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任挥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任挥编著的《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视为智慧的源泉。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通过《论语》中言语片段的引用、阐述、诠释、点评来论说孔子的智慧,将孔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领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最终,相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智慧之师——孔子,定会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智慧起来。

内容推荐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作为中华子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论语》。今天,重读《论语》之后,我们的心灵仍然可以插上飞翔的翅膀,跨跃历史的漫漫长河,抵达那个智者为我们创造的大彻大悟的清朗境界。

任挥编著的《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包括:读书的感觉、举贤用参、“贵和”与现代竞争、教育的错位、治家的责任、传统节俭与现代消费、义利之间、名实相应的理性美、宽容:减少“感情损伤”等内容。全面阐述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人们为人处世之间的关系,以通俗的语言加以浅析,并结合寓意深刻的故事展开阐述,让先哲的思想智慧开启你的心灵之门。《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为你的人生铺路、导航。

目录

学而第一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恪守孝道,仁之根本/3

巧言令色,为者当戒/4

常省自身,完善自我/5

恪守信用,诚实无欺/6

谨言慎行,尊师重道/7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8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9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0

温良谦恭,团结和善/11

用孝道观其志/12

礼之根本,在于和谐/13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4

君子好学,忌图享乐/15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16

为政第二篇

以礼治国,以德服人/18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18

道之以政,道之以德/19

人生之路,循序渐进/20

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1

尽孝父母,人之根本/22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3

服其劳,尽其孝/23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4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25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26

应对四方,不辱君命/27

先做后说,大丈夫也/27

君子团结,小人勾结/28

学而不思,为学大忌/29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9

谦虚谨慎,好学质疑/30

凡事三省,百忍无忧/31

亲君子,远小人/32

庄重严谨、孝顺慈祥/33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34

八佾第三篇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6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7

人而不仁,如礼何/38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38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9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40

君子有理,君子无所争/41

礼讲仁义之道/42

恪守规范,礼仪之邦/43

礼仪与伦常/44

礼乐治国,孝悌化民/44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45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47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48

入太庙,每事问/49

不在输赢,意在有礼/49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50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51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51

里仁第四篇

择不处仁,焉得知/54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55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56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57

富贵与仁德/58

好仁者,无以尚之/60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61

朝闻道,夕死可矣/61

士志于道,人贵有志/63

厚薄亲疏,义之与比/64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66

放于利而行,多怨/68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69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70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7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3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73

公冶长第五篇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76

邦有道不废/76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77

君子之器/78

一言不慎,即酿大祸/78

吾斯之未能信/79

从我者,其由与/80

由也,千乘之国/81

闻一以知十/82

朽木不可雕也/83

枨也欲,焉得刚/84

非尔所及也/86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86

未之能行,唯恐有闻/8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8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89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90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91

未知,焉得仁/92

三思而后行/93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95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96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97

雍也第六篇

雍也可使南面/100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101

弟子孰为好学/102

君子周急不济富/103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104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105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106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107

善为我辞焉/10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09

人不堪其忧/109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111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12

汝得人焉尔乎/112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113

君子需有真才实干/114

君子当行仁义之道/115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15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17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117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11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19

齐一变,至于鲁/119

觚不觚,觚哉/120

述而第七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22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123

申申如也,天天如也/124

甚矣吾衰也/125

志于道,据于德/125

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26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27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127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128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28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29

子之所慎:齐、战、疾/130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3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131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2

可以无大过矣/133

子所雅言/134

汝奚不日,其为人也/134

敏以求之者也/135

子不语怪、力、乱、神/13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36

天生德于予/137

吾无隐乎尔/138

子以四教/138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139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40

择其善者而从之/141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141

泰伯第八篇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144

君子笃于亲,在民兴于仁/145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146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47

有若无,实若虚/148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149

任重而道远/150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5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51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152

用其所长,避其所短/153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153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5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55

师挚之始,《关睢》之乱/155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156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57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157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158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159

禹,吾无间然矣/160

子罕第九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62

博学而无所成名/162

虽违众,吾从下/163

子绝四/164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65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166

