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断禅(妙江大和尚给人无尽正能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释妙江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法为众生观照人生提供了一双睿智的眼睛。让人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禅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出世又人世。在人世中完成内在的自我超越,引导个人在修炼中成为人世出世的自由行路人。

《断禅(妙江大和尚给人无尽正能量)》(作者释妙江)能够帮助读者断掉人生的各种执念,是一本能给身心带来无尽正能量的人生开示书。

内容推荐

《断禅(妙江大和尚给人无尽正能量)》(作者释妙江)能够帮助读者断掉人生的各种执念,是一本能给身心带来无尽正能量的人生开示书。当今,有很多人精神压抑、心灵空虚,人心浮躁而冷漠,功利主义侵蚀着人的灵魂。人们渐渐成了物质的奴隶,漠视自己的心灵。《断禅(妙江大和尚给人无尽正能量)》中的禅机妙语就如同清风雨露,使人幡然觉醒,让人迷途知返,使人的心灵进入自由洒脱的境界,获得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以一颗平常的心自然地去生活。作者从透悉现代人的心理入手,以其深睿的智慧,带领大家拥有正信、正念、正见,使人即使身处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也能悠然自处而幸福自在。

目录

第一章 佛法照亮身心,一切安好

什么是佛法/003

把佛法当成镜子,不断地反观自己/007

佛陀教育的真谛/010

佛法不是“面子工程”/013

学佛到底学什么/016

佛不在别处,而在心中/020

敬佛无定法,积德行普就是佛/024

守住安定之心,胜念十方诸佛/027

一心一意即是禅修/030

第二章 大发慈悲心,享乐一生

慈悲:最伟大的爱/035

慈:给予喜悦、幸福的意愿和能力/039

悲:止息和转化痛苦、减轻忧伤的意愿和能力/043

用心灵感受慈悲/049

用慈悲的心看世界/055

耐心是慈悲心的一部分/060

常发一颗慈悲心/063

孝心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慈悲的起点/065

心存善念的人,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厚报/068

母爱如佛,事亲如事佛/071

第三章 布施,能带来许多喜乐

即使你身无分文,也可以布施/077

怀着清净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布施/081

自愿、情愿的布施/086

学会布施,从给予中获得喜乐/089

布施让人放下执念,获得真正的喜乐/093

多布施多结缘,人生才圆满/096

付出也是一种福报/100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利益一切众生/105

第四章 得福报者,无碍自在

福报=惜福+培福+种福/111

无福:守财+享受+弄权/115

福慧双修/120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123

随喜恶人,果报远远超过恶人/126

恶语会造成罪业的/130

发善心可以有大福报/133

有贪婪心,福报顿消/137

种下什么因,收获什么果/140

有害人之心,恶报必是害己/144

第五章 该放一下时就放下,终有善果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49

把生活的重担放下,让灵魂的脚步跟上/152

放下“我执”的幻觉/156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159

放下虚妄修自身/162

放下梦幻,走向真实/165

突破“我执”,你就能放下了/168

淡泊名利,天天是晴天,日日有风景/174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179

第六章 吃尽苦头,方知甜

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185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188

苦水只会越吐越苦/191

各种苦乐不同的因/196

痛苦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你的修养不够造成的/201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205

善用“臭皮囊”,苦中常作乐/210

化解内心的痛/213

长存一颗吃苦心/218

第七章 善忍辱,恒心、毅力皆为我所用

忍常人之所不能忍/223

忍则平心安身,不忍则怨气满身/227

动心忍性,不急躁方成事/232

做人要有平和忍让之心/236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24l

人生路上处处有坎坷,不必大惊小怪/245

退一步蓄势,方能跳得更高/250

想做生命的主角,就要接受命运的折磨/253

忍耐是最强大的力量/258

忍耐会使生活云淡风轻/261

附录/263

后记/275

试读章节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儿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翕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听到荣西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师父!那些金箔是替佛像装金用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弟子们这才明白荣西禅师的大慈悲,原来他的做法是真正与佛心相应的。

其实,一个人供奉佛像、颂念佛经的态度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看他的修养,是正气居多还是私心杂念满身;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利国利民,多干实事,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比死板地在表面上的遵规守矩、坚持原则更重要。

敬佛没有定法,积德行善就是佛。信仰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盲目崇拜,否则只会让自己迷失,走人心之地狱。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因为佛在心中,非在外边。自觉自悟,随性随情,佛法随缘。

四川地震后,某公司领导为了面子好看,强制人人都要捐款,而且每个级别都设置了捐款的最低限额。老王也想为灾区作点贡献,但他深感力不从心。父亲因急病住院,母亲禁不起打击也卧病在床,妻子只得辞去工作照顾两位老人,儿子马上又要参加高考,急需一笔学费。

老王黯然离开了捐款箱,他觉得自己没钱,但可以身体力行为灾区作贡献。当得知灾区急需AB型血后,他毫不犹豫地去了献血点。可是血液不跨省调运,他只好按工作人员的要求留下联系方式,等待有需要的时候再去献血。

由于他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后来,等父母病情稳定后,他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去灾区做了心理康复志愿者。

