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想称帝还表现在对蜀汉的联合上,他一直推动与蜀汉的联合,多次在蜀汉处于危急之中施以援手,并未趁火打劫,这种努力是为了建立同盟,平衡与曹操间的力量比。最终还是从“保江东”的目的出发的。
孙权一生中都在为“保守江东”而努力,这是孙权及东吴的一些重臣都认可的,可以说这是“吴国”的国策。而这个国策到孙权称帝是经过了三个历史过程的,即“割据江东”,这是孙策一生和孙权掌权前期时;“守住江东”是孙权称帝前时;“独立江东”是孙权称帝时。
至于我前边所讲的他在接权初期,与鲁肃谈话时,鲁肃已经把话说明:希望他将来时机成熟,建国称帝的话,不是得到孙权的默认了吗?这能说他没有想当皇帝的企图吗?是的,他确实默认了鲁肃的建议,但也只是默认。因为当时的孙权才从兄长手中接过大权,下来会怎样,他一无所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各种人的话当然都要听,但听了并不一定要实行。再说,孙权是在一夜之间被推上权力顶峰的,而在此之前,他又怎么可能奢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当上皇帝呢?
好,我们把曹操、刘备、孙权对于称帝的态度分别作了介绍。目的是提出一个纲,就是接下来在他们三方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均与此有关。在曹操一方,是以削平天下割据势力为己任;在刘备则是要借复兴汉室、消灭汉贼的幌子来实现自己取代朝廷的目的;在孙权则是尽量不树敌,行事低调,在有些事情上面甚至公然示弱,而达到“自保”的目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他就是在守住地盘,为保住既得利益作努力。
下边,我们把话题引到建安十一年,话题仍从孙权说起。
这一年,有一个武艺超群的将军脱离了刘表和黄祖阵营,来投奔孙权。孙权自然而然地收留了他。但这一下,却在吴郡引起了轩然大波。孙权左右的文臣、武将有人反对,有人支持,有人十分热心地向孙权推荐来人,而有人则要将来人杀之而后快。
此人是谁呢?
他就是后来成为孙权手下重要大将之一的甘宁。
支持孙权收留甘宁的,是重臣周瑜和吕蒙;而反对的人则是与甘宁有着杀父之仇的大将凌统。
说来话长。当年孙权初征黄祖时,身为黄祖手下大将的甘宁与凌统的父亲凌操对阵。当时双方各为其主,战场上自然以死相搏。就在这次战斗中,甘宁亲手射杀了凌操。因此,甘宁也就成了凌统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如今甘宁来投孙权,给孙权出了一个难题——收不收留他?如果留下他,又该如何对凌统作个交待,以安抚功臣之心?毕竟凌操是为你孙家而死。再者是,收下甘宁后,凌统该如何与他相处?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如果今后二人在一朝共事该是多么尴尬之事?岂不闻“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之故?再说,此事万一处理不当,孙权不仅会逼反凌统,甚至弄不好会冷了一大批为自己舍命战斗的老臣之心……这是孙权不得不考虑的后果。
那么不收留甘宁?行不行?肯定不行。孙权目前正是用人之际,他不仅要维护父、兄创下的基业,而且还要争取更大的发展。江东要发展就必须多吸纳人才。说到人才,那不仅包括闻名前来投靠孙权集团的名士、贤士,以及那些脱离了敌方阵营前来归顺的人,这其中还应包括那些曾经对孙权集团作出过不利之事,甚至有过大错、大罪的人。
在这方面孙权是有例可循的。孙策曾以宽大的胸怀放弃与太史慈、祖郎的个人恩怨不计,以诚实的态度感动了他们。所以虽然只是太史慈、祖郎这两个人,但其正面效应是带动了一大片原属敌方的人员一起来归顺,使自己力量得到壮大。
但是,孙权也有这方面的教训可以引以为鉴,那是自己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之接纳妫览、戴员的惨痛教训……所以,面对甘宁来投,孙权在收与不收的问题上小心翼翼。
当然,目前的甘宁情况与孙策接纳太史慈时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从大局上讲,孙策时没有人坚决反对接纳太史慈,因此接不接受太史慈唯一的可能阻力在孙策。所以,一旦孙策放弃了个人恩怨,接收之事也就豁然开朗了。而如今,孙权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消除来自功臣凌统和一班老人们的坚决反对,而此事又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来决定…… 对此,孙权心中很纠结。最终他还是留下了甘宁。
那甘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以至于使孙权在可能冷了功臣之心的情况下,走出了这看似十分棘手的一步棋?
应当说,孙权冒险收下甘宁的决定是对的。
P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