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杨慎评传》(作者丰家骅)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杨慎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丰家骅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杨慎评传》(作者丰家骅)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内容推荐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他大半生流放云南,踪迹难明,后世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杨慎评传》(作者丰家骅)为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杨慎生平和思想的专著。《杨慎评传》主要的特点是:一、据杨慎诗文和时人记载,对他扑朔迷离的谪戍生活,细加厘定,全面揭橥了他一生的行事。二、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以及他在音韵训诂、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作了全面的评述,立论公允平实。三、论定杨慎的思想贡献和学术成就时,能把他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加以观照,如实地肯定了他的先驱作用和开启之功。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引言 第一章 儒官世家少负俊才 一、杨慎家世 二、少年时期 第二章 殿试第一供职翰院 一、乡试第一殿试夺魁 二、供职翰院以博学著称 三、上疏切谏辞职归里 四、经筵值讲奉命祭祀江渎 第三章 议礼获罪流放云南 一、大礼议:一场君权与阁权的斗争 二、聚众请愿获罪下狱 三、病驰万里谪戍永昌 四、移居安宁孤寂徘徊 第四章 长期不赦思归故里 一、寻幽探胜寄情山水 二、不甘为天地之蠹埋头著述 三、四奉戎檄往来滇蜀 四、迁家高蛲越分为民请命 第五章 寄寓江阳老死云南 一、谋求回乡不获允准 二、广交诗友结社唱和 三、忧怀国事四次打击 四、枷回永昌客死异乡 第六章 杨慎的哲学思想 一、对程朱陆王的批判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三、“闻不若见”、“知不若行”的认识论 四、合性情说 第七章 杨慎的文学思想 一、“诗缘情”与“惟求其美” 二、“人人有诗,代代有诗” 三、“学乎其上”与“同能不如独胜” 四、精研李杜大家,渐成专门之学 五、重视民间文学,搜辑歌谣谚语 第八章 杨慎的史学思想 一、“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二、反对“党往仇来,荣古陋今” 三、主张“立贤无方”。反对“官人以世” 四、“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五、重视民族史和自然史的研究 第九章 杨慎在训诂考据学上的贡献 一、正文字,明音义 二、当知古人“文法” 三、坚持求实精神 四、坚持博通原则 第十章 杨慎的创作成就 一、揭露帝王荒淫,反映民生疾苦 二、抒发怀才失志的苦闷 三、描绘云、贵、川的山川风光 四、倾诉对友人的思念 结语 附录 一、杨慎简谱 二、杨慎现存著述收藏情况 三、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经过弘治朝君臣的励精图治,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在明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呈现出兴盛景象。谷应泰评述弘治朝政时说:“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义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在明代历史上,朱裙樘统治的十八年,与“仁宣之治”并称,被誉为“弘治中兴”,成为明代三百年历史上的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 杨廷和在弘治朝开始崭露头角。弘治二年(1489),他任检讨满九载,升翰林修撰,参与修撰《宪宗实录》,副总裁丘溶称他为“良史”。弘治四年(1491),《宪宗实录》修成,升翰林侍读。弘治五年(1492),受皇帝青睐,又升任经筵讲官。杨廷和在仕途上可谓平步青云,逐年高升。弘洽八年(1495),皇太子出阁就学,按照明代皇家的惯例,要从翰林院诸学士中选择老师教他读书。御史郭纸奏选正人做太子的老师,首荐杨廷和和王鏊等七人。杨廷和遂升为左春坊中允,担任太子朱厚照的老师。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难得的际遇,也是日后升迁的一个重要契机。自然并不是太子的老师在太子即位后都可以获得高位,但最高的职位却往往在自己老师中选任。弘治十二年(1499),杨廷和祖母逝世,回乡守制,弘治十四年(1501)冬服阕,北上复职。当时李东阳在内阁,向孝宗推荐杨廷和说:“其人资望两隆,且东宫侍讲,启沃有年;纂述之功,亦异流辈。”孝宗朱事占樘说:“朕亦久知其人。”遂升任杨廷和为日讲官,命他阐经论政,对他恩宠有加,赐予多逾常礼,“一日,上御膳罢,即以御前馔颁赐”。时人以为有贞观、庆历之风。杨廷和的才干和官声在弘治时已誉满朝堂。 弘治十八年(1505)九月十九日,孝宗不幸英年早逝。他的不满十四岁的儿子朱厚照即位,改元正德,是为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年幼且贪玩,孝宗临终把他托付给内阁大臣时说:“东宫年幼,好逸乐。”希望内阁大学士们尽心尽力辅佐他。但武宗从即位最初的日子起,就不听三个大学士的劝告,整天与东宫陪伴他的太监刘瑾等人混在一起东游西荡。他对国家大事不感兴趣,很少视朝,并经常借口取消经筵。刘瑾等为了迎合武宗的爱好,弄来鹰犬、歌伎、角抵之类,供他玩乐。让一个贪玩的小孩来统治一个如此之大的帝国,这是一件极为荒唐的事。而明中叶的一些皇帝即位时都很年幼:英宗九岁,宪宗十八岁,孝宗十七岁,世宗十五岁,神宗九岁,这是当时经常发生的事。这种命运的错误安排,给臣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内阁大臣和外廷官员见武宗和太监们在一起嬉游无度,交章论谏,请诛刘瑾。武宗见疏,开始“惊泣不食”。刘瑾哭诉说是司礼太监王岳联结阁臣想制止皇帝外出游玩,武宗听罢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让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和谷大用掌东西厂接管了主要权力机构。