吾不试,故艺/167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67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168

子见齐衰者/169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170

吾谁欺?欺天乎? /171

我待贾者也/172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72

雅颂各得其所/173

出则事公卿,八则事父兄/17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74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7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76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176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77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178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78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179

乡党第十篇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182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182

色勃如也,足蹬如也/183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184

上如揖,下如授/185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186

祭于公,不宿肉/187

食不语,寝不言/187

一片虔诚,心到神知/188

席不正,不坐/189

尊老敬老乃君子/189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190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191

丘未达,不敢尝/191

伤人乎/192

君赐生,必畜之/192

疾,君视之/,193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194

朋友死,无所归/194

朋友之馈/195

寝不尸,居不客/195

迅雷风烈必变/196

升车,必正立,执绥/197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197

先进第十一篇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200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201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201

回也非助我者也/202

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203

南容三复白圭/203

弟子孰为好学/204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205

天丧予/206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206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207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08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208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209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10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210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11

柴也愚,参也鲁/212

回也其庶乎,屡空/213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213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214

闻斯行之/215

子在,回何敢死/216

弑父与君,亦不从也/216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217

颜渊第十二篇

以礼成仁,依礼而行/2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1

仁者,其言也切/222

君子不忧不惧/223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23

浸润之谮,肤受之想/224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25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226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27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228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29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230

听讼,吾犹人也/230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23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232

政者正也/232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233

子为政,焉用杀/233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234

一朝之忿,忘其身/235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236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237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38

子路第十三篇

先之劳之/240

赦小过,举贤才/240

名不正则言不顺/241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242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44

其身正,不令而行/244

鲁卫之政,兄弟也/245

苟美矣/245

既富矣,又何加焉/246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247

循序渐进,按部就班/247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248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249

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249

一言而可以兴邦/250

近者悦,-远者来/251

欲速则不达/251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252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253

言必信,行必果/253

必也狂狷乎/255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55

宪问第十四篇

邦有道,谷/258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259

邦有道,危言危行/259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260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61

君子有仁,小人无仁/262

爱之,能勿劳乎/262

细节方能成功/263

了了数语显个性/264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265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265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266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267

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268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269

如其仁,如其仁/269

管仲非仁者与/270

可以为文矣/271

夫如是,奚而不丧/272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273

告夫三子/273

勿欺也,而犯之∥274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275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75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276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7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277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78

赐也贤乎哉/27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279

不逆诈,不亿不信/280

卫灵公第十五篇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282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282

予一以贯之/283

知德者鲜矣/284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284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285

邦有道,如矢/286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87

杀身以成仁/28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88

放郑声,远佞人/28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90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291

贤而不与立也/29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92

如之何,如之何/292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293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293

天下之大,何患无知/294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95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95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296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9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7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298

今亡矣夫/298

小不忍,则乱大谋/299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30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0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01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301

君子谋道不谋食/302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303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304

季氏第十六篇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306

天下有道,基于礼治/30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307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308

侍于君子有三愆/309

君子有三戒/310

君子有三畏/310

生而知之者,上也/311

君子有九思/312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313

其斯之谓与/313

阳货第十七篇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316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17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317

割鸡焉用牛刀/318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319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320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人也/321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322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323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324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24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325

乡愿,德之贼也/326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326

既得之,患失之/327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328

微子第十八篇

殷有三仁焉/330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330

吾老矣,不能用也/331

三日不朝/332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3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3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335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336

大师挚适齐/337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338

子张第十九篇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340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340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341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34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34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43

君子学以致其道/344

小人之过也必文/344

君子有三变/345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345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346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347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348

丧致乎哀而止/348

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349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349

人未有自致者也/350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350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351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352

过也,人皆见之/353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353

尧曰第二十篇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356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357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359

试读章节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时,就好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如同不举行祭祀一样。”

