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藏在民间的酒》;《禅湖笔意》;《仰天堂记虚》;《转场的生灵》;《太朴山的美学元素》;《这么好的一座山》;《元四小笺》;《寻醉杏花村》;《桃色石桥步》;《蛙鸣城更幽》;《一盘闹市棋》;《在一首诗里驻足》;《河流的忧郁》;《乡村散板》;《一些东西隐藏着》;《大地的精灵》……《回到草中间》收录了许俊文散文58篇。篇篇精彩,字字如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到草中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许俊文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坛藏在民间的酒》;《禅湖笔意》;《仰天堂记虚》;《转场的生灵》;《太朴山的美学元素》;《这么好的一座山》;《元四小笺》;《寻醉杏花村》;《桃色石桥步》;《蛙鸣城更幽》;《一盘闹市棋》;《在一首诗里驻足》;《河流的忧郁》;《乡村散板》;《一些东西隐藏着》;《大地的精灵》……《回到草中间》收录了许俊文散文58篇。篇篇精彩,字字如珠。 内容推荐 《回到草中间》收录了许俊文散文58篇。篇篇精彩,字字如珠。《回到草中间》文字的魅力不在于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他有什么奇崛的神思,他就那么娓娓道来,就让你欲罢不能。他把身边的每个人、每寸土地、每缕风都写活了,你读他的文章,不觉得是他写的,而是他代替你写的。他身边的人,就是你身边的人;他脚下的土地,就是你脚下的土地;他身边的风,就是你身边的风。 目录 序·坐对一盆兰 兰草 序·一个人的精神还乡 许春樵 第一集 自然风 穿越青海长云 一篙秋水到河源 漈下村慢板 一坛藏在民间的酒 禅湖笔意 仰天堂记虚 转场的生灵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 这么好的一座山 元四小笺 寻醉杏花村 桃色石桥步 蛙鸣城更幽 一盘闹市棋 在一首诗里驻足 河流的忧郁 第二集 田园曲 乡村散板 一些东西隐藏着 大地的精灵 土地词典 触摸村庄的脉搏 露珠里的村庄 草垛 有些事儿总会发生 俯向大地的身影 闪烁在时问深处的眼睛 暗物质 故土散曲 寻找不回的世界 下禾湾的早晨与黄昏 站在旧时光里的门 往事里的小人物 敬畏草药 一匹驴的救赎 回到草中间 路有些你并不清楚 回乡札记 留在生命里的细节 巡游在生命两极 1966年12月10日的雪 母亲的麦子 看山 乡村生灵 我的豆村 遍地碎屑 第三集 心灵史 1974:我的心灵小史 1960:胃 一个人的江湖 流年 路谶 烟事 军歌柔软 遥寄苍茫 怀霜 一百二十九颗钉子 醉月 步行之美 倾听民歌 预约秋风 呵护明月 坐对一盆兰 沐浴尘埃 请不要打扰夜晚 后记 试读章节 把“水”与“根”这两个隔山不搭界的词拼凑在一起,要让它们同衾共枕地过日子,能行吗?水这个尤物,多么放荡不羁,变化无常!况且,那又是海拔四千八百多米的高山之水,它需要根干什么?然而,当我在摄氏38°的阳光下,亦步亦趋地接近于阿尔金山上的雪,潜意识就替我临时组装了这个不伦不类的词,以后再想把它们拆散,发现竟然已经不可能了。 脑海里冒出“水根”这个词,纯属偶然。那天,我由敦煌去往青海西部边缘的一个名叫花土沟的小镇,破吉普一出阳关,戈壁便显出它的大来,大得让我瞠目结舌,不辨东西。一路上,我的眼睛似一只饿鹰,四处搜寻着,哪怕一株红柳,抑或一蓬芨芨草,也好使空洞的大有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然而,目力所及,除了漫漫黄沙就是黑色的砾石,连只飞鸟的影子也不见。随着嚓嚓车轮向戈壁深处、更深处不停地滚动,一种不祥的预感若有若无地浮上心头,我下意识地抓起随身携带的水壶,晃晃,又晃晃,不祥的预感又加重了几分。 雪山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我的眼帘的。 远远看去,那雪,东一簇,西一片的,散落在黑色的山体与瓷蓝的苍穹之间,自得超脱,白得静穆,它仿佛在此修炼了千年万载,才有了这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面对着这种充满神性的圣物,兴奋是难免的,惊愕也是难免的。 破吉普从戈壁进入崎岖的山道后,越发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了,身子伴随着剧烈的喘息,不停地摇晃着,颠簸着,随时都可能趴窝。司机当然比我更急,嘴里一边不干不净地骂着,一边还要找话来安慰我。然而,预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艰难地爬上一个陡坡之后,破吉普终于停止了呼吸。