 他在心里默念:“我能为灾区做得很有限,但我的心是热的,我会永远做灾区同胞强大的心理后盾。我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相对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尽自己所能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我问心无愧。”

表面的东西是一般人都能看到、想到的,而实质的东西只有一定境界的人才能看到、悟到。两者之间,充满着凡夫的“惑”。盲目崇拜,而不能体会信仰的精髓,是一件可悲的事。

真正的信仰,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践,是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是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真正慈善的人,是不会拘泥于礼节和形式的,他们会将自己的善念化为一汪清泉,流进所有干渴的心灵。

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当我们达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之后,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完成,否则很容易产生傲慢心。而其方法和自我成长、自我肯定完全不同,其重点是在于惭愧和忏晦心的升起。

如果有“惭隗心”,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努力不够,没有做到最好。而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和成功升起惭隗心,就会惭愧自己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回馈的太少,而接受的利益太多。

所以佛教徒在功德回向时,总会特别提到要“上报四重恩”,意即要报国家、父母、三宝与众生的恩。所谓国家恩,是指整体的社会,包含国家及全体人民,因为我们能安居乐业生活,都是国家给的保障,故要报国家恩。而报父母恩,就是要想到父母生养我们的恩情。至于三宝恩,是指佛法,佛法给我们的更多。但并非一定要看很多经典,或是上很多佛学的课程才能得到佛法的好处。其实只要听闻数句,甚至一句佛法,就可以转变我们的人生观,一生罟用不尽。p24-27

序言

很久了,一直想把自己对佛法的顿悟用文字与众生分享,但一是自知文笔有限,二是宏大的佛法犹如浩瀚的宇宙,而自己的修为总觉欠缺,所以迟迟未落笔。一切源自机缘,恰近年略有心得,也借有识人士之勉,遂将参禅悟道这一让人幸福的事情与更多的人分享。

自戒台走下,我就开始了佛法的修行,所幸我有这样的契遇,佛法的领悟永无止境,我只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集,希望能在纷扰尘世中给予众生一点启迪,不求有人彻悟,只求能让人心灵有所舒展。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精神压抑、心灵空虚的人不在少数,人心浮躁而冷漠,功利主义侵蚀着人的灵魂。很多时候,众生少有闲暇去探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渐渐成了物质的奴隶,漠视自己的心灵。南怀瑾先生说:禅能帮助人们寻觅到心所失的乐园。佛法如清风雨露,呵护众生异化的心灵,使生命幡然醒悟,让众生迷途知返,心灵进入自由洒脱的境界,获得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以一颗平常心自自然然地去生活。

每年,五台山都会接待万万千千的一心向佛者,许多人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禅师,有没有简单而又随时可以修行的方法,让人的心境平和,没有烦恼?”我经常会用这样一个故事给予解答。

禅宗的机锋用语里有许多军事战斗术语,很多禅师极有英雄气概,这与慧可大有干系。

慧可在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前跪了三天三夜,雪下个不停,达摩祖师还是不出来见他,慧可就抽出背上锋利的刀,刀光与雪光辉映的一刹那,鲜红的血光四射,一条手臂掉在雪地。

达摩祖师猛听见“哎”的一声,禅定作出,就从洞里走出来。

达摩祖师不动声色问他:“小伙子,你这是干什么?”

慧可坚毅地答道:“请你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喝道:“拿心来!我为你安。”

慧可一愣,喃喃道:“我怎么也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祖师粲然一笑:“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慧可当下大悟:“我已了断,我已安心。”

达摩开示慧可说断臂求安心,达摩让他不要依靠外力,要自己安心。慧可痛极了,一颗心自然就苏醒。慧可自埋断臂意味着人要自己与自己了断,就像慧可埋葬自己的断臂。自己砍下的手自己埋掉,自己的过去自己了断。当然,这并不是让每个烦恼者断臂,我只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红尘世界,纷纷扰扰,烦恼自生,唯有“断掉”是最智慧的事。

佛法为众生观照人生提供了一双睿智的眼睛。让人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禅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出世又人世。在人世中完成内在的自我超越,引导个人在修炼中成为人世出世的自由行路人。

我写《断禅》这本书,并非是为了说些佛法理论的教导,人生禅理虽看似高深,但其形式却十分生动,一年365天,每日需要“三省吾身”。沏一壶清茶,悠然独坐,抛开世事诸多烦扰,透过一篇篇的小故事,从中体味生活的真味。看见豁然开朗的人生大道。

释妙江

于五台山竹林寺

2013年6月20日

后记

禅宗不立文字,却直指人心,要求人们超越语言文字,透过种种现实存在去把握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而“参悟”是禅宗的一种重要理论。参禅需要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叶落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参禅者执著地寻找禅的本洼,却渺无所得。第二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参禅者粗通禅理,似乎已悟道而其实未悟。第三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茅塞顿开,直接领悟到瞬间即永恒,永叵即瞬间。这就是“众里寻她干百度,终不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蓦然回首”不正是那一瞬间吗?在这瞬间永叵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成为一体,在时间是瞬刻永恒,在空间则是万物一体,这是禅的最高境界。

古人用禅心解烦恼,现代人同样可以。因为禅心超越千年,熠熠生辉,从未老去……

释妙江

于五台山碧山寺

2013年7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