【边读边悟】

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一个“诚”字。所谓以心换心,只有对人以“诚”,才会让人感到受到尊重,从而感到身心愉快,乐意为你尽心尽力;而如果不“诚”,则只能让人感到被戏弄,受了污辱,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春秋时,越国大名鼎鼎的范蠡自淡出官场后,改名为陶朱公,一直隐居于陶地以经商为生。原想平平安安地了却余生,谁知,他的二儿子竞在楚国杀了人,犯下死罪,陶朱公自然不能不顾父子之情,见死不救。他自己不便出面,便让三儿子带上几缸黄金,去楚国找自己的老朋友、大臣庄生设法营救。他之所以让三儿子去,是考虑到三儿子自出生以来,未受任何困苦。丰衣足食,养尊处优,不大看重金钱,所以,他是不会心疼那几缸黄金的。但他的大儿子不依,他认为营救弟弟乃哥哥应做的事。如今父亲不让他去,而让小弟前往,分明是有意看轻他。他表示若父亲执意要让小弟去,他就自杀。

无奈,陶朱公只好让大儿子去,并再三嘱咐大儿子,只要把他写的一封亲笔信交给庄生本人,然后送上那些黄金,什么也不要说,立即回来。大儿子当面保证,一定要按父亲的嘱咐去做。

谁知,他又暗中多带了一些黄金,才启程前往楚国。

见到庄生后,大儿子按照父亲说的做了,庄生也把礼物收下了。因为庄生其人,向来以清高廉正自许,楚王及群臣都有口皆碑。他这次之所以暂时收了老朋友陶朱公的礼物。为的是给他先吃一颗定心丸,并非真的要收礼才肯相救。

庄生接受了老朋友的请托,自然会鼎力救助的。他不会白受人的人情,凭着非凡的聪明智慧,此事他办起来也不难。于是,庄生去拜见楚王,称昨夜出现灾星,将危及楚国。一向对庄生深信不疑的楚王自然信以为真,忙问应对之策。庄生胸有成竹地说:只要多积阴德,大赦天下,多造福百姓,便可躲过此劫。楚王深以为然,于是,便准备下令大赦天下。庄生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救出陶朱公的儿子,同时,对百姓也有好处。这正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在不知不觉中,既巧借楚王的大赦令救了陶朱公的二儿子,又在暗中为无数获罪的百姓带来自由,自己也积了阴德。

但陶朱公的二儿子竞在大赦令颁布的前一天被处死了。原来,陶朱公的大儿子因怕庄生营救不力,虽表面答应离开楚国,暗中却又拿出自己私带的黄金去活动另一位大臣。而他背着庄生去求另一位大臣帮忙的事,庄生开始一点也不知道。当他后来找的那位大臣告诉他,楚王要大赦天下时,他便以为庄生无用,大赦是那位大臣之功。于是,他便再次去拜会庄生。庄生问他为何没有回去,他称已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便等着与弟弟一同回去,故前来辞行。庄生已明白他的来意,便让他将送来的黄金带回去。

当陶朱公的大儿子要回黄金时,庄生感到自己受了莫大的愚弄!于是,庄生再次拜见楚王说,前天所说灾星危及楚国,大王将大赦天下,这自然是百姓之福。但也听到这样的传言:那位巨商陶朱公的二儿子已被定为死罪,他的家人正携巨金贿赂大臣,企图逃避罪责。有人把此次大王大赦天下,说成是为了开脱那位陶朱公的公子。这样的传言很不利于大王。楚王听了,火冒三丈,他立即下令先处斩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再颁发大赦令。

可怜陶朱公的二儿子,才已快走出地狱之门了,却又被死神拉了回去。

当陶朱公长子带着弟弟的死亡通知回到家后,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你弟弟被杀,我并不奇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陶朱公的长子救弟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行为构成了对庄生的伤害,使他认为自己从人格、尊严以及做事能力上都受到了污辱。因此,他会在关键时刻,改变自己的决定。可见,待人处世中的虚伪之礼,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是要不得的。

P45-47

序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孔子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论语唐抄本(6张)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论语》是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部教人“做人”的范本。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慎言敏行”、“贫而无谗,富而无骄”的教诲,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2: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