封建社会的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朱厚照尽管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他的一句话就改变了整个的局势。王岳等三个正派的太监被贬谪南京,遇害于途中: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被迫辞职;一大批大臣被或廷杖,或下狱,或杀害。武宗经过这次较量,发现了自己的威力,从此就更加放胆,肆无忌惮地玩乐起来了。他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刘瑾等太监去管理,这就造成了刘瑾专权乱政,这段时间成为明代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武宗朱厚照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丝毫不受传统的束缚。但他做太子时却是个专心勤奋的学生,对他的师傅们彬彬有礼。朱厚照的即位是杨廷和仕途的一大转折。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武宗登极,七月杨廷和就以从龙之功升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德元年(1506)即由少詹事升为詹事,人东阁专典诰敕,可谓步步高升。 明代制度,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逢一、五、七单日早朝后,在文华殿举行经筵,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和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参加,先由讲书官讲授经史精义,阐述圣贤之道,而后用委婉的言辞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这年(1507)春天,一次经筵讲书完毕,杨廷和与刘忠循例向武宗进行规劝。刘忠“上言戒逸游、崇正学数事”。杨廷和则以“倦倦以远小人,戒游逸为言”相规劝,暗指近侍,这就得罪了刘瑾。罢朝后,武宗问刘瑾:“经筵讲书,何故添出许多说话?”刘瑾讨厌杨廷和和刘忠,就示意吏部尚书许进,把他们一同调往南京,传旨命数日即行,并派人暗中刺探杨廷和的动静,想寻找口实,进一步中伤、打击杨廷和。15-17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后记 杨慎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和学术领域对当代和后世都颇有影响的人物,但后人对他的研究与他的历史地位却极不相称,近二百年间,研究他的论著可谓屈指可数,这使他长期湮没不彰。我从文学方面接触到杨慎,敬仰杨慎的人格和学识,花了八九年时间来研究他,其间苦乐得失真是一言难尽。杨慎一生著述宏富,现存的著作多未整理、刊印,分散收藏在全国各大图书馆里。研究杨慎,要读他的著作就有许多困难:一是须坐在图书馆里读,在时间上受到很大限制;二是南京图书馆、南大图书馆藏书虽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杨慎的不少著作仍没有;三是读书须反复展玩体味,方能得其真谛。研读杨慎,手边无书,这会影响到对他的理解。我就是这样埋首于各大图书馆读了一段时间书,手抄笔录,积累资料,先完成了《杨慎诗话全编》,也为写《杨慎评传》作了准备。 杨慎在历史上是一个毁誉不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事迹,《明史》有传,后人也曾为他编了几个年谱。他前半生的思想、行踪比较清楚。流放云南后,他为了躲避世宗的迫害,时人出于政治上的禁忌,文字记载与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完全相符,因而他的戍地和居留地、佯狂醉酒和真实思想、要求回乡的曲折、卒年和卒地等等,往往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探求。而知人论世,最要紧的则是先要弄清他一生的行事和思想,这也是一个困难。我除了根据杨慎的诗文逐一钩稽,查明他在云南的踪迹外,凡是他足迹到过的地方,我都一一查阅了那里的地方志,从地方志里搜寻真实的资料。他在云南有不少友人,在友人的诗文集中也保存了不少他的材料。然而这些书有些在南京也不易得。如杨慎在云南居住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安宁,南图和南大图书馆就都没有《安宁州志》,收集他友人诗文集最多的《云南丛书》(二集)南京也没有。我对云南、四川的地方风物十分生疏,为查书,也为了对杨慎生活的环境有点实感,我曾二上云南,一去新都,作了一些实地的考察,拍摄了一些照片。 杨慎是明代一位罕见的博学的学者。他的好友简绍芳说他:“凡宇宙名物之广,经史百家之奥,下至稗官小说之微,医h技能、草木虫鱼之细,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焉。”(《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给如此博学的一位古人写评传,自己深感学识上多有不逮。明代许多文人都博通经史,诗词曲兼擅,在绘画、书法等方面造诣也很高。如杨慎就有《画品》、《书品》诸作,而自己在这些方面却一窍不通;杨慎在音韵学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对音韵的研究,上承宋代吴才老,下启清代顾炎武,而我对音韵过去没下过功夫。因而往往力不从心,难以放笔纵横,还没有能把杨慎的博学、才华、成就等全都写出来。自恨不是通人,不无遗憾。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回顾自己写作《杨慎评传》的过程,我十分怀念匡老,没有他的鼓励,本书是难以与读者见面的。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他去世前几个月,还和我们南京地区的作者座谈,督促大家早日完稿,可以说这本书是在他对学术追求精神的感召下完成的。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我还曾得到了许多友人的帮助,新都李义让先生无私地提供了新发现的资料,为我拍摄了杨慎故居的照片;云南大理的穆药先生不顾年老多病,与我讨论杨慎的卒年、卒地;同窗吴新雷教授1997年6月应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之邀,去台湾参加明清戏曲学术研究会,为我携回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出版的《杨慎研究资料汇编》,及时送我参考;南大思想家研究中心的蒋广学教授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