此时的我,不仅没有感到沮丧和恐惧,反而暗暗地为此庆幸,因为它为我提供了一次看雪的机会。 趁着司机修车的空档,我兴冲冲爬上一个布满积雪的山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海拔最高的雪景。这里,仿佛一切都是原始的,阳光是原始的,空气是原始的,那悄无声息的雪也是原始的。它使我想起初生的婴儿。对,婴儿。它从混沌中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接受过母亲的哺乳,通体透明得犹如水晶,神态仍然带有天堂般的安静,使你不忍心伸出曾经沾染过许多俗尘的手,去轻轻抚摸它一下。哪怕只一下。你甚至觉得连看它一眼也是多余的。它是神的孩子。阳光的孩子。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山的孩子。 此时,我能够做的,就是站在雪线以下,让近在咫尺的雪,接受我的朝圣。对,朝圣!舍此我不能做任何事情。然而我还是做了。我在离积雪不远的地方,用一块石头扒开一层黑色的砾石,一条细细的水腺便裸露出来,我没有见过如此洁净的水,它的颜色不是我们常见的白,也不是蓝,而是青的,是瓷器上才有的那种青。 刹那间,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水根”。似乎只有这个不曾被污染的词,才配得匕这高山之水。 一连二十多天,我像一只卑微的甲虫,在青海长云下缓慢地爬行着,柴达术、当金山、子母河、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伊循故城、罗布泊……我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爬行”。一副行囊,一只水壶,外加一张地图和一册纸张泛黄的唐诗。在那些日子里,行走似乎成了我唯一的目的和哩由。是的,我曾经享受过太多的细雨、杏花、小桥、幽巷、绵软的丝竹,现在我暂时逃离了它们,像一个嫌疑犯匆匆逃离他作案的现场。 虽说是莺飞草长的季节,可是戈壁和沙漠给我的,依然是千年不变的苍凉,当然少不了风沙。有时天空偶尔掠过一二薄如蝉翼的云片,既高且远,在我看来,它们更像是一缕缕漂泊不定的游魂,连一滴世俗的眼泪也没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对于习惯了绿色的眼睛,别说一朵花,即便一棵骆驼刺也是奢侈。 然而,我却有幸撞见了一朵稀世之花:菊。 说是撞见,很大程度靠得是运气。戈壁和沙漠实在太大了,乱石累累的山也实在太大了,哪里生长着一丛红柳,哪里有一小片草地,你是不可预知的。那天我从巴音郭楞乘车去往北疆,高温酷热使所有的乘客都拉上了厚厚的窗帘,享受现代科技制造的清凉,只我竟像一个兴奋不已的傻孩子,一路上大睁着眼睛,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物。其实有什么好看的呢,无非是千篇一律的戈壁和沙漠。看得久了,头都有些大了。正当我昏昏欲睡之时,一朵硕大的“菊花”突然出现在前方布满黑色砾石的山坡上,而凑巧的是,车子居然在离那朵“菊花”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于是,我便有幸趁着乘客“方便”的机会,仔细端详起这朵托克逊的稀世之“花”来。 说是一朵花,其实,那只是我诗意的想象而已,在这个被称之为“世界风库”的不毛之地,连最耐旱的植物也不能生长,又何来的菊花呢?但在我的眼里,那分明就是一朵盛开的孤菊。此时,我即使站在几百米开外的地方,也能够嗅到它淡淡的清香,一睹它的芳容:那是一个用黄色的石头一块一块拼成的“菊”字,少说也有半间房子那么大。这么大的一朵菊,不要说该用多少石头了,就是把那些石头一块块地搬到陡峭的山坡上去,想必也是不容易的,何况附近压根儿就见不着那种黄色的石头。这时,我的脑海里难免会跳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是谁在这空旷寂寞的野山之上,植下这朵稀世之菊呢?他(我猜想必定是男人所为)不惜耗时耗力地去做这样一件毫无经济价值(当然也无艺术价值)的事,究竟是出于什么初衷呢? 答案就像那既高且远的青海长云一样虚无缥缈。 这挥之不去的疑问,一直伴随着我的旅程。直到有一天,我在天山的褶皱里,发现一群灰头土脸的筑路民工,似乎才略有所悟,我想,托克逊山上的那个黄灿灿的“菊”字,说不定就出自这群民工中的某人之手。他也许来自四川、湖北或者河南,也许就来自我的家乡皖东,他在想家的时候,便利用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从远处找来那些和菊花一样颜色的石头,再一块一块地把它们搬运到黑色的山坡上,用心拼成一个“菊”字。