出点小小的交通事故,人们也没那么大的火气,怎么也得让个初一十五吧,人人都要讨一个彩头。 《菜根谭》里有几句话:“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问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风光,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日: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意思是:我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行紊乱,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调理情志的四七汤 我们中医最注重情绪致病,情绪可以导致气血运行的失常。给大家举个例子,有的人心情抑郁会出现一种感觉,感觉咽喉部有一种哽咽感,好似有痰但是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中医古籍称这种病叫“梅核气”,这是因为忧思导致气与痰相结于局部,如果长期下去可能导致血瘀,形成肿块,甚至是肿瘤。情绪致病轻者自复,重者成病,故《素问·经脉别论>日:“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所以每个人在情绪上要做一个勇者,当然中医也有专门调理上述症状的方药,叫作“四七汤”,为什么叫四七汤呢?以四味治七情也(明代李士材语)。 四七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茯苓、紫苏叶、厚朴,大家可以每味药各取6~9克,水煎服,能够行气散结,化痰降逆,是治疗痰气郁结的主要方子。主治咽喉之间如有物堵塞,咯不出,咽之不下,气不得舒;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呕逆恶心。 通治六郁的越鞠丸 如果病情再重,多种病理产物郁结,我们可以用越鞠丸以通治六郁。《医方集解》: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鞠是弯曲的意思,越鞠就是超越不畅,使气机通畅的意思。 方子来源于《丹溪心法》,方中用香附治气,川芎治血,栀子清火,苍术治痰湿,神曲治食,五味药各等分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五味药可解六郁,即气、血、火、痰、湿、食,而其中香附为君,因为七情过急首先伤气。所以春节怡情就是养气,气和自然百病不侵。 P7-9 序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也有了闲情逸致关注起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于是有许多养生保健的书籍应运而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因此,也引动我想“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想写一本谈中医、谈养生、谈治病的科普书籍,它不是单纯告诉人们吃五谷防百病,也不是重在宣扬治病的秘方奇术,而是想告诉人们中医关于养生治病的理念,应是一本讲中医的科普书。 想把中医的一些问题科普化从而让大家理解是个不易的事儿,例如,阴阳五行是怎么回事儿?中医和道家的关系如何?把脉有无道理?春夏养阴还是养阳?上火是什么原因等等。我学习应用中医二十年了,怎样把这些问题轻松明白地告诉大家是个首要的命题,不能总是讲“中医理论认为,春天肝木当令,故而春当养肝”。无疑,“春季养肝”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以一句“中医理论认为”而带过,要想办法找出背后的原因。我学习中医的时候觉得很是枯燥,如果我写的科普书也味同嚼蜡,谁有心思读一位无名氏之作呢?尤其在当今“微博化”的时代,没有人耐着性子去感受140个字以外的信息。 所以如何去写一直困扰着我,毕竟自己手中无生花之笔,胸中乏锦绣之心。偶读南怀瑾先生之《论语别裁》,他书中说,台湾的大学生蔑称教政治课的老师为“三四教授”,意思是“三民主义、四书五经”的说教听来不爽,可是,南老给学生讲了几次课却大受欢迎。我读了南老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并无晦涩难懂之感,反而觉得妙趣横生,这给我很大启发。南老能将《论语》、《大学》等难懂的经典介绍给人们,我也可以将中医介绍给大家,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采取了以讲故事来阐述医理的方法,当然,我的学养难及南老之万一。这些故事的作用除了托事言理之外,最大的作用是调味儿,可以使您读得不累。许多故事、诗词我在闲时读过或听过,在我脑海里如雪泥鸿爪,未必精确,此时就借助互联网一查。大家不妨抱着听京剧封箱戏《十八扯》的态度玩味,如苏轼的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动力,就是每周在青岛广播电台有一档《博士大讲堂》节目,由我给市民讲述中医养生治病的话题,每周都要交两千字的讲稿,自2010年起至今两年多了,颇受听众的欢迎。只好“才非干宝,雅爱搜神,闻则命笔,遂以成编”,共积累了20余万字。我将章次重排,添加纲目,遂成《养生治病那些事》一书。本书养生部分从春节写起,一直写到了四季养生;关于饮酒的话题和上火的话题源自我的博士论文和科研课题,写出来也算是科研的实用化;然后用浓墨重彩讲述了中医的产生、怎样看待中医疗效、阴阳五行学说和五脏、脉诊原理,希望大家对中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里面也夹杂着养生治病的小窍门;因为我从事心血管专业,所以最后专门用三章的篇幅讲了关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的知识,在后记中谈了我对中医学发展的观点。 如果大家读了此书后,对自己的养生保健有所裨益,对中医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限于作者本身并未受过文史方面的专门教育,文中难免有些错误,贻笑大方,所以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魏陵博 2012年4月1 4日于青岛 后记 关于中医学术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命题。主张继承的一派和主张发展的一派数次“掐架”,主张传统的郎中和主张现代的医生几度交锋,最后在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下达成共识,叫“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这倒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关键是如何落实,笔者不揣固陋,浮白载笔,我姑妄言之,君姑妄听之。 中医学术研究防止“复古”,警惕“西化” 经过多年来以西医的生理、病理、药理为基础的中医学术研究的实践,中医药学在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上没有根本的突破,例如阴阳在人体的实质是什么,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虚实寒热相对应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何,有的研究未窥门径,有的研究初露端倪,有的研究众说纷纭。因此,有人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已是山穷水尽了,引发了一种要完全回归古代传统中医的思潮,好像中医非得扮成青衣小帽、僧袜云鞋的才解气。这样下去中医早晚会变成庙里的菩萨,外披金身,内藏草莽,毕竟古代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落后的,认为完全依靠“经史子集”的国学能解决中医的所有问题是幼稚的。有人认为要用培养“纯中医”的方法来解决中医的出路问题,恐怕也是事与愿违,因为今天复制的再好的古董也属于赝品,用这种思路研究中医是一种“关起门来做皇帝”的做法,只能出一些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腐儒,其成果难以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中国历史上,当文化开放、融合之时国家就强盛,例如雄汉盛唐时代;思想禁锢之时国势也衰,宋朝“程朱理学”倒也兴盛,而社稷被金人的狼牙棒打得满目疮痍,满清训诂考据之学也达巅峰,但江山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得千疮百孔。