那个普普通通的字,也许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也许是他正在热恋或已经失去的恋人,总之,她们在他的心里必定珍藏了很久,思念了很久。而当他终于找到一种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方式时,必定激动了很久;字成之后,他又必定独自伫立在苍茫的暮色里端详了很久,并且因为激动而难过,默默流下感伤的泪水…… 现在,那个曾在托克逊不毛之山上植下“菊花”的人,不知去了何方,也不知山下高速公路上的匆匆过客,是否会留意山上的那朵四季常开的稀世之“花”,但是,亘古荒凉、冷漠的托克逊,却因此有了几许世俗的色彩与温暖。P4-6 序言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停行走和不断寻找的过程。 不停行走的许俊文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心灵港湾和精神故乡,所以,他的散文与世俗的物质世界和灯红酒绿都市表情在相互对立与相互拒绝中僵持不下。住在城里的许俊文有自己的房子、孩子、位子、票子,但没有自己的心灵口粮和精神居所,所以他在和城市同床异梦的别扭中,以文学的名义,逃离城市,潜回了豆村。 豆村是许俊文散文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他面对城市的精神资源,她是生生不息、自然纯朴、奉天承命、造化精灵的象征。豆村并不富裕,但那里有母亲《俯向大地的身影》,有《下河湾的早晨和黄昏》,有《乡村的风》,有《露珠里的村庄》,有太多《留在生命里的细节》,书中被许俊文美化、诗化、神化了的乡村风景是作为物化世界里的一种反价值的存在,真实的豆村修改了城市的虚情假意,灵动的豆村颠覆了城市的僵硬和枯燥,纯朴的豆村消解了城市的杀机暗藏。许俊文的散文中有一个不在场的人文背景,那就是城市或物化世界,他的散文是在城乡两种文化、两种价值、两种理想的尖锐冲突中完成最后意义的。许俊文不写城市就像陶渊明写《桃花源记》、郁达夫写《雁荡山秋月》一样,青山秀水的背后提前隐去了一幅幽暗的画面,且只字不提。 许俊文没有一篇散文写城市,但他却是站在城市里写乡村的,没有城市视角,就不会有如此诗情画意的乡村,许俊文是在城市失落、失望后潜回乡村的,由当年的逃离乡村,到如今以文字的方式重返乡村,从起点到终点,作家宿命般的画了一个圆,这一精神还乡的旅程,既可以看作许俊文城市生活的失败,也可以看作他在精神上对这个过度功利化和过分物质化世界的放弃和反抗,尽管这种反抗徒劳而脆弱,但他除了笔下文字,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散文集中《陌路风景》一辑虽是西部戈壁的苦旅,皖南山水的徜徉,但其心灵目标和情感方向与陶醉豆村的《故土散曲》仍然是一致的,时间地点变了,行走中的精神还乡的宗旨不变。“风是乡村魂”,“精神还乡”是许俊文散文的魂。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把一个人的“童年经验”作为潜意识的逻辑起点,并断言童年记忆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气质、人格、心理、性格的形成,部队、城市、体面的工作不仅没能从本质上改变许俊文,反而使他在刻薄的生存对比中加速了他精神还乡的步伐,童年以及童年成长中的故乡记忆沉淀发酵后,已然成为一种不可修改的生命密码和人格定势。 许俊文写乡村呈现出三种样貌,豆村是厚实的美,西部是粗犷的美,皖南是空灵的美,唯美主义是许俊文散文的一个鲜明的艺术气质。乡村的风、早晨的露珠、秋天的雾、冬天的雪,在许俊文的笔下,全都人格化地活了,“一路上青的山,绿的水,白墙黑瓦的人家,走着走着,冷不丁就陷落于一片粉红的沼泽,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山中,溪畔,村院,甚至悬崖边,到处都是妖娆的桃花”,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尽态的样子,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宣纸上无法做到的。”许俊文在漫不经心中极细腻准确地勾勒出乡村诗一般的灵秀,画一般的幽静,梦一般的斑斓。 散文离诗歌最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许俊文的散文不仅有诗词的形式境界,更有诗词难以抵达的世事洞明的人生境界。在许俊文唯美主义的乡村里,看不到“低矮的草房和苦涩的井水”,也看不到作家对乡村贫穷和落后的质疑与批判,他以一种感恩和感激的情怀,以一种朝圣的姿势扑进了故乡的怀抱,这个养育了自己生命的故乡不欺不诈、不声不响、不怒不怨、不卑不亢,默默地迎来送往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她是籍贯上的故乡,也是精神上的故乡。譬如,他写土地、庄稼与人的关系,“庄稼该是泥土这部《圣经》上最神圣的文字,它是上帝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上帝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他们的儿孙还得继续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些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读着这样厚重√陇伤的文字,我们的心灵怎能不为之感动!所以,许俊文在看到许多农民搬家进城后,流露出了淡淡的伤感,因为他比那些逃离故乡的人更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个作家必备的天赋是文学感觉,这几乎就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前提。许俊文散文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就是他的文学感觉准确、到位、细腻,充满了想象力。如果说文学感觉好在一般作家那里是灵光乍现,而在许俊文这里则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年轻的女子蹲在河边洗菜,河水也洗着洗菜人的影子”,“任何一条河流的死亡,都意味着我们人类生命的部分死亡”,“立了夏,雾就不同了,绡一样薄,小南风的手指轻轻一揭,就破了。” “还有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鸟,也在说,并且是一派乱说,说着说着,远山就被它们说得没影儿了;又说了一会儿,近山也没影儿了……”“无数滴雨水落在密密匝匝的树叶上,都是为了成全一条河流的诞生,秋浦河正是从一片树叶上诞生的,或者说,秋浦河是从树叶上走下来的河流,一片树叶的高度就是秋浦河的高度……”许俊文的感觉能力无疑是这一代散文作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用足了自己的文学天赋,也把自己的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许俊文是一个成熟的并且具有独立个人品质的散文作家,他不随波逐流,也不屑于掺和文字之外的献媚与沽名,尽管他的叙事手段与情感方式是传统而古老的,但他的文学感受力和艺术创造力却是鲜活而全新的。从功利的意义上说,许俊文的散文价值是被低估了的,好在他是一个已经找到了精神故乡的人,所以,他有足够的自信和自由继续记录下自己的心灵独自和情感方向并能保持住一如既往的从容和淡定。 后记 一 给自己的书写后记,总有一些忐忑与惶恐。往高处拔,难脱自吹之咎;往低处说,又不忍自我抹黑。左思右想,还是不说的好。 一本书来到世上,读者能够安静地读完它,即是好书;能够复读,则是精品;若数十年后还能重读,那就不啻为神品了。然在当下,这样的书委实少得可怜。 我无法预测《回到草中间》的命运。 二 写作之于我,是非功利的。这一点,我很自信。 长期以来,我一直行走在文学的边缘,常常站在远处,静观文坛的万千气象。我害怕文人扎堆,鄙弃作秀,讨厌吹捧,轻视卖弄,且看淡一切与作品本身没有关联的世故。 我以干净的手写干净的文字。 三 我总是跟不上时代的节拍。 记忆是我散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提炼情感的纯度,钩沉岁月的深度,打磨思想的亮度,体验生命的温度,是我遵循的写作之道。 好散文不外乎:婉转如河流,朴素如草木,真诚如故交。 四 散文如同说话。 其实把话说好并不容易。 高声大嗓是呼喊;语无伦次是混乱,喋喋不休是絮叨,哼哼哈哈是应酬。 散文是小声说话,虽然微弱,但灵魂可以听得见。 大话、谎话、空话、套话、欺世盗名的假话,在散文之外去说。 五 敬畏文字是一种修养。调遣文字是一种能力。 进入散文作品的文字,每一颗都应是受精的卵,具有生命的特质。 处于写作状态的我,就是给没有生命的文字受精。 六 音乐有低声部,它使弦律更丰满。 与时下走红的影视剧、长篇小说相比,散文即是文学的低声部。 散文不可能有太大、太多的担当,作者只需把自己的人格、心灵以及对美的理解呈现给读着,就足够了。 七 感谢知我、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也感谢诋毁我的人。 包括感谢疾病、挫折、失败、苦闷、孤独。 感谢我的胞衣之地,那个已经荒芜的豆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