彼时莫说中医,连中国都差点没了,因此20世纪2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将亡国之恨迁怒于中医,可真是冤枉得很,“君在城头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其中的缘故恐怕还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层面去寻找。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第三次科技浪潮,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中医如果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终究会变成故纸堆而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中医学术研究应走实验的道路 古代限于条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观察,并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其实眼见未必全是实。例如:我们看到的是太阳从东边升起,向西方落下,以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事实正相反,这说明单靠观察而没有严密的科学研究容易出现假象。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动物实验上的,毕竟动物实验的可控性、可操作性是无与伦比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混杂因素,对揭示病理机制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今流行的“循证医学”大规模临床试验方法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而且所研究的治疗方法都是在动物身上都验证了的,在动物身上观察不到的效应却说对人体有效是难以置信的,当然,有的方法对动物有效,但是对人体却无效,所以临床试验也是必须的。有的学者认为中医有临床疗效即可,不需要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研究,这是自我安慰的想法,因为即使是安慰剂也是有疗效的,因此,对那些经过动物实验证明有效的中医疗法也要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验证。 在这方面已经有中医药研究的杰作,例如“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结果的公布,使中药的调脂作用在整个医学界普遍得到认可。我们还应该坦然接受科学实验的结果,要用真实的数据说话,而不是“骈四骊六”地文过饰非。记得鲁迅说过: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这种精神,毕竟再美丽的谎言也抵不过难听的实话。 发展中医学术要培养“通儒” 所谓通儒就是学贯中西之学的大儒,研究中医学的领军人物非通儒不可,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目光如炬的眼光。我所谓学贯中西是指一个人对中医和西医均有精深造诣,是指一个人既怀有中医的理论体系,又负有西医的理论体系,而两者绝不糅杂,用中医时是中医的理法,用西医时则是西医的思维,绝非见炎症必用清火,以温补必提高免疫的俗流之辈。 培养“通儒”还要从研究生阶段做起,中医学习西医的大有人在,我询问了许多实习同学,许多人都想考个西医的硕士、博士,到毕业时也改换门庭,拿五年中医正规的本科教育做了进身之阶,许多人对此忧心忡忡,希望采取一些壁垒阻止人才外流,这恐怕要挨后生囡妹们的板砖了。我倒不以为忤,学什么专业毕竟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有朝一日中医事业兴隆了,这些人都可以回来,我希望他们是“潜伏”下来研究中医,在解决了生计问题后能够应用中医为人民解除病痛,最好不要做“造反无罪,反戈一击有功”的事情。 现在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其他学科人才研究中医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西学中”的专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怎样再吸引其他学科的人才来研究中医呢?依靠行政命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只有让其他学科的人才觉得学习中医有前途,懂得中医技术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才能俯下身子去研究、探索中医,不同学科之间的火花碰撞可能导致新知识的出现,有助于打破现存的思维定势,这也许就是“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吧。现在“西学中”做得好的是广东省的中医院,许多西医自觉自动地拜名老中医为师,真心真意地学习中医,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是因为当地的中医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吧。每个人都应该向对方学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关键在于千虑,虽愚也有所获。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医、西医都是大夫,应该有血浓于水的感情,我感于此,涂鸦对联一副。上联“手心是肉手背是肉莫分彼此”.下联“你也看病我也看病不论中西”,横批“中西结合”。中医学术的宣传要“走正路",莫“走偏锋” 广大患者的信任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科的宣传推广对本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术宣传也是一种群众路线,群众发展起来了,他们会参与中医的发展,会为中医的发展提供支持。但是中医的学术宣传不要“忽悠”化,要科普化,不要为公司说话,要为公众说话,不要走偏锋,要走正路,宣扬喝绿豆汤治百病.数数治病,看相诊病等都违背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只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赚钱的手段而已,到最后变成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欲回头”,恐怕最后是难以回头了。 科学需要有出色的科普工作者广而告之予大众,科学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成为力量。社会需要大量的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架桥梁的医学家,美国有一位免疫学家叫刘易斯·托马斯,他因撰写随笔博得了更大的声誉,例如他为公众解释炎症损害时说:炎症是机体自身引发的疾病……因此炎症是一种生物学事故,如同在一个大桥上,许多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拖车等车辆相撞引起的车祸。他对炎症的解说多么的通俗、深刻!中医不乏灿烂文星,只要将中医实事求是地、通俗易懂地、很贴切地告诉大家就行了,千万不要故弄玄虚,弄得云深不知处似的。 以上是我对中医学术发展的管窥之见,古训《增广贤文》有“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的话,我的观点未必入得方家法眼,如有违拗,权当“贾雨村言’’吧。毛主席青年时期给长沙第一师范附小礼堂题了一幅对联叫作“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请大家品评指正,对中医的发